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说中国天然气的成本缺乏竞争力?

2.页岩气革命的春风为什么吹不到中国

3.国外对世界能源情况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4.天然气前景怎么样?

5.亚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10倍日韩面临“供气难”困境

天然气价格机制研究现状分析_天然气定价机制

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评价。中国能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地质开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极少量可供露天开。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为何说中国天然气的成本缺乏竞争力?

在70年代世界能源消耗中,天然气约占 18%~19%。

2006-2010年,我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储量由3.0万亿立方米增至3.8万亿立方米,增长25.90%;天然气产量从586亿立方米增至968亿立方米,增长65%。

2011年1-10月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8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0%。尽管储量及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仍满足不了国内天然气市场消费需求。

天然气供应量的增长不及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国内天然气供需不平衡,导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不断攀升。2011年1-10月,我国进口天然气约2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近1倍。

十二五”期间,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万公里,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1500亿立方米/年;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220亿立方米,约占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9%;城市应急和调峰储气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

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和沿海主干道为大动脉,连接四大进口战略通道、主要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全国主干管网,形成多气源供应,多方式调峰,平稳安全的供气格局。

从2007年到2012年六年间,全国省会城市天然气零售终端均价(剔除车用天然气价格)从2007年的2.22元/立方米上涨至2012年的2.76元/立方米,涨幅仅为2.4%。随着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加,进口气价格与国产气价格倒挂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天然气业务的亏损也越来越严重。

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我国天然气年进口均价从每吨322美元上涨至543美元,涨幅达到68.6%。限气后,很多地区将出现较大的供气缺口。由于华北油田和大庆油田主要是负责向内蒙、冀中、陕甘宁等地供气,因此此次限气,北方供气缺口较为明显。

2013年,燃气价格形成市场化的机制后,以形成供应保障,天然气价格改革很有可能在逐步推广到其他省市。

从2010到2015年,五年中全国新增燃气电站3000万千瓦,CNG/LNG汽车的陆续上市。全国加气站也在陆续增加中,西气东输沿海液化天然气年接收能力新增5000万吨以上。到2015年建成超过1000个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区,详见前瞻《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2016年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创10年新低。我国天然气行业正面临过剩和基础设施不足两方面的挑战。

报告称,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估计全年表观消费量为19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创近10年新低。国内天然气受压产影响,估计全年产量为1318亿立方米,增长3.5%,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天然气进口量达324亿立方米,增长4.7%,对外依存度升至32.7%。

报告预计,2016年,天然气价格下调和环保趋严将拉动天然气需求增速回升。预计天然气需求量将突破2000亿立方米。由于国内储气调峰能力不足,夏季限产、冬季限供的问题仍可能发生。

预计2030年前,天然气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与煤和石油并驾齐驱。到2040年天然气的比例将与石油持平,到205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60%,但煤炭和石油消费将处于逐步下降趋势,天然气的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非常规天然气的出现和展必将支撑天然气继续快速发展,最终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能源。

页岩气革命的春风为什么吹不到中国

据报道,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天然气价格也一路下跌,这对煤制天然气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目前各省最高天然气门站价格下,现已投产的所有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成本与售价均已倒挂。

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先后多次下调天然气门站价格,目前全国非居民用气门站平均价格在每立方米1.6元,国家发改委决定,将各省(区、市)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100元,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

即将目前全国非居民用气门站平均价格在每立方米1.7元左右的基础上,再下调每立方米0.1元。以北京为例,天然气价格已由之前的2.75元/立方米下调到目前的1.7元/立方米,如果得不到国家强有力的扶持,在国内能源巨头和国际能源大国的双重挤压下,前途堪忧。

业内人士表示,新疆庆华煤制气成本约在1.5元/立方米,即每卖1立方米气亏0.45元,按此测算,如果庆华煤制气55亿立方米/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年亏损将达24.75亿元,为此,业界呼吁高度重视对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外对世界能源情况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7月6日,国土部网站公布《贵州省正安页岩气勘查区块探矿权拍卖公告》,我国首例页岩气区块拍卖1个月后即将起拍,公告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此次拍卖出让的标的为较成熟区块。

