1.天然气加大产能,国内供气价格会下降么?

2.乱套!美国局地天然气价逼近0,欧洲也大跌,要变天?没那么简单

3.为什么2020年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涨?

4.华北等地区现“气荒”如何解决?

2020年天然气价格波动趋势预测_2020天然气价格走势图

天然气应用领域分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特别是长输管线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向多元化消费结构转变,其中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LNG汽车等消费得到较大发展。

我国天然气主要使用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燃气、化工领域、工业领域和发电。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3280亿立方米,增量约2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4%。从消费结构看,工业燃料和城镇燃气用气占比基本持平,均在37-38%,发电用气占比16%,化工用气占比9%。

注:截止2022年5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数据仅披露至2020年。

城镇燃气消费情况

中国城市化进程、家庭小型化趋势是城市天然气消费持续成长的动力。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扩大了用气人口的基数。2013-2020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4.13亿人,“十三五”期间增速接近45%。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数将接近4.5亿人。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预计用气人口的基数将持续上行。同时,随着中国家庭数量的增长,城市燃气接驳业务需求量和人均燃气消费量将会增加。另外,中国目前城市管道燃气使用率约仅为30%左右,较发达国家乃至东南沿海一线城市80-90%的管道燃气使用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综上可知,中国城市燃气消费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燃料消费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工业煤改气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燃气消耗量大幅提升,2020年我国工业燃气消费量达到1246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7-38%,五年间消费量增长了509亿立方米。根据自然资源部在《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中的预测,2021年中国工业燃料用天然气消费量约增加170亿立方米,经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工业燃气消费量约为1416亿立方米。

化工用天然气消费情况

天然气在化工领域主要用于制造化肥、甲醇等化工产品,在2007年及之前该类用气一直占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最大比重,但是按照我国的天然气产业政策,部分天然气化工项目在天然气利用中属于限制类和禁止类,因此2008年以来,化工用天然气消费量比之前有所减少,比重也有所下降。

“十三五”时期,在化工领域,由于政策调控,用气保持低增长,2020年我国化工用气消费量295亿立方米,与5年前基本相同。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化工用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16亿立方米。

发电用天然气消费情况

减少煤炭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可以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能源。一方面,根据现有文献的估计,未来15年,仅依靠非化石能源发电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对灵活性和安全可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然气的清洁低碳和灵活性将在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截止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802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为4.5%,利用小时数为2520小时,则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量为2470亿度,天然气单方发电量按4.71度/立方米来计算,2020年中国发电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25亿立方米。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发电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91亿立方米。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天然气加大产能,国内供气价格会下降么?

结合需求增长和供应下行风险,预计2024年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天然气市场或供需紧平衡,价格不排除上涨的可能,但预计波动幅度有限。

消费面,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五年平均天然气消费量4029.09亿方,2022年为3559.37亿方。模假设2024年欧盟继续保持较过去5年(2017—2021年)减少15%的目标,那么2024年消费量约为3424.73亿方。不过,据EIA预计,2024年欧洲天然气消费量预计保持2%的温和增长,主要为民商用气和工业用气需求所推动,电力消费或下滑。

供应面,截止到2023年10月11日(40周),欧盟供应量2308亿方,假设到年底的周度供应量与第40周保持一致,那么2023年共计2934亿方。假设2024年供应量与2023年保持一致,为2934亿方。但要注意,俄罗斯经乌克兰的管道转运合同将于2024年底到期,且乌克兰已排除续约的可能性,以及荷兰格罗宁根气田的关停,都对供应造成风险。

储气库方面,近5年年底(12月31日)欧盟储气库库存平均为798.4亿方,而目前(10月14日)为1076.5亿方,假设2023年11月和12月天然气消费量与2022年保持一致,约为719亿方,到2024年前储气库库存或有375.5亿方。

我国天然气资源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8.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及南海北部海域。

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2)》,2021年我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628亿立方,其中常规气、页岩气、煤层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到8051亿立方米、7454亿立方米和779亿立方米。

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天然气管道建设成为我国天然气应用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乱套!美国局地天然气价逼近0,欧洲也大跌,要变天?没那么简单

