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芜湖市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应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

2.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致风向?主流经济体又是哪些?

3.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4.掘业的全球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及启示

5.我国国土储备初探

6.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未来能够持续发挥影响力吗?

7.中俄公司签世纪大单跟哪两个股票有关

我国尚未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然气价格体系对吗_我国尚未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市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办机构。

(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

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

(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

(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

(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

(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

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

(三)必须得到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

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

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芜湖市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应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

(一)这次俄乌天然气争端缘起于两国能源经济的相互依存

根据最具国际能源统计权威性质的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BP世界能源统计2009》[1],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可与沙特匹配的“能源超级大国”,尤其是其天然气(4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剩余探明储量的23.4%,储产比为72年,为世界头号天然气大国,年产量超出6000亿立方米,并保持着占全球天然气出口总量约35%的份额,在目前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拥有叱咤风云的影响力。而乌克兰则是天然气匮乏国,其储量仅为俄罗斯的1/47(0.92万亿立方米),且其产量最高也不过200亿立方米,远不抵其年均600~700亿立方米的年消费量,其中约250亿立方米通过从俄罗斯进口来弥补。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占到欧洲天然气使用量的1/4,而这其中又有80%途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由 此,俄乌能源领域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铺就了双方天然气争端的基础背景。

(二)2006年俄乌“断气风波”开启两国天然气争端

在历史上,俄乌两国关系久远而密切。1922年乌克兰作为创始国,与俄罗斯联邦等一起建立苏联,以其辽阔的国土和庞大的经济规模,成为苏联的“粮仓”和仅次于俄罗斯的最重要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变后,乌克兰宣布独立,而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宣布建立取代苏联的“独联体”。直至2004年乌克兰大选之前,总体上乌克兰还是保持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

俄罗斯念在昔日“兄弟”情分上,一直按补贴价格优惠供应乌克兰天然气。

但自2004年年底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以及随后亲西方的尤先科总统上台以来,乌克兰扭转外交基调,执行亲美倾欧政策,追求加入北约与欧盟,并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海军基地等问题上龃龉不断,矛盾日深。俄罗斯觉得再无必要为“疏俄倒西”的乌克兰经济埋单,便于2005年年末要求将供乌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而乌方要求分阶段提高天然气价格,并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俄天然气过境费。因谈判未果,2006年元旦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 气供应,形成举世关注的俄乌“断气风波”,直到1月4日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后方才恢复通气。根据协议,俄方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出售天然气给“俄乌能源公司”,该公司将俄天然气和来自中亚的天然气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乌;而俄天然气经乌境内出口欧盟的过境费则由原来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至1.6美元。

(三)政治、经济动因刺激天然气纷争再起

2007年俄乌双方决定以三年时间,逐步将俄对乌供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由于尤先科罔顾俄罗斯的一再警告,顽固坚持亲美和“去俄入欧”路线,俄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战略上矛 盾日益恶化,俄国内教训乌的呼声愈益上升,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下,两国天然气争端更趋激化。

俄方迫不及待地要求提高输乌气价,乌方竭力抵制涨价,并要俄支付更多过境管道使用费,还提出让俄气直接向乌克兰消费者销售天然气[2]。

乌方认为,2009年俄对乌天然气售价应为每千立方米201美元。俄总理普京则声称,供应乌方的天然气成本约为每千立方米380美元,主要是俄方出于人道主义因素,考虑到乌在金融危机下处境艰难,而向乌提出250美元的报价[3]。又由于国际油价大跌、卢布贬值,俄罗斯急需现金支持国内经济,因而向乌方强硬追讨所欠的20多亿美元债务,其中6.14亿美元是乌石油天然气公司欠下的天然气债款。而经济衰退和信贷危机也加大了乌克兰及时还债的难度。俄罗斯还指责乌克兰不时截留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要求乌方保证天然气在乌过境运输的安全,确保俄罗斯天然气能够畅通无阻地运往欧洲国家。乌方则否认俄方指控,声称俄输欧的供气量不足。

(四)一波三折的冲突进程

(1)争议谈判受阻:早在2008年6月俄方就提出将向乌供气价格提高近两倍的要求。11月俄乌供气谈判因价格和债务问题受阻。该月20日,俄又要求乌支付24亿美元的天然气欠款。但 乌石油天然气公司声称与俄气没有债务问题。12月18日俄气宣布,因乌未能偿清欠费,俄方明年起停止供气。12月30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当天访俄,试图解决两国间天然气供应问题而未果。

(2)断气殃及欧盟:2009年1月1日莫斯科时间10点起,俄气切断对乌供气。1月5日,俄乌“斗气”升级,乌克兰地方法院禁止过境输送俄天然气。1月7日,乌方表示因俄完全停止向乌境内天然气管道送气,“被迫完全停止向欧盟国家输送天然气”。以前欧盟将俄乌分歧视为“两国间贸易纠纷”和“经济事务”,表示不会介入。然而这次俄乌“斗气”时,欧洲恰遇罕见冰雪严寒,多个欧盟成员国出现取暖用气短缺和供电困难,对欧洲多国生产和民众生活形成严峻威胁。至此欧盟立场出现重大转变,强硬敦促俄乌迅速谈判,全面恢复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否则“这一问题将上升到最高政治层面”。