实际上,这已经是国土部第三轮页岩气区块出让招标,前两轮招标后的开发进度未达预期,使得曾经炙手可热的页岩气产业进入了长达5年的招标“冻结”期。出让“冻结”多年之后再度重启,官方拿出了经过将近3年勘探“养熟”的区块,同时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国内众资本对于页岩气的青睐与追逐是否能够再现?中国的页岩气革命何时才能到来?这些已经成为人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

高储量与低产量

“页岩气革命”实际上算是油气工业的第三次革命。前两次革命分别是从寻找浅部集中易勘探易开发的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寻找隐蔽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开发第一次转变,以及向非常规油气藏(以寻找连续型油气聚集为核心)的第二次转变。而从早期非常规能源如致密砂岩气等转向页岩油、页岩气则是第三次转变。

1914年,美国在阿巴拉契亚盆地泥盆系Ohio页岩中,发现了世界第一个页岩气田—Big Sandy。受地质认识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对这类并没有重视,没有认识到它的巨大潜力,没有想到它可以被大规模地开利用。

直到1981年,随着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成功后,美国掌握了开发页岩气的技术。此后,美国页岩气产量逐年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122亿立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3800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7673亿立方米的一半, 大大提升了美国能源自给率,其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页岩气开发进度远落后于美国的水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页岩气总产量达13亿立方米;2015年全国页岩气产量44.71亿方,同比增长258.5%,远远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达到65亿立方米的产量目标;2016年全国页岩气产量78.82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76.3%。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中国建成了600多座页岩气井,未来中国页岩气产量将持续增加,到2040年日均产量将突破5.7亿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超过4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

实际上,中国的页岩气总储量是大于美国的。

由美国能源部的统计和分析机构——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全球页岩气最新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总的页岩气技术可量为187万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约占总量的20%,为360825亿立方米,排名世界第一。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约占20%)、美国(约占13%)、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也就是说,以中国2015年2000亿方的用气量,中国页岩气储量若全部用于商业化开发,可供中国整整使用300年。

中国从认识到页岩气在未来的重要作用之后,便开始奋起直追。2006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始了页岩气的调查研究,这成为中国页岩气研究、开发的起点。自2011 年底页岩气被确立为独立矿种以来,为了鼓励、加快国内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页岩气发展规划》《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页岩气产业政策》等诸多政策,一些拥有页岩气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十三五” 页岩气开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将页岩气作为地方促进经济发展、拉动GDP 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并纷纷成立了页岩气开发公司。

据统计,截至2015 年底,全国已累计投资365 亿元,除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10 多亿元以及中标企业的20 多亿元外,其余皆为石油企业投入。但在投入与产出方面,除石油企业投入的约330 亿元已累计产出60×108 m3页岩气外,其余均未获得页岩气产量。在目前的技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页岩气开显现出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且效益低的特点,一些地方或非油气行业企业将页岩气开作为获取商业利润增长的重要产业显然不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工艺技术主要有水平井(井组)钻完井技术体系、分段多级压裂技术体系和微地震监测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出现与成功应用直接催生了美国这场页岩气革命,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取得这些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页岩气开发进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页岩气11.20美元/MMBtu的井口成本远高于美国的开成本;在美国,生产商的干气开成本可低至3.40美元/MMBtu。

水平井是目前主要的页岩气藏生产形式,水平井的产量是垂直井的3~4倍,成本仅是直井的1.5~2.5倍,美国有多大85%的开发井为水平井+多段压裂。另外,美国水平井多段水力压裂、重复压裂技术、新型压裂液技术、新型支撑剂等技术也极大地提高了单井页岩气产量。

压裂技术尤为重要,其费用一般占页岩气开总费用的30%左右,是页岩气开能否实现低成本工业化开发以及保证页岩气产量的关键点。压裂技术一般以岩石力学理论为基础,分为水力喷射压裂、氮气泡沫压裂、同步压裂等多种压裂方式。

中国现有的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的需求,水平井分段多级压裂工艺技术及配套工具仍需要引进、研发、试验和评价,页岩气压裂裂缝延伸规律、压裂规模优选、产量预测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利用微地震监测压裂效果的检测设备、施工技术和评价方法在中国还处于空白。