天然气加大产能,国内供气价格不会下降,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基于国家对能源实行价格保障。第二、天然气属于能源,即便加大了产能也只会将多生产出来的气进行液化储备,并不会将其投放市场。第三、国际天然气需求很大,多产出的气将会出口销售到国外。综合上述原因,即便国内的能源供应企业开采到新的油、气资源,也不会将其马上投放到国内市场,而是将其储备起来或者是出口销往国外,所以国内燃气价格并不会降价,相反的因为国际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加大,有可能国内能源企业将会把天然气资源销售出口,如此一来,天然气价格不降反升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海油在海上开采到一个大气田,不少网友以为天然气价格会降价,其实你这么想就错了,因为国内的能源战略是,稳供应,多储备,所以即便开采出再多的大气田,天然气价格也不会降价,因为天然气作为能源,没必要像蔬菜或者是别的工业商品那样搞降价促销,对于这些燃气供应企业来说,有气不愁卖,多生产出来的气可以将其液化储存。

另外一个原因很有可能会使得国内天然气价格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欧洲和漂亮国,对战斗民族进行了制裁,大家都知道,欧洲主要的供气来源就是战斗民族,现在因为制裁,战斗民族供应给欧洲的天然气要使用卢布付款,原本这些欧洲小伙伴们结算气费都是给的美刀,现在要用卢布来付账,他们还在犹豫之中,而且漂亮国让欧洲的小伙伴们全部都不准再用战斗民族的天然气,如此一来,欧洲小伙伴就得找新的供气来源,这就加大了天然气的国际需求量,不排除国内这些能源企业将会开辟欧洲市场。

我之所以说国内天然气价格不但不会降价,还会涨价,用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来说明,比如说,修建三峡水电站之前,我们那时候电费才五毛一度,现在三峡电站修好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出,一年的发电量大约为800-1000亿度,而且现在这些年,又陆陆续续修了好几个梯级电站,那发电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我们的电费降了吗?不但没降价而且价格还越来越高!

天然气和电是一样,不管他们开采多少个大气田,不管新修了多少个水电站,电费不会降,气费也不会降。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说水费了,水我们可以说很多吧,资源可谓是很大,可是呢?05年的时候水费每吨水价格1块钱,一个月水费也就十块钱左右,现在呢,我一个月七吨水,给了32元水费。

之所以水电气价格从来都是有升没有降,主要就是这些供应企业都是垄断性的,没有人跟他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家独大,你不用他们的水电气,你就没得用,价格当然也就是一口价,没得商量了。

天然气价格不降价的原因

一、国际能源市场需求量加大

因为欧洲天然气市场出现大量缺口,虽然国内能源企业开采出新气田,但是极有可能会将天然气出口销往国外。

二、能源战略

国家的能源战略是稳供应、多储备,所以开采出来的新气田,产出的天然气一时用不完,只会将其储备起来,不会降价促销。

三、燃气降价促销对于供气企业没有实际意义

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别的工业产品不一样,一时间用不完,可以长期储备,毕竟能源是个长期消耗品,故而他们没必要搞什么降价促销。

天然气加大产能,国内供气价格不会下降,反而会因为国际天然气需求量加大,导致国内气价上涨。

为什么2020年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涨?

事实上,欧洲的能源危机从去年就已经显现,今年只不过是更上一层楼。

在欧洲的能源结构中,新能源发电占有很大比重,但去年极端天气频发,无论是风电还是水电都相继扑街,于是欧洲不得不转向依赖天然气。

到了今年,俄乌冲突爆发,欧洲为了制裁俄罗斯,决定对俄气实施制裁。

但欧洲对天然气的对外依赖度高达90%,其中有近一半的天然气来自于俄罗斯,随着制裁以及前不久北溪被炸后,欧洲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拒绝了俄气,欧洲开始大量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而其中约有60%均流向了欧洲。

这也使得美国及欧洲天然气价格双双持续大涨。

但是近日,天然气市场却走出了一个“大意外”。

在全球天然气供需持续紧张的时候,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的二叠纪盆地的天然气价格却暴跌85%,10月24日的报价跌至0.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价格几乎接近于0。

相比之下,美国基准天然气期货合约的交易价格仍位于5.2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附近。

那为何得州这一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却大跌呢?

这主要与两件事有关:一个是产量,另一个是运输。

二叠纪盆地是美国重要的油气产地,产量一直稳定,但由于长期以来管道外输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当地的天然气价格一直波动较大。

此次的价格失衡就与当地两条重要运输管道的维修和预防性维护工作有关。

而且这也并非是什么新鲜事,在2020年的时候,该地区的气价就曾出现过8次负气价的现象,而在2019年则更多,达到了20多次。

得州天然气价暴跌,而近日,欧洲部分天然气价格居然也跌至负值,这也是令市场感到十分意外的。

10月24日,欧洲天然气交易中心荷兰产权转移设施(TTF)现货交易价格一度跌至-15欧元/兆瓦时以下。

TTF是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气交易中心,该中心交易的期货价格也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天然气价格的风向标。

当前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升级,为何现货价格却大跌了呢?

