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多少钱_金湖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多少钱一方

不能

淮安市属江淮平原,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全市土地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2003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9.28万公顷,其中,水田25.90万公顷。此外,全市还有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他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扩展资料:

淮安市耕地分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浇地和菜地等5类,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语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由于灌溉条件优良,风调雨顺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产稳产。

林地主要分布在淮安市盱眙县丘陵地区,牧草地也几乎全部在盱眙县境内。

淮安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全市过境水量较多。过境水主要是利用洪泽湖放水和抽引江水。洪泽湖是淮安市的生命之湖,湖泊水量补给丰沛,且又是一个过水型湖泊,多年平均出湖水量达330亿立方米。全市每年抽引江水而利用的水数量约为10亿立方米~20亿立方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投人使用,这部分过境水量将大幅增加。

淮安市地下水贮量丰富。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平水年全市降水补给潜水的水量为15.0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为12.8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为8.16亿立方米,潜水调节量为8.53亿立方米。全市深层地下水可量为5.42亿立方米。

淮安市矿产较为丰富,分布相对集中。能源矿产有金湖县、洪泽县的石油和天然气,洪泽县老子山的地热。非金属矿产丰富,品种多,有盱眙县的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淮安区、清浦区、淮阴区的岩盐;洪泽县、淮阴区的芒硝等。其中,盱眙县凹凸棒石粘土探明储量2.72亿吨,远景储量达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65%~70%,占全球总储量的近50%;岩盐探明储量1350亿吨(不包括洪泽湖底),居世界首位,且品位高、埋藏浅、品质优,盐层厚度达100米~200米,卤水浓度在300克/立升~320克/立升之间,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淮安拥有华东最大的无水芒硝矿,已探明芒硝储量达20亿吨。

苏北盆地目前已发现50多个中小型复杂断块油气田,探明储量约1.7×108t,探明与控制储量累计达2.1×108t。该盆地具有典型的断陷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复杂断块盆地含油气系统。

1.苏北盆地生油层

苏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在上白垩统上部至古近系中,而在中生界其他地层中也一定程度地发育了烃源岩。

(1)新生界及上白垩统泰州组

在苏北盆地上白垩统上部至古近系发育有6套生油岩系(图4-13),自下向上依次为泰二段、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阜四段和戴一段。

图4-13 苏北盆地内各生油层有机质含量及类型频率图

泰二段形成于湖盆强烈扩张与潮湿气候叠加时期,由于湖盆淡水的注入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水体淡化,发育一套较纯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泥岩中碳酸盐含量低于10%。生油岩厚度为80~150m。有机碳含量1%~1.5%,平均为1.2%;氯仿沥青“A”为0.07%~0.2%,平均为0.12%;总烃含量为300~500mg/L,平均为360mg/L。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附图54),成熟门限为2400~2600m。

阜一段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层厚度为100~300m,形成于淡水、弱酸、弱碱性,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母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0.4-1.2%之间,平均约为1%。氯仿沥青“A”为0.02-0.1%之间,平均为0.08%。总烃含量平均为200mg/L左右,为较差生油岩。生油门限为2600~2800m。

阜二段中下部为一套较高盐度的半咸化深水-半深水湖相烃源岩。暗色泥岩、泥灰岩、碳酸盐岩总厚度100-150m,其中高邮凹陷最大可达240m,泥灰岩、碳酸盐岩占总厚度的25%~50%。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于1.43%~2.08%,平均1.6%。氯仿沥青“A”最高含量达0.35%~0.47%,平均为0.2%左右。总烃含量最高可达1588~1983mg/L,平均为500~600mg/L;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为腐泥型及混合A型。生油门限在金湖凹陷为1600~1800m,高邮凹陷为1800~2200m,其他凹陷为2000~2400m。该套生油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生排烃早的特点,为一套良好的生油层。该套烃源岩的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相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盆地东部的金湖凹陷、高邮凹陷内该套烃源岩品质好,低等水生物丰度高,咸水藻类丰度高,生烃潜力大,成熟门限小,而东部地区的各凹陷内该套烃源岩品质逊于西部地区,成熟门限高于西部地区。

阜二段上部发育一套较纯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该套泥岩形成于弱碱性、还原-强还原的半咸水-淡水环境。生油岩厚度为50~90m,沉积厚度稳定。有机碳含量1%~1.5%,平均为1.2%;氯仿沥青“A”为0.07%~0.2%,平均为0.12%;总烃含量为300~500mg/L,平均为360mg/L。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成熟门限为2400~2600m。