目前来看,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延长石油各自拥有试验井,是中国该行业的领先者。另有一些企业(如安东油田服务和宏华集团),在技术储备上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中国页岩气储存地质条件也远比美国复杂,这进一步增加了页岩气的开难度。分析认为,中国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华北地区下古生界、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广泛发育有海相页岩以及准格尔盆地的中下侏罗统、吐哈盆地的中下侏罗统、鄂尔多斯盆地的上三叠统等发育有大量的陆相页岩,地理位置上处于塔里木、准噶尔、松辽等9个盆地。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中国的页岩气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且离地表较远;丰度较差,矿井开期较短;中国页岩气地质结构种类较多,需要不同的开发技术,四川盆地属于海相页岩储层,可借鉴美国经验,而吉林东部盆地属于陆相页岩储层,美国技术不适用,需要自主开发技术。因此专家认为,中国在未来3~5年内,可以完成合作学习阶段;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技术消化;15年以上的时间达到技术成熟和工业化集的程度。

影响中国页岩气开的其他因素

除了技术因素之外,环境、、竞争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表示,页岩气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回报期长的行业,比常规油气的成本要高得多。钻井、压裂、测井、地震四大技术支撑着页岩气的发展,哪一项技术不过关,都很难有所突破。尤其是我国页岩气的生产成本到底有多少,还需要研究。

首先是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指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面临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破坏三大环境风险。在同样产量情况下,页岩气的井田面积大约是常规天然气井田面积的十几倍,钻井数量则达到常规天然气100倍甚至更多,耗水量也是常规天然气的10倍左右。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含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盐分以及放射性物质等100多种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页岩气中含有甲烷,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旦泄漏,将引发大气污染。此外,开页岩气所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有可能造成地质破坏。

美国宾州页岩气开发就曾经受到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由于担心地质灾害,美国纽约州和特拉华盆地已叫停了该地区的页岩气项目。

其次是问题。超过五分之三的中国页岩油气位于水缺乏地区,而开页岩气离不开水。现有的页岩气开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中国页岩气储备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这两个区域水供应均已非常紧张,油气开面临巨大挑战。雪上加霜的是,页岩油气储量大的地区全都人口密集,这意味着如果企业想要开,除了要挤占灌溉水源外,还要和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竞争。一旦处理不当,开页岩油气将酿成水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灾难。

中国各地区水压力情况

再次是矿权重叠问题。由于页岩气是新增加的独立矿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同时页岩气的埋藏较深,较易在同一空间区域的不同深度存在不同的矿权,导致矿权重叠现象出现的频率很高。目前划定的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块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常规油气权重叠,当民企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难与这些央企进行公开谈判、对话。

然后是天然气影响企业开发页岩气积极性。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比较复杂,国家发改委制定各个油田天然气井口价格和各段管道运输价格,各个省市制定各地零售指导价格。天然气价格处于严格的政策管制中,天然气井口价格远低于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价格。这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企业天然气开投资不足,发展缓慢;二是国际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价格高,进口亏损巨大。目前天然气价格试点已经启动,已有5个省参与了天然气价格改革,但大范围的改革还需较长时间。

最后是经济风险。相对于常规油气,页岩气是生在油岩里自生自储的油气,单位体积的丰度低,是“贫矿”。所以,开发页岩气需要大量的井,美国一年投入页岩气钻井压裂的资金就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页岩气井的生产产量递减速度很快,可持续投入很高。美国的投入资金分摊到数千家石油公司,而现在我国开发页岩气,3000米范围、1000米深度的水平井成本约7000万元元,单独的直井每千米需要1000万元人民币,每百米的深度也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投资数额巨大。

另外,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硬性条件是“本次招标出让探矿权有效期3年,年均勘查投入应达到每平方千米3万元人民币及以上”。这一条已经击退了好多中小企业。这种结果下,对开页岩最积极的就是几大电力集团,它们用开出的天然气直接发电上网,不过到底投标得到的区块如何还很不好说,它们的相关开经验也严重不足。

由于页岩气革命的存在,2014年,美国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页岩气占到了25%以上),有望根本上改变能源市场的定价和贸易模式;15年前几乎不存在的页岩油、气产业,如今为美国创造了200万个就业岗位。

以此观之,称页岩气的开发与应用被称为能源革命丝毫不为过,只不过,要想这阵革命的春风吹到中国,只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天然气前景怎么样?