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储气库基本已满,已经没有多余的容量来容纳液化天然气了,并且修建新的储气库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也无法实现有效扩容。

美国得州气价大跌,欧洲现货也跌成了负数,是否意味着天然气的危机就此缓解了呢?

显然这种观点太过于乐观了。

得州地区的大跌是一种特殊现象,与该地区的供给过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有些地方正面临天然气的极度短缺。

而欧洲面临的问题则更多。

欧洲天然气价格骤降一方面是储气库容量已满,已装不下更多的液化天然气,而另一方面,近期欧洲大部分地区迎来了温暖的天气,这也使得对天然气的消耗有所下降。

但是天气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像今年夏季遭遇的极端高温干旱一样,令欧洲措手不及。

而根据欧洲早些时候发布的冬季天气预测显示,欧洲12月份可能有一股寒流来袭,在各国试图应对天然气供应紧张和天价能源之际,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

随着寒冬的到来,欧洲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及消化速度都将加速。

尤其在俄气中断供给的情况下,欧洲在冬季是否能持续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以补充库存则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此时的欧洲还远不能高枕无忧,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格局也仍未缓解。

华北等地区现“气荒”如何解决?

这几个月,很多大宗商品都涨疯了。玉米从19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2600元/吨。棕榈油从5月份的4500元/吨,上涨到现在7000元/吨。铝从11000元/吨上涨到16000元/吨,铜从42000元/吨上涨到59000元/吨,最疯狂的铁矿石,从500元/吨,上涨到1100元/吨。

本以为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宗商品应该是一个熊市,没想到,2020年的大宗商品走出了一波轰轰烈烈的超级大牛市!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关系。

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政治经济学最简单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商品下跌,当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商品上涨。

要详细解释2020年大宗商品的超级大牛市,大家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概念:2020年新冠疫情,虽然中国很快就控制了,但是国外的疫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的多。

严重到什么什么程度?美国英国法国的国家首脑都得了新冠疫情,何况普通人,全球现在已经累计感染了7400多万人,死亡165万人,现在还在以每天新增感染75万人的数字在增加,每天全球要新增死亡1万3千人,这还是官方可以统计到的数字,边缘的农村,战乱地区的感染死亡人数都被忽略了。

中国人被中国政府和英勇的医务工作者们保护的很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德国确诊130万新冠患者,法国确诊240万新冠患者,医疗体系接近崩溃的边缘,这还是传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就情况更加严峻。

在新冠疫苗没有广泛注射的时候,隔离是最好的手段,很多矿山,农场的工人都去隔离了,因此疫情对于大宗商品供给端影响巨大,缺乏人手,无力维护,大宗商品的供给严重受限。

而需求端,虽然也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影响没有那么大,首先,人们虽然在家里隔离不出门,但是食品的消费并没有减少很多,可以理解,一天还是三顿饭嘛,只是外出就餐变成在家解决。其次,因为疫情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大量的经济刺激计划,大发货币,上马各种基建项目,因此需求端虽然受到影响,但是受到的影响远没有供应端大。

尤其中国,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热火朝天为全世界搞生产,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往全世界出口各种货物,11月一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就达到748亿美元,创了 历史 记录。现在中国往海外发货的运费比往年上涨2到3倍,港口连集装箱货柜都一柜难求,因为都发往国外了。

和巨大出口相对应的,中国进口了大量基础大宗商品,今年中国进口的金属,石油,铁矿石,原油,大豆都创了新高。

光是2020年前11个月:

中国进口了10.73亿吨铁矿石,同比增加10.9%,

中国进口了5.04亿吨原油,同比增加9.5%,

中国进口了9280万吨,加上12月在运的大豆,全年中国要进口1亿吨大豆,同比增加17%,

中国进口天然气9043万吨,同比增加3.9%,

中国进口铜617万吨,同比增加38.7%,

中国只有煤炭进口比去年少了10%,进口了煤炭2.65亿吨,然后悲催发现,由于企业订单太多,工厂加紧生产,电力不够用了。因为冬天很多省份还是靠烧煤用火力发电,缺少煤炭,就缺少电力,比如湖南,浙江等地开始拉闸限电,楼道灯全部关闭,空调温度不能超过20度。。。因为煤炭稀缺,年底煤炭也涨上了天,动力煤超过750元/吨,长协议煤炭价格才640元/吨,更别说焦煤焦炭这些高端煤种,全部超过 历史 最高值。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供给端大受影响,而需求端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甚至有了提高,全球的大宗商品开启了一片涨声。。。

依然来重温初中政治经济学了,如果供求关系失衡,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对商品的价格有这样具体的影响呢?

