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学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2.测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评价中的应用

3.工作循环分析管理办法|工作循环分析

4.一种用于预测残余气的数值计算新方法

天然气气体分析操作规程_天然气动态分析方法有哪些种类

梁劲1 王宏斌1,2 梁金强1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梁劲,男,11年生,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与地球物理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工作。

摘要 本文用Jason 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陆坡A 测线纵波速度进行计算,结合BSR、振幅空白带以及波形极性反转等多种水合物赋存信息的分析,对水合物成矿带的速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低速背景中的高速异常,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特征;高速异常体一般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在高速异常的内部,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异常体的中心速度最高,由中心到边缘速度逐渐降低,反映在水合物矿带内部,水合物饱和度由矿体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高精度速度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寻找水合物矿点,还可以进一步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

关键词 Jason 反演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 速度分析

1 前言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由水的冰晶格架及其间吸附的天然气分子组成的笼状结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和永久冻土带。温度和压力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保存最重要的因素(王宏斌等,2004)。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野外调查及研究表明: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地震反演技术一直是地震勘探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其目的是用地震反射资料反推地下的波阻抗、速度、孔隙度等参数的分布,从而估算含天然气水合物层参数,预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状况,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常用的地震反演技术有Jason、Strata、Seislog和ISIS等,其中Jason反演技术在含天然气水合物层预测中因其分辨率高而得到广泛推崇,它主要由有井约束和无井约束两种方法组成(廖曦等,2002)。

速度异常是判断天然气水合物是否赋存的重要条件之一。结合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特征、波形极性特征、振幅特征以及AVO特征等目前已成为判断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层主要手段(史斗等,1999)。大量的测试数据显示:水合物的速度与冰的速度较为接近,而比水高。与含水或含游离气沉积层相比,含水合物沉积层的密度降低,声波速率增大,含水合物层的地层速度往往比一般的地层速度高,含水合物沉积层的下部由于充填了水或气,而使水合物底界面出现速度负异常。因此,地层中速度反转是水合物赋存的一个地球物理标志。含水合物地层的声波速度与水合物的含量有关,水合物含量越高,其声波速度越高。从速度方面看,BSR是上覆高速的含水合物地层与下伏较低速的含水层或含气层之间的分界面。通常,海洋中浅层沉积层的地震纵波速度为1600~1800m/s,如果存在水合物,地震波速度将大幅提高,可达1850~2500m/s,如果水合物层下面为游离气层,则地震波速度可以骤减200~500m/s。因此,在速度剖面上,水合物层的层速度变化趋势呈典型的三段式,即上下小、中间大的异常特征(张光学等,2000)。西伯利亚麦索雅哈气田的资料表明,在原为含水砂层内形成水合物之后,其纵波的传播速度会从1850m/s提高到2700m/s;而在胶结砂岩层,这种速度会从3000m/s提高到3500m/s。深海钻探的570站位的测井结果表明,由含水砂岩层进入含水合物砂岩层时,密度由1.79g/cm3降低到1.19g/cm3,声波传播速度从1700m/s提高到3600m/s,且电导率剧烈下降。

Cascadia海域ODP889站位的VSP测井资料反映水合物底界为强烈的负速度界面,速度从水合物沉积物层的1900m/s陡降到含游离气层的1580m/s,由于VSP测井为地震测井,受钻井因素的影响较少,因此认为VSP测井真实地反映了水合物沉积层底界的速度变化(陈建文等,2004)。

国土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2001~2004年在南海北部陆坡进行10000多公里的天然气水合物高分辨地震调查。本研究利用Jason反演技术,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地震速度资料的精细分析,在已圈定BSR分布范围的基础上研究陆坡区各沉积层的速度特征,最后对速度值与水合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 方法原理

纯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0.9g/cm3)和海水密度相近,而游离气的含量又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产生BSR的波阻抗差主要由速度造成。速度反演技术的特点是在无井约束时,以地震解释的层位为控制,对所有的地震同相轴来进行外推内插来完成波阻抗反演,这样就克服了地震分辨率的限制,最佳的逼近了测井分辨率,同时又使反演结果保持了较好的横向连续性。速度反演技术的主要原理是:①通过最大的似然反褶积求得一个具有稀疏特性的反射系数系列;②通过最大的似然反演导出波阻抗;③通过波阻抗计算速度。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获得宽频带的反射系数,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反演,具有多种建模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使地质模型更趋合理,反演结果更加真实可靠(郝银全等,2004)。

波阻抗反演方法的出发点是认为地下的反射系数是稀疏分布的,即地层反射系数由一系列叠加于高斯背景上的强轴组成。具体反演是从地震道中,根据稀疏的原则抽取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生成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合成地震记录与原始地震道的残差修改反射系数,得到新的反射系数序列,然后再求得波阻抗。其具体步骤是:

设地层的反射系数是较大的反射界面的反射和具有高斯背景的小反射叠加组合而成的,根据这种设导出一个最小的目标函数(安鸿伟等,2002):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R(K)为第一个样点的反射系数,M为反射层数,L为样总数,N为噪音变量的平方根,λ为给定反射系数的似然值。

最大的似然反演就是通过转换反射系数导出宽带波阻抗的过程。如果从最大的似然反褶积中求得的反射系数式R(t),则波阻抗:

Z(i)=z(i-1)×(1+R(i))/R(1-i) (2)

利用波阻抗和速度的关系式:

v=Z(i)/ρ (3)

即可得到速度值。其中,ρ为地层密度,可从区域测井资料结合该测线重力资料反演求取。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得到可靠的反射系数估算值,可以单独输入波阻抗信息作为约束条件,以求得最合理的速度模型。一方面,速度反演结果是一个宽频带的反射序列和波阻抗及速度数据,同时加入了低频分量,使反演结果更能正确反映速度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它有多种质量控制方法,具体表现为监控子波的选取、同相轴的连续追踪、反演结果准确性的判断和提供多种交汇显示的相关性分析。所以利用速度反演可对地震剖面上任一相位进行速度反演,在每一个CDP点都可得到任一个同相轴速度数据,并利用二维的反射波的速度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得到高度连续的速度剖面,如果地震测线足够密,还可利用三维速度反演得到速度体图像。

3 实现过程

3.1 初始模型的确立

在地质规律的指导下,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沉积特征分析和沉积旋回划分;建立岩石-电性关系,进行砂层组和单砂层对比;在地震剖面上提取各含油砂层组反射波属性,建立地震属与矿体的关系,实现地震-测井综合预测矿体平面分布厚度,开展层间矿体组外推预测;建立初始速度场;在地震属性约束下开展地震反演,反演层间小层矿体厚度。细分层反演层位的标定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反演结果的精度。因此,在反演过程中对子波提取、能谱特点、信噪比、频谱及反射系数的研究至关重要(闫奎邦等,2004)。技术路线流程如图1所示:

3.2 初始速度场的获得

初始速度场的获得首先要对速度谱进行解释,速度谱的解释和取值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均方根速度的计算精度。具体步骤如下:

1)速度谱的解释先从地质条件简单、反射层质量好、能量团强、干扰少的剖面段开始,绘制叠加速度-反射时间曲线,并逐渐向外扩展;

2)结合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判断速度极值点是否正确,并选择读取能量团最大的极值点。排除干扰波能量团,从而求得有效波的叠加速度;

3)对相邻速度谱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速度谱曲线的形状、相同反射层的速度极值等方法予以检查和修改。

4)每隔40个CDP拾取一组数据,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倾角数据对它们进行校正,便可得到均方根速度(梁劲等,2006)。