阜三段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层厚度为100~300m,形成于淡水、弱酸、弱碱性,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母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0.2%~1.0%之间,平均为0.8%。氯仿沥青“A”在0.01%~0.08%之间,平均为0.05%。总烃含量平均为50mg/L左右,属于一套较差生油岩。生油门限为2600~2800m。阜四段下部为一套微咸水湖相烃源岩,发育一套较纯的深-半深湖相泥岩建造。该套泥岩建造的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阜二段基本类似,同样形成于弱碱性、还原-强还原环境。生油岩厚度为150~200m,沉积厚度稳定。有机碳含量1-1.5%;氯仿沥青“A”为0.07%~0.2%;总烃含量为300~500mg/L。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附图54),成熟门限为2400~2600m。

阜四段中上部为一套低盐度半咸水半深-深水湖相烃源岩,岩性为暗色泥岩频夹泥灰岩段,泥灰岩约占总厚度的5%~15%,局部达25%。它们形成于还原-强还原、弱碱-碱性的半咸水深湖相环境。生油岩厚度200-350m,以高邮凹陷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达1%~2%,平均1.19%,氯仿沥青“A”高值达0.2%~0.25%,平均0.17%,总烃含量最高可达800~1000mg/L,平均为450~550mg/L。母质类型以Ⅰ-Ⅱ过渡型为主,部分为Ⅰ型、Ⅱ型(附图54)。成熟门限较低,盆地中西部的金湖凹陷、高邮凹陷成熟门限为2000-2200m,其他地区成熟门限为2200~2400m。

戴一段同样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层平均厚度为100~300m,形成于淡水、弱酸、弱碱性,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母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0.4%~1.6%之间,平均约为1.0%~1.2%。氯仿沥青“A”为0.01%~0.16%之间,平均为0.1%。总烃含量平均为100mg/L,为一套较差生油岩。生油门限为2600~2800m。

(2)上白垩统浦口组

上白垩统浦口组在苏北盆地内分布最为广泛,以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部分凹陷曾阶段性地出现了浅湖-半深湖相环境,发育了咸水-盐湖相暗色泥岩。淮安-阜宁地区为苏北盆地内浦口组沉积中心,其中浦口组三、四段厚层膏盐岩段及暗色泥岩发育段的暗色泥岩累计厚度达200~400m,占该段厚20%~35%,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的干旱盐湖相环境。有机碳含量为0.29%~1.23%,大多为0.43%~0.7%,属中等-偏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型。氯仿沥青“A”含量为0.014%~0.04%,总烃含量为40~146mg/L。暗色泥岩基本已达到中等-较差烃源岩标准,以生气母岩为主。生油门限小于1600m。

(3)下白垩统葛村组

下白垩统葛村组烃源岩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浅水沉积环境,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残留盆地,分布范围局限,面积小。苏北盆地内葛村组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为0.5%,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极低,属非-差生油岩。总体来说,该套暗色泥岩普遍生烃能力较差,仅在保存完整、埋深大的区域,可作为生气母岩。

(4)中—下侏罗统象山组

象山组是一套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浅湖相暗色泥岩与碎屑岩互层建造。暗色泥岩分布于该组段中上部,广泛分布于象山组的各个残留断陷区。各残留断陷区该组段生油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品质差异悬殊。大部分残留断陷内暗色泥岩沉积厚度100~300m,占总段厚20%~50%。该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5%~0.65%,氯仿沥青“A”含量为300~600mg/L,总烃含量为200~300mg/L,属中等烃源岩。

2.苏北盆地储层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育整体挤压隆升背景下的中小型断陷及火山-沉积断陷,物源供给极为充裕,断陷中发育粗碎屑岩为主,仅短暂出现湖相环境。因而,苏北盆地内中生界碎屑岩储层极为发育,包括象山组群、葛村组、浦口组和赤山组。而苏北盆地新生界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滨湖相储层为主,共发育有9套储层:泰州组、阜一段、阜二段中下部、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垛二段、盐一段。

受中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以及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由强变弱控制,中生界储层的物性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由侏罗系向上白垩统逐渐变好。其中赤山组储层物性最好,一般孔隙度为15%~25%,渗透率为(100~300)×10-3μm2,为高孔渗性储层。上白垩统葛村组、浦口组物性中等-较差,孔隙度5%~12%,渗透率一般小于50×10-3μm2,为中-低孔渗性储层。象山群储层物性最差,孔隙度5%~10%,渗透率一般小于10×10-3μm2,为低-特低孔渗性储层。

