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济阳坳陷天然气区带评价技术与应用

3.石油天然气关键参数研究与获取

4.陈家庄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气藏描述

5.油气储量是怎样计算的?

6.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

天然气动态储量计算方法有哪些例子分析研究意义_天然气已探明储量

统计方法和标准不同、量和开技术不同等。

1、统计方法和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在统计天然气储量时,会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例如不同的地质储量计算方法和标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这会导致数据存在差异。

2、量和开技术不同:不同机构所掌握的天然气量和开技术不同,这会影响对储量的评估和预测。例如,一些机构更加注重开发利用现有,而另一些机构则更加注重探索新的。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天然气水合物量估算方法

为评估天然气水合物量,人们曾经做了大量努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许多学者在对控制水合物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推测的基础上,利用体积法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甲烷量进行过估算(Dobrynin等,1981;Mclvei,1981;Kvenvolden,1988;Sloan,1990),但由于实际资料的缺乏,参数的选择主要依据各种各样的设,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差别很大,相差几个数量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地震反射、测井、钻井取样与测试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一系列间接的地球物理方法被用来对天然气水合物与下伏游离气体的量进行了估计,参数的选择往往通过实测资料推算获得,其精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响应的已发现矿藏的常规体积法,该方法以日本地质调查所1992年进行的“容积法(体积法)”为代表;二是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的未发现的概率统计法,该方法以美国地质调查局1995年的“未发现的概率统计法”为代表。

1.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响应的常规体积法

该类方法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钻井测试等勘查成果为基础,对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厚度、沉积物孔隙度和孔隙中水合物的含量直接演算,参数来自被评价区,因而结果较为可靠,目前仍然是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与大陆边缘一般的沉积物相比,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层具有较高的纵波速度,因而可通过岩石物理模型的方法估算水合物的含量,识别BSR,确定其上覆水合物的含量及其下伏游离气体的分布。另外,精细速度分析及波阻抗反演、地震波形反演、叠前AVO技术在量评价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20世纪90年代早期,School等(1993)、Max等(1996)运用多道地震剖面的VAMPS(Velocity and Amplitude Structures)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及其下伏游离气体的存在以及水合物定量分析;Miller等(1991)通过对秘鲁滨外多道地震资料和合成地震记录来推断天然气水合物的含量及其下伏游离气层的厚度;Lee等(1993)利用多道地震反射的真振幅和层速度分析对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有取样或者钻探的条件下,则利用沉积物中氯离子浓度变化、δ18O值的变化、取样器温度-压力变化和孔隙水成分测量等地球化学方法来评价甲烷水合物的含量多少。Dickens等(19)对美国东南部布莱克海台水合物样品的甲烷含量直接进行了测量,其测量结果显示,垂向沉积剖面上的甲烷含量变化趋势与间接法得出的结论一致,但下伏游离甲烷气含量比间接法的结果高出三分之一。

日本学者对Gornitz(1994)发表的计算思路进行了扩充,即天然气水合物气田的原始量(Q),理论上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生成的气体总量(QH)、游离气体总量(QG)以及层间水中所含溶解气体总量(QL)的总和,即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1)水合物分解气体的量(QH)

分解气体的量(QH)为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量(V)与集聚率(R)的乘积;终极可量(GH)又是分解气体的量(QH)与收率(B)的乘积。即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A为水合物的分布面积;R为集聚率;ΔZ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平均厚度;Φ为沉积物的平均孔隙度;H为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E为产气因子。

(2)游离气的量(QG)

在天然气稳定带(HSZ)内,剩余的游离气由于被认为是与层间水反应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定一般不存在具有量的游离气。因此,游离气的量(QG)最好用常规气田储藏量计算法计算HSZ下圈闭的游离气的量。水合物层下伏游离气量可用下式计算: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QG为游离气的原始量;GG为游离气的终极可量;为游离气的分布面积;ΔZG为游离气层的平均厚度;RG为游离气的集聚率;ΦG为沉积物的平均孔隙率;P为地层压力;P0为标准状态的压力;T为沉积物的绝对温度;T0为标准状态的绝对温度;W为沉积物的水饱和率;BG为来自游离气的天然气的回收率。式中(×ΔZG×RG)表示水合物层下含游离气沉积物的容积。

(3)溶解气量(QL)

层间水中所含溶解气的量(QL)随温度、压力及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因其与水合物层中所含气体量相比少得多,在计算大区域量时可以忽略不计。

2.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的概率统计法

该类方法以天然气水合物成因为基础,主要用于未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评价,参数选择上主要参考区内已发现矿藏的实际参数,或与具有相似成矿地质条件的其他区域进行类比而获得,带有很大程度的推断性,因而参数往往以概率分布的形式参与统计计算。通常需要分别对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进行评估。在评价生物气时,不需要引用气捕及运移通道的形成和烃类热成熟时间等指标,而有效孔隙度和甲烷生成量则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热成因天然气水合物往往与油气勘探中烃类的形成过程类似,所以甲烷水合物的评估方法可与传统油气成藏的评价方法相类同,定量参数中的储层厚度和气藏大小,基本上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体积相同,因此可根据研究区水深、海底温度和地温梯度等参数进行计算。如果研究区上述参数分布很不均匀,可将上述参数划分成若干可信度区分别计算与评价。

美国地质调查局(Collect,19)考虑了生物气含量、生物气源层厚度、热成因气供给、时间、有效运移概率、储集岩相、圈闭机制、有效孔隙度、烃聚集指数、水合物稳定带范围、储层厚度、水合物饱和度和水合物含气率等指标,依据有限的实际参数对美国海洋和陆地上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区带进行了初步评价,计算了各区带和整个美国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量大致的概率分布,计算的天然气水合物量几乎就是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总量。

评价含两个部分:①对区带属性进行风险评价,以判断区带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概率;②对水合物含量的参数进行评价,以判断区带中可能的水合物量的概率分布。天然气水合物的量(Q)主要取决于以下5个条件(Gornitz,1994;Collet等,2000):①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A);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厚度(ΔZ);③沉积物孔隙度(Φ);④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H);⑤产气因子(E,即单位体积天然气水合物包含的标准温-压条件下的气体体积)。评价中没有考虑的可开率,其计算公式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通常,依据区带上的地震、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水深图、沉积厚度分布图、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海底温度、地温梯度以及水合物稳定温-压域分布图等)以及类似地区的资料来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各参数的概率值。计算分3个步骤:①确定区带是否含水合物;②区带中水合物的量;③把上述两个步骤算得的结果结合起来考虑统计意义上的潜力。

二、天然气水合物远景量评价

(一)南海陆坡

1.常规体积法评估

根据南海海域BSR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水深、稳定带厚度、有利构造区带、有利沉积区带和有利地球化学异常区分布等因素,在南海陆坡区共推测5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块,分别为南海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南海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南海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南海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和南海南部陆坡南部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块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常规体积法评估。

(1)参数选择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与厚度 依据BSR的分布情况,计算出南海各远景区块天然气水合物有效分布面积在南海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约36787km2,南海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约26988km2,南海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约201km2,南海南部陆坡南部远景区约26123km2,南海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约15737km2。整个南海海域BSR有效分布面积约125833km2。在已经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西沙海槽区,将BSR之上的弱振幅及空白带厚度作为含水合物层的厚度,其他区块用稳定带潜在厚度作为含水合物层的厚度,得出各有利区块的含水合物层平均厚度在南海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约232m,海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约175m,南海南部陆坡西部远景区约160m,南海南部陆坡南部远景区约194m,南海南部陆坡东部远景区约152m。

孔隙度 孔隙度用相似地区类比获得。大西洋边缘布莱克海台ODP164的994钻孔、995钻孔和9钻孔在含天然气水合物层位(190~450m)沉积物孔隙度分别为57.0%、58.0%和58.1%,而由南海ODP184的1143钻孔、1144钻孔、1145钻孔、1146钻孔、1147钻孔和1148钻孔的资料来看,在海底以下200~400m左右,沉积物孔隙度平均为55%左右,因此计算天然气水合物量时沉积物孔隙度取55%。