图1 速度反演技术线路流程图

Fig.1 The flow chart of the velocity inversion of technical route

3.3 子波的提取

子波提取时,要使能量集中于子波的主瓣,与地震子波形态吻合。如果所提子波近于零相位,则从波峰向两侧能量衰减较快,波峰两侧波形对称;在子波的能谱特征分析,要使能量都集中在地震波的主频范围内;有井资料时,要对井资料都作了子波与地震波自动关联质量控制。保证子波能谱与地震波能谱相吻合,是反演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子波能谱的峰值与地震波主频的能谱峰值相吻合。首先了解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偏差。通过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偏差分析,对Jason反射系数偏差、能谱偏差进行进一步的校正,使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偏差减小。然后通过反射系数与地震资料之间偏差分析,取相应的手段校正,使地层与合成记录反射系数相吻合。再进行信噪析,使反演处理后的信噪比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手段,使各油层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标定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于速度反演可信程度,不能完全由反演方法确定,关键在于获取地震记录的质量和反演前处理流程的振幅保真度。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数值模拟结果应当是比较准确的,这与计算方法有关,也与子波拾取和地质构造模型有关。至于反演结果的灵敏度,主要由拟合误差值和收敛速度来判断。如果给定的初始模型正确,即与实际地质结构一致,则拟合的误差较小且收敛速度快。本文工作由于受实际情况限制,没有实际的测井资料验证,因此反演所得速度的准确性和精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 速度剖面特征

运用多种特殊地震成像综合分析,是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技术。目前一般用识别BSR、振幅空白带、波形极性反转、速度异常、波阻抗面貌和AVO等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相应特征来综合分析沉积物中是否含有水合物。高精度的层速度分析可帮助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速度及振幅异常结构是水合物与下伏游离气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影像,剖面上表现为“上隆下坳”结构,多层叠合构成一明显的垂向“亮斑”这一特殊成像结构在未变形的水合物盆地内较适用于寻找水合物矿点,并可据此定量估算水合物盆地内水合物的数量,分析BSR上下的详细速度结构,是水合物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重要手段(张光学等,2003)。

图2 南海北部陆坡测线A道积分剖面

Fig.2 Trace integration profile of the line A in north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图2是南海北部陆坡测线A的地震反射道积分剖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剖面中部及右下角距海底大约350ms处出现一强振幅反射波,大致与海底反射波平行,与地层斜交,BSR特征明显。在波形极性方面,海底反射波和BSR都表现为成对出现的强振幅双峰波形特征,海底反射波表现为蓝红蓝特征,而BSR表现为红蓝红特征,这表明相对于海底,BSR显示出负极性反射同相轴,即所谓的极性反转(与海底反射相反)。反射波的极性是由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反射系数则与界面两侧的波阻抗差有关。实际上,海底和BSR都是一个强波阻抗面,海底是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分界面,上部为低速层,下部为相对高速层,反射系数为正值;BSR是含水合物层与下部地层(或含气层)的分界面,上部为高速层(水合物成矿带是相对高速体),下部为相对低速层(如含游离气,则速度更低),反射系数为负值,因此造成了BSR和海底反射波的极性相反现象(沙志彬等,2003)。图3是用速度反演法反演出来的纵波速度剖面,该速度剖面明显显示出一近似平行于海底的相对高速地质体,其位置恰好在BSR上方。高速地质体的纵波速度大约在2000~2400m/s,其上面的低速层的纵波速度大约在1500~1800m/s,而下面的低速层的纵波速度大约在1500~1900m/s,没有明显的游离气存在特征,但根据其高速地质体特征、BSR以及波形极性反转分析,可以认为南海北部陆坡测线A的相对高速地质体极可能是水合物成矿带。

图3 用速度反演法计算的南海北部陆坡测线A纵波速度剖面

Fig.3 P velocity profile of the line A in north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mputed by velocity inversion

由图3可见,水合物成矿带内部速度是变化的,表明水合物分布不均匀,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中心速度最高,由中心到边缘速度逐渐降低。海底以下有3个近似平行海底的低速和高速带:①海底与高速体之间的相对低速带,为水饱和带;②水合物成矿带;③水合物成矿带下的低速带。水合物成矿带下面的低速带在速度剖面上没有明显的低速特征,由此推断水合物成矿带下可能不含游离气,或者是气体的饱和度很低。

5 结论

水合物的生成除了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外,还需要大量的碳氢气体和充足的水。这就需要地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未固结沉积岩的孔隙度很高,渗透率大,具备水合物生成的物理条件。具备这种特征的未固结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较低,而含水合物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增大。这就形成了水合物成矿带作为低速背景中的高速地质体特征。另外,水合物的生成受温度和压力控制,一般情况,等温面和等压面近似平行于海底,因此低速背景中近似平行于海底的相对高速地质体是水合物成矿带的特征(刘学伟等,2003)。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A测线纵波速度的计算,并且结合BSR和振幅空白带识别以及波形极性反转等多种特殊地震成像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水合物成矿带的速度特征:揭示水合物成矿带的高速异常一般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在高速异常的内部,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异常体的中心速度最高,由中心到边缘速度逐渐降低,该现象反映在水合物矿带内部,水合物分布并不均匀,水合物饱和度由矿体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分析BSR上下的详细速度结构,是水合物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重要手段。高精度速度分析可帮助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较适用于寻找水合物矿点,并可据此估算水合物量。

参考文献

安鸿伟,李正文,李仁甫,等.2002.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在XY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石油物探,41(1):56~60

陈建文,闫桂京,吴志强,等.2004.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海洋地质动态,6:9~12

郝银全,潘懋,李忠权.2004.Jason多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31(3):2~300

梁劲,王宏斌,郭依群.2006.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速度研究[J].现代地质,20(1):123~129

廖曦,马波,沈浩,等.2002.应用Jason软件进行砂体及含气性预测.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5(3):34~42

刘学伟,李敏锋,张聿文,等.2005.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研究——中国南海HD152测线应用实例.现代地质,19(1):33~38

沙志彬,杨木壮,梁金强,等.2003.BSR的反射波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识别的应用.南海地质研究,15(1):55~61

史斗,郑军卫.1999.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现状和前景.地球科学进展,14:330~339

王宏斌,梁劲,龚跃华,等.2005.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计算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热流.现代地质,19(1):67~73

闫奎邦,李冬梅,吴小泉.2004.Jason反演技术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石油物探,43(1):54~58

张光学,黄永样,陈邦彦,主编.2003.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学.北京:海洋出版社

张光学,文鹏飞.2000.南海甲烷水合物的地震特征研究,首届广东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The Application of Jason Inversion Technology in Velocity Analysis of Gas hydrate

Liang Jin1 Wang Hongbin1,2 Liang Jinqiang1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

Abstract:The P velocity of A seismic profile i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alculated by Jason inversion method.The velocity characterostic of the gas hydrate bed was research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result and the information of gas hydrate existing including BSR,amplitude blanking and polarity reversion of the weform.Research shows that:The abnormity of higher veloc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er velocity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gas hydrate existing;The abnormity of higher velocity which distribute as a belt usually parallel to the seafloor;The velocity changes gradually at the inner of the abnormity of higher velocity with the highest velocity at the center of the abnormity whereas the lowest velocity at the margin of it,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aturation of gas hydrate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center to the margin.The result that mentioned above suggest that high resolution velocity analysis not only help to search the hydrate spot but also help to estimate the rich layer of gas hydrate.