泰州组储集层主要为发育于泰州组中下部的砂砾岩段,砂体广泛分布于全盆地,砂岩厚度一般为30~100m,最大厚度可达200m,单层厚度一般为3~5m,最大单层厚度50m。泰州组储层以Ⅱ2、Ⅲ、Ⅳ类为主,部分为Ⅱ1类,属于中低渗-特低渗储层。

阜一段储集岩主要集中于下部和上部,厚度一般为50~150m,最大累计厚度可达450m。单层厚度一般为2.5~4m,最大可达15m。阜一段下部砂体广泛分布于全盆地,阜一段上部砂体则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阜一段储集层主要以Ⅲ、Ⅳ类为主,部分为Ⅱ2类,属于中低渗-特低渗储层。

阜二段中下部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金湖凹陷的西部天长-马坝三角洲,砂岩累计厚度10~30m,平均单层厚度为1.5m。阜二段储集层主要以Ⅳ类为主,部分为Ⅲ类,属于低渗-特低渗储层。

阜三段储集层集中于该段上部和下部。砂体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5个三角洲。砂岩总厚一般为30~200m,单层厚度一般为1.5~8.5m。阜三段储集层主要以Ⅲ、Ⅳ类为主,部分为Ⅱ类,属于中低渗-特低渗储层。

戴一段储集层主要集中在下部。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的3个三角洲及溱潼凹陷东部水下冲积扇。砂岩总厚度一般为50~200m,单层厚度一般为3~4m,最厚可达18.5m。戴一段储集层主要以Ⅱ类为主,部分为Ⅰ2或Ⅲ1类,属于中渗-低渗储层。

戴二段储集层总厚度一般为50~200m,单层厚度为2.5~3.5m,最厚可达20m。砂体分布继承了戴一段的格局。戴二段储集层主要以Ⅱ类为主,部分为Ⅰ2或Ⅲ1类,属于中渗-低渗储层。

垛一段储集岩分布面积很广,约占垛一段沉积分布区的70%以上,砂岩总厚度100~200m,最大厚度可达320m,主要集中在下部,呈厚层块状,单层厚度一般为10~20m,最大单层厚度可达54m。砂体主要分布在盆地内5个河流-三角洲体系。垛一段储集层主要以Ⅰ、Ⅱ类为主,部分为Ⅲ类,属于高渗-中渗储层。

垛二段储集岩常以砂岩为主的砂、泥岩互层出现,砂岩总厚20~500m,单层厚度一般为5~10m,最大14m。砂体分布继承了垛一段沉积期格局。垛二段储集层主要以Ⅰ、Ⅱ类为主,部分为Ⅲ类,属于高渗-中渗储层。

盐一段储集层分布广,厚度大。单层厚度一般为5~15m,最厚为25m,砂岩总厚度为100~300m。盐一段储集层以Ⅰ类为主,部分为Ⅱ1类,属高孔渗储集岩。

3.苏北盆地盖层

苏北盆地内陆相中—新生界主要发育有上白垩统浦口组区域性盖层、新生界(含泰州组)地区性盖层和下白垩统—中下侏罗统局部盖层。

(1)上白垩统浦口组区域性盖层

上白垩统浦口组中上部为一套巨厚层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膏质泥岩、膏盐岩层,最大厚度可达1500m,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的各残留盆地内。岩石物性测定表明,该套泥岩经历过强烈的压实,为苏北盆地内一套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2)新生界(含泰州组)地区性盖层

苏北盆地内新生界地区性盖层主要有6套,分别为泰二段、阜一段中部、阜二段、阜四段、垛一段中上部及垛二段上部。除此之外,盆地内还发育有戴一段上部和戴二段上部2套局部性盖层(表4-6)。

表4-6 苏北盆地泥质岩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

(据王金渝等,2000)

泰二段、阜一段中部、阜二段、阜四段盖层基本为泥岩或泥岩夹泥石灰岩段,各泥岩段厚度分别为50~250m、200~400m、200~300m和100~500m,全盆地分布稳定,仅个别凹陷或构造带内相变为粗碎屑岩。