就拿粮食来说,今年全球的粮食是减产的,前面说过疫情影响农场人手,还包括局部的恶劣天气,比如美豆就借干旱炒作了一波。粮食这种极度刚需的大宗商品,如果全世界的粮食短缺10%,粮食价格会只上涨10%吗?不会的,10%的短缺会造成50%以上的上涨,如果有20%的粮食短缺,就会让粮食涨上天,对于粮食这种特别刚需的大宗商品,些微的短缺就会让粮食翻倍的上涨。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粮食主要是关键的主粮压力不大,因为今年中国的粮食依旧丰产(感谢农业工作者和农民伯伯们),2020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接近6.7亿吨,中国主粮小麦,玉米,水稻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产。在最关键的主粮保障上,中国做的很不错,我们的主粮自给率超过95%,而且加大了粮食战略储备,现在中国大地上储备的粮食超过6亿吨,也就是即使中国一年不产粮食,储备粮也够全体中国人吃一年。而且,实在不行,如果粮食短缺上涨,可以把喂养家畜的粮食省下来,少吃肉,多吃素,能节省很多粮食。

中国深知主粮的重要,主粮是不能再刚需的刚需,14亿人的吃饭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

主粮问题解决了,其他的经济作物和油脂作物,中国就需要大量进口了。

尤其是大豆。大豆可以说是除了主粮以外的重要作物。大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做豆腐,做各种豆制品。大豆相比其他农产品,有几个关键的优点:1.大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其他农作物比如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含淀粉,大豆的植物蛋白质含量还很高,蛋白质含量达到75%到85%。而且大豆含的蛋白质不但多,还质量好,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质近似,氨基酸接近人体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如果是一个纯素食主义者,一定会通过吃大量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大豆除了蛋白质,还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在超市里面买的5升装大桶的大豆油,就是从大豆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大豆是一种非常好的农产品,不仅含75%到85%的蛋白质,还含有15%的豆油,全身都是宝。

在工业上,我们用40度到60度的低温浸提法从大豆提取油脂,做成豆油,供人们烹饪食用,剩下的富含75%以上蛋白质的豆渣,我们叫豆粕,也是大有用处,用来作为饲料用来饲养家畜,豆粕是给猪宝宝,牛宝宝,羊宝宝补充高质量蛋白质的优质来源,还可以用豆粕/菜粕(菜粕是油菜籽榨出菜油剩下来的菜渣)来养鱼养鸭养鸡。小动物们不光吃素,也要补充蛋白质才长得好长得快。。。

2019年中国自己大豆产量1800万吨,但是食用油和饲料豆粕需求太大,我们每年还从全球大豆的主要产地美国和巴西进口大量大豆,而且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因为中国人民吃肉的需求在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豆粕来饲养鸡鸭牛羊猪。。。

2018年我们进口了8800万吨大豆,

2019年我们进口了8850万吨大豆,

2020年我们将创纪录的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

2019年我们进口的大豆,19%来自美国,65.2%来自巴西,我们还从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全世界各国进口大豆。为了保证大豆供应,近几年我国也在做大量努力,恢复并扩大东北大豆种植基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承包大量的土地种植大豆。没办法,中国的需求量太大了,2019年全球大豆产量为3.6亿吨,中国消费量占四分之一。

中国进口量大,供应端稍微有风吹草动,很容易造成价格的巨大波动。

今年的大豆因为新冠疫情,造成美国和巴西农场人手减少,加上炒作天气干旱,美豆已经涨到了5年最高位,大豆进口成本超过3800元/吨,2019年大豆进口成本才2700元/吨。大豆上涨40%。

今年棕榈油,因为新冠疫情造成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农场人手减少,棕榈油缺乏施肥除虫维护,棕榈树减产,棕榈油已经涨到8年高位,2019年棕榈油才4500元/吨,现在7000元/吨,上涨55%,而且还在上涨中。

今年铜和铝,因为新冠疫情造成矿山人手减少,以及需求端需求增加,铜和铝的价格也大涨。

铜的用处很大,由于导电性能良好,可以广泛用于电力和电子工业,做导线,做计算机的集成线路,做电缆等等。

铝更是随处可见的到处使用。铝密度小很轻,虽然很软,但是可以做成各种铝合金,既轻巧又坚固,在飞机, 汽车 ,船舶制造行业有广泛的用处。铝是热的良导体,在工业上可以作为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铝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广泛用于各种易拉罐,糖果包装用品。铝的表面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容易受到腐蚀,还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设备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等等。