(3)妥协化解争端:迫于国际压力,俄乌同意重开谈判,并接受欧盟就解决纷争在布鲁塞尔举行三方峰会的建议。经欧盟积极斡旋,1月11日俄乌就恢复经乌向欧供气达成协议,并同意欧盟派遣观察员监督过境输气。1月13日,在俄、乌、欧盟三方签署有关成立过境输气监督委员会的议定书后,俄方恢复过境乌克兰对欧洲供气。孰料随后乌俄又在输气线路和过境管道技术性耗气等 问题上发生争执与指责,过境天然气仍然未达欧洲。1月17日,由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倡议的天然气消费国“国际峰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后经长达10小时的艰苦谈判,俄乌终于于18日凌晨宣布达成协议:在保持2008年过境费率(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7美元)不变的条件下,2009年俄方将在欧洲价格基础上给乌方供气价20%的折扣。同时约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俄乌天然气价格及过境费将完全按照欧洲价格公式生成[5]。1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莫斯科签署协议,结束这场天然气争端,并承诺恢复向欧洲供气。1月20日,俄恢复过境乌克兰的对欧供气。至此,这次持续近三周,导致近20个欧洲国家在寒冬季节遭遇能源短缺危机的“断气”纷争告一段落。

2009年3月23日,乌克兰、欧盟委员会以及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关于乌输气系统现代化改造问题的联合宣言,希望不要再发生像2008年冬天那样的天然气危机。11月19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和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乌南部旅游城市雅尔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修改2009年初签署的天然气协议中的一些条款。11月25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言人谢尔盖·库普里亚诺夫说,2010年,俄罗斯将按欧洲价格对乌克兰出口天然气,全年平均价格预计约为每千立方米280美元。12月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石油企业在莫斯科就俄罗斯石油过境乌克兰输往东欧国家事宜达成协议,从而减缓了人们对2010年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欧洲国家输送石油受阻的担忧。

2010年4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举行会谈,双方在天然气价格和黑海舰队驻扎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协议。根据两国总统在会谈后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同意在原合同价格基础上降价约30%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而乌克兰同意把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的期限延长25年,并且在该期限届满后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再延长5年。

乌克兰虽积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却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外交政策,对于加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组成的关税同盟问题一直含糊其辞。

2012年3月30日,乌克兰与欧盟草签了联系国协定,双方于2013年11月28日签署联系国条约。此举遭到俄罗斯强烈反对。此后,双方贸易摩擦不断。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警告说,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俄为首的关税同盟将被迫取保护性措施。

2013年10月3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会副戈卢别夫证实,如果乌克兰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俄将从11月开始对乌供气取预付款机制,届时乌克兰须在11月提前支付12月份的全额费用。俄乌天然气争端再起。据俄联邦新闻局消息,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至今未收到乌方8月份的天然气供应费,这笔费用总额达8.82亿美元,最后支付期限为10月1日。11月5日,俄气发言人库普里亚诺夫证实,乌克兰已开始向俄方偿还8月的供气欠款;乌克兰能源和煤炭工业部长斯塔维茨基7日表示,乌方已向俄气支付8月份供气欠款的20%,而2013年10月的天然气供应费用已结清。另有数据表明,乌克兰此前已向俄方全额支付了9月的供气费用。

2013年11月11日,俄罗斯媒体报道说,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从11月8日起完全停止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气)购买天然气。

乌克兰2014年2月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大幅减少。俄罗斯与乌克兰又可能爆发类似2013年11月的天然气贸易战,当时乌克兰总理威胁如不修改天然气进口协议价就将终止向俄罗斯进口。昨日,受俄罗斯警告乌克兰必须偿还30亿美元债务及可能不再提供120亿美元影响,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兑美元汇价跌至创纪录新低。

路透由两位俄罗斯能源业人士处获悉,2月24日,乌克兰国有油气公司Naftogaz向俄罗斯最大天然气生产商Gazprom每日进口天然气规模已经降至2800万立方米,1月1日还多达1.47亿立方米。

两位消息人士称,Naftogaz二十余日里逐步减少了进口量,但他们没有给出Naftogaz进口减少的理由。

2013年12月下旬,俄罗斯宣布,为紧急援助乌克兰,将斥资150亿美元购买乌克兰债券,并暂时将向乌供应的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但本周一,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暗示,俄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回调。

俄罗斯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每年天然气消耗量约550亿立方米,其中半数以上由俄罗斯进口。2013年Gazprom向欧洲出口天然气1615亿立方米。而就在2013年11月上旬,俄罗斯与乌克兰还因天然气协议价的严重分歧险些终止贸易关系。Naftogaz2013年11月8日已经完全中止向Gazprom进口天然气。截止8日,Naftogaz11月日均进口天然气仅有约900万立方米,远低于10月日均的1.04亿立方米。时任乌克兰总理Mykola Azarov当时表示,如果Gazprom拒绝修改天然气销售协议,乌克兰将不再向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根据前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2009年与Gazprom签署的进口天然气预付款协议,俄罗斯向乌克兰每出口1000立方米天然气平均售价约400美元,乌克兰在协议签署后就已指责这一进口价格过高,在欧洲地区属于最高水平。