垛一段中上部区域性盖层形成于强烈拉张块断及强烈火山喷发后,盆地快速沉降,形成欠补偿环境,除边缘临近物源区河流相粗碎屑较发育外,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一套杂色滨浅湖相泥质沉积,横向稳定,厚度150~250m。垛二段上部区域性盖层形成于古近纪拉张裂陷作用末期,为一套泛滥平原-间歇性湖泊浅灰绿色、杂色泥岩夹砂岩,横向分布稳定,厚度80~150m。盆地西部的凸起、外斜坡带上遭受三垛运动挤压隆升剥蚀作用影响,缺失该套区域性盖层。

戴一段上部和戴二段中上部局部性盖层形成于吴堡运动挤压残留断陷的湖侵阶段。戴一段上部为一套浅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以暗色泥岩为主,厚度50~200m。戴二段中上部为一套滨浅湖-泛滥平原相红色泥质岩建造,厚度50~150m。这2套局部性盖层的特点是分布不稳定,对沉积体系影响明显。

另外,盐城组也发育分布稳定、范围较广的泥质岩段,泥岩累计厚度达100m以上,但单层厚度仅为7~15m。由于盐城组内断层少且规模小,因而这种盖层也能起到良好的封盖作用。

(3)下白垩统—中、下侏罗统局部盖层

苏北盆地内发育2套局部性盖层,分别为中、下侏罗统象山组和下白垩统葛村组的泥岩发育段。其特点是分布不稳定,厚度薄,砂岩夹层多,泥岩品质不纯。

4.郯庐断裂带对苏北盆地生储盖组合的控制和影响

(1)生储盖组合

苏北盆地内发育6个新生界内部生储盖组合(宋建国等,19):①泰州组、阜一段下部生储盖组合:泰二段为生油层兼盖层,泰一段及阜一段下部发育生油气层,阜一段上部为生油气层及盖层,储集岩层为砂岩。该套生储盖组合既可以捕获自生自储油气,也可以捕获次生油气。②阜一段、阜二段生储盖组合:阜二段中下部、阜一段顶部为生油层兼盖层,阜二段上部亦为生油层兼盖层,阜一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为储层。储集岩除碎屑岩外,还有生物石灰岩及火山岩储集层。由于阜二段中下部咸化湖富含碳酸盐岩生油岩,具有高效生油能力,干酪根类型好,成熟门限低,并直接与下伏阜二段中下部或阜一段上部储层接触。因此,该套组合形成了大量埋藏较浅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是勘探成功率最高的地层。③阜二段、阜三段、阜四段生储盖组合:阜二段、阜四段为生油层,阜三段中部泥岩为次要生油岩,阜三段为储油层,阜三段中部泥岩及阜四段为盖层,储集岩为砂岩,具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及上生下储的原生成油组合。此外,侵入阜三段、阜四段下部的辉绿岩的裂隙中也获得一定数量的油流。该套组合夹持于盆地两套区域性盖层和主力生油岩之间,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在盆地的大部分块区,受阜三段中部泥岩段盖层分割,又形成以上、下砂岩组为储层的两个次级生储盖组合,下砂岩组以捕获阜二段油气为主,上砂岩组以捕获阜四段油气为主。④戴南组生储盖组合:可形成自生自储及次生油气藏。自生自储油气藏以阜四段、戴一段生油,戴一段储油,戴南组上部为盖层,储集岩为砂岩。次生油气藏以泰州组、阜宁组为生油层,油气沿同生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戴南组内聚集。⑤三垛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为阜宁组、泰州组,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到三垛组中聚集,盖层为垛一段中上部泥岩段、垛二段中上部泥岩段,储集岩为砂岩,属次生组合。⑥下盐城组生储盖组合:生油气层为泰州组、阜宁组,沿断层作垂相运移至下盐城组砂岩储集,盐城群泥岩为盖层,在周庄地区已试获工业气流。

苏北盆地中生界生储盖组合(田在艺等,1996;宋建国等,19)包括浦口组膏盐岩段/浦口组暗色泥岩段/浦口组砂泥岩互层段、砂砾岩段组合,葛村组中上部暗色泥岩/葛村组下部砂岩组合,象山群中上部暗色泥岩/象山群下部砂岩组合、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岩盖层/象山群储层等多个生储盖组合。其中,浦口组为分布最广的一套区域性盖层,广泛分布于苏北盆地内。浦口组中上部为巨厚层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膏质泥岩、膏盐岩段,最大厚度达1500m。

由苏北盆地沉积相发育可知,泰州组和阜一段沉积时,起沉积中心走向为近东西向,指示该时段盆地沉积主要受近EW向断裂控制。自阜二段沉积开始,盆地沉积中心走向转变为NE-NNE走向,指示盆地沉积转变为受郯庐断裂系的影响。并且沉积中心均位于NE向断裂周边,因而阜二段以来的生储盖组合主要受郯庐断裂系控制。