而且目前兴起的新能源产业对铜和铝的需求是传统产业的3倍。铜上涨到7年高位,接近60000元/吨,2019年才45000元/吨,铜上涨了33%。铝涨到3年最高位,16500元/吨,2019年才11500元/吨,上涨43%。而且目前铜和铝的全球库存都在下降中,目测后面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最后说一说工业中用的最多的金属:铁。铁来自铁矿石,铁矿石是今年涨幅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铁是支撑现代 社会 的骨架,可以说,没有铁就没有现代文明,全世界每年消耗的金属中,铁占了95%。中国在轰轰烈烈的大搞基础建设,修路架桥,造 汽车 高铁,建房子,但是中国高品位铁矿少的可怜,绝大部分铁矿石都需要进口。

因为新冠疫情造成高品位铁矿石的主产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矿山人手不足减产。在经济复苏前景下,铁矿石消耗增加,因此铁矿石开启了一路疯涨之旅。

铁矿石现货已经突破1100元/吨,接近160美元/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成本也就25美元/吨,力和力拓的预计是今年铁矿石平均卖50美元/吨,现在卖到了160美元/吨,铁矿石今年上涨了3倍多,而且铁矿石价格现在还在每天上涨, 历史 上铁矿石最疯狂的时候也不过就200美元/吨。

对于一年要进口10亿吨铁矿石的中国来说,情况相当被动,每一吨铁矿石多花100美元/吨,一年要多花1000亿美元!只是全球高品位铁矿石的产地,比原油更加集中,更加垄断。全世界原油生产国,有沙特,俄罗斯,美国,利比亚,伊朗。。。但是铁矿石的产出国主要就是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2019年进口的10亿吨铁矿石,澳大利亚占66%,巴西占30%。铁矿石暴涨,中国要多花很多钱,尤其很让对中国极其不友好的澳大利亚赚钱很不爽啊。。。发改委已经申明好几次铁矿石风险,期待早日把铁矿石价格降下来。

我今年最好的投资就是买入比亚迪,棕榈油和铁矿石。铁矿石在赚了一大波已经平仓了。虽然预计后面铁矿石会继续涨,但是不想再助长铁矿石的疯狂。我们能在这里好好赚钱,说到底都是依托了国运,要坚决和国家站在一起。虽然,现在每天看着铁矿石疯长,还是心痛。但是我们要做个有信仰的人,不是所有的钱都要赚。我能想到的能把铁矿石降下来的方法,是和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木材,煤炭,龙虾,红酒进行谈判,一定要把铁矿石价格降下来。关于中国进口铁矿石和钢铁行业现状,推荐看我之前写的文章:《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最后关于铁矿石,因为中国这块土地就是不产高品位铁矿石和原油,开局地图就是hard模式,我们也没办法,可以等未来铁矿石价格下降以后,多买铁矿石作为战略储备。铁矿石的存储比原油可是方便多了,原油的存储非常麻烦,需要用专用的原油存储罐来存储,即使这样也会面临挥发变质问题,原油存储这件事说多了都是泪。而铁矿石存储简单多了,这个就是石头,不挥发不变质,用轮船运回来,还海边随便挖个大坑埋了就是,等要用的时候再挖出来。这件事情也得慢慢来,中国需求量太大,买多了,铁矿石价格容易上天。

然后如果要做大宗商品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经过前面一大段的阐述,我们可以很明确得到一个结论,做大宗商品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关系,要选择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最明显的品种,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果断做空,在供小于求的时候果断做多。

供求关系-》趋势是我们的好朋友!

一旦供求关系开始改变,形成的趋势是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这个时候就可以沿着趋势的方向愉快的投资了。

比如棕榈油是用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是用棕榈树的果实压榨出来的油。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生产国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中国每年至少进口600万吨棕榈油。

生产棕榈油的棕榈树生长非常缓慢,从种植到开始产油,需要6年时间,只要棕榈树成熟,可以连续产油30年。因此,如果棕榈油短缺,价格暴涨,现在开始种植棕榈树,是来不及的,至少要等6年后,才会有新增的棕榈油出来。同样的,如果因为棕榈树过多,造成棕榈油暴跌,因为前面养大棕榈树漫长6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农民不会轻易砍树,只要棕榈油价格能够覆盖加工成本,棕榈油就会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因此 历史 上,棕榈油的价格波动很大,最高的时候到达过10000元/吨,最低的时候4000元/吨。