水合物饱和度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准确计算较为困难,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并不稳定,在样过程中容易分解,因而难以直接测定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大小。许多学者应用各种间接方法对水合物饱和度进行了估计。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同位素重的18O而且不含Cl-,因此样过程中水合物的分解将造成沉积物孔隙水的δ18O同位素组成以及Cl-含量异常。因而根据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和Cl-含量就可以估计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大小,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陷,沉积物原地孔隙水δ18O同位素组成和Cl-含量并不知道,计算时通常用海水的Cl-含量来代替原地孔隙水的Cl-含量并通过曲线拟合来确定原地孔隙水δ18O同位素组成,但这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Egeberg等(1999)根据对流-扩散模型计算了原地孔隙水的化学组成,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进行了更准确的估计;保压取心样器可取原地压力下1320cm3的样品,如果定其中过饱和的甲烷均以天然气水合物的形式存在,则可以计算出水合物的饱和度;由于水合物和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可以根据地震剖面或测井数据的差异来估计水合物的饱和度,如垂直地震剖面上的速度数据和测井电阻率等。表7-5为一些学者对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估计。Kaster等(1995)根据卡斯卡迪大陆边缘889钻孔的声速测井以及垂直地震剖面速度数据计算得出水合物饱和度至少为15%;Spence等(1995)利用889钻孔地震速度资料估算水合物饱和度为11%~20%;Paull等(1995)根据孔隙水C1-含量异常计算出布莱克海台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最高为14%,994钻孔、995钻孔和9钻孔平均饱和度分别为1.3%、1.8%和2.4%;Matsumoto等(2000)利用孔隙水氧同位素组成异常以及最新测定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计算出994钻孔水合物饱和度为6%,9钻孔水合物饱和度为12%;Holbrook等(1996)根据地震速度数据计算994钻孔水合物饱和度为2%,995钻孔和9钻孔为5%~7%;Dickens等(19)利用保压取心样器所获样品的甲烷含量估计布莱克海台水合物饱和度约为0~9%;Collet等(2000)依据电阻率测井数据估算994钻孔、995钻孔和9钻孔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3.3%、5.2%和5.8%;Lee(2000)利用声速测井资料计算出994钻孔、995钻孔和9钻孔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3.9%、5.7%和3.8%。根据ODP164的钻井结果,水合物不可能在整个稳定带中均匀分布,在特定含有较多水合物的层位其饱和度较高(14%),但其平均饱和度不太可能很高。据以上分析,体积法计算天然气水合物量时,水合物饱和度取3.5%。

表7-5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计

表7-6 天然气水合物的部分参数特征

产气因子 天然气水合物有3种结构(Kvenvolden,1995):Ⅰ型、Ⅱ型(菱形晶体结构)和H型(六方晶体结构)。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以Ⅰ型结构为主,Ⅰ型结构水合物仅能容纳甲烷(C1)和乙烷(C2)这两种小分子的烃类气体以及N2、CO2及H2S等非烃分子,其分子直径不能超过5.2×10-10m。每个单元的Ⅰ型结构天然气水合物由46个水分子构成2个小的十二面体“笼子”以及6个大的四面体“笼子”以容纳气体分子(Lorenson等,2000),因此,在理想状态下,每个Ⅰ型结构天然气水合物单元包含46个水分子以及8个气体分子,水/气分子比值(n,水合物指数)为46/8,即n=5.75。依此推算,在压力条件为28MPa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的水合物可以包含173体积的气体,即产气因子为173。实际上,在自然界的天然气水合物中不可能所有“笼子”均充填有气体,因此,水合物指数通常要大于5.75。许多学者对水合物指数进行了测定(Matsumoto等,2000),但结果却相差甚大,有些结果与水合物的晶体结构明显不符。Handa(1988)对中美洲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水合物指数为5.91,墨西哥湾北部的格林大峡谷水合物指数为8.2。Ripmeester等(1988)测定了人工合成水合物样品的水合物指数,其范围为5.8~6.3。Matsumoto等(2000)测定的布莱克海台天然气水合物的水合物指数为6.2,从水合物指数与产气因子的对应关系(表7-6)可以看出,其产气因子为160.5。从实际测定的布莱克海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所产生的气体与水的体积比(表7-7)来看,其变化范围为18~154,平均为76。由于在测定天然气水合物气体/水比值过程中存在孔隙水的混染,会造成计算结果偏低,Lorenson等(2000)用水中的Cl-含量对气体/水比值进行了校正,因为天然气水合物中应该不会存在Cl-离子,其分解后的水中的Cl-含量应该是孔隙水混染所致,对比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的水与孔隙水中Cl-的含量就可以进行校正,计算结果表明,孔隙水的混染程度为2%~50%,布莱克海台校正后的天然气水合物气/水体积比为29~204,平均为104。从表7-7可以看出,水合物的气体/水体积比值并没有明显的地质模式。而沉积物较浅部位的天然气水合物气体/水体积比值相对较低,大多小于100,对应的产气因子相当低,是由于取样以及分析时的人为偏差抑或反映了地质过程的影响目前尚不太清楚。但据Holder等(1982)的研究,如果水合物“笼子”中气体的填充率小于70%(对应气体/水体积比值为151.8),将导致水合物的不稳定,因而水合物那些很低的气体/水比值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取样以及分析时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代表的只是水合物最低的气体/水体积比值。布莱克海台996钻孔与盐底辟有关的水合物出露较浅,其气/水体积比值相对较小,如果只考虑994钻孔以及9钻孔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其平均气/水体积比为188.5,对应的水合物指数为6.6,与Matsumoto等(2000)测定的水合物指数较为接近,相应的产气因子为150.8。南海水合物成矿条件与布莱克海台相差不大,水合物最可能的产气因子范围在121.5(满足70%气体填充率)至160.5(水合物指数6.2)之间,计算量时产气因子取150。

表7-7 世界各地天然气水合物气体与水体积的比值

(2)体积法量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所选择的参数,不考虑集聚率(R),用常规体积法(式5)计算得到南海5个远景区的远景量如表7-8所示。

应该说明的是,据国外钻探证实,在水合物层之下,还经常存在BSR之下储量相当可观的游离气(Dickens等,19)。由于资料所限,难以解释游离气的分布,也难以选择合理的参数来评估游离气的量,因此,本次计算仅限于包含在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量,没有考虑游离气的量。同时,由于目前识别BSR及含水合物层主要靠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测难以触及含水合物层,现场测试及室内分析得到的地球化学异常很少,不能说明问题,也难以确定水合物成矿气体的成因类型。因此,在上述量估算中,设成矿气体为生物成因气,水合物中的烃类为甲烷。

表7-8 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远景量估算结果

(3)法量计算结果

用数学统计方法,根据前述分析结果,选取如下参数:A为取区块中BSR分布的有效面积(表7-9);ΔZ为区块中含水合物层平均厚度(表7-8);Φ为沉积物平均孔隙度,取55%;H为水合物饱和度,范围为2.0%~5.0%,平均取3.5%;E为产气因子,范围为121.5~160.5,平均取150。

利用(式10)进行法计算,得到南海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块的量如表7-9所示。总计最小值为394×1011m3(394×108t油当量),中间值为667×1011m3(667×108t油当量),最大值为898×1011m3(898×108t油当量)。其中间值与上述体积法计算得到的量(表7-8)基本一致。

2.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潜在的概率统计法评估

由于南海深水区域勘查程度很低,对潜在的评估中没有对区带属性进行风险评价,仅依据相似性原理,参照国外勘探程度较高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统计规律对水合物含量的参数进行评价,计算了南海海域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量的概率分布。

表7-9 南海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量计算结果(法)

(1)参数选择

水合物分布面积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据佐藤干夫统计,1992年以前公开发表的具有良好BSR分布图的海域,中美洲海沟区的墨西哥海区,面积为1.0×105km2,BSR的分布面积为1.9×104km2;危地马拉海区,面积为1.0×105km2,BSR的分布面积为2.0×104km2;日本四国海南海海槽面积为1.2×105km2,BSR的分布面积为3.5×104km2,BSR分布的区块面积达海域的20%~25%(佐藤干夫,1996)。因而,以南海稳定带潜在厚度大于50m、水深3000m以浅的陆坡区为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布区,其面积为81745335km2,推测南海海域水合物潜在分布面积是该值的25%,即204363.3km2。

水合物实际产出厚度概率分布 我国南海地质特征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类似,因而水合物分布规律也与其相近。Majorowicz等(2001)对加拿大大西洋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的厚度等参数进行了统计,编绘了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厚度分布的直方图(图7-19),由此可以计算出厚度的累积概率分布(图7-20),计算时定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厚度分布概率与之相同。

孔隙度概率、水合物饱和度概率和产气因子概率分布 Majorowicz等(2001)基于大量的钻井分析,得出了加拿大4个水合物成矿省的水合物分布面积、平均厚度、孔隙度及饱和度等参数的统计结果(表7-10)。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2%~50%,而水合物饱和度的分布范围为2%~30%。美国地质调查局1995年在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评价时,孔隙度概率、水合物饱和度概率和产气因子概率分布全部用表7-11中的值。计算中定南海各参数与美国大西洋边缘海域的概率分布相同。

(2)量计算结果

选取上述参数,利用统计模拟法计算(式10)获得南海陆坡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潜在量分布见图7-21。天然气水合物量最小值为91.66×1011m3(大于这一数值的累计概率为0.95),相当于91.66×108t油当量;最大值为6830.48×1011m3(大于这一数值的累计概率为0.05),相当于6830.48×108t油当量。概率期望值为1659.74×1011m3,相当于1659.74×108t油当量;潜在总量约为已推测量(体积法)的2倍。

表7-10 加拿大天然气水合物量分布

表7-11 孔隙度、饱和度和产气因子取值表

图7-19 大西洋边缘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厚度分布频率直方图

图7-20 大西洋边缘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厚度分布累计频率直方图

(二)东海冲绳海槽

用产烃率法和残余有机碳法,分别针对冲绳海槽盆地各个坳陷生物气量和热成烃量进行了估算:其中生物气量为43.0×108t,热成烃量为30.0×108t。总量为73.0×108t(表7-12)。