5.苏北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苏北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基本分布在南部的东台坳陷,约%以上的油气储量分布在高邮、金湖、溱潼凹陷,其中又以金湖、高邮两个凹陷油气最为富集。不同含油气断陷的主力产层、油气成藏特征有明显差异。盆地内各凹陷的含油气性受盆地沉积中心迁移、沉积体系演变及构造和热力作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

苏北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盆地形成期、盆地断陷期和盆地坳陷期3个阶段。而主要的地层沉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圈闭成藏都形成于盆地断陷期。目前盆地的区域构造格局也主要反映了盆地断陷期的特点。由于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多为中古生界破碎的沉积地层,而非刚性基底,因此,在断陷发育过程中,受基底影响,盆地内部构造非常破碎,所形成的构造圈闭主要为复杂小断块。苏北盆地构造圈闭的复杂性和成藏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构造圈闭的成因、分布和油气藏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

晚白垩世—古近纪,苏北盆地发生强烈的断陷活动。苏北盆地绝大多数构造圈闭形成于该背景下。这些构造圈闭从成因上可以分为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圈闭、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圈闭以及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圈闭4种类型。

(1)油气藏分布规律

苏北盆地两个主力凹陷——高邮凹陷、金湖凹陷的主要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

金湖凹陷内存在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圈闭2类构造圈闭。在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中大量发现油气藏,主要油田有崔庄油田、南湖-范庄-安乐油田、王龙庄油田、杨家坝-卞东-李庄油田、闵桥油田阜宁组一段。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圈闭主要发育在三河次凹边界主控断裂两侧,目前在其上升盘发现油气藏,下降盘由于断层主要处于地层下倾方向,难以形成圈闭,没有发现油气藏。

高邮凹陷斜坡地区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大量发现油气藏,如沙埝油田阜宁组一段,码头庄油田、赤岸油田,瓦2块油田等在凹陷东部的吴堡断裂带圈闭类型为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圈闭、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圈闭。位于吴①、吴②断层转换部位的陈堡油田是目前江苏油田储量、产量最大的油田,其构造圈闭特征和成藏样式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在吴①断层的两侧发育有多个断块圈闭,在下降盘形成了戴南组油气藏,属于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圈闭油气藏;在上升盘形成了泰州组圈闭和油气藏,属于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圈闭油气藏。在该凹陷的南部断阶带内部也分布有许多复杂的断块和油气藏,如:许庄油田、许浅1块,真43块、中港1块等,属于主控断层两侧的羽状断块;在深凹带的三垛组、戴南组发育有真武、富民、黄珏、曹庄、徐家庄、永安等油气藏,属于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油气藏。另外,海安凹陷所发现的安丰油田和梁垛油田,其油气的初次排烃和二次运移聚集的方式与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油气藏成藏样式一致,只是整个层位下移至泰州组。所以,其油气分布规律也类似于金湖凹陷和高邮凹陷。

6.郯庐断裂带对苏北盆地油气分布的影响

(1)郯庐断裂带走滑伸展作用有利于形成高效生储盖组合

郯庐断裂带构成盆地西部边界。由于深断陷周边为盆缘大型隆起,强烈的地形高差,使该区带发育大型物源系,一般是盆地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物源,能够形成继承性大型河流—三角洲—深水湖盆沉积体系,储集体规模较大,且多套储层叠合。因此,该区带具良好的储集条件,有利于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易形成大面积的输导系统;同时,该区带优质烃源岩较发育,阜二段和阜四段是苏北盆地的两套高效烃源岩,常与大型的砂岩输导系统配置,形成高效成藏组合。

苏北盆地阜二段中下部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成熟门限深度小,在全盆地各区块广泛进入成熟门限。该套烃源岩上部全盆地广泛披盖着阜二段纯泥岩,厚50~80m,因此,阜二段中下部主要与下伏阜二段底部及阜一段上部构成生储组合。但阜二段下部及阜一段上部储层发育区分布受西部盆缘大型物源系控制,决定着该套烃源岩与阜二段下部、阜一段上部储层的有利配置区主要分布在金湖、高邮、溱潼凹陷的西部。目前已发现由此配置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储量占总量的30%以上。