只要掌握棕榈油的趋势,现在是上涨的趋势,还是下跌趋势,就应该顺着趋势去做多或者做空。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每一种大宗商品还有具体的细节,比如棕榈油每年11月开始产油淡季,但是也是需求淡季,因为棕榈油在冬天很容易凝固,卖不出去,在冬季是需求下降的多,还是产油量下降的多,仔细去比较里面的细节,才知道现在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

今年冬天,棕榈油又新高了,因为明显供给下跌超过了需求下跌。印度为了进口棕榈油,下调了进口关税。印度每年要进口700多万吨棕榈油,比中国还多,因为棕榈油是所有植物油脂中,相比豆油,菜油,价格最便宜的植物油脂,很受印度欢迎。

上次和一个朋友问我,做投资到底是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答案是:对这个世界保持热情和敏感,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然后找到变化的趋势,然后坚决的投入。

然后他又问,能不能说具体点,怎样找到趋势变化?

答案就是信息量,我认识的牛人,信息量至少普通人的10倍。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至少花3个小时的时间,去通读国内外大事,产业新闻,大宗商品信息等等,然后坚持下去,读个半年一年的,就会发现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会越来越详细,一旦出现变化,也能对未来的走势作出一些判断,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逻辑进行修正,然后就差不多入门了。。。做投资其实是个苦差事,要真的热爱这个世界才能坚持下去。

“最近家里取暖没事,但做饭的气不够用了”,12月7日,一位保定市民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大概是从10天前开始,听说有关部门正在调气过来,但好像要一个月后才会好点。

入冬以来,天然气价格暴涨,LNG(液化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扬至历史新高,华北等地区的“气荒”现象此起彼伏,人们纷纷在问,中国的能源供应怎么了?

危急之下,中央有关部门重拳出手,在发改委组织各省份召开告诫会之后,环保部近日下发特急文件,提出“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目前,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LNG市场开始小幅降温,来自行业机构的数据显示,12月6日的LNG全国标杆价格为7191元/吨,下跌0.73%。

多部门重拳出手,天然气价格迎拐点

12月7日,一封来自环保部《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的特急文件在网络流传。新京报记者从行业人士处确认了文件真实性。

该文件提出,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提出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此前,文件中涉及的京津冀、河南、山东、陕西等城市今冬都在大幅度推进煤改气。

此番煤改气政策突然生变,源于近期天然气市场的异动。

12月1日,液化天然气挂牌价创出9400元/吨的历史新高,报价者是黑龙江大庆中瑞燃气公司。公开数据显示,大庆中瑞的挂牌价比11月30日猛涨了1400元/吨。

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11月中旬以来,国内多个地区相继公布限气政策,缺气区域主要为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约10%,个别地区上调幅度达15%。另外,华北地区LNG价格已在8000元/吨以上,涨幅超过60%,个别厂商报价高达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在媒体公开报道中,“气荒”一词频繁出现。

回溯近年状况,“气荒”并非首次出现。

就在2016年,由于遭遇严寒天气,北京的用气量急剧攀升,出现过一次短暂的“气荒”,不过最终有惊无险。然而,这一次,“气荒”动真格的了。

11月底,河北省决定启动全省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11月28日零时起进入全省天然气供应Ⅱ级预警状态(橙色预警)。橙色预警为严重紧张状态预警,河北全省供需缺口达10%-20%,并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正是在天然气供应紧张的背景下,环保部下发了上述文件。事实上,近期发改委、商务部也对气荒问题比较关注。日前,各地发改委已经密集召开价格告诫会试图稳定天然气市场。

比如,山西政府官网公布,省价监局近日召开液化天然气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会议提醒告诫各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要依法诚信经营,加强价格自律,提出“六不准”,如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得达成垄断协议等。

随着多部门重拳出手,LNG价格开始应声回落。卓创数据显示,在12月1日创下7236元/吨的高点之后,LNG价格开始小幅回落,12月6日,全国LNG标杆价格下跌至7191元/吨。

突然冒出的煤改气增量

在此番气荒和国家政策出手背后,是国内天然气供应短期内出现不小缺口。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超过2300亿方,增量超过330亿方,同比增幅达到17%。这个增量和增幅,相当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刷新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历史,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三大石油公司上报数据,今年,全国天然气总缺口超过113亿方,2021年缺口超过300亿方,届时,用气高峰时段每天的缺口可能就达到2亿方。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广彬认为,价格的上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天然气市场资源的供不应求。出现供不应求现状的主要矛盾是天然气上游供应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下游需求。当然,目前国内天然气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恶性竞争以及垄断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不排除各利益相关者博弈下导致的天然气供应短缺。