Key Words:Jason Inversion Technology Gas hydrate Velocity Analysis

地质学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1.2.1 元素硫溶解度及沉积运移实验研究现状

(1)元素硫溶解度研究现状

对高含硫天然气中元素硫溶解度的认识是该类气藏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国内外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硫溶解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和理论两个部分,以下为实验部分。

1960年,Kennedy[7]等人研究了硫在不同含量的CH4、CO2和H2S三种气体中的平衡溶解问题。并且首次说明了硫的溶解性能与气体压力、温度和组分有关。在一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其溶解能力大小依次为H2S、CO2、CH4。

11年,Roof[8]通过实验研究了低温低压条件下硫在硫化氢气体中的溶解度(压力6.8~30.6MPa,温度43.3℃~114℃)。

16年,为了更好地研究深层气藏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Swift[9]进行了溶解度实验研究(压力34.5 MPa~138 MPa,温度121℃~204℃)。

1980年和1988年,E.Brunner[10~11]等人将Kennedy等人研究进行推广(压力6.6MPa ~155MPa,温度116℃~213℃),研究了硫在不同比例的CO2、H2S、C1~C4的14个合成酸性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1992年和1993年,P.M.Dis[12]等人将E.Brunner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压力7 MPa~55MPa,温度60℃~150℃),将硫在简单多组分中的溶解扩展到实际的酸气组分中。

1993年,谷明星[13~14]等人建立了静态法测定难挥发溶质(固体或液体)在超临界、近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实验装置,针对硫化氢大于50%的富含H2S酸性流体溶解度进行了测试。

2003年,C.Y.Sun[15]在谷明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室内利用静态实验测试装置完成了元素硫在7个高含硫混合气体(H2S CO2、CH4)中溶解度测定,并建立了能预测和关联硫在高含硫天然气中溶解度的气固热力学模型。

2005年,曾平[16~17]对元素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不同组分对元素硫溶解度的影响,提出混合物中含碳原子数目较多的烃类组分对硫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2009年,杨学锋[18]通过自主设计的元素硫溶解度实验设备,针对Chrasnti[19]和Roberts[20]常系数模型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发现Chrasnti l溶解度计算模型更加科学可靠; 而Roberts溶解度模型,由于是根据有限特定的几组数据拟合得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硫在含硫混合气中溶解度测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为了更好的得到硫在含硫混合气中的溶解度,国内外学者在理论模型方面也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1980年和1983年,J.B.Hyne[21~22]等人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元素硫和硫化氢会生成多硫化氢。反之,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多硫化氢又会分解成为元素硫和硫化氢,从而导致硫沉积。

1982年,Chrastil[19]基于理想溶液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化的热力学方程来计算硫的溶解度。该经验公式已经广泛用于超临界流体溶质溶解度的计算。

1989年,R.A.Tamxej[23]等人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的基础上,得到了元素硫在含硫气体中溶解度的预测模型。

19年,E.Bruce[20]等人利用Brunner[10]和Woll的实验数据,对Chrastil经验公式进行了回归拟合,建立了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经验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对元素硫溶解度的影响,因为方便应用,故一直被用于预测元素硫在含硫天然气中的溶解度。

1998年,Kunal Karan[24]等人建立一个热动态模型,可用于预测酸气混合气体中硫溶解度,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元素硫在硫化氢和高含硫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2003年,C.Y.Sun[15]等人用与谷明星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能够预测和关联元素硫在高含硫天然混合气中溶解度的气固热力学模型。

2006年,杨学锋[25]引入了超临界流体的压缩气体模型,建立了元素硫和高含硫天然气达到气固相平衡时定量计算元素硫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模型。

(2)元素硫沉积运移实验研究现状

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元素硫会从含硫天然气中析出,部分硫颗粒将会沉降,部分硫颗粒则会随储层流体运移。

目前,元素硫沉积实验主要集中在油藏方面[27~29],由于硫化氢的剧毒性,开展高含硫元素硫沉积储层伤害的实验极少。

2000年,Jamal H.Abou-Kassem[30]利用氮气携带升华的元素硫进入碳酸岩岩心,观察和测定了元素硫对岩心的伤害。提出了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模拟实际高含硫气藏元素硫对储层的伤害,但由于元素硫升华的温度极高,对其实验及数据的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讨。

2008年,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31 ]自主研制了模拟实际储层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元素硫沉积对储层伤害驱替实验仪器,完成了不同初始压力、温度下元素硫对天然碳酸盐岩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

1.2.2 含硫气藏储层改造铁离子伤害研究现状

储层改造作为低渗透油气藏重要的增产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含硫气藏也通常进行酸压改造增产作业。由于含硫气藏涉及元素硫沉积和酸性气体等因素,对其储层改造必要性的探讨还存在空白。

考虑到元素硫沉积和酸性气体的影响,含硫气藏储层改造的核心就是控硫控铁。在处理含硫化氢气井的储层改造问题上,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控制铁沉积上[32~37]。在酸压作业中,对于控制铁离子沉淀,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对主体工作液进行研究,用弱酸体系来控制残酸液的pH值,使得残酸pH值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以便于抑制残液中析出含铁的硫化物。

二是用铁离子络合剂。由于络合剂对高价的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从而使得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低于析出沉淀的浓度,从而抑制铁离子沉积的产生。

三是用还原剂,将溶液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为二价铁离子,从而达到避免沉淀析出的目的。

2004年,陈红军[38]等人对于含硫化氢气井酸化过程中,硫化铁沉淀预测及抑制剂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研究,并提出了一套适应含硫气井酸压作业且与之匹配的添加剂,优化了酸液体系的整体性能,其具体表现为铁离子稳定剂、硫化氢吸收剂和控硫剂。

2007年,Jairo Leal[39]等人在分析了在对解除硫化铁沉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统有序的方法来对硫化铁沉淀进行移除。

2009年,Tao Chen[40]等人建立了一套新的硫化铁测试方法来评价硫化铁抑制剂的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的抑制剂并对硫化铁抑制剂机理进行了说明。

1.2.3 元素硫沉积对储层伤害研究现状

为了研究地层条件下元素硫沉积对储层的伤害,国内外学者分别建立了考虑元素硫伤害的含硫气藏伤害模型,分析元素硫沉积对储层参数及产能的影响。

1966年,C.H.Kuo[41]建立流体流动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多孔介质中固相沉积。该模型设初始状态含硫天然气饱和溶解元素硫。

12年,C.H.Kuo[42]将硫沉积模型引入,在黑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元素硫沉积的储层伤害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硫溶解度的变化和硫沉积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该模型能够模拟均质气藏一维径向流动情况下,气速度、井距和井筒半径对硫沉积的影响。

1980年,J.B.Hyne[21]等人通过统计学原理,分析了100多口含硫气井的元素硫沉积问题,分析了混合物中不同碳原子数、CO2、硫化氢含量对元素硫沉积的影响。

19年,E.Boberts[20]在等温稳态理想流动的条件下,研究了酸性气井中元素硫沉积对流人动态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元素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径向距离处元素硫饱和度的分布。发现硫的聚集速度与径向距离平方成反比,径向距离小,元素硫沉降距离的越快。同时还考虑表皮的影响,表皮越小,硫的聚集速度越小,但该模型设元素硫析出就地沉降,没有考虑元素硫运移。

19年,王琛[43]在Roberts建立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硫沉积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及各因素对硫沉积的影响。

2001年,Faruk Civan[44]将延迟效应引入到元素硫沉积里面,考虑元素硫动态沉积,即元素硫析出后不会就地沉降,而是运移一段时间或位移后再沉降。但并没有说明元素硫何时沉降,运移多长时间和位移。

2002年,Nicholas Hands[45]等建立了天然裂缝性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解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温度和近井地带的气流临界流速的影响,对元素硫在近井地带的分布进行了分区和详细地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井底除硫时间,但对于元素硫颗粒临界流速计算并没有给出具体计算方法。

2004年,杨满平[46]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建立了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模型。该模型在完善硫沉积伤害模型基础上,对比了考虑非达西和达西流动下,不同径向距离,不同时间元素硫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同时还分析了产能对硫颗粒沉积堵塞的影响。

2005年,曾平[47]就高含硫气藏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孔隙度,渗透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一步完善了考虑非达西影响的元素硫沉积伤害模型。

2006年,杨学锋[48]在Faruk Civan建立的模型基础上,考虑元素硫沉积的延迟效应,完善了元素硫动态沉积预测模型。

2006年,H.Mei[49]等人在Roberts建立伤害模型基础上,根据实际井参数,建立了无阻流量与渗透率和储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2006年,Du Zhi-Ming[50]等人建立了裂缝性气藏气液固三相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Roberts实例井数据进行计算,同时进行了结果对析。

2006年,Guo Xiao[51]等人将气液固三相耦合模型与硫沉积实验相对比,分析了流速,初始硫浓度和岩心渗透率对元素硫沉积的影响。

2007年,Guo Xiao[52]等人基于组分模型和相平衡原理建立了气液固三相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元素硫沉积,并提出需要进行储层解堵时间。