用容积法,当天然气水合物矿层充填率(H)为50%,聚集率(R)为0.01时,计算得到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总量为6.5×1012m3,即65.1×108t油当量。

图7-21 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量分布累计频率曲线图

表7-12 冲绳海槽生物气量计算结果表

小结

1.南海部分

1)通过对陆坡区多道地震资料的再解释,识别并总结了BSR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层位分布特征,探讨了部分海域BSR界面附近层速度及波形变化,分析了AVO属性等地球物理特征。初步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一般出现在中中新统之上,BSR埋深在海底以下约100~700ms(双程走时)。

2)依据多道地震资料识别的BSR及上部振幅空白带的发育情况,推算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与厚度。

3)根据实际温度、压力和盐及气体组分,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热动力学条件研究,建立相平衡模型及计算方法,以此推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潜在厚度。模拟计算结果初步表明,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所需要的水深一般大于500m,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一般在50~200m之间。

4)用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响应的常规体积法和成因概率统计法,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量进行了初步测算。

2.东海部分

1)根据约3000km多道地震资料的解释,识别并总结了BSR区域分布规律和层位分布特征,初步圈定综合异常分布区,提出了3类BSR成因演化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式。

2)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物理化学状态平衡数值模拟,建立了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盐-水体系中主要组分在气、液、固三相中的活度模型和化学势函数模型。

3)利用容积法、产烃率法和残余有机碳法等方法,对冲绳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进行了评估。

济阳坳陷天然气区带评价技术与应用

本书是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研究项目“中上扬子构造地层演化差异性与成藏主控条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与物质分布规律”等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笔者作为该两个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具体参与并完成了子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设定、方法思路设计、成果研究等所有内容,因此综合以上课题作为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资料,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同时该选题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书是以上两个纵向课题的进一步总结与提升。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天然气勘探开发历史最悠久的气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开发研究历史。研究区川东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带上,曾经是20世纪四川盆地的主要天然气产区,为四川乃至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川东南地区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勘探研究,大部分钻井达三叠系和二叠系,并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获得工业气流;仅有少部分井钻达志留系、奥陶系。近几十年的油气勘探已经证实,川东南地区在纵向上存在三大勘探领域,即上三叠统-侏罗系碎屑岩、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以及震旦系-志留系下组合(童崇光,1992;谢增业等,2005;张晓东等,2005)。中生界、古生界在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油气勘探基础,油气勘探前景较好。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上震旦统灯影组-下二叠统气藏除二叠系气藏早已勘探开发,少部分钻井在志留系中有工业气流显示外,并无进一步的突破。目前仍以二叠-三叠系为主要产层,然而经过长期的开,老区可储量逐年减少,老层系的勘探发现也越来越困难,因而急需寻找新的勘探领域(老区新层系、新区老层系和新区新层系),获得新的储量接替。

震旦系-志留系是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新层系、新领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灰黑色泥岩和页岩是区内主要烃源岩,其中龙马溪组烃源岩最为发育。研究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标准剖面出露在南川县龙骨溪小河坝,连续沉积厚度为158.8m。其余主要分布于川东、川东南及湘西等地区。小河坝组砂岩之下为龙马溪组黑色笔石泥、页岩作为优质烃源岩,之上有巨厚的韩家店组泥、页岩作为良好的盖层。因此,下古生界志留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且大面积被保存下来,埋藏适中,是很有勘探潜力的目的层系。在如此较好的勘探前景下,研究区是否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体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石油天然气关键参数研究与获取

姜慧超 穆星 车燕

摘要 根据济阳坳陷中、浅层天然气成藏规律和成藏特点,首次应用油-气-水三相盆地模拟、古热史恢复和油溶释放气成藏定量分析等技术,用多种计算方法,确定了济阳坳陷各区带天然气量,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陆相富油盆地天然气评价的技术方法,对油溶释放气成藏规律的探讨和天然气生、排、运、聚、散动态地质过程的解析,为油田天然气的勘探和部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天然气 运移聚集 盆地模拟 评价

一、引言

济阳坳陷是典型的富油盆地,干酪根以I型为主,埋藏浅,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以生油为主。截至1999年底,胜利油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850×108m3,其中气层气储量341.43×108m3,溶解气储量1508.61×108m3,溶解气占天然气总量的80%以上,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均受到油溶解作用的影响。

针对济阳坳陷中、浅层天然气以溶解气为主的特点,对天然气评价提出如下技术要求:为较好解决天然气的初始运移相态问题,在生气与排气方面研究,需用油-气-水三相的盆地模拟软件;济阳坳陷天然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油溶释放气,需要形成一套天然气的溶解与脱气作用的定量评价技术;天然气的溶解与脱气受到液态烃运移过程的控制,需要包括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全过程盆地模拟软件的支持。

本次天然气的评价工作引进并开发完善了IES油-气-水三相盆地模拟软件,计算的气层气地质储量达1042×108m3,比第二轮评价增加一倍多。

二、古热史恢复

1.原理

古热流值是盆地模拟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不仅决定盆地的热史演化,而且控制其生烃过程。由于第二轮评价的古热流值是用类比法确定的,影响了模拟的精度和可信度。针对此问题,开展了济阳坳陷古热流的恢复,首次定量地模拟出济阳坳陷古热流演化曲线。

目前,国内外广泛用的热史恢复技术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地球热力学法(正演技术)、古温标法(反演技术)和综合法(热史模拟技术)。综合法主要是将正演技术与反演技术相结合(即将地史恢复和热史恢复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已知的地层信息和古温标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对盆地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本次研究用综合法,原理简述如下。

第一,根据傅里叶定律,由今地温梯度求某结点的今热流和地幔热流;

第二,求给定某点的古地幔热流、生热量和总热流;

第三,计算古地温;

第四,由Easy-Ro法计算古地温标 Ro;

第五,计算Ro与实测Ro的符合性检验,修改岩石圈初始拉张时的厚度,直至误差满足要求。

图1 济坳陷古热流和构造沉降演化曲线图

上述热史恢复方法可以将岩石圈尺度与盆地尺度、正演技术与反演技术有机地结合,并由参量β及古地温标(Ro)数据反演区域热流变化及其对盆地内各点的作用效果。

2.热史恢复结果及对油气生成的控制作用

由模拟出的中生代以来的大地热流演化曲线可以看出,从白垩纪早期至古新世开始时,热流达到最大值,为83.6mW/m2,相当于现今活动裂谷的热流值;从热演化的角度分析,该区大陆裂谷活动于始新世开始。始新世至现今,大地热流的总体趋势变低,中间有两次回升,较大的一次距今35Ma,另一次距今约5Ma。第三纪以来,热流演化曲线的整体形态是“马鞍型”(图1)。受热流演化和埋藏史的双重控制,下第三系烃源岩经历了持续的受热过程,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口”范围内。

三、油-气-水三相盆地模拟

1.天然气的生成

Ⅰ型干酪根的油气生成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埋深大于3900~4000m(Ro≥1.0%)时开始进入游离气生气区,随气体生成量增大,逐渐高于液态烃溶解天然气的能力,气体主要以游离相态排出;埋深小于3900~4000m时,以生油和伴生的溶解气为主,天然气以溶解相态排出为主;Ⅰ型干酪根在4050~4150m进入油裂解气生气区,此时,部分液态石油

裂解成气。

在相同的热史、地史条件下,Ⅱ型干酪根在3100m左右进入游离气大量生气区,较Ⅰ型干酪根的生气区埋深浅。这也是济阳坳陷某些贫油洼陷天然气相对富集的原因。

2.天然气的运移、聚集与扩散

通过对各沉积时期天然气的流体势分布和运移方向的模拟,认为天然气的二次运移主要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较油滞后,其运移方向主要受气体势分布的控制,断裂带是其最重要的运移疏导层。通过含油气饱和度分布的模拟,确定了天然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一般较油藏埋藏浅,天然气在明化镇组和第四系沉积时期成藏,模拟结果与目前气藏的实际分布情况较为吻合,为确定勘探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图2可以看出,馆陶组沉积时期是其主要的烃类散失期,这是因为东营运动造成东营组与馆陶组之间存在不整合面以及馆陶组缺乏区域性良好盖层。馆陶组沉积以前,由于未进入大量生气阶段,以散失油和伴生气为主;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散失油、伴生气和游离气为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以散失游离气为主。

图2 济阳坳陷部分洼陷散失烃量模拟结果示意图

四、油溶释放气成藏的定量分析

1.油溶释放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从中浅层气藏与稠油油藏的分布关系可以看出,液态烃从深部向中浅层运移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液态烃组分发生分离,重质组分形成稠油油藏,轻质组分多在其上方形成中浅层气藏。如孤岛、孤东、埕东、义东、陈家庄等绝大多数气藏均具有与稠油油藏相伴生的特点,各项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也已证明浅层气与稠油是同源的。