对于这一缺口,国内最大天然气供应商中石油已经早有预料。

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今冬明春供应北京市、河北省的计划量为121.6亿方、50.2亿方,增幅分别为13.4%,57.9%。与去年相比,向河北省增加供应18.4亿方,主要用于锅炉煤改气、村村通改造和石家庄热电九期投产。向河北的天然气增加量占京津冀地区总体资源增量的55.2%。

但“煤改气”的快速推进还是超出了预期。

“计划之内的煤改气,基本可以得到天然气的保障,让人措手不及的是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煤改气增量”,中石油在发给记者的一份材料中表示,今年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年份,各地纷纷加大“煤改气”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地位。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就煤改气规定了量化指标,而地方政府煤改气的数量早已超过了量化指标。

2017年,河北省下达的煤改气计划为居民煤改气180万户,锅炉煤改气4500蒸吨。但实际情况是居民煤改气预计完成260万户,锅炉改造11700蒸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推行“煤改气”的主要立足点是减少环境污染,是实现雾霾治理、清洁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煤改气”的大方向是对的,而目前天然气的短缺则是当前必须克服的难题。

工业用户与居民用户“争气”

除了爆棚的煤改气,其他工业用户对天然气的“胃口”也在迅速攀升,如工业燃料和发电用气,今年的同比用量均超过过去3年的增量之和,出现了工业用户跟居民用户“争气”现象。

公开信息显示,天然气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燃气、发电、化工和工况企业四个领域。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城市燃气行业同比增长13%,发电行业同比增长28%,化肥化工同比增长25%,工矿企业同比增长21%。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超过2300亿方,增量超过330亿方,同比增幅达到17%。这个增量和增幅,相当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刷新了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历史。

气荒暴露出来了储运设施设备(主要是管道和储气库)建设的短板。目前,我国的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还不到60亿方,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左右,而在一些天然气利用大国,这一比例普遍达到12%以上,如美国是16.8%,俄罗斯15.8%,德国27%,法国接近30%。

多家气田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

天然气涨价潮此起彼伏,以至于被称为气荒,保利协鑫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于宝东认为,这主要是受宏观经济趋稳向好、气价较低、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北方清洁供暖以及政策集中配套等因素影响,天然气消费显著回暖,进入冬季以来增速更快,致使我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速大于天然气供应的增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因此,要维持天然气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增加供给。

卓创分析师冯海城也认为,“在天然气消费需求保持旺盛的情况下,为了市场平衡稳定,增加供应就成了必须面对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石油在发给新京报记者的一份材料中称,目前其管存及LNG罐存已达警戒线,为保障管网安全运行,保障辖区内的居民用气,中石油已经采取多项措施。

目前,不少气田也步入了满负荷生产状态。12月3日,青海油田天然气日产量攀升至1870万立方米。涩北、东坪、马仙三大气田比去年同期提前10天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

LNG市场成为焦点

在加快产能释放的同时,跨地区调配天然气已经正在加速推进。

据记者从行业人士和油气企业了解的情况,目前气价大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南方省份由于在供暖需求上远不如北方地区,其市场较为稳定。

拥有涪陵页岩气等大型气源基地的中石化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其正在积极与其他企业协调,加快管道互联互通,采取资源串换、代输等多种手段解决地区供需矛盾。

金联创分析师左晨表示,“目前南北方价差拉大,南气北上已经可达河南、安徽、山东南部一带,长远来看对北方价格或造成牵制,后期价格或有回落。但考虑到整体供需依旧紧张,整体跌势不会太大”。

海外LNG的获取也进入公众视野。

中石油方面表示,一方面正派出多个商贸团队全球搜寻可靠的LNG现货资源,一方面积极与资源国沟通,避免出现减供、停供、无需下载等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高度重视天然气供应保障,积极支持企业在增加国内天然气生产的同时,多元化进口海外天然气资源”,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2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由于当前国内油气体制限制原因,目前民营企业也将海外作为扩张目标。

保利协鑫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于宝东表示,其在东非地区的埃塞-吉布提油气项目的基础设计已经全部完成,预计2018年具备全面开工建设的条件,“近期,受益于气价大涨的因素,埃塞-吉布提项目的长约销售协议谈判进展顺利,预计可于近期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一场持续蔓延的严重“气荒”,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市场的广泛关注。11月中旬以来,国内多个地区相继公布限气政策,华北地区LNG价格涨幅超过60%;12月1日,液化天然气挂牌价创出9400元/吨的历史新高。

“气荒”及其带来的价格上涨,也给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任务。这次气荒的成因是什么?谁能从中受益,谁受到的负面冲击最大?未来天然气供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诸如此类的气荒?