1.2.4 考虑元素硫沉积的产能方程及物质平衡方程研究现状

由于压力降最快的地方在近井地带,导致元素硫析出最快的地方聚集在近井地带,从而使得常规的产能方程需要进一步考虑元素硫沉积的影响。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元素硫沉积而导致试井曲线发生变化,对此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2005年,李成勇[53]等人进行了高含硫气藏解释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含硫气藏两区复合试井模型,并用Stehfest反演算法对井底压力响应典型曲线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污染半径和流度比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

2007年,段永刚[54]等人建立了基于含硫气藏与井筒耦合的非稳态产能预测新方法,该方法为没有试资料的气井合理配产提供了一种方法。

2008年,张烈辉[55]等人基于渗流力学相关理论,对高含硫气藏的渗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附加表皮的复合渗流模型与产能试井解释数学模型。

2009年,晏中平[56]等人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和油气渗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硫气井硫污染区和未污染区两区双孔介质复合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并利用Stehfest反演算法对井底压力响应典型曲线进行了计算,同时完成了多参数对井底压力的敏感性分析。

随着高含硫气藏的开发,储层压力会不断降低,析出的元素硫将会占据储层部分孔隙空间,使得在建立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时候,体积平衡方程发生了变化。

1936年,R.J.Schilthuis[57]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首先建立了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因为该方法需要的相关地质及流体生产数据较少,同时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故一直在油藏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

国内的陈元千[58~60]等人在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完善了不同类型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

在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问题上,国内的马永详[61~62]利用摩尔平衡原理对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进行了研讨。

2006年,张勇[63]等人给出了高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推导,该模型考虑了元素硫沉积的影响,但仅仅是基于体积平衡原理,没有考虑元素硫的析出会导致混合天然气密度发生变化。

2008年,卞小强[64]考虑了元素硫析出后,会使得天然气密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用质量平衡原理来建立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故其利用摩尔平衡原理建立了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但在建立物质平衡时,由于对元素硫产生的机理认识不足,使得摩尔平衡原理建立的方程求解具有一定难度。

测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学中生物标志物主要应用在研究生态系统和石油地质学上。

一、研究生态系统。

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的含量、组成和同位素信息,可以揭示特定生物来源对天然有机质的相对贡献,以及有机质的转化和环境信息。这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来源、动态变化和转化特征提供了高度专一性和灵敏度的工具。

特别是结合生态系统观测和控制实验,生物标志物可以揭示微生物的活性与碳源变化、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以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信息。

二、石油地质学

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识别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运移路径和成熟度等信息,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物标志物还可以用于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演化和有机质沉积的古环境,以及影响地球变化和生命演化的重大地质。

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使用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并结合其他地质学和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地质学中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一、分析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含量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生物标志物的来源、丰度和分布情况。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等。

二、同位素分析

同位素分析是通过测量生物标志物中同位素的比例来研究地质过程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例如,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可以用于揭示生物标志物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生物标志物的年代和成熟度。

三、生物标志物的地球化学指标

通过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地球化学指标,如特定化合物的比例、比值和分布模式,可以推断地质环境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例如,藻类生物标志物的比值可以用于确定海洋环境的温度和盐度变化。

四、生物标志物的显微观察和形态分析

通过显微观察和形态分析,可以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形态特征、结构和组织构成,从而了解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来源和演化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

五、生物标志物的地质记录

通过研究地质样品中保存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重建古环境和地质历史。例如,通过分析沉积岩中的藻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推断古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工作循环分析管理办法|工作循环分析

陆敬安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陆敬安,男,(10—),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工作。

摘要 测井是水合物深入勘探阶段—钻探阶段的必要手段,已得到较好应用。文章综合介绍和分析了ODP204航次、加拿大西北马更些河三角洲地区Mallik 5L-38井、IODP311航次及日本南海海槽等较新的水合物钻探调查的测井方法与技术,重点分析了核磁测井、电磁波测井及偶极横波测井等测井新技术在水合物勘探与评价中的应用,对测井方法在水合物勘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测井方法 测井解释

1 前言

测井方法在油气藏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水合物的发现与研究相对较晚,测井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中勘探中的应用也只是随着钻探工作的开展而有了应用的空间。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合适的温压条件环境中,一旦脱离该条件,水合物即分解。因此,能够在原位地层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测量地层物理特性的测井方法对发现和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来说是其它的勘探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高兴军等,2003)。到目前为止,已有的水合物钻孔勘探中几乎都使用了测井方法,如危地马拉的570号钻孔、ODP164航次(Paull,C.K.,Matsumoto,2000)、State Ellien-2及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ODP204航次、Mallik 5 L-38井及IODP311航次等。测井方法对含水合物沉积层的识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水合物钻探过程中,一个井场往往要钻几口井,分别用于随钻测井、钻探取芯及电缆测井等。随钻测井方法与电缆测井是在钻井的不同阶段进行的,同样的测井方法原理基本相同。根据以往的情况分析,不是所有的水合物钻探都使用了随钻测井。作为测井工作的一部分及为了全面了解水合物测井方法及其特点,本文将分别加以介绍。

2 测井方法概述

2.1 随钻测井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随钻测井(LWD)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定合适的取芯位置。通常随钻测井与随钻测量(MWD)同时进行。LWD和MWD仪器测量不同的参数,MWD仪器位于紧邻钻头之上的钻环中,用于测量井下钻探参数(如钻头重量、扭矩等)。LWD和MWD仪器的差别是LWD数据被记录到井下内存当中并在仪器到达海面之后取出数据,而MWD数据是通过钻杆内的流体以调制压力波(或泥浆脉冲)的形式传输并进行实时监控。在LWD和MWD两种仪器联合使用的情况下,MWD仪器可同时将两种数据向井上传输。在最新的水合物钻探中,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ODP204航次及IODP311航次使用了LWD测井,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及其输出参数见表1。

表1 天然气水合物随钻测井和随钻测量方法 Table1 The LWD&MWD tools description used for gas hydrate logging

204航次中使用的LWD和MWD仪器有钻头电阻率仪(RAB)、能量脉冲MWD仪、核磁共振仪(NMR-MRP)及可视中子密度仪(VND),如图1 所示,图中GVR6 为可视地层电阻率仪,包括深、中、浅电阻率及环带电阻率和自然伽玛五种测量。这是NMRMRP仪器首次用于ODP航次。不同的测井方法组合在不同的测井场合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日本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密度与中子组合在一起称为CDN、伽马射线和电阻率组合称为CDR,尽管名称存在差异,但其测量的物理参数是一致的。

LWD测量被安排在钻孔之后及钻探或取芯作业所引起的负面效应之前进行。由于钻探和测量相距的时间较短,相对于电缆测井而言钻井液对井壁的侵入处于轻微阶段。

图1 ODP204航次使用的随钻测井及随钻测量仪器串

(图中数字单位为米,从钻头最底部算起)

Fig.1 LWD&MWD Tools Used in ODP204

(The unit of the number is meter and starts from the bottom)

LWD设备由电池提供电源并使用可擦写/编程的只读存储器芯片来存储测井数据。LWD仪器以等时间间隔的方式开展测量并与钻井架上监控时间和钻探深度的系统同步。钻探之后,LWD仪器被收上来下载数据。井上和井下时钟的同步能够使得将时-深数据与井下时间测量数据合并成一个深度测量的数据文件。最终的深度测量数据被传送到船上的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解释。

2.2 电缆测井

电缆测井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精确定量评价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电阻率及声波速度明显偏高,因此电阻率测井和声波测井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方法。另外,精确的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还需要结合其它测井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使用过的电缆测井方法见表2,这些测井方法的详细介绍可在有关书籍和文件中找到。一些较新的测井技术,如FMI、DSI、EPT、CMR等测井方法在ODP204航次(Tréhu,A.M.,Bohrmann,2003)、Mallik 5L-38及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和评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2 天然气水合物电缆测井方法 Table2 The wireline logging methods for gas hydrate exploration