Ⅰ型干酪根的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生气区以上以生油和伴生的溶解气为主,天然气以溶解相态排出为主。由于济阳坳陷烃源岩的干酪根类型以工型为主,且埋深浅(最大埋深小于4400m,一般小于4000m),热演化程度低(Ro≤1.0),因此,溶解相态是济阳坳陷天然气的主要赋存相态。

从气-源岩对比结果也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伴生气δ13C1的平均值为-41.80,与气藏气的平均值-42.14十分接近,证明了浅层天然气可能来自于液态烃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油溶释放气。

从天然气组分含量分析结果来看,济阳坳陷天然气的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5%,部分气田甲烷含量达到了99.0%以上,属于“干气”的范畴,但在“生油窗内”不应生成大量“干气”。这是因为不同的天然气组分在油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天然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重烃组分在油中的溶解度越高,如在30℃、10MPa条件下,乙烷的溶解度是甲烷的4倍,丙烷的溶解度是甲烷的20倍,且压力越高倍数越大。溶解度的差异说明甲烷较其他组分更容易从油中释放或脱气,导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较高。地下原油在开到地表后,释放出的轻烃组分总是以甲烷高纯度为特征,而其他组分在油中多未达到饱和。

2.油及地下水溶解天然气模型

(1)油溶解气释放模型

天然气在液态石油中的溶解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和原油密度,溶解度与饱和压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原油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当地层压力接近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就会从油中释放出来,产生脱气作用。

(2)地层水溶解天然气模型

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和水的矿化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压力。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温度为70~100℃时溶解度达到最小值。水的矿化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也较大,并随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

3.油溶释放气起始脱气点的计算

溶解于油中的天然气在随游离烃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及原油性质的变化,气体从油中游离析出发生脱气作用,形成中浅层的次生气藏。为了确定起始脱气深度,研制了油溶释放气起始脱气点的计算程序。通过建立的油溶气模型可以看出,当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在油中的溶解度可看做该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最大溶解气量,可作出单位(吨)油的最大溶解气量与地层压力和原油密度关系图,并标定油气运移的轨道。通过对油气藏物性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一个含油气盆地而言,在同一层位内,伴随流体由深到浅、由洼陷中心向边缘运移,具有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原油密度逐渐增高的趋势。如果把洼陷内部埋藏深、封闭条件好的岩性油气藏的气油比(一般相当于洼陷的最大油气比)近似作为洼陷的原始气油比,选取与原始气油比相等的最大溶解气量等值线与油气运移轨迹的交点,所对应的地层压力可看做现今埋深条件下油溶气起始脱气压力,对应的深度等值可看做起始脱气深度。

通过计算,济阳坳陷各主要洼陷平均起始脱气点为1900m,1750~2000m为进入起始脱气深度。

4.天然气的脱气模式与赋存状态分析

根据起始脱气深度的计算,建立了济阳坳陷主要洼陷的油溶气脱气模式。如牛庄洼陷脱气模式,随液态烃自洼陷中心向边部的运移,自洼陷中心至南斜坡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实际气油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1750m左右进入起始脱气点,液态烃开始脱气,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均在起始脱气点之上,为1750~1200m,虽进入起始脱气点,但脱气作用不完全,主要以气顶气和夹层气藏为主;深度小于1200m,脱气作用较完全,以纯气层气藏为主。脱气作用形成的中浅层次生气藏,受液态烃运移最终指向的控制,分布在断裂带和凸起上;深度为3900~1750m时,天然气在油中处于欠饱和状态,以溶解气的赋存形式为主;深度大于3900m,烃源岩才开始进入生成大量游离气阶段,可形成深层原生气藏,但该类气藏目前还未经钻探证实。

通过对济阳坳陷其他洼陷的油溶气释放规律的对析发现,它们与牛庄洼陷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油溶释放气的起始脱气点深度为1750~2000m,对油溶释放气形成的中浅层气藏的勘探深度应集中在埋深小于2000m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起始脱气点的计算和脱气模式反映的是现今埋深条件下的状态,即现今形成的天然气才具有的脱气和成藏规律,由于济阳坳陷天然气成藏期晚,主要在距今5Ma之后开始生成和运移成藏,而且成藏作用还在进行,因此可用现今时刻的起始脱气点的计算和脱气模式近似反映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对于成藏较早的地区不能简单套用,计算起始脱气点需要考虑主要成藏期后再沉积的厚度。

5.天然气“饱和程度”的计算与有利含气区带的预测

为了进一步探讨油溶气释放规律,提出了“饱和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试油成果获取单井在地表状态下的日产油量、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以及温度、压力和流体性质数据,恢复地下状态天然气在油水中的饱和状态。

通过“饱和程度”的分析,认为浅层气的富集主要受液态烃运移最终指向的控制,在凸起、隆起带和洼陷四周的斜坡带上以次生的气层气和部分气顶气形式存在;中层气的富集受断裂带控制,在洼陷和凸起断裂带以气顶气和夹层气等形式存在;深层气主要富集在洼陷中心或邻近洼陷中心的高部位,可能多以原生的游离相态聚集的气层气形式存在。

五、区带量计算方法

1.二、三维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表1 济阳坳陷区带天然气量计算表

根据各凹陷三维盆地模拟结果,计算气层气供气量,再乘上聚集系数得出气层气量;根据IES模拟结果,可知单条测线在不同区带的天然气聚集量,再进行面积加权和地质分析,综合确定各含气区带的聚集量百分比,即可计算出各区带的气层气量。

2.地质综合评价法

(1)划分天然气排聚单元

排聚单元是以聚集区为核心的天然气排运聚散系统,依据IES模拟的流体运移方向和古气势场分布,将济阳坳陷划分为14个排气单元。

(2)计算各排聚单元供气量

在排聚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盆地模拟,计算不同生油洼陷向各排聚单元的供气量。

(3)计算区带气层气量

依据模糊评判原理,对区带的气源丰度、疏导层条件、气源距离、保存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各区带聚集系数,计算气层气量(表1)。

六、应用效果

根据本次天然气区带评价结果,选择具有较高潜力的区带进行了亮点勘查和钻探,发现一批较有利的含气圈闭和亮点,建成了天然气产能20×104m3,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坨-胜-永断裂带

坨-胜-永断裂带位于东营凹陷北部,北邻陈家庄凸起,东靠青坨子凸起,西南与利津、民丰洼陷相接,在研究区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有利勘探面积近700km2,由于该断裂带紧邻利津、民丰生油洼陷,具备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该带自1965年勘探以来,相继发现了一批中浅层气藏。根据区带评价结果,坨-胜-永断裂带及陈家庄凸起南缘天然气量为110×108m3,探明天然气储量36.1×108m3,剩余量为74×108m3。1998~2000年,该区加强天然气勘探,丰气1、丰气斜101、永12-53井相继钻探成功,新建天然气产能9.5×104m3;2001年,在胜北断层二台阶又发现了一批浅层气富集区,预测含气面积24km2,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20×108m3。

2.义南地区

义南地区位于义和庄凸起南部,南、东两面与沾化凹陷相邻,自东向西,义南断层由北东向转为近东西向,形成一弧状构造带。义和庄凸起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灰岩组成的潜山。油气勘探始于1961年,11~13年发现馆陶组气藏。经过20多年的勘探,共发现三个含气区,即沾3-沾38、沾4及沾5井区,主力含气层系为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根据本次区带评价结果,义和庄凸起及周缘天然气量为79×108m3,探明天然气储量11.15×108m3,剩余量68×108m3,该区带仍具有较大的潜力。1999~2000年,该区天然气勘探发现Ⅰ、Ⅱ类亮点45个,预测含气面积22.4km2,天然气地质储量24.35×108m3;共部署井位11口,试气见气流井9口,新建天然气产能8.0×104m3。

陈家庄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气藏描述

评价参数直接影响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不同类型的参数作用不同。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产烃率图版、运聚系数是成因法的关键参数;最小油气田规模对统计法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油气丰度是应用类比法的依据,由已知区带的油气丰度评价未知区带的丰度;可系数是将地质量转化成可量的关键参数。

(一)刻度区解剖

1.刻度区的定义

刻度区解剖是本次评价的特色之一,也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度区解剖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条件和潜力认识较清楚的地区的分析,总结地质条件与潜力的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参数纽带,进而为潜力的类析提供参照依据。

刻度区是为取准评价关键参数,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而选择的满足“勘探程度高、探明率高、地质认识程度高”三高要求的三维地质单元。刻度区可以是一个盆地(凹陷)、一个油气运聚单元、一个区带、一个成藏组合、一个层系或一个二级构造带等。为了正确和客观认识地质条件和潜力,刻度区的选取在考虑“三高”条件的基础上,应尽量考虑不同地质类型的综合,这样可以更充分体现油气丰度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

2.刻度区解剖内容与方法

刻度区解剖主要围绕油气成藏条件、量及参数三个核心展开,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律和定量关系。