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世界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最为丰富、开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储量为9844.5亿吨,储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亚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10倍日韩面临“供气难”困境

如果短期的几年内发生天然气供过于求的局面,那么将导致近年来培育的多元化天然气供应商被清洗出局,天然气行业也会陷入来回震荡的亚健康状态。?

据此,杨建红认为,清洁是天然气的核心价值,环境约束、政策驱动是天然气发展的保证,应坚定使用清洁能源的国家战略,为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空气质量,推进的控煤政策和“煤改气”工程应具有可持续性。从技术方面来看,应全力加大国产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和提高国产气产量;从经济性来看,应着力解决中国供应大幅上升后带来的“亚洲溢价”问题,降低天然气供应价格,刺激市场自然增长。?

▲2010-2018年中国天然气产量(2018年为前三季度数据)

截止到6月6日,LNG亚洲到岸均价已经创记录达到2.36元/立方米,同比2017年的涨幅高达74%。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同时期相比价格最高的一年。?

“到岸价完全可以降到2元/立方米。”杨建红认为,目前的到岸价与国际天然气市场供给宽松,以及中国是全球最大天然气买家的现状不符,未来需要创新进口策略和体制,为降低进口天然气到岸价创造条件。?

气库资讯总经理黄庆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价格指数中心,来降低和合理化“亚洲溢价”和它的价格形成机制。?

不过黄庆对未来的天然气消费持乐观态度。一方面,在农村天然气利用方面,天然气存在通过市场自然选择取代液化石油气的空间。另一方面,“煤改气”政策的弱化是暂时的,未来依然会加强。?

“目前的政策微调是因为天然气供应能力不足。”黄庆说,后续供应增长,会有更强力的“煤改气”政策,“核心逻辑是治理大气污染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日本和韩国正为了争夺天然气而费尽心思。

8月8日,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表示,作为全球第三大LNG进口国,韩国正在寻求购更多的货物,以满足国内需求增长的预期,并在11月前将库存从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左右。该部门表示,这是由于夏季热浪和俄乌冲突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

除了韩国,近期,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日本也在抓紧购买天然气。对此,有交易员认为,日韩寻求确保冬季及以后几个月的供应,是因为它们担心今年晚些时候随着欧洲需求增加,天然气价格会上涨。

日韩等国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皆因亚洲天然气价格正随着欧洲国家的强需求而急剧飙涨。

近期,有消息称亚洲的液化天然气(LNG)目前现货(即时合约)价格已经涨至往年夏季水平的近10倍。截至8月5日,面向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LNG期货价格为每100万英热单位(BTU)44.66美元。相比之下,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大大高于亚洲的基准价格。截至8月8日,基准TTF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为191欧元/兆瓦时。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访时表示,由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实施全面制裁,大幅度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购买,而俄罗斯本面向欧洲出口的管道天然气难以在短期内转换为液化天然气(LNG),加之LNG运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市场上天然气供应在较长时间内出现紧缺是必然的。

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和韩国,该如何度过这场天然气短缺的危机?

日韩遭遇供气难

尽管天然气价格迅速飙升,但日本和韩国仍坚持囤气以储备秋冬季所需。

8月8日,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称,韩国国营天然气公司自4月份以来一直在进行现货购,仅7月份就购了约350万吨。目前的库存约为181万吨,高于冬季91万吨的最低门槛。虽然目前库存已经超过冬季的最低门槛,但韩国丝毫没有放缓购气的步伐。该部门表示,要在11月前将库存从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左右。

对此,光大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杜冰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韩国自今年二季度以来一直积极购LNG以补充国内库存,但仍需在年底前额外购1000万吨才能满足冬季的需求。

同样因储能不足而感到压力的,还有日本。近期,该国的公共事业企业也在加快对LNG的购。与此同时,日本与韩国都不得不付出前所未有的高价购买天然气。据悉,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夏季的LNG平均价格为5美元左右,如今的价格已经超过价格低点时的9倍。