续表

表2中大部分测井仪为204航次使用的方法,EPT在Mallik 5L-38井中首次使用,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勘探中使用了CMR仪(Takashi UCHIDA,Hailong LU,2004)。

3 水合物测井评价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合适的储层评价模型(手冢和彦,2003)。根据岩心观察,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王祝文等,2003):分散胶结物、节状、脉状及块状。永久冻土带及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共分四类,其中永久冻土带两类:冻土层内及冻土层下,二者的区别为在冻土层之下,流体部分含自由水,而在冻土层内部流体部分含冰成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也分两类:一类为流体部分含自由水,另一类为流体部分含游离气。在ODP204航次及日本的南海海槽水合物钻探中使用模型C对测井资料进行解释,而在Mallik井中则使用的是模型A。模型A和C均是基于常规油气评价的双水模型提出的。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及特殊的电阻率和声学特性,因此,通过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这些特征应有可能获得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及沉积孔隙度(陈建文,2002;王祝文等,2003),这也是两个最难确定的储层参数。钻井是获取孔隙度及烃饱和度的重要数据来源。本质上,目前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技术还是定性的,且借用的是未经证实的石油工业使用的测井评价方法。为了证明标准的石油测井评价技术在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测量。由于天然气水合物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种孔隙度测量方法,因此可通过对比不同的孔隙度测量技术来估计天然气水合物的数量。

图2 永久冻土及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模型

Fig.2 The reservoir models for permafrost and marine gas hydrate

3.1 孔隙度评价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评价所利用的测井数据主要包括电阻率测井、密度测井、声波测井、中子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等与地层孔隙密切相关的地层物理响应,同时还辅以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岩心分析等数据来进行的。有关文献已经对部分常规测井方法的应用作了介绍,这里仅介绍较新的测井手段及其解释方法。

3.2 饱和度评价

(1)电磁波传播测井

电磁波传播测井仪只在 Mallik 5L-38井中使用过(S.R.Dallimore,T.S.Collett,2005),电磁波传播测井的垂向分辨率高于5cm,用来测量天然气水合物的原位介电特性,据此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带的平均介电常数为9,在5到20之间变化;带内的平均电阻率超过5Ω·m,当仪器的工作频率为1.1GHz时,电阻率在2Ω·m到10Ω·m之间变化。电磁波传播测井仪同时输出传播时间及信号衰减两个参数。地层的介电常数及电导率可由下式计算(Y.-F.Sun,D.Goldberg,2005):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tpl为慢度或传播时间,单位ns/m;a为衰减量,单位为db/m;εr为相对介电常数,无量纲;σ为电导率,单位为西门子/s,c(=0.3m/ns)为真空中光的速度。

Y.F.Sun及D.Goldberg等用等效介质方法并定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多相系统可近似为连续、均质及各向同性介质,认为含天然气水合物介质的等效磁导率为1,其介电常数及体积密度遵从下面的体积平均混合规则: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φa为第a种成分的体积百分比,ρa和εa分别是第a种成分的密度和介电常数,ρ和εr分别为体密度及体介电常数。这里定孔隙性介质仅包含三种组分:固体颗粒、天然气水合物及水。从而上面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ρ=(1-φ)ρs+φShρh+φ(1-Sh)ρw (6)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φ为总孔隙度,Sh为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ρs、ρh及ρw分别为固体颗粒、天然气水合物及水的密度,εrs、εrh及εrw分别为固体颗粒、天然气水合物及水的介电常数。在已知每种组分的密度和介电参数情况下,就可依据介电和密度测井由上面的方程计算出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孔隙度和水合物饱和度。

图3所示为电磁波传播测井在Mallik 5 L-38井中含水合物层的传播时间与电阻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电磁波传播时间曲线与声波传播时间曲线具有相似的趋势,但其分辨率更高。右边的电阻率曲线道上,电磁波传播电阻率的分辨率也明显高于感应电阻率。

图4为根据电磁波传播测井求出的地层孔隙度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图中中子孔隙度的数值偏高,这是由于中子孔隙度测量的含氢指数不仅与游离态的氢有关,还与束缚水中的氢有关。由于电磁波传播测井具有较高的垂向分辨率,因此其在揭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的细微结构方面拥有独特的能力。

(2)声波测井

与不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层相比,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层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纵波和横波速度。目前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速度模型来预测天然气水合物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如时间平均方程、等效介质理论、孔隙填充模型、胶结理论、加权方程及改进的Biot-Gassmann理论(BGTL)等。以下介绍BGTL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效果。

根据纵横波速度的如下关系式:

Vs=VpGα(1-φ)n (8)

式中,Vp为纵波速度,Vs为横波速度,α为骨架物质的Vs/Vp比值,n的值取决于不同的压力和固结程度,φ为孔隙度,G为取决于骨架物质的参数,Lee(2003)推导出了下面的剪切模量μ: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其中,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的kma、μma、kfl及β分别为骨架的体积模量、骨架的剪切模量、流体的体积模量及Biot系数。

Biot-Gassmann理论给出了沉积物体积模量的计算方法:

k=kma(1-β)+β2M (11)

饱和水的沉积物的弹性波速度可由下式依据弹性模量计算: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图3 电磁波传播测井曲线与声波及感应电阻率曲线的对比

(其中声波传播时间、电磁波传播时间较低段及电阻率显示高阻值段为水合物层)

Fig.3 The comparison of logging curves between EPT,acoustic and induction

(The depth interval between 906.5~925meters is the gas hydrate zone)

式中ρ为地层的密度。

对于松软岩石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用如下的Biot系数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对于坚硬或固结的地层,用Biot系数为

β=1-(1-φ)3.8 (14)

Lee(2003)建议用下面的方程计算n值:

图4 电磁波传播测井计算出的地层孔隙度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

Fig.4 The porosity and gas hydrate saturation calculated from by EPT logging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p为差分压力(MPa),m代表固结或压实对速度的影响。实际问题中,?φ/?p很少知道,上式中的m很难直接应用。测量数据分析表明固结沉积物的m值为4~6,未固结沉积物的m值为1~2。

参数G用于补偿当骨架为富含粘土的砂岩时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对于泥质砂岩,G值为: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其中,Cv为粘土含量百分比。对于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有如下的求取G的方程: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Ch为孔隙空间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浓度。Lee(2002)指出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的n=1及G=1。由于这些参数是在没有考虑速度发散的情况下在超声频率范围由速度获得的,因此参数n和G可以认为是用来拟合测量数据的自由调节参数。图5为根据纵波速度及NMR孔隙度求出的天然气水合物浓度对比图。

图5 由纵波求出的天然气水合物浓度及由NMR求出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

Fig.5 The gas hydrate saturation calculated from P-we and NMR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当用声波数据估计天然气水合物浓度时,P波速度优于S波速度,主要原因是当用P波速度时与BGTL中的n和G参数有关的误差较小;另外,在纯砂岩层段,NMR孔隙度测井估计的天然气水合物浓度值略高于由P波速度估计的数值。

(3)核磁共振测井

核磁共振测井在描述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与密度孔隙度测量结合起来,可能是获取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可靠的手段。核磁共振测井仪仅对孔隙空间中的液态水有响应,对天然气水合物没有响应。计算储层孔隙度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公式如下: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水的氢指数HIw?1,甲烷水合物的NMR视氢指数HIh=0。水的密度ρw=1.0g/cm3,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ρh=0.91g/cm3,砂岩骨架的密度ρma=2.65g/cm3,Ph为天然气水合物的NMR极化校正值,仅与HIh伴生出现。λ=0.054,因此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声波和电阻率测井求出的饱和度在大部分层段是一致的,而在1003~1006m、1014~1020m之间,三种方法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而核磁共振方法与另两种确定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致,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3 地层应力分析