2014.2.25日,在路透报道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关系再度紧张当天,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接受俄罗斯电道访时公开表示,没有发现乌克兰有任何理由不偿还俄罗斯为乌克兰欧洲债券投入的30亿美元。

同日,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斯托尔恰克表示,俄罗斯没有法律义务向乌克兰提供2013年决定资助的120亿美元。俄罗斯当时承诺合计投入150亿美元,现剩余120亿美元未落实。

据俄塔社报道,斯托尔恰克说:没有这样的法律义务。 这里指的是,新一轮谈判和新的协议。谈判和协议的形式将由时间决定。当天,乌克兰3个月期债券价格急跌。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重挫6.8%,跌幅创2009年2月新高,格里夫纳兑美元跌至9.8,创最低纪录。

上周末乌克兰议会表决通过罢免亲俄罗斯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亲西方的图尔奇诺夫此后任代理总统。乌克兰过渡本周一对亚努科维奇发布通缉令,并表示为避免违约需要350亿美元援助。

作为对乌克兰上周末事变的回应,昨日俄罗斯威胁将限制乌克兰粮食进口。俄罗斯进口粮食占乌出口粮食总量的25%。

2014.2.25日消息,欧盟以及IMF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致风向?主流经济体又是哪些?

节约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全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2006年中央“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政策,“十一五”规划送左右发出的大政方针,落实,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然而,能源短缺,消耗偏高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的承诺,污染排放,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必须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以节约能源的主要原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配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环境保护部,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其他部门深入宝鸡市西部工业城市,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专题调研,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的节能政策的实施,然后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探索路径,加快节能步伐。

本集团,陕西省宝鸡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题调研活动案例解剖点,波。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年底结束,历时一年多,取审核数据,对析,实地考察,反复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

解剖陕西海浪的经济细胞,我们深深感到,要加快中国的节能减排的步伐,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依靠创新加快节能减排,促进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全球企业,在国家政策,资金,税收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它是现在,为了调动多数企业的积极性。加强微观层面的节能减排,形成的油墨扩散效应和累积效应,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的整体进展情况,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

状态:紧急的情况下,中国的节能减排,很长的路要走

1。加快能源消费量人均消费量低

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结构从能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能源状况的瘦肉,少气,富煤,石油和天然气贫乏,煤炭丰富。有关资料显示,中国除了煤炭计算,若根据世界人均水平的单位可以达到58.6%的水平,其他重要矿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储量的石油,天然气,分别为7.05%至7.69%,似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是一个严格执行节能政策。

2。能源利用效率低,节约能源的迫切

发布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 WWF2050展望中国版的报告说,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左右,等同的水平,发达国家在20年前。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潜力,我们需要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顺序,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必须降低20%,这意味着1.5亿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40%每年的排放量在2004年,离预定的时间只有一年了,节能效果并不乐观,情况十分紧急。

3。能源煤炭为基础的污染情况加剧 / a>

煤炭丰富的国家,煤炭占整个能源结构的90%,全国每年的煤炭消费量达到600多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年全球能源消耗,石油平均占35.8%,天然气占平均为23.7%,煤炭占28.4%的平均,而中国的煤比例高达69.7%。这个条件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为主的污染排放量在未来保持高。严重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流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些变化是很难预测的,煤为主要能源,通过技术创新,污染严重的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具有战略意义。这种转变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和少量的科研机构,必须取强有力的措施,“八仙过海”,导致数百万的企业,自主创新,共同促进的转换。不平衡的混合

4。工业节能我们的调查,主要行业的节能减排情况如下:

(1)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煤炭行业原煤由2006年30.13公斤标准煤的能源消耗。 /吨降低到2007年上半年,26.85千克标准煤/吨,同比下降10.89%。煤炭加工的同时,大力开发,提高煤炭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国原煤洗总在2000年提高到3.7亿吨的53%,在2005年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煤矸石,煤与瓦斯发电厂,超过300个座位,有近90万吨,较上年年利用低热值燃料,相当于回收和节约标准煤35万吨。然而,由于煤炭的最终用户,煤炭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进展仍然不大。

(2)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取得良好进展,但提高的价值和稳定性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数据显示,在2006年的国家标准煤耗下降到370克/千瓦时, 367克/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超过230万吨。在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烟尘控制水平逐渐增加的氮氧化物控制了初步的成功。年初以来,“十一五”全国火电厂除烟脱硫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然而,自2006年全国煤炭量同比增长10.6%,二氧化硫排放量仍比上年为3.8%。

(3)石化工业。产业高能耗和易用性污染,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还没有完成。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约15%,占全国能源消费,有巨大的节能空间。“十一五”减排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和COD下降了10%,但在2006年这两种污染物不降反升。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944000吨从大工业,化学工业的排放量增加,比上年增长1.8%,全国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增长1.2%。前列。因此,石化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形势十分严峻。