(2)郯庐断裂带造成的多期次断裂活动有利于油气运移

苏北盆地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断陷中,控制断陷的同生断裂持续活动,直到新近纪中期,同生断裂带可长期保证油气垂向运移;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断陷,控制断陷的同生断裂在古近纪末即已停止活动,无法长期保证油气垂向运移。同时,靠近郯庐裂带区域,一般继承性活动的深断陷较发育,因此,在古近末或新近纪末同生断裂停止活动之前,已有大量烃源岩达成熟阶段,这为油气垂向运移聚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断陷,一般在古近纪烃源岩之上披覆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系—第四系,为烃类转化、运移提供了温度、压力条件,对油气向构造圈闭进一步运移、聚集和保存起着重要作用。

(3)郯庐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岩浆作用使相邻凹陷丰度较高

郯庐断裂带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走滑伸展作用,使苏北盆地西部的金湖、高邮凹陷火山活动较为强烈。由于火山活动是凹陷拉张强度及受热程度的标志,火山活动强度与凹陷油气丰度明显相关。盆地的含油气性呈明显的分带性,首先表现为南北分带,盆地南部的东台坳陷油气丰度明显高于北部的盐阜坳陷;其次,在东台坳陷内,各凹陷油气丰度及油气富集特征又明显表现出西、中、东分带。

泰州组—阜宁组烃源岩沉积期,在盆地西部金湖凹陷西缘柳堡—闵桥构造带一线的玄武岩喷发带继承性活动,形成金湖凹陷在阜二段、阜四段沉积期相对隔绝的半咸化湖沉积环境,这种沉积环境既与火山作用形成的正地貌分隔有关,也与火山作用形成的局部地表热力环境有关。在这种环境中,有利于生物发育,且以低等藻类为主,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较好,加上可能存在的无机加氢作用,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此类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成熟门限低(1500~1800m)的特征。在玄武岩喷发带,形成火山岩浅水台地,发育玄武岩及生物灰岩、鲕粒灰岩储层,与优质烃源岩一起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在金湖凹陷,玄武岩及生物灰岩、鲕粒灰岩均成为重要的储层。

同时,岩浆作用反映了各凹陷的受热状况。烃源岩沉积后,岩浆作用较强的凹陷,其地温梯度较高,烃源岩成熟门限明显下降。如火山作用较强的金湖、高邮、溱潼凹陷,其古地温梯度约3.7℃/100m,Ⅰ、Ⅱ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1500~2200m,Ⅲ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2500m;而火山活动较弱的盐城凹陷,其地温梯度约为3.1℃/100m,Ⅰ、Ⅱ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2800m,Ⅲ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3000m;介于上述火山作用强度之间的海安凹陷,其古地温梯度约3.3℃/100m,Ⅰ、Ⅱ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2500m,Ⅲ型干酪根成熟门限为2800m。由于凹陷受热作用的差异,导致凹陷的油气丰度有明显的差异。溱潼、高邮、金湖凹陷火山作用较强,是苏北盆地的主要油气富集区;海安凹陷目前仅发现三个小型油气田,储量较少;而盐城凹陷尽管新生界厚度超过5000m,但绝大多数深探井未见油气显示。

(4)郯庐断裂带对局部构造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伸展作用的控制,靠近郯庐断裂的金湖凹陷发育了多排呈NE—NNE向雁行排列的继承性断鼻、背斜,而远离郯庐断裂带一侧局部构造规模较小,以断块为主。

苏北盆地NE—NNE向鼻状构造带对油气分布起着严格控制作用。在金湖凹陷,存在呈NE—NNE向展布的多排鼻状构造带,所有油气田均分布在鼻状构造带上,已发现油田15个;高邮凹陷也存在NE向展布的多排鼻状构造带,所有主力油田均分布在这些构造带上,已发现油田21个,其中在靠近断裂带主深凹两侧的油田规模最大,最大储量可达2000×104t;同样,在溱潼凹陷构造高带也呈NE向展布,已发现油田15个。

总之,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的苏北盆地,在邻近岩石圈断裂的区带具有以下特征:拉张强度大,断陷规模较大,沉降速率高,沉降持续性好,发育多套优质高效烃源岩;地温梯度高,烃源岩成熟门限浅;邻近盆缘大型物源系,发育多套优质储层,且断裂作用强,油气运聚效率高;发育大型继承性隆起构造带和箕状断陷,是巨大的油气聚集场所。因此,紧邻郯庐断裂带的高邮、金湖等西部深凹陷的油气丰度远高于其他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