图6 1088m深度处天然气水合物层段发散曲线

图6中a)图分别为快横波偶极挠曲波(红色)、慢横波偶极挠曲波(深蓝色)、低频单极斯通利波(淡蓝色)及高频单极斯通利波(绿色);b)图为相应的平均谱特征。

Fig.6 The dispersion curves from the gas hydrate interval at a depth of 1088m

a)The dispersion curves for the fast shear dipole-flexural(red),the slow shear dipole-flexural(dark blue),the low frequency monopole stoneley(light blue)and high frequency monopole stoneley(green);b)Averag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交叉偶极声波测井数据提供了描述地层横向各向异性的条件。传统的处理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得到的是地层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特征(Lee,M.W.,2002)。声波各向异性既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应力诱导的。最近的研究表明交叉偶极测井数据的频域处理可以将内在各向异性与应力诱导的各向异性区分开。交叉偶极测井数据的频域处理还使得对地层横波慢度的径向变化描述成为可能,对交叉偶极挠曲波的慢度频域分析还表明低频部分的探测深度达到六倍的井孔半径,可探测到原状岩石,而高频部分的偶极挠曲波则可以穿透一倍井孔半径的深度,探测到机械损坏区。高频测量数据偏离均质、各向同性模型则是机械破坏的指示。分析偶极发散曲线可以估计机械破坏区的深度。

声波数据的处理分两步进行:①慢度及各向异性分析,及②发散曲线分析。

图6及图7所示分别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及水填充的各向异性层段的发散曲线。曲线发散分析是了解声波波形数据的有效方法。在低频段,挠曲波穿透能力深至地层并可探测到远场应力;在高频段,挠曲波探测靠近井周的应力。图6a的纵波首波慢度大约为300us/m,它是非扩散型的且最大激发频率超过8 kHz。斯通利波慢度为850us/m,同时含有淡蓝色及绿色的点,表明低频和高频单极激发都能产生斯通利波。两条正交的偶极挠曲波发散曲线相互重叠。这是在垂直于井孔的平面内地层为各向同性的关键指示。

图7 1112.8m深度处水填充各向异性层段发散曲线

Fig.7 Dispersion curves from the water-filled anisotropic interval at a depth of 1112.8m

a)The dispersion curves for the fast shear dipole-flexural(red),the slow shear dipoleflexural(dark blue),the low frequency monopole stoneley(light blue)and high frequency monopole stoneley(green);(b)Averag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图7a所示与图6a所示具有明显的不同,即它是各向异性层。偶极挠曲波清楚显示出在低频段的各向异性特征。地层的快横波慢度约为900us/m,而慢横波约为1100us/m。这指示出了22%的各向异性。与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相比,纵波数据高度发散。

4 结论

测井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高级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参数的精确评价对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至关重要,并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提供准确的层位定位及基础数据。测井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数据解释的精度也不断提高,在利用测井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时仍限于移植油气评价方法,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具有不同于油气的赋存状态,对于这样做的合理性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1)电磁波传播测井由于具有较高的垂向分辨率,对于较薄的地层显示出较其它测井方法具有精细评价饱和度的优势;

2)核磁共振测井反映的是自由流体所占的孔隙空间,有利于详细评价自由水、束缚水及水合物所占的空间,但有关核磁测井的精细解释尚需建立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

3)偶极声波测井对预测地层各向异性及应力分布有良好的效果;

4)另外,还应开展对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实验室研究,以便对测井解释结果进行刻度。

参考文献及参考资料

陈建文.2002.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实测的地球物理测井特征,18(9):28~29

高兴军,于兴河,李胜利,段鸿彦.2003.地球物理测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18(4):305~311

手冢和彦,等.2003.天然气水合物的测井解析,海洋地质动态,19(6):21~23

王祝文,李舟波,刘菁华.2003.天然气水合物的测井识别和评价,23(2):~102

王祝文,李舟波,刘菁华.2003.天然气水合物评价的测井响应特征,物探与化探,27(1):13~17

Lee M.W.2003.Velocity ratio and its lication to predicting velocitie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Bulletin 21,15p

Lee,M.W.2002.Biot-Gassmann theory for velocities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Geophysics,V.67,1711~1719

Paull C K,Matsumoto R,Wallace P J,and Dillon,W P(Eds.).2000.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Scientific Results,Vol.164

S.R.Dallimore and T.S.Collett(ed.).2005.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Bulletin 585,Scientific results from the Mallik 2002 Gas Hydrate Production Research Well Program,Mackenzie Delta,Northwest Territories,Canada

Takashi UCHIDA,Hailong LU*,Hitoshi TOMARU**and the MITI Nankai Trough Shipboard Scientists,Subsurface Occurrence of Natural Gas Hydrate in the Nankai Trough Area:Implication for Gas Hydrate Concentration RESOURCE GEOLOGY,Vol.54,No.1,35~44,2004

Tréhu A M,Bohrmann G,Rack F R,Torres M E,et al.2003.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Initial Reports Volume 204

Y.-F.Sun,D.Goldberg,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tool response in gas-hydrate-bearing formations,in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the Mallik 2002 Gas Hydrate Prodction Research Well Program,Mackenzie Delta,Northwest Territories,Canada,(ed.)S.R.Dallimore and T.S.Collett;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Bulletin 585,8p

The Application of Well Logging To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as Hydrates

Lu Jing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Well logging is the indispensable roach when the exploration of gas hydrates step into drilling and good results has been illustrated.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and construes the well logging technologies employ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gas hydrates of Mallik 5 L-38,IODP311 and MITI Nankai-trough well.The emphasis li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lication of NMR,EPT and DSI logging to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as hydrates.Also some issues during the well log interpretation of gas hydrat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Gas hydrates Well logging methods 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一种用于预测残余气的数值计算新方法

辽阳石化公司工作循环分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控制关键作业和操作活动的风险,做到“作业和操作要受控”,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作循环分析管理规范》(Q/SY 1239—2009)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工作循环分析管理规定》,结合辽阳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的各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规范了工作循环分析的方法、程序和管理要求,是在企业具有较完整的规程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对规程的准确性、适用性、完整性以及员工操作的正确性进行分析确认的活动。

第四条 名词解释

(一)工作循环分析(JCA ):是以操作主管和员工合作的方式对已经制定的操作程序和员工实际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二)操作主管:负责执行工作循环分析的人员,一般是基层单位工艺、设备等专业技术人员及班组长(站、队长)。

(三)协调员:负责制定工作循环分析并组织实施的人员,一般由基层单位主管生产、技术、设备的负责人担任。

(四)关键作业:是指可能对有关的个人或组织带来重大危

害和影响的生产操作、检维修作业等活动,或者与关键设备有关联的活动。

(五)关键设备:一旦停止运转或运转失效,可能会引起异常或事故,或造成人员伤害、环境污染,或伤害员工健康的设备。

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技术处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办法。

第六条 工作循环分析的作业活动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职责是:

(一)技术处、生产运行处、机动设备处、质量安全环保处负责生产装置操作规程/操作卡规范的相关专业的操作活动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专业分工执行《辽阳石化公司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管理办法》。

(二)技术处负责产品研发作业的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三)机动设备处负责设备设施检维修、清理、清洗、润滑、调试、维护作业、车辆维修、检测、机械加工作业的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四)铁路运输部负责铁路货运作业的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五)工程管理部负责安装、架设、设备建造等施工作业的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六)生产监测部负责检测、监测、测试、检验实验(包括取样)等作业的循环分析的指导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第七条 公司所属各单位应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按要求执行工作循环分析管理办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八条 各单位应先识别关键作业和操作活动,所有与关键作业和操作有关的规程每年至少分析一次,其他的规程可视情况而定,每个员工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工作循环分析,工作循环分析流程见附录A 。

第九条 实施工作循环分析之前,应对现场操作安全要求和区域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验证,准备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十条 有效实施工作循环分析的关键点包括对实施工作循环分析的承诺、执行工作循环分析前的培训、定期审核工作循环分析和持续改进。