(4)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的情况下,快速增长的经营业绩,有色金属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消耗,环境条件对钢铁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然很大。高炉 - 的的BOF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两倍以上,电炉流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3.8倍的电炉过程,缓慢的增长,中国的电动炉正是。此外,中国的短缺废钢,电炉钢生产大多使用30%至40%的铁水,高外资在中国电炉能耗比。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96%,污染物排放占一定比例的国家污染物排放,全行业实现节能减排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5)纺织行业的纺织行业,其节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减排努力是不够的。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能源消耗万吨的大型企业,纺织类的有600多个,大部分产品企业能耗下降5%至10%,但废水排放量的比例逐年增加,2006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量26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在全国工业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行业的排放量在下降,仅纺织行业的崛起,而不是下降。

其他能源节能行业的情况也类似,混合,任务艰巨,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形势,选择最佳的路径和措施,加强努力,以确保落实。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确保的微观节能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了实施全球节约能源,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路径:企业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是唯一的出路

主要责任在,节约能源的驱动力各相关部门,在企业中的成功的关键,而真正的力量在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跨国公司,如联想,谷歌,IBM,微软和其他公司和机构,联合发起了一个绿色地球数字护航,用他们自己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实力的气候和节能的整个产业链。我们的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喜欢陕西波先驱,也已经学会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国指有力的杠杆,开始了节能减排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为全国实现节能减排。这些企业带头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全球节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目前的框架,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在中国的配套措施,以及创新推广体系尚未建立,而不是行业之间的平衡的区域差异仍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能减排政策的全面实施。

1。增强自主创新力,但急需的支持和引导

/>据中国科学和技术统计,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占社会总支出的69.1%,支出占24.7%,高校及其他支出占6.2%,显然企业已经超过下属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支柱,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的研究活动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

企业,实力雄厚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机构,技术人员逐年增加,中国科技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机构占总数的23.2%,企业技术人员达到18920万,同比增长12.7%。其他形式的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力量也不断增强,本研究陕西波自成立以来,在20世纪9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和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一个联盟,由企业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机构和企业研究人员的问题,形成研究,联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超过10个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除了外部借力,陕西海浪超过300万的投资仍是本世纪初,建立了自己的波生物研究所,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比如像海浪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实力大增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单元格中至少有10万,如果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将成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在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力。

2。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环境不宽松

国家财政投资,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去年以来,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法律的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规定实施”清楚地定义,以给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环保,能源和水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及技术创新和科技的进展,尽管如此,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很长一段时间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风险,预期的回报是不确定的,企业融资仍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短期利润的考虑,一个较高的投资风险评估的企业技术创新,信贷紧缩或缓慢信用优秀,投资是比较小的,和的主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企业很少直接投资。加强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这严重制约的方式,这不利于迅速执行节能措施在基层的能力。

该公司提出的科学和技术在中国的活动经费已经占到8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如陕西波对自己,以开发一个近零排放的能源效率的锅炉的措施,以促进每年节约煤炭180万多吨;还开发是世界上最干净的,环境友好型除臭杀菌剂,为净化空气环境,在中国已取得一显着的贡献,但是从R&D到生产建厂,他们没有得到一个小国家科研投入,但后面的创新债务近2000万元,严重影响了促进技术革新和后续研究项目(陈腐垃圾回收处理),顺利进行。像这样的企业的发展,但创新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使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3。的法律制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缺乏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已经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和明确的税收政策激励相结合的。然而,在国家的法律,如物权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不健全,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节能水平仍然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

4。地区的资本和技能人才分布不平衡,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的资金来源和人员参差不齐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企业的外汇,吸引了丰富的科学和技术人员,广泛的投资比较多的科研经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在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有色金属开,冶炼,航空航天,煤炭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创新和投资的研究和发展,企业装备水平是不高的,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型企业,国家应给予更大的支持。

总之,我们的应该是围绕节能减排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的法律制度,外部环境,财政政策上加以改进,有效地提高了能力,独立创新的企业,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快,更好的节约能源。

对策: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支持创新型企业

全国的一件大事,当然需要普及行动,但核心领域的节能企业的主要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出了贡献。必须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环境,资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围绕大目标,节能减排和适应的企业行为。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在陕西波的专题,结合中国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形势,以下对策和建议。首先

1。各级应在各级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对企业的位置,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财务保障。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而言,能力,然而,我们的基金有更严格的条件,少数不支持的科技投入基金和技术,还是倾向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很少投资企业,民营企业投资较少。因此,中国应该加快建立一个更令人鼓舞的独立创新中心的资金,地方资金和私人资金,并学习一些的发达经济体,如英国的成熟经验,提供创业资本基金进行创新项目融资担保,分担风险的创新,解决民营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融资瓶颈。此外,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条件,应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技?术创新,节能突出贡献企业,国家应加大奖励力度,如设立“节能贡献奖,功勋奖”,以提高后续研究和开发能力,并增强了市场的创新产品改造和扩展能力。

第二,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了适应企业的节能和自主创新的需要,完善税制要素,优化税制结构,作出了重大创新和市场改造自己的企业,应制定明确的税收减免,早期的研究和转化的投入补偿资金,并不能“鞭打快牛”或“掐苗,吃外国和本地企业,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实际存在的双轨制应尽快改变,否则,它会导致本地企业无力投资于技术创新,逐渐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出要增加自主创新的企业所得税可抵扣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标准的输入。 />