(1)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实质上是对选择的刻度区进行成藏特征总结,精细刻画出成藏的定性、定量的主控因素与参数,便于评价区确定类比对象。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坳陷、凹陷的成藏规律刻画中,其成藏特征差异大,故一般最好选择以含油气系统(或坳陷)及其间的运聚单元作为对象,更便于有效的类比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凹陷)中具有相似油气聚集特征的独立的和完整的石油地质系统,是以盆地(凹陷)的油气聚集带为核心,并包含为该油气聚集带提供油气源的有效烃源岩。油气运聚单元是有效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有效储集层、有效盖层、有效的圈闭等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一个油气运聚单元可以有多个有效烃源岩体和烃源岩区为其供烃,但同一个油气运聚单元的油气聚集特征是相似的。一个油气运聚单元可以只包含一个油气成藏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纵向上叠置的多个油气成藏组合。因此刻度区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定量刻画就是按照运聚单元→成藏组合→油气藏的层次路线综合分析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以及配套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盆地模拟是地质评价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盆地模拟反映流体势特征,进而确定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其二是提供烃源参数,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有效烃源岩面积等;其三是通过关键时刻的获取来反映油气成藏的动态作用过程。

(2)油气量确定。刻度区量计算与一般意义上的量计算稍有不同,正是由于刻度区的“三高”背景,特别是选定的刻度区探明程度越高越好,计算出的量更准确有利于求准各类评价参数。在本次刻度区解剖研究中,主要用了统计法来计算刻度区的量,统计法中包括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发现序列法、年发现率法、探井发现率法、进尺发现率法以及老油田储量增长法,不同方法估算出的量用特尔菲加权综合。盆地模拟在计算生烃量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刻度区(运聚单元)的生烃量仍由盆地模拟方法计算。

(3)油气参数研究。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了参数评价体系和预测模型,获得了地质条件定量描述参数、量计算参数和经济评价参数,如运聚系数、丰度等关键参数。从刻度区获得的量与生油量之比可计算出运聚系数,刻度区的量与面积之比可获得单位面积的丰度,还可得到其他参数等。由于盆地内坳陷(凹陷)内各单元成藏条件差异,求得的参数是不同的,故细分若干运聚单元,求取不同单元的参数,这样用于类比区会更符合实际。

3.刻度区研究成果与应用

通过刻度区解剖研究,系统地获得运聚系数、油气丰度等多项关键参数,为油气评价提供各类评价单元类比参数选取的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如中国石油解剖的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级刻度区,通过对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以及配套条件五方面精细研究,获得了22项量化的成藏条件的系统参数。根据大民屯凹陷内划分的六个运聚单元,分别计算各单元的生油量和量,直接获得六个单元的运聚系数。同时计算出各运聚单元单位面积的量,获得不同成藏条件下的丰度参数(表4-5)。

表4-5 大民屯凹陷刻度区解剖参数汇总表

在中国石油128个刻度区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评价需要,又解剖了一定数量的刻度区。其中,中国石油利用已有刻度区128个,新解剖刻度区4个,共应用132个;中石化新解剖42个;中海油新解剖4个;延长油矿新解剖3个。各项目共应用了181刻度区,这些刻度区涵盖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大部分不同类型的坳陷、凹陷、运聚单元和区带,基本满足了不同评价区的需要。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见表4-6。

表4-6 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表

(二)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

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是指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小于该值的烃源岩生成的烃量不能形成有规模的油气聚集。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是确定烃源岩体积的主要参数,直接影响生烃量的计算结果。

在大量烃源岩样品分析化验和有关地质资料研究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岩类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陆相泥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为0.8%,海相泥岩为0.5%,碳酸盐岩为0.2%~0.5%,煤系源岩为1.5%。例如,陆相泥岩TO C与S1+S2关系表明,S1+S2在TO C为0.8%时出现拐点,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定为0.8%;碳酸盐岩气源岩残余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关系表明,残余吸附气量在有机碳为0.2%处出现拐点,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定为0.2%(图4-1、图4-2)。

图4-1 陆相泥岩TOC与S1+S2关系图

图4-2 碳酸盐岩气源岩残余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关系图

对于勘探实践中已经发现油气藏,但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未达统一下限的盆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如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在分析了大量烃源岩有机碳和S1+S2指标资料后,明确该区有机碳含量下限为0.4%时,即达到有效烃源岩标准,并被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大油田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在渤海湾盆地评价过程中,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有效烃源岩丰度取值下限标准:碳酸盐岩气源岩丰度下限取0.2%,碳酸盐岩油源岩丰度下限取0.5%,湖相泥岩丰度下限取1.0%。

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的基本统一,保证了生烃量计算标准的相对一致和全国范围内的可比。

(三)产烃率图版

烃源岩产烃率图版是用盆地模拟方法计算烃源岩生烃量和量的关键参数。产烃率图版一般用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方法获得。

1.液态烃产率图版

利用密闭容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中国陆相盆地不同类型烃源岩进行了热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所用样品取自松辽、渤海湾等10个盆地,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的湖相泥岩、煤系泥岩和煤3大类烃源岩。其中湖相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包括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煤系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包括Ⅱ2型和Ⅲ型,煤烃源岩的有机质包括Ⅱ1型、Ⅱ2型和Ⅲ型。根据模拟实验结果,编制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液态烃产率图版(图4-3、图4-4、图4-5)。

图4-3 湖相泥岩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图4-4 煤系泥岩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图4-5 煤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2.产气率图版

由于生物气生气机制与干酪根成气和原油热裂解气的生气机制不同,因此,其产气率与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气产气率求取方式不同。

(1)生物气产气率。对生物气源岩样品在25℃~75℃的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产生生物气,由此得到不同温阶下各类有机质的生物气产率。在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别建立了淡水环境、滨海环境和盐湖环境中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物气产气率图版及演化模式。

(2)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气产气率。对于不同类型气源岩油产气率,国内外学者及一、二轮评价中已做过大量的工作。较多的实验是应用热压模拟方法对各种类型烃源岩进行产油及产气率实验,这种方法所计算的产气率包括了原油全部裂解成气的产率,亦即常说的封闭体系下源岩的产气率,所得到的天然气产率是气源岩的最大产气率。另一种求取气源岩产气率的方法是在开放体系下对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各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和原油均全部排出源岩,原油不能在源岩中进一步裂解为天然气。这两种情况都是地质中的极端情况。但是实际的地质条件大多是半开放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源岩生成的油既不能全部排出烃源岩,也不能完全滞留于源岩中。不同地质条件下亦即开放程度不同情况下源岩产气率如何计算?具体方法为:求得封闭和开放体系下相同类型源岩的产气率,将上述两种体系下的产气率图版(中值曲线)输入盆地模拟软件中,得出烃源岩层在不同渗透条件下产气率图版。

(四)运聚系数

运聚系数是油气聚集量占生烃量的比例,是成因法计算量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量计算结果。运聚系数的确定方法包括运聚系数模型建立法和运聚单元成藏条件分析法。

1.运聚系数模型建立法

通过刻度区解剖,确定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与运聚系数的相关关系。刻度区解剖研究表明,烃源岩的年龄、成熟度、上覆地层区域不整合的个数和运聚单元的圈闭面积系数等地质因素与石油运聚系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依此建立地质因素与石油运聚系数之间关系的统计模型,包括双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相关系数为0.922)的地质因素选用烃源岩年龄和圈闭面积系数:

lny=1.62-0.0032x1+0.01696x4

多因素模型(相关系数为0.934)的地质因素选用烃源岩年龄、烃源岩的成熟度、区域不整合个数和圈闭面积系数:

lny=1.487-0.00318x1+0.186x2-0.112x3+0.02118x4

式中:y——运聚单元的石油运聚系数,%;

x1——烃源岩年龄,Ma;

x2——烃源岩成熟度(Ro),%;

x3——不整合面个数;

x4——圈闭面积系数,%。

2.运聚单元成藏条件分析法

依据刻度区提供的大量运聚系数,依盆地类型和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分类建立运聚系数取值标准与应用条件。在评价中,根据刻度区解剖结果,确定了油气运聚系数分级取值标准(表4-7)。在评价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4-7 石油运聚系数分级评价表

(五)最小油气田规模

最小油气田规模是指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地下,当预测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的油气田可储量。最小油气田规模对统计法计算的量结果有较大影响。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三大石油公司和延长油矿管理局对最小油田规模进行了专门研究。

通过对不同油价、不同开发方式和未来可能技术条件下最小油气田规模研究,确定了不同地区的最小油气田规模的取值。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较低,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10×104~30×104t,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高,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50×104t以上,对于海域来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更高,最小油气田规模更大,一般在150×104~500×104t。

(六)丰度

油气丰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油气量,是类比法计算量的关键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丰度模型和取值标准。

1.丰度模型

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刻度区内评价单元油气丰度和相关地质要素之间的统计预测模型:

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

式中:y——运聚单元的石油丰度,104t/km2;

x1——烃源岩生烃强度,104t/km2;

x2——储集层厚度/沉积岩厚度,小数;

x3——圈闭面积系数,%;

x4——不整合面个数。

2.丰度取值标准

通过统计不同含油气单元丰度的分布特点,结合地质成藏条件,总结出各类刻度区丰度的取值标准。

(1)不同层系丰度:古近系凹陷由于成藏条件优越,成藏时间晚,石油地质丰度一般大于20×104t/km2;中生代凹陷成藏时间相对较长,石油地质丰度相对较低,一般约为10×104t/km2;古生代凹陷由于生、储层时代老,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破坏,预计其丰度更低。

(2)不同类型运聚单元丰度:中新生代断陷或坳陷盆地长垣型、潜山型和断陷型中央背斜构造型,石油地质丰度高,一般大于40×104t/km2;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坳陷盆地边缘构造型和古近系缓坡构造型石油丰度次之,一般为10×104~30×104t/km2;中生代盆地岩性型和古生代压陷盆地的构造型石油丰度相对较低,一般小于10×104t/km2。

(3)不同区块或区带级丰度:区块或区带级石油丰度差异更大,从小于1×104t/km2到大于200×104t/km2。其中潜山型、岩性—构造型、披覆背斜区块丰度较高,一般大于50×104t/km2,最大可大于200×104t/km2。构造—岩性型、断裂构造型丰度一般为30×104~50×104t/km2。地层—岩性型、断鼻型以及裂缝型区块、丰度较低,一般小于30×104t/km2。

通过刻度区解剖标定多种成藏因素下评价单元的丰度,不但为广泛应用类比法计算量提供了可靠的参数,同时也摆脱了过去以盆地总量为基础,利用地质评价系数类比将量分配到各评价单元的做法,使类比法预测的油气量在空间位置上更准确,提高了油气空间分布的预测水平。

(七)可系数

国外主要用建立在类比基础上的统计法计算油气可量,而我国第一轮、第二轮全国油气评价没有计算油气可量。本轮评价开展的油气可系数研究,通过可系数将地质量转化为可量,这在国内外油气评价中尚属首次。可系数是指地质中可出的量占地质量的比例,是从地质量计算可量的关键参数。

可系数研究与应用是常规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重点解剖、统计和类析方法,对我国油气可系数进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计算油气可量提供依据,进而对重点盆地和全国油气可潜力进行评价。

1.评价单元类型划分

为使可系数研究成果与评价单元划分体系有机结合,遵循分类科学性、概括性和实用性三个基本原则,以油气类型、盆地类型、圈闭类型、储层岩性、储层物性等地质因素为依据,对评价单元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将国内石油评价单元分为中生代坳陷高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高渗等24种类型,天然气评价单元分为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等16种类型(表4-8、表4-9)。

表4-8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可系数取值标准

表4-9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天然气可系数取值标准

2.刻度油气藏数据库的建立

已发现油气赋存在油气藏中,建立刻度油气藏数据库是统计已发现油气收率、分析影响收率主控因素、预测油气可系数的基础。刻度油气藏是油气可系数研究中作为类比标准的,地质认识清楚、开发程度高、已实施二次油或三次油技术的油气藏。

刻度油气藏选择原则:①典型性——能代表国内外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保证类比法应用基础的广泛性;②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油气评价,有效地指导相应类型评价单元油气可系数的确定;③开发程度高——油气藏开发程度高,地质参数和开发参数基本齐全;④三次油技术应用具有代表性——尽量选择已实施三次油技术的油藏,保证技术可系数的可靠性。

对国内43个油藏、30个气藏,国外59个油藏、22个气藏进行了剖析:收集整理每个油气藏的主要地质和开发参数;每个油气藏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圈闭条件、流体性质等,开发条件主要包括开方式、开速度、增产措施等;研究不同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程度,进而确定该油气藏收率的主控因素;针对开方式的不同,油藏的收率可分为一次、二次或三次收率;气藏主要是一次收率。通过对每个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开发条件和收率进行分析,建立起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

3.可系数主控因素分析

对影响可系数的地质条件、开发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起可系数主控因素的评价模型。

(1)在大量统计和重点解剖的基础上,对油气地质条件中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炼出15项油气收率的主控因素,即盆地类型、储层时代、圈闭类型、沉积相类型、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原油密度、变异系数、原始气油比。

(2)在诸多开发条件中,提高收率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不同提高收率技术适用条件不同,其提高收率的潜力也差距很大。通过综合分析,主要技术对不同类型油藏的提高收率潜力为:最小5%,中间值10%,最大值15%。

(3)利用石油公司提高收率模拟研究成果,建立了大型背斜油藏、复杂背斜油藏、断块油藏、岩性油藏、复杂储层油藏等在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2%、油田开发到含水95%时聚合物驱和化学复合驱油时的油价与油田收率之间的关系,若这五类油藏要达到相同的收率,条件好的如大型背斜油藏、复杂背斜油藏所需的油价低于条件差的如岩性油藏、复杂储层油藏。

4.可系数取值标准的建立

在研究中,解剖了国内43个油藏、30个气藏,国外59个油藏、22个气藏,统计分析了大量油气田收率数据,给出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油气技术可系数和经济可系数取值范围,建立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油气可系数取值标准(表4-8、表4-9)。

(1)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可系数相差较大,以技术可系数为例:中生代坳陷高渗和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高渗评价单元可系数最大,其中间值大于40%;中生代坳陷中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中渗、中生代断陷、中新生代前陆、古生界潜山、古生界碎屑岩、古近纪残留型断陷、陆缘裂谷断陷古近纪与新近纪海相轻质油、陆缘弧后古近纪与新近纪海陆交互相轻质油等评价单元可系数为30%~40%;中生代坳陷低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低渗、古生界缝洞、南方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小盆地、低渗碎屑岩、重(稠)油中高渗、变质岩、砾岩、陆内裂谷断陷新近纪重质油、陆内裂谷断陷古近纪复杂断块等评价单元可系数为20%~30%;低渗碳酸盐岩、重(稠)油低渗、火山岩等评价单元可系数为15%~20%。

(2)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天然气可系数相差也较大:克拉通碳酸盐缝洞、礁滩和前陆冲断带等评价单元可系数最大,其平均值大于70%;克拉通古隆起、克拉通碎屑岩、前陆前渊、南方中小盆地、陆缘断陷、火山岩、变质岩和海域古近纪与新近纪砂岩等评价单元可系数为60%~70%;前陆斜坡、生物气、中生代坳陷、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残留断陷、砾岩等评价单元可系数为50%~60%;致密砂岩等评价单元可系数最小,其平均值小于50%。

5.可系数计算方法的建立

可系数计算方法包括可系数标准表法和刻度区类比法两种方法。

(1)标准表取值法。利用可系数标准表求取不同评价单元可系数的步骤如下:在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可系数取值标准表中找到已知评价单元的所属类型;明确评价单元与可系数相关因素(宏观、微观)的定性、定量资料;对照可系数的类比评分标准表和类比评分计算方法,对评价单元进行类比打分;根据类比评价结果求取可系数。

(2)刻度区类比法。以建立的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刻度区类比法来求取不同评价单元的可系数。具体步骤如下:根据评价单元分类标准,将具体评价单元归类,并分析整理该评价单元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根据评价单元的类型及其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从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选择适合的类比对象;对照可系数的类比评分标准表和类比评分计算方法,对该评价单元及其类比对象进行打分并计算它们的得分差值;根据得分差值求取该评价单元的可系数。

通过油气可系数标准和计算方法在全国129个盆地中的推广应用,既检验了可系数取值标准和所用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可行性和适用性,保证了油气可量计算的客观性,又获得了全国油气可量。

油气储量是怎样计算的?

李文涛 郭瑾 甘志红 李孝军 张波 杜莉莉

摘要 以陈家庄地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实践为例,对控制天然气成藏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钻井、测井及化验资料,对沉积相进行了分类,并综合评价了储集层,指出河道充填亚相、河道边缘亚相砂体是该区天然气最有利的储集体。标定气藏形成的亮点,重点进行了振幅量化及识别技术攻关。追踪描述河流相的储气砂体,并应用于天然气产能建设。对陈家庄凸起北坡、陈南断裂带进行了预测,指出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有利方向。

关键词 气藏 沉积相 亮点 标定 振幅量化 识别技术 勘探开发

一、引言

1999年在陈家庄地区首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发并应用三维气藏描述技术,对该区浅层气藏进行了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应用这套技术,描述了该区含气砂体的空间展布,相对于二维技术及其发现的孤立豆状气藏,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完善、发展了浅层天然气藏综合勘探开发技术,提高了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今后天然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勘探开发概况

陈家庄凸起位于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之间,基岩由太古宇、古生界和中生界组成,基岩面东高西低,中间发育一断沟。断沟中沉积了下第三系。凸起带顶部则由馆陶组、明化镇组层层超覆形成一大型披覆构造。凸起南部受陈南断裂控制,北部以多期不整合面与沾化凹陷相连,勘探面积约700km2。二维地震测网密度300m×300m,局部300m×600m,三维地震仅中部断沟处覆盖。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13年钻探陈7井,发现馆陶组低产油流,随后钻探陈25、陈27井,在馆陶组的油层测试中发现气层,揭开了陈家庄地区天然气勘探的序幕。截至目前,共有14口探井获工业气流,发现三个含气区,探明天然气含气面积17.6km2,探明地质储量15.99×108m3。