第二节 准备阶段

第十一条 各车间成立工作循环分析组,分析组成员由车间负责人、协调员、操作主管、员工组成,明确分析(小)组成员职责。

第十二条 协调员组织识别本车间关键作业活动,并形成关键作业活动一览表,识别应结合单位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结果,

充分考虑新增操作和作业活动、工艺、设备变更、事故处理等带来的作业变动,关键作业活动一览表动态更新。

第十三条 协调员制定年度工作循环分析(见附录B ),报车间负责人审批,并与操作主管和员工进行沟通,必要时组织适当培训。

第十四条 当发现关键作业没有相应规程时,协调员应向车间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汇报,由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按照公司相关要求,完成相应规程的编制和审批。

第十五条 操作主管应按年度工作循环分析确定具体实施时间,通知工作循环分析所涉及的人员。

第三节 初始评估

第十六条 在实际操作前,操作主管应和操作员工讨论目前该项工作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实际操作与书面规程的差异。若员工第一次进行工作循环分析,操作主管应事先向员工解释工作循环分析的目的、作用和程序。

第十七条 操作主管应就以下内容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验证员工对规程的理解程度及规程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并填写“工作循环分析评估表”(见附录C )中“初始评估”部分,包括:

(一)需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及完好状态。

(二)需要的工具及完好状态。

(三)执行规程涉及的一些关键安全要求。

(四)规程中是否已包含该安全要求。

(五)执行该规程能否使工作安全、有效的进行。

第四节 现场评估

第十八条 操作主管和员工到现场,由员工按规程实施工作。若工作的某部分无法按规程进行,但实际操作是安全的,应记下员工的实际操作程序、实际操作与规程的偏差以及规程本身的缺陷。如果设备没有启动,或不宜进行实际工作,可以进行模拟操作。

第十九条 现场评估结束后,操作主管应针对偏差、缺陷、潜在的风险,以及其他不安全事项和相应的改进建议,填写“工作循环分析评估表”中“现场评估”部分。不安全事项及潜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打击危害。

(二)不安全进入受限空间。

(三)设备缺陷。

(四)缺乏所需要的设备、工具、仪器。

(五)没有逃生路线或逃生路线被堵塞。

(六)没有足够的空间实施工作。

(七)缺少现场隔离措施。

(八)环境危害(例如泄漏) 。

(九)火灾爆炸。

(十)防护不当造成伤害(如:烫伤、坠落等)。

(十一)其他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第二十条 在验证过程中发现有隐患应立即整改(包括现场隐患和规程缺陷) ,整改不了的应取控制和防范措施。

第五节 最终评估

第二十一条 操作主管和员工应根据初始评估和现场评估情况,讨论发现的问题,确认改进建议填写“工作循环分析评估表”中“最终评估”部分。操作主管应尊重员工的建议。

第二十二条 操作主管应将观察到的不一致项、修订规程和整改隐患的建议、负责人及其实施日期,形成记录,由协调员审核并上报相关部门,规程的修订、隐患整改执行相应制度。

第二十三条 操作主管和员工应达成共识,如果规程是完备的,员工应做出承诺,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如果规程不完备,修订后员工应保证按照修订的规程进行操作。

第六节 跟踪和分析

第二十四条 车间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修订后发布的规程在实施之前,相关员工都能及时得到培训、考试,掌握规程的变化。

第二十五条 操作主管应为每个员工建立工作循环分析历史记录(见附录D ),记录内容包括验证的规程、实际操作与规程的偏差、规程修订情况、执行日期和执行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协调员应建立工作循环分析技术档案。当一个

工作循环分析完成时,将所有与这个工作循环分析有关的记录装订并保存到档案中。

第二十七条 协调员应根据年度工作循环分析表,跟踪工作循环分析年度的完成情况,定期公示工作循环分析完成情况,并保存公示结果。

第二十八条 协调员应定期对工作循环分析完成情况、规程的修订及员工的操作偏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上报各单位专业主管部门,各单位专业主管部门对各基层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

第二十九条 各单位将本规定纳入体系审核,必要时可组织专项审核;发生偏离应报公司批准,每一次授权偏离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年;各单位应组织培训,相关员工都应接受培训。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技术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录A 工作循环分析流程

附录B 年度JCA 表

附录C 工作循环分析评价表

附录D JCA历史纪录表

刘 萍 孙粉锦 李贵中 陈振宏 邓 泽 庚 勐 曾良君 杨 泳

(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河北廊坊 065007)

摘 要: 煤层含气量现场测试中发现以下问题: ① 慢速解吸法测量低煤阶煤层含气量时,残余气量小可能导致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结果或误差偏大; ② 快速解吸法测试煤层气含气量时,粉碎煤样测试残余气的方式可能造成少量煤层气的散失而使残余气结果偏低,为此,需建立一种残余气预测的数值计算方法,加强实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提高含气量测试准确性和可靠度。以描述吸附过程 Langmuir 公式为参考,将解吸量对应吸附量,解吸时间对应吸附压力,结合实验分析数据,提出了一种用于预测残余气的数值计算新方法。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析,认为该方法准确度较高、稳定性好,能够较准确获得低含气量情况下的残余气结果,并有效提高现场含气量测试工作效率。

关键词: 煤层含气量 残余气 计算方法 Langmuir 曲线拟合法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 33 《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块预测评价》( 编号: 2008ZX05033) 下属课题 《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块评价与优选》( 编号: 2008ZX05033 -005) 。

作者简介: 刘萍同,1957 年生,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层气实验研究工作 . E-mail: liuping69@ petrochi-na. com. cn. Tel: ( 010) 69213353.

A New Method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to Predict Residual Gas

LIU Ping SUN Fenjin LI Guizhong CHEN Zhenhong DENG Ze GENG Meng ZENG Liangjun and YANG Yong

(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Langfang Hebei 065007,China)

Abstract: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found in the site test of coalbed gas content: ( 1) When slow desorp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oalbed gas content,small amount of residual gas may lead to no result with the lication of the routine method or high deviation; ( 2) When quick desorp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deter- mine the coalbed gas content,testing the residual gas by crushing coal sample may cause dissipation of a small a- mount of coal-bed gas and lead to lower residual gas results. Due to this,a method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to pre- dict residual gas shall be established to enhance the comparison of the actual measured result and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gas content test. By taking the Langmuir for- mula that describes the desorption process as reference,a new method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to predict residual gas is proposed by comparing the desorption quantity with the adsorption quantity,desorption time with the adsorp- tion pressure,as well as combining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data.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meas- ured data,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method has high accuracy and good stability,and can oain the result of the residual gas under low gas content more accurately,thus to enhanc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site gas content test.

Keywords: coalbed gas content; residual gas; calculation method; Langmuir curve fitting method

引言

煤层气含量是表征煤层气储层特征的关键参数之一,准确获取煤层气含量对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测试过程中,煤层含气量分为损失气量、解吸气量和残余气量3部分,损失气量通过数值方法回归计算,解吸气量和残余气量则是实际解吸测试得到(钱凯等,1996,五戏岩等,2005)。一般情况下,残余气可通过选取解吸剩余样品并破碎获得,但特殊情况下,直接测试不能满足残余气测试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导致该特殊情况的原因,并首次提出一种基于Langmuir公式的残余气预测算新方法。