三,购政策应该是自主创新,节能产品倾斜。公司开发创新产品,符合购的要求,实行第一次购买。购政策推进技术创新和升级产业结构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们目前的重点仍低于购促进自主创新是省钱的太多并不明显,因此,购的评估方法,自主创新,要考虑的因素,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产品,并规定明确载入购和订货系统。

四,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开发灵活,方便的“绿色通道”。填写在高科技产品的空白,因为那里是没有关闭的的,现成的标准审计权力,往往审核启动缓慢,效率低下,根据中国的国家条件在发达国家不符合标准的死记硬背,所以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结果很晚很晚是很难进入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像陕西海浪开发的纯生物环保除臭万其额奋“五年来净化空气为北京奥运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安门国旗卫队士兵摆脱脚臭。他们研制的“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锅炉,节能效果是非常显着的,被称为”煤锅炉惊人的革命“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下,但在一些地方,但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创新的产品,节能,尽快设置一个灵活,方便市场准入的绿色通道,使这些创新总是在的位置,使其难以迅速推广。科学和技术市场的领导者,并要求其他公司效仿,共同推动全面实施节能减排指导方针。

2。的样本引导广大企业走的道路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为全球节能减排

陕西波综合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之日起,坚持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为立业环保标准,始终瞄准世界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走在了前列。公司始终坚持“非环保产品的非创新产品不参与,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其中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原有产品之一,已经全部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并在工业生产中实现转型。波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遗余力地开展自主创新,科研指导生产,以生产培育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取得突破。每一个数据是一项成果的企业,每一点成就,即使雇用他们。

正是这种不断创新,波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大的经济利益,在短短十年间上涨了30倍,同时也为国家节能减排的行做出了巨大贡献。波这种模式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成为重要的样本有关部门深入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经验,部门,特别是当地应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本指南中的大部分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企业的振兴,依靠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大力推进“产学研”模式打破能量守恒困难

“产学研”合作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与上级医院学校,科研机构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补的总优势,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合作,研究和发展模式。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科研条件普遍较差,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市场运营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因此,“生产学术和研究合作,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并显着更高水平的创新和成功率。更具特殊意义的中小型企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科研机构参与技术创新,大企业和小企业支出的回报率是14%,而大型企业的回报率的30个研究机构参与技术创新%,高达44%的中小型企业。

波在创立初期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追求科技成果在盲目状态。为此,公司勒紧裤腰带投资100多万元,率先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 - 陕西海浪生物研究所省的同时,他们的长期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与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和其他机构密切合作,每年都有新的成果,坚持以“开发一个转型的推广的一个保留一个,令人鼓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产,学,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优势互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此系列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节能产品,在这个机制中所产生的。

“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能减排,容易成就和巨大潜力,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其合作,以更好地带动一个区域节能的整体水平的提高陕西海浪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时,在几年之内开发了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卓有成效的研究相结合,这表明,国家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尽快建立一个生物技术工程研发中心“,让他们可以继续利用的秦岭普查筛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的产品,为环保和节能服务。此外,为后续的研究项目 - “陈腐垃圾无害化,化处理的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这项研究财团的支持,将是一个巨大的示范效应,在全社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4。利用行力,大力推广节能创新

在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新兴经济体,实施节能减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难在这个过程中,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趋势

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三大主线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 百货公司 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p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 资产池 。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p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p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p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 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 融资中介 为核心向以 财富管理 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 存钱罐 和 批发商 ,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 金融百货公司 。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 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p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 三分天下 。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 三分天下 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p

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

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

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p

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 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

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

数字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

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未来10年, 物联网 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 物联网 ,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13%。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5.5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5.7至5.9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1.70%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6.1至6.3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

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 四个确保 :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p

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 新兴加转轨 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

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 外国债券 ,即国外、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 欧洲债券 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p

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

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 不完全迁移 ,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 不完全迁移 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掘业的全球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及启示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和伦敦国际石油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

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65.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4.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1.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取措施,通过在纽约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

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

图7-1 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量(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

五、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成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石油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成品油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1.495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3.498亿吨,年均增长7.34%,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与此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和开水平的限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从19年以后,基本保持稳量生产。为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中国从1988年开始进口少量石油,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981万吨,到2006年进口量已高达1.91亿吨,对外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54.66%,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3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如果各国坚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增长至710万桶,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与欧盟持平,届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日131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稳步增长到600万桶/日,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

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印度等国也把石油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并相继加入到对热点地区的石油的争夺之中。中国在着力加强与伊拉克和沙特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力图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印度不仅每年从沙特进口大量原油,还顶着美国的压力,同伊朗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目前,印度在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的油气开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达30亿美元。印度还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图7-2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图7-3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代依存度。

图7-2 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资料来源:①石油生产和消费量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customs.gov.cn)

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 /. customs. gov. cn)