混沌天成研究院能化分析师王统认为,此轮亚洲天然气价格暴涨源于欧洲天然气紧张。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韩都属于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二者对于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分别为98%和99%。往年进入三季度后日韩都会有补气的动作,这是为了满足冬季用气的需求。但此前日韩曾分别于今年的3月和4月宣布转让部分LNG来驰援欧盟。这导致2022年上半年日韩LNG进口量同别下降了1%和3%。

本就出现天然气进口量减少的情况,又面临着欧洲这一主要买家的竞争,像日韩这样高度依赖天然气的亚洲国家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压力。

新纪元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成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往欧洲大陆天然气供应量的三成依赖于俄罗斯,放弃俄罗斯供应,意味着需要更多元的进口替代,欧洲客观上掀起全球LNG的抢购潮,必然令依赖进口的日韩产生前所未有的紧张压力。他认为,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扰乱了全球能源贸易流,加剧了区域供给不平衡和短缺问题。

而从天然气进口结构来看,王成强认为,日韩天然气的进口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出口影响,日本LNG进口中,36%来自澳大利亚,14%来自于马来西亚,12%来自卡塔尔,另外9%来自于俄罗斯;而韩国LNG进口中,25%来自卡塔尔,21%来自澳大利亚,18%来自美国,来自俄罗斯的供应几乎没有。

在欧洲这个天然气大买家的干扰下,影响逐步浮现。首先,是美国明显增加了对欧洲天然气的出口。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头4个月,美国74%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欧洲,高于去年34%的年平均水平。该报告称,亚洲是2020年和2021年的主要目的地。

另寻能源替代天然气是否现实

日韩未雨绸缪实施囤气,韩国甚至提出将天然气存量提高到90%左右。但就目前来看,该目标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

王永中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上的天然气存量较少,且价格较高,估计较难达到日韩所预定的目标。

王统认为,欧洲的基准天然气价格(TTF)对于日韩基准液化天然气价格(JKM)的溢价会使得更多的LNG流入欧盟,从而造成亚洲天然气供给不足的局面。

多位受访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天然气价格的走势将不乐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还是会出现俄罗斯对欧盟断气的可能性,因此至少到今年冬季,天然气价格高企的情况都不会改变。

王统也向记者表示,随着天然气消费旺季的临近,需求回暖,将对天然气价格形成支撑,所以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未达成和解前,天然气仍具备上涨潜力。高价天然气会倒逼部分国家减少天然气的消费量,转向其他能源。

在某种程度上,煤炭成为了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近期,有消息指出,日本最大钢铁公司新日铁与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嘉能可达成了一项截至明年3月的煤炭供应协议,购价为每吨375美元。该协议可能是日本企业有史以来签署的最贵煤炭购合同之一。据悉,新日铁使用燃料为其工业基地发电,并向日本电网供应电力。

由于秋冬对天然气用量较大,估计日韩会增加一部分煤炭的用量来替代天然气。王永中对把煤炭作为替代燃料的做法还是较为乐观的,他表示,较高的煤炭价格会鼓励一些国家增加煤炭产能,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影响煤炭需求,因此预计煤炭价格会有所回落。

不过,杜冰沁对当前日韩以煤炭替代天然气的做法表示担忧。日本此前作为俄罗斯煤炭的第二大出口国,在印尼、澳洲为满足本国需求部分限制煤炭出口、全球煤炭市场供给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想要大量增加煤炭的购量以代替天然气也并非易事。她说。

日韩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路上高歌猛进,但现实是,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效用与它们预期的仍有差距。

杜冰沁向记者表示,目前日韩两国仍高度依赖传统能源发电,这两国分别约有68%和56%的电力来自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发电对于日韩来说远水难解近渴,难以有效弥补当前天然气和煤炭紧缺带来的能源供应缺口。

具体来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目前的产能相对较小,且发电量多依赖于天气状况;核能方面,虽然韩国新已决定废除此前的去核电政策、重启核电机组建设,但相关政策落实仍需时日;日本也重启核电,但受此前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影响,日本重启核电困难重重。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