1 残余气测试中存在的特殊问题

国内学者对煤层含气量的测试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周胜国,徐成法等(1995,2002,2005)通过解吸模拟实验,发现煤样全过程解吸特征曲线为不对称的S型,认为解吸初期气体解吸是与解吸时间的平方根呈线形关系需修正;张群等(2009)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实测的模拟损失气量比美国矿业局直接法估算的损失气量高很多;邓泽等(2008)通过分析测试中解吸温度和损失时间对损失气量的影响,提出曲线拟合法计算损失气量;高绪晨等(1999),傅雪海等(1999),董红等(2001),杨东根等(2010),根据含气煤层的测井物理响应,基于含气煤岩物理特征和密度、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的统计关系,提出了间接计算含气量的方法;张群等(1999),对残余气做了大量分析研究,认为残余气在煤层气中占的比例变化很大,为15%~30%,受煤级、灰分和煤样粒度等因素影响,煤级和灰分越高,残余气含量亦越高;刘洪林等(2000),指出煤阶、灰分、温度、显微煤岩类型、割理发育程度及煤样粒度等参数是影响吸附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并决定了残余气的比例。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损失气的模拟和计算、总含气量的直接或间接预测以及残余气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未对有关残余气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目前常用的含气量测试方法有慢速解吸法和快速解吸法,这两种方法在残余气现场操作和测试中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利用慢速解吸法测量低煤阶煤层含气量时,由于含气量普遍偏小,残余气量更低,常规方法可能无法直接测得残余气量,或因测值太低导致误差增大;②快速解吸法测试煤层气含气量时,由于人为终止自然解吸,并通过粉碎煤样测试残余气,可能造成少量煤层气散失,致使残余气的测试结果小于实际值,总含气量偏小,另一方面由于解吸记录数据较少,不能正确反映煤岩解吸规律,无法得到吸附时间、扩散能力等关键参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残余气数值计算方法,即Langmuir曲线拟合法,试图从数值计算的角度探讨残余气,解决存在的问题。

2 残余气比重的影响因素和Langmuir曲线拟合法的提出

2.1 煤层气解吸曲线特征

图1 为高煤阶、低煤阶样品解吸曲线,由图可知,两样品解吸气量随时间延长,均不断增大,呈先陡后缓的曲线形态。解吸记录起始点为将煤样密封至解吸罐的时刻,由于此时解吸压力为大气压力(远低于临界压力),吸附于大中孔隙表面的煤层气率先通过有利路径解吸,导致解吸初期曲线陡峭,但在吸附时间(63.2%)之后,随着常规解吸试验的进行,煤基质中气体浓度逐渐减小,产生扩散的驱动力即浓度梯度亦随之减小,越来越多的气体难以克服微孔隙产生的扩散阻力,不能从煤中解吸出来(周胜国,2002),曲线之间逐渐趋于平缓,此时解吸出来的煤层气以残留在煤基质内的微孔表面的气体为主。

图1 某高(a)低(b)煤阶解吸曲线

2.2 残余气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残余气比重是指残余气占总含气量的百分比。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煤阶、煤样粒度和灰分等。煤阶不同,岩隙结构不同。低阶煤以大、中孔为主,有利于解吸扩散,同时微孔比例小,保持残余气的能力有限,即残余气比重小;相反高阶煤微孔发育,气体需克服较大的扩散阻力,使得自然解吸结束时仍残余相对较多的煤层气;中阶煤介于二者之间。煤样粒度对解吸速度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粉煤、煤屑(钻屑)、煤心(块样)的解吸速度依次减小,吸附时间增大,残余气滞留能力增强(徐成法等,2005)。煤样越碎,解吸距离缩短,扩散阻力减小,使得在柱状和块状煤样中不能解吸出来的一些气体解吸出来,因此一般情况下煤样粒度越小,残余气比重越小。另外随着煤中灰分的增加,残余气含量逐渐增高,两者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煤岩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初步认为,这是因为煤中存在的细小矿物如黏土矿物等充填在煤的孔隙中,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气体的运移通道,使气体在煤中扩散运移的能力减弱,不利于气体从煤中解吸出来所致。此外煤岩组分、测试温度等对残余气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Langmuir曲线拟合法

Langmuir公式是根据汽化和凝聚动力学平衡原理建立的,其方程简单实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和其他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同时,根据其动态平衡的设,该方程同样可以描述煤层气解吸过程。煤层气吸附和解吸通常认为是一种可逆过程,但是适用于煤层气吸附的Langmuir公式能否较好地描述其解吸曲线形态值得研究。为此,基于Langmuir公式,通过参数意义转换,提出用于预测残余气含量的新方法,并通过拟合度检验判断其是否适用于解吸过程。

标准Langmuir公式为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中:V为吸附量,m3/t;P为吸附压力,MPa;VL为Langmuir体积,即理论最大吸附量,m3/t;PL为Langmuir压力,即体积达到0.5VL时,对应的吸附压力,MPa。可以看出,吸附量随压力的增大不断增加,当压力趋近于无穷大时,吸附量亦无限接近吸附量最大值,而解吸量同样随着解吸时间的增大不断增加,当解吸时间趋近于无穷大时,解吸气量亦接近于最大值而趋于稳定,体现出与吸附曲线相似的曲线变化形态,因此变换Lang-muir公式的字母意义,将解吸量对应吸附量,解吸时间对应吸附压力,即根据吸附和解吸的可逆性规律得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其中:G为实测解吸气含量,m3/t;T为实测解吸时间,h;GL为极限解吸气含量,m3/t;TL为解吸气含量达到0.5GL时对应的实测解吸时间,h。变换公式(2),得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根据实测解吸数据,参照式(3)得到T/G与T的对应关系图,拟合即可得到极限解吸含气量GL。又因为GL为实测解吸气量Q2与Q3残余气量之和,则可由下式求得残余气量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现场应用

Langmuir曲线拟合法计算残余气主要依据现场解吸数据,其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受限于解吸时间的长短,如图2所示,解吸时间越长,解吸曲线越平缓,预测值越可靠。

吐哈盆地某煤层气井测试中发现,大量低阶煤样品均存在残余气极低而无法直接测量或误差大的问题。以某样品A为例,用本文提出的Langmuir曲线拟合法对低煤阶煤层残余气量进行计算,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如图3所示,预测极限解吸气量为1.26m3/t,且根据解吸测得的Q2=1.24m3/t,求得残余气含量为0.02m3/t,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得到了该区残余气比重分布(图4),残余气比重为0.10%~4.35%,平均0.94%。

针对在快速解吸条件下残余气测量误差可能增大的情况,利用Langmuir曲线拟合法对某井10个样品48h内的解吸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残余气值。从表1和图5可以看出,预测值比实测值普遍偏高,平均高出16%。说明现场快速解吸法中关于48h之后即进入残余气测试阶段的规定欠妥,期间造成部分煤层气散失,对损失气量Q1乃至总含气量有一定影响,建议将解吸时间延长至解吸曲线较平缓或解吸量日增长不超过10%的时刻。另外二次取样也会影响残余气测试的准确性,建议现场尽量均匀取样,且至少重复测试2次,取两组相近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残余气量。

图2 样品A实测解吸曲线

图3 样品A拟合曲线

图4 残余气比重分布

表1 某井样品实测结果

续表

图5 残余气结果对比

4 结论

(1)针对残余气测试中主要存在问题,根据煤层气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可逆性规律,首次提出类似于Langmuir公式的残余气预测方法,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法拟合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2)快速解吸条件下,残余气实测值普遍偏低,建议延长解吸时间至解吸曲线较平缓或日增长解吸量不超过10%的时刻,且保持均匀取样,至少重复测试两次,取两组相近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残余气值。

参考文献

邓泽,刘洪林,康永尚.2008.煤层气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量的估算方法[J].天然气工业,(3)

董红,侯俊胜,李能根等.2001.煤层煤质和含气量的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物探与化探,(2)

傅雪海,陆国桢,秦杰等.1999.用测井响应值进行煤层气含量拟合和煤体结构划分[J],测井技术,(2)

高绪晨,张炳,羡法.1999.煤工业分析、吸附等温线和含气量的测井解释[J].测井技术,23(2):108~111

刘洪林,王红岩,张建博.2000.煤层气吸附时间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4)

彭金宁,傅雪海,申建等.2005.潘庄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16(6):768~770

钱凯,赵庆波.1996.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3~148

王红岩,刘洪林,赵庆波等.2005.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0~75

徐成法,周胜国,郭淑敏.2005.煤层含气量测定方法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张群,范章群.2009.煤层气损失气含量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J].煤炭学报,(12)

张群,杨锡禄.1999.煤中残余气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5)

周胜国.2002.煤层含气量模拟试验方法及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5)

周胜国.1995.损失气求取方法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