我国国土储备初探

(一)投资规模: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据UNCTAD统计,1990年全球掘业的FDI(FDI 意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582亿美元,至2005年已达6101亿美元。其中,2003-2005年间,掘业年均FDI流量达到448.9亿美元,较1989—1991年间的年均94.8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2003-2005年间掘业占全球FDI流入额的比重已经达到12%。尽管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这一比重仍然较低,但是考虑到矿产价格持续走高,掘业利润较为可观,因此全球掘业FDI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全球掘业FDI的参与主体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愈发重视这一领域。其中,发展中国家投资掘业的步伐尤为迅速,从1989—1991年间的年均2.45亿美元迅速增至2003—2005年间的年均37.23亿美元,增长了15倍;同期,发达国家的掘业投资也从年均92.35亿美元增至年均416.34亿美元。以荷兰为例,2000年荷兰掘业FDI存量为510.45亿美元,2005年已达到了1621.25亿美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3倍之多;1998-2000年间荷兰掘业FDI的年均流量仅21.27亿美元,2003—2005年间已达393.05亿美元,足见其掘业FDI发展之迅速。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在掘业FDI中始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以金属矿业为例,2005年按世界总产值份额排名的前25家金属矿企业中,有15家来自发达国家,其中荷兰、英国和美国是掘业FDI的三大来源国。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在全球掘业FDI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掘业FDI领域中的日益活跃。据UNCTAD统计,1990-2005年,发展中国家掘业FDI存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已经从1.2%增至5.5%。

这一趋势主要由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所驱动,且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尤为显著。在拉丁美洲,掘业已成为其近年来FDI的主要目标。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17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一大镍商加拿大英可公司,是发展中国家公司进行的最大收购案例。此外,委内瑞拉、智利和阿根廷也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等国的掘业海外投资也不断增长。2005-2006年间,印度ONGC Videsh公司向海外(古巴、埃及等)进行了九次掘业收购,截至2006年3月,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占印度海外收购总价值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在东南欧,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进行下游垂直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上游勘探和开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通过FDI逐步实现掘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公司。

此外,尽管在不同类型的掘业,投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相差迥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在金属矿业,私人企业独占鳌头,主导着全球金属矿产的生产;但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情况则截然相反。由于OPEC及发展中国家石油国有化浪潮的出现,国有石油企业逐渐取代了私人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且这一趋势不断彰显。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储藏量企业均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其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77%,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私人跨国公司仅占10%。

(三)投资区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全球掘业FDI的地理分布,也存在相似的发展趋势,即尽管发达国家依然吸引了全球掘业FDI的绝大部分,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掘业投资目标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据统计,发达国家吸引的掘业外资流人量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86%下降到2005年71%,而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掘业外资存量不仅在1990-2000年间增长了近9倍,而且2000-2005年间继续增长了50%。

如果进行区域的细分,可以发现近年来掘业FDI流人量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尤为迅速。2004年,埃及、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量超过总外资的60%;2005年,委内瑞拉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也高达1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联邦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投资目标地。截止到2005年,这些国家所吸引的掘业外资存量已达360亿美元,并超过了传统的矿国,如南非(270亿美元)等。

如果进行行业的细分,那么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UNCTAD对27个石油天然气跨国公司研究发现,其发展中东道国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及俄罗斯联邦等;在金属矿业,2006年在金属矿产的勘探阶段,接受项目最多的发展中东道国是秘鲁(12个),随后是智利(6个)、印尼(4个);在矿生产阶段,秘鲁(8个)和智利(7个)是前25名矿公司投资最多的东道国;在精炼阶段,智利同样拥有数量最多的项目(7个),其后是南非(4个)和秘鲁(3个)。

(四)投资方式:掘业跨国并购与联盟浪潮再起

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形类似,跨国并购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全球FDI的发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上次跨国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而此次跨国并购浪潮却集中在掘业领域,其驱动因素主要是全球掘业公司利润的不断增长导致股票价格上扬。从未来看,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据UNCTAD统计,2004年全球掘业的跨国收购额只有168亿美元,2005年激增至1053亿美元,其中,约3/4的跨国并购案例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相比之下,矿与石工程中的跨国并购活动相对较少。但是近两三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高涨,全球矿业也成为并购的焦点。自2005年底以来,仅并购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案例就达到了5起。2006年,矿与石行业的跨国并购额创下了55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2005—2006年发达国家矿业部门的跨国并购额增长近5倍(110.35亿美元-504.92亿美元),收购额增长近7倍(48.58亿美元-369.03亿美元)。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英荷科鲁斯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之间逐渐倾向于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增强它们的整体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控制等实力。例如,世界第三大铝生产商——俄罗斯铝业公司就是强强联合的产物;2007年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也启动了对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Rio Tinto)的收购,等等。伴随企业跨国并购重组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掘业的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金属矿产领域,2006年十大企业控制了全球所有非能源矿产总价值的33%,而1995年这一比例仅为26%;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1995-2005年间前2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也由59%上升到63%。

二、国内企业参与掘业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全球掘业FDI的盛行是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此次掘业FDI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日渐活跃,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掘业FDI的规模仍然偏小。2005年中国掘业FDl分别相当于全球掘业FDI流量和存量的1.4%和3.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分别为8.3%和5.5%)。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能源需求缺口将日益扩大。由于国内能源开有限,矿产进口则会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的依存度。因此,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企业有必要在全球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和推动掘业FDI。邓宁的OLI范式分析也表明,我国企业不仅有必要积极投身其中,而且也基本具备了进军海外掘业的条件。