三、浅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1.良好的气源

陈家庄地区南部和北部天然气具有不同特征,据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表1),

北部天然气δ13C1大于-50‰,δ13C2小于-30‰,与渤南洼陷沙三段泥岩脱气和石油伴生气碳同位素值相近,推测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渤南洼陷;南部天然气δ13C1小于-50‰,与利津洼陷沙三段石油伴生气碳同位素值十分接近,推测陈家庄油田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利津洼陷,因此该区具有双向气源的良好条件。

表1 陈家庄凸起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表

2.温度、压力决定了天然气产状及分布

温度和压力是控制天然气相态的重要参数,其生成、运移至聚集成藏的全过程,始终受到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的制约。济阳坳陷的天然气主要为石油伴生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呈溶解状态赋存于石油之中,当油气以混相形式沿断层或不整合面向盆地上倾方向运移时,随着地温降低,地饱压差的减小,原来呈溶解状态的气体将从石油中脱离,成为游离态的气体;由于天然气远比石油活跃,其运移距离也比石油远得多,气藏的形成就是这些游离气体聚集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气顶气和气层气两种产状。陈家庄地区北部的勘探实践表明,馆陶组下段的气藏一般为气顶气藏,底部为稠油,油藏上方及侧上方的明化镇组发现大量气层气藏。

3.断层及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运聚的主要通道

该区南部来自利津洼陷的油气主要以陈南断层及其伴生断层为运聚通道,经纵、横向运移、聚集至浅层成藏。

该区北部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经纵向和横向运移、聚集至浅层成藏。

4.沉积相与储集层

该区上第三系沉积相的演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馆陶组沉积早期冲积扇—辫状河发育阶段,馆陶组沉积中、晚期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阶段,明化镇组沉积早期高弯度曲流河发育阶段[1]。

1)明化镇组沉积与储集层特征

明化镇组是该区最主要的含气层段。其顶部埋深约300m,底部埋深约1000m,厚度700m,整个地区变化不大,明化镇组上段泥岩十分发育,组成了区域性良好盖层。

(1)单井相分析

以陈气9井为例,明化镇组下部气层岩心资料表明,943.3~956.5m取心段由三期点砂坝叠置而成,单期点砂坝厚约2~4m,岩性为灰绿色泥质胶结粉细砂岩,顶部为紫红色泥岩,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自下而上层理序列依次为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物性分析表明,这类砂层孔隙度高达25%~30%,空气平均渗透率达500×10-3~22000×10-3μm2,为该区最主要的浅层气储集层。

(2)河流相的划分及评价。

河道充填亚相 该亚相包括河道砂与点砂坝沉积。河道砂体平面上呈条带状。河道砂主要由细砂岩组成,自然电位曲线为箱形。点砂坝为一套正韵律的沉积,其下部为细砂岩或粉砂岩,其上部为堤岸或漫滩泥沉积,自然电位曲线为钟形。河道充填砂体孔隙度高,渗透性好,横向连通性较好,是有利的储集相带。该区钻遇气层厚度平均7m。

河道边缘亚相 河道边缘亚相包括决口扇、天然堤及漫滩沉积。砂体由砂岩及薄层泥岩组成,自然电位曲线为正向或对称齿形。其横向变化较大,决口扇和天然堤是有利的储集相带。该区钻遇气层厚度平均为5m。

泛滥平原亚相 该亚相主要由泥岩及薄层泥质岩组成,夹薄层砂岩,是较有利的储集相带。该区仅少数井钻遇泛滥平原亚相砂体,钻遇气层厚度平均为3m。

废弃河道亚相 该亚相主要为牛轭湖沉积,由泥岩及细砂岩组成,上覆厚层泥岩,是较好的储集相带。

结合该区现有资料,用测井相分析方法,应用上述划分标准,对30多口气井进行了沉积相带划分。结果表明,储集层为河道充填亚相的占54%,河道边缘亚相占28%,泛滥平原亚相占13%,废弃河道亚相占5%。这一结果充分表明,河道充填和河道边缘亚相砂体是该区天然气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2)馆陶组沉积及储集层特征

馆陶组气藏仅在凸起北坡分布,天然气产状多为气顶气。馆陶组沉积中、晚期,陈家庄地区属辫状河沉积体系,砂体类型包括河道充填砂体和河道边缘砂体。其中,河道充填砂体分布面积广,连通性好,储集层物性条件优越,孔隙度高达35%,渗透率为700×10-3~10000×10-3μm2;砂体之上被河道间沉积泥岩覆盖,构成了天然气藏的有利储盖组合。

5.气藏类型

(1)岩性气藏

这类气藏以河流相砂岩为储集层,平面上呈条带状,剖面上呈透镜状,该区气藏多属于这种类型。

(2)断层-岩性气藏

该类油气藏以河流相砂岩为储集层,砂体上倾方向受断层切割、遮挡形成气藏。

(3)背斜气藏

此类油气藏由断层下降盘逆牵引作用形成。目前,陈家庄地区仅陈14井气藏属于这种类型。

四、气藏的三维地震描述

1.资料情况

目前的陈家庄三维地震剖面主要针对凸起北坡下第三系的油层处理。对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上段)亮点反射[2],因气层反射波形被打散,低频现象不明显,直接分辨亮点比较困难。

由陈家庄三维地震剖面的处理流程,在高精度相干叠加之后,为了提高分辨率,在三维偏移基础上,又进行了高频补偿、高通滤波、振幅均衡等修饰性处理,而这些处理手段,对亮点的识别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对陈家庄三维叠前纯波带和偏移纯波带进行了部分修饰性处理。首先,为提高信噪比,改进相对振幅保持剖面的质量,进行宽频带滤波;其次,在偏移过程中尽量保持地震波的振幅和波形特征,用波动方程偏移方法进行偏移。

2.亮点标定

亮点反射的标定是气藏描述的基础,主要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为了保证合成地震记录的质量,一般要从井的选择、测井曲线的选取、地震子波的提取等方面进行考虑。在选取测井曲线时不仅需要合成地震记录所必须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而且为了解释储集层还应选入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做参考,地震子波应从地震记录道上提取,合成记录在最终漂移、标定过程中,应保持标志层与亮点反射关系的确定、协调。

3.亮点解释

亮点标定之后,依据三维地震亮点(偏移)反射特征,设置反射层对亮点进行解释,计算机自动记录所解释亮点的振幅、时间等信息。

4.振幅量化

通过对该区多口已知气井所对应亮点的标定、分析,经振幅提取,将相对振幅值大于7000、亮点特征明显的强反射认为是气成亮点,由此编制全区主要河流的振幅量化图。振幅最强处为气井钻探的最有利位置。

5.亮点分析

亮点分析是为了消除与反射界面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振幅变化,使恢复处理后的反射振幅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有关,利用反射波振幅的相对变化来反映地下的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的变化。经处理后的亮点剖面,亮点特征清楚、明显,但仅仅是相对振幅信息的反映,主要包括真振幅恢复、反褶积、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及宽频带滤波等六种处理程序[3]。

6.河道砂体追踪

河道砂体的追踪是以地震亮点的解释为基础,经合成记录标定后认为:亮点就是气层的反射,亮点波组的第一个反射波同相轴定义为亮点气藏的顶界;在三维偏移剖面上可看出,河道较窄,宽度为200~400m,部分河道宽仅100m,亮点呈水平线状反射结构,因此无需进行层拉平;应用时间切片图可观察到河道砂体平面及空间变化;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观察河道充填砂体的三维立体展布情况。

7.气层厚度

在石油勘探中,有多种计算薄层油藏厚度的方法,但用于天然气计算气层厚度,误差较大,因此,一般是根据实际钻井资料结果来平均求取气层厚度。陈家庄地区气井单井钻遇气层厚度多为5~10m,在实际生产中,气层厚度均按实际资料(取5m)确定。

8.储量计算

用容积法计算天然气地质储量。根据“陈家庄油田新增天然气储量报告”,明化镇组气层有效孔隙度取值30%,馆陶组有效孔隙度取值35%,含气饱和度取值60%;压力、温度根据由实测的地层压力、温度资料拟合的经验公式求取:

p=0.28961+0.003h

t=21.66554+0.03093h

式中:p——地层压力,MPa;

h——埋藏深度,m;

t——地层温度,℃。

五、应用效果

应用这套技术,在陈家庄地区共部署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26口,已完钻24口,21口井电测解释见气层,2口见油层,完成测试的19口井中17口获工业气流,钻井成功率达96%,比该技术应用前提高了15%,缩短了勘探开发周期,节约了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陈家庄凸起北坡

六、潜力预测

19~1999年,陈家庄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该区是一个浅层气的富集区带,目前在陈家庄地区(含盐家及老区)已探明15.99×108m3地质储量,基本可建成约40×104m3/d的生产能力。通过对析,陈家庄地区东、西两段的北坡天然气勘探仍有较大潜力,预测量达20×108m3。

2.陈南断裂带

该断裂带为陈南地区的主要断裂体系,是控制第三系沉积的近东西向断裂带。由于其活动时间长、强度大、切割多套烃源岩,断裂带内发育了一系列断块、断鼻等有利构造,又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预测其潜力为15×108~20×108m3。

七、结论

勘探实践证明,气藏三维描述技术是对浅层气藏综合勘探技术的丰富和发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陈家庄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极为丰富,预测量在100×108m3以上,极具勘探潜力。

致谢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曹忠祥副总地质师、项希勇主任、柳忠泉副主任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秉海,钱凯主编.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2]杨云岭.“亮点”问题研究及在东营周边浅层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物探,1991,30(1).