气荒源自供需结构不平衡

目前我国天然气/LNG主要供给渠道有哪些?近几年来的供需结构是怎么样的?

刘广彬:国内天然气的主要供应渠道有两类:一是国内自产,二是国外进口。2017年1-10月份,我国天然气产量1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2%;天然气进口量722亿立方米,增长27.5%;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增长18.7%。在天然气供应端,2017年整体涨势明显。

即使如此,面对快速增长的下游需求,特别是随着冬季采暖季的来临,国内天然气市场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中石油预估,整个冬季采暖期,北方资源供应缺口约48亿立方米。

于宝东:目前我国天然气的主要供给渠道分为国产气、进口气两种。国产气已逐步形成常规、非常规的多元供气局面,进口气已形成管道气和LNG多渠道供应格局,资源进口国超过10个。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口气的占比逐步上升。

供需结构方面,我国于2006年开始进口LNG,2009年底开始进口中亚管道气,2013年中缅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标志着西北、西南进口天然气管道和海上LNG进口通道初步形成。整体看,目前国内的天然气供应以管道气为主。

今年的气荒,某种程度上说是不是这种供需结构下的必然结果?

刘广彬:目前,国内并没有新的进口管道投产,LNG接收站数量亦不多,天然气资源开采短期内增长潜力有限,加之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不足,管网联通程度以及建设规模较小,面临较大的下游需求增速,天然气市场出现供应缺口也是必然。

于宝东:随着我国清洁能源政策的大力推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不断增长,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到来,我们预计天然气将在2020年后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下游终端用户受冲击较大

当前“气荒”在华北表现得特别严重,华北天然气市场主要的供应商是哪些企业?

于宝东:华北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主要的供应商以三桶油为主,在三桶油以外,还有不少第二梯队企业,例如京能、北京燃气、新奥等企业。当前,国家正在力促基础设施(LNG接收站和长输管网)向第三方准入,第二梯队企业为弥补缺少上游资源的先天劣势,积极参与三桶油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基础设施领域抢滩布点。

刘广彬:天然气冬季供暖的主要地区是华北地区,主要气源供应商为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等,其中以中石油西气东输以及陕京系统为主要气源来源。

随着气价上涨,哪类企业受益于气荒,哪类企业受到的负面冲击较大?

刘广彬:年内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刺激各供应商的上游生产增产增效,同时天然气价格的上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企业的收益。而对于下游终端,首先,因价格上调导致成本上浮;另外,冬季供暖用气高峰期,部分地区工商业领域限制用气,天然气供应不足。

于宝东:随着气价上涨,我们认为受供需形势趋紧的影响,供应商将受益于气荒,下游终端用户将受到负面冲击较大,如果气价上涨过快,甚至可能会出现煤改气逆替代或者电代气的可能。

作为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协鑫受到的影响怎样?

于宝东:近期,受益于气价大涨的因素,协鑫的埃塞-吉布提项目的长约销售协议谈判进展顺利,预计可于近期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HOA。但这是个双刃剑,协鑫国内天然气电厂的成本压力会上升。

加快建设储气调峰设施

近期出现的气荒问题,短期内如何解决?

刘广彬:短期来看,应加快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建设进度,快速投产进气;另外促进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使得南北东西天然气资源的合理调配。再者,尽快解决中亚天然气限供问题,保证这一主干渠道的气源供应。

于宝东:短期而言,政府可以利用综合政策手段解决供应短缺问题。其一,进一步推进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设计合适的市场激励机制,提高供给侧的积极性;其二,从雾霾治理角度出发,加大对于“煤改气”的补贴力度,在必要时候,可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工业用气来满足居民需求。

中长期内如何解决气荒这一问题?

于宝东:对于中长期而言,建议加大油气行业改革力度,加大储备设施建设和管道建设,加快推进第三方行业准入机制,共同参与国家的能源保障。关于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建议坚持“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路线,这样可以使得市场参与主体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公平计价,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刘广彬:未来,应积极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对储气库,提别是战略储气库的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各主要天然气消费地区,特别是季节峰谷差较大的北方供暖地区,应尽快完善天然气储备站建设。另外,积极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机制改革,完善定价机制、管输制度等在内的天然气市场机制。

还是南方好,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