(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

在资金方面,我国型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均为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不仅拥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可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而且能够享受提供的融资补贴和投资保险等,从而可以凭借雄厚的实力进行海外掘业投资。在国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铝业等企业已成功在海外上市,可以凭借良好的信誉和管理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在技术方面,专利技术也是型企业国际化的所有权优势来源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的项目,如深海油气钻和液体天然气的生产等。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分别在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冶炼等领域占有技术优势,特别是中海油,在高难度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流的技术和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

在规模经济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资本积累,国内石油企业、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具有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例如,中石油在世界50大石油天然气开企业中位居第八,且已在23个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产,而中石化与中海油同样榜上有名。

(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市场缺陷而引起的交易费用增加,从而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内部转移。首先,当前国际矿产价格暴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不稳定性愈来愈显著;其次,部分石油丰富的东道国考虑到能源的战略重要性以及较高的租(Resource Rent),越来越多地对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加以控制。最后,作为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的中东和非洲地区大多局势动荡,而欧美国家往往实行抑制我国获得海外能源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获取能源的交易成本较高,且国家经济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国内企业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用垂直一体化经营等内部化战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的供应与贸易,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配置趋于稳定,而且可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三)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

区位优势,主要是东道国在投资环境方面具有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利的优势条件,如当地的外资政策、基础设施、禀赋等。一方面,考虑掘业的特点,东道国禀赋是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据现有统计,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石油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这些石油丰富的国家,多数缺乏自我充分开发能力,这就为我国企业进军这些国家提供了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在掘业活动的各阶段,东道国政策和制度也至关重要,如外资政策、矿政策等。2006年UNCTAD的调查显示,各国184项政策变化中,80%是有利于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如埃及将企业税从40%降低到20%,海湾产油国也制定了吸引国际石油资本的优惠政策。因此我国企业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开展掘业FDI,不仅可以保障国内的长期稳定供给,而且对投资企业自身来说也是很好的盈利机会。 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的我国来说,尽管国内掘业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上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在推动掘业FDI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应取如下相关政策措施。

首先,在的角色定位方面,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的强有力支持而获得成功的,掘业领域的FDI尤其如此。因此,我国应逐步完善FDI的促进政策和支持体系,特别是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立法,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利益。与此同时,和其他行业的FDI相比,进军掘业需要更为雄厚的财力和资金保障,可以通过融资补贴提供财政支持,或者取出口信贷、补贴与投资担保等措施直接参与项目融资,使我国企业投资海外时有能力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能源。

第二,在投资区域的选择方面,一方面,我国企业应积极推进对发达国家掘业的投资,以获取知识和技术等战略资产,进一步提升企业现有的所有权优势,应将北美及欧洲国家(如荷兰、德国和英国)作为能源部门并购和股权收购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未来20年世界石油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开发利用世界石油的战略区域;而在铁铝铜等金属矿产部门,应将南美、亚太地区、东欧—俄罗斯、非洲及北美地区作为重点区域。

第三,在投资方式的选取方面,加快国外、国内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是目前掘业FDI的首选方式。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充分了解东道国的企业情况、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法律体系,积极并购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第四,在投资风险的防范方面,海外经营企业应该极力规避因掘业投资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社会与环境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其一,国内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创造在国际市场应对竞争的垄断优势,因为先进的技术在寻找矿产及油气、降低投资风险和控制产品成本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企业应加强培训,加快培养精通法律、经济、管理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其三,企业在投资前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对东道国矿产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对投资盈利能力和预期风险收益率的评估等。

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未来能够持续发挥影响力吗?

此文系作者和鲍荣华(中国国土经济研究院)合作。原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18卷第1期

摘要 该文论述国土储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用。将国土储备分为和产品两个类型,并分析两个储备主体的侧重点;阐明我国土地储备、能源储备、矿产储备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开拓供应新渠道、增加战略性产品储备建议。

关键词 国家安全;国土储备

国土储备是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综合安全观,包括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和科技是国家安全最核心的内容;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焦点;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心。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主要受到禀赋、经济波动、战争等因素的制约和威胁,主要关注的有效供给,避免商品短缺和经济危机,免受敌对国家的攻击与封锁等。本文从国土储备的角度探讨国土对国家安全的保证作用。

1 国土储备的类型和执行主体

国土储备的类型。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按照在自然界中赋存的状况,通常将它划分为土地、矿产、水、大气、生物和海洋等。这里,国土储备所指的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能源和可更新的土地以及相关产品的储备。国土储备的作用一是可以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战略的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国防能够正常运作。二是稳定市场供应价格,维持社会稳定。2000年美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尽管有拉选票之嫌,事实上对平抑一路飙升的石油价格,保证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及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储备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储备,减轻和限制供应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

储备对象分两类,一是可直接进入社会流通、生产领域的产品——矿产品、煤炭、石油、粮食储备等;二是赋存位置、品位、开条件等已探明的矿产、能源、土地储备等。一般来讲,产品储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的战略储备;生产企业的库存储备和销售者、消费者拥有的库存储备。储备可分为战略性后备基地储备;勘查基地储备和探明地储备。