[3]陆基孟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

油田好比是地下“油库”,气田好比是地下“气库”,油气田就好比是地下“油气库”了。油库的大小以装油多少来衡量,气库的大小以装气多少来衡量,油田的大小,是以含油的多少即储量来衡量的。世界上的油田形形、多种多样,只有“相似”而没有“相同”的,储量也相差悬殊。例如,世界排名第一的头号油田——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其可储量高达114×108吨;世界排名第二的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可储量也有105×108吨。不过,这种可储量超过百亿吨的超级大油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发现两个。原始地质储量超过20×108吨(相当可储量6.8×108吨)的大型油田,世界上现有42个,我国大庆油田名列其中。而可储量在0.06~1.3百万吨级的中小型油田,在世界油田中占绝大多数。

油气储量是油气田勘探最重要的成果,是油气田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政策和国家投资的重要依据。地下没有“油海”、“油河”,油气是储存于岩石的孔隙、洞隙和缝隙之中的。由于储存条件复杂,使储存于地下的油气不能如愿以偿全部到地面。因此,把油气储量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地质储量,即地下油气田储集层中油气的实际储量;另一类叫可储量,即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到地面的油气储量。通常把可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为收率。当然,收率越高越好。

在油气田勘探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计算。计算的方法有好几种,通常用的是容积法。大家知道,油气储存在地下岩石的孔、洞、缝隙之中,所以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实质是计算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的体积,并把地下油气的体积换算成地面的重量(石油)或体积(天然气),这就是油气的储量。石油地质储量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的含油饱和度是指岩石孔隙中石油所占体积与孔隙体积相比的百分数。原油在地下油层中,因地层压力较大,溶有大量气体,体积增大;到地面后,压力降低,气体从油中跑出,原油体积缩小。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地面体积之比,称为体积系数。

计算气田中天然气地质储量,与计算油田中石油地质储量的原理相同,方法相似。容积法计算气田天然气储量的公式为:

公式中,天然气体积系数是一个与天然气组成成分、地下及地面的温度和压力有关的系数。

储量计算完以后,还要对探明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储量计算的可靠性。如果把储量计算比喻为一份考卷,那么对储量的综合评价就相当于答卷者在交卷之前的自我检查,仔细查看卷面上有无错、漏、公式使用不当、计算失误等等。经检查后,如证明使用的参数齐全、准确、计算无误,所定储量的级别和勘探阶段及研究程度相符,就可以上交了。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专家评估法;二是统计法,包含时间序列数学模型法和工作量数学模型法;三是类比法;四是综合预测法。

(一)专家评估法

国内外调研分析表明,专家经验是油气发现趋势不可或缺的力量,专家们的预测代表了我国石油界对未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基本判断和普遍看法,这项工作是国内首次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既为油气趋势预测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参考依据,也是对我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思路上的整体把握。

1.基本原理

专家评估法是指预测者制作油气趋势预测表格,分发给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油气的未来发展做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然后经过分析处理,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得到预测结果。

2.实施步骤

(1)设计油气趋势预测表格。预测表格主要包含油气储量、产量高峰值及持续时间的预测,以及每五年的平均储量发现和产量情况(表4-3)。

表4-3 发现趋势专家评估法预测表

(二)统计法

统计法主要依据已知的油气储量、产量数据,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历史数据的拟合,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统计法包括时间序列法、勘探工作量数学模型法、递减曲线分析法、储量—产量历史拟合法和储量—产量双向平衡控制模型法等(表4-4)。

表4-4 油气发现趋势预测统计法模型分类表

(三)类比法

类比法的建立为低勘探程度地区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以往趋势预测只能在高勘探程度地区开展的问题,是预测方法的一大创新之处。

1.方法原理

所谓类比法是指开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储量、产量趋势预测时,以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对象,依据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在盆地类型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设预测盆地投入充足勘探开发工作量的情况下,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能够发现的油气储量和达到的产量。类比法可分为探明速度类比法和图形类比法。类比法的建立为低勘探程度地区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2.方法种类

(1)速度类比法。以盆地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分别选取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二连、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酒泉、塔里木、苏北和百色盆地作为石油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选取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吐哈、柴达木、松辽、渤海湾、南襄和百色盆地作为天然气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依据各盆地油气的探明程度与出程度,将以上盆地的勘探开发阶段划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储量的探明速度和可储量的出速度。对低勘探程度盆地进行油气趋势预测时,给定油气储量发现和开始具有产量的起点,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探明速度和出速度,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单元内(2006~2030年)该盆地油气储量探明状况和产量增长状况。

(2)图形类比法。图形类比法是设在有充足的勘探开发工作量基础上,预测盆地和类比盆地具有相似的勘探发现历程与产量增长过程,预测盆地可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使用类比盆地的模型参数以及预测盆地的量数据,即可得到预测盆地油气趋势预测曲线,进而得到2006~2030年储量和产量的数据。

按照类比标准表所选取的盆地,使用龚帕兹模型分别进行储量和产量数据曲线的拟合,得到40个储量类比图形和产量类比图形,以及相应的图形参数a、b。

3.实施步骤

(1)建立类比标准表:选取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盆地,按照盆地类型进行分类,将各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统计计算各阶段的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制作类比标准表。

(2)建立类比图形库:根据作为类比盆地的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产量历史数据,用龚帕兹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控制图形形状的参数a和b,分别拟合类比标准表中各盆地的储量和产量曲线,建立类比图形库。

(3)为预测盆地选择合适的类比盆地: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的盆地类型、地层时代、储层岩性相近,油气地质条件可以类比。

(4)按照类比标准表分别给各预测盆地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赋值,并按盆地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持续时间,得到2006~2030年预测盆地累计探明程度、储量以及累计产量。

(5)将预测盆地的量和类比盆地的参数a和b代入龚帕兹公式,得到预测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

(6)以探明速度和产出速度类比法为主,并考虑图形类比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对预测盆地2006~2030年油气发现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四)综合预测法

从国内外有关油气趋势预测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属于统计法的范畴,利用各类数学模型,以以往的储量和产量数据进行趋势外推。这种预测受数学模型的约束太大,很多经验的判断也无法在模型中体现出来,对于勘探过程中因勘探新领域突破而带来的储量增长突变无法有效预测。因此,需要一种考虑主客观条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预测方法。因此,本次研究创立并应用了综合预测法进行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该方法预测依据充分,能够发挥专家的经验判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原理

综合预测法是指以盆地或预测区的潜力为预测基础,分析其勘探开发历程,依据目前所处的勘探开发阶段,确定其未来储量、产量可能出现的高峰值及时间,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用储比控制的办法,对油气储量、产量进行预测。

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可表示为:

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

式中:Q——油田年产量,104t或108m3;

Qm——油田年产量高峰值,104t或108m3;

t——时间变量,年;

tm——产量高峰年份,年;

i——哈伯特旋回个数;

k——哈伯特旋回总数;

b——模型参数。

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和油气产量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高峰个数,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勘探开发历程,并对油气田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2.实施步骤

(1)油气储量、产量高峰的基本判断。开展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发展趋势预测是以其油气潜力分析为基础的,盆地的量和探明程度、产出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油气未来储量、产量上升或下降的态势。因此,依据盆地目前所处的勘探阶段、潜力、历年所发现的储量规模、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家评估法做出的判断,确定盆地的储量发现高峰是否已过,如果高峰已过,则未来的储量发现将呈现衰减的形势;如果尚未达到高峰,则需要判断高峰出现的时间及高峰值,不同类型盆地的储量高峰所处的勘探阶段不同,但一般出现在探明程度40%~60%时。产量高峰的判断还要考虑油气开发状况,一般比储量高峰晚5~20年。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各盆地的储量、产量高峰。

(2)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曲线拟合。在确定了盆地储量、产量的高峰后,即可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或高斯模型进行油气储量、产量曲线的拟合。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高峰值,选择合适的旋回个数,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精确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有关高峰值、出现时间及表示曲线形态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3)用储比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预测期内的储比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判断,一般而言,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比呈现下降趋势,而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储比在储量发现高峰之前快速上升。然后对盆地的储量、产量进行预测,用储比控制法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储比控制法是在对预测期内新增动用可储量的预测基础上,用剩余可储量的储比作为控制条件进行产量预测的一种方法。预测期历年的新增可储量,包括老油田提高收率增加的部分和新增动用储量增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