产品储备的主体无疑是和企业,靠行政和经济手段解决将是有效的;由于属于国家所有,各层次的储备应主要是的职责,企业的作用不大。在产品储备的费用问题上,日美两国取了不同的办法。美国主要是通过购买;日本主要是取政策支持私营公司储备。日本取的主要办法有:①为私营公司购买储备用产品提供低息;②为储备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低息;③给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相当的自主权。

2 国土储备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国土储备工作开展得较早,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到1992年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94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另外法国也拥有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4]。不仅如此,部分经济发达国家还储存大量的后备开基地。如美国从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国会通过立法,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规定只许海军在战争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开。迄今这些地区的矿藏仍在美国国家严格控制之下。

我国的国土储备,产品经过“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群众性大规模储备;储备有过为摘“贫油帽子”,“防止帝国主义封锁”而搞的石油大会战、找铁大会战,也有为脱贫致富大矿小矿一起上掠夺性开矿产和过度放牧、过度垦荒的荒诞行径。这些做法的原因之一是对储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我国提高了对国土储备的重要性认识,2000年底,国土部宣布,“中国力争未来5年使矿产利用率提高五个百分点,矿产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石油等战略性矿产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下面分析研究我国战略性国土和产品的储备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储备堪忧。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6公倾,是世界平均数的43%;而且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只占40%,还有不少是大于25°的陡坡耕地,其土质很差[1]。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5996万公倾。未利用土地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7263万公倾,难利用土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沙地、裸岩、石砾地、田坎等)18733万公倾。可利用后备土地数量很可观,但是这些储备的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很多[1]。另外,根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测算,我国每年被毁损、占用的可利用土地消失量约150万公顷。其中建设用地年均增加约2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00万公顷;荒漠化面积年均扩展24.6万公顷;自然灾害年均毁损耕地10万公顷。根据院批准的《19~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均土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仅34万公顷。年可利用土地的消失量和开发整理增加量相比,可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到2010年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8亿公顷是有难度的。

粮食储备包括国家粮食储备、生产粮食储备和农民粮食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世界粮食的安全储备量至少应达到世界总消费量的17%~18%,其中:储备库存6%,周转库存11%~12%,并指出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应满足3~4个月的口粮需求。按此测算,我国粮食安全储备数量应为900亿千克左右。考虑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粮食消费情况,粮食流通现状和财政承受能力,粮食储备数量控制在1200亿千克左右比较合适[5]。

(2)能源储备压力大。总的来看,我国能源储备存在结构上的不足,煤炭丰富,石油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需要。煤炭十分丰富,探明保有储量1000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可以满足国家长期需要。但地区分布不均,已探明的量89%集中在北方;勘探程度不高,已探明储量中还有45%以上储量需要进一步精查,方可建井开发。

石油天然气储量也比较丰富,据预测,我国石油地质量达1058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立方米以上。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90多亿吨,天然气1.7万亿立方米,剩余可储量分别为石油约23亿吨,天然气7亿立方米[2]。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2001年6月28日,国家经贸委宣布将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2005年使储备能力达到800万吨,2010年达到1500万t。目前,石油和石化企业共有原油储罐容量2107万立方米,全部用于生产周转,全系统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均为生产周转性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库存,对石油长输管线输送设计上只考虑2~5天的储存量,对铁路运输只考虑15~25天的储存量。

(3)矿产储备喜忧参半。一类是丰富,储量大,其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优势,如钨、锡、锑、钼、汞、钒、钛和稀土等金属以及石墨、滑石、萤石、菱镁矿、重晶石、大理石、花岗石和玻璃硅质原料等非金属共20多种矿产。这一类矿产不仅能自给,保证国民经济需要,还可部分出口。但剩余可储量有限,多数保证程度低于10年。另一类是有一定的储备,但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必须通过进口弥补。如国民生产中大宗使用的铁、铜、铅、锌和磷、高岭土等矿产;和产品均短缺的如铬、钴、铂族金属、金刚石、钾盐、优质高岭土、天然碱、硼和高档宝石等矿产[2]。

3 加强国土储备的建议

(1)筹建国土储备管理局。该机构属于国土部管理的国家局,独立运作,其职能主要是统一管理、协调全国的储备工作。该机构在院授权下,具体研究我国的储备方针、政策,制定全国的储备;对全国的储备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或产品储备报告和建议等,确定各种的储备规模和目标。

(2)开拓供应的战略渠道。储备事关国家安全大计,一方面加大国土调查评价工作投入,立足国内增加可储量的储备是必须的;税收、等政策上鼓励企业“走出去”勘探国外优势,参与开发国外,分享利益也是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如建立中俄天然气管线,通过共同开,向东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输送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使中俄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加强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从以道义上的和平共处发展为两国以平等互利的利益分配、相互依存为基础的“战略利益伙伴关系”。更进一步讲,由于输出管道连接了俄、中、韩、日,促成了东亚地区能源经济一体化,减少区域战争的危险。

(3)调整外汇储备,增加战略性产品储备。我国为防止金融风险,建立了超过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抵抗国际性的金融风波,稳定国内经济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旦发生国际性的争端,有外汇不一定能够购得产品,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即使其他因素引起的市场供应紧张,一旦遇到价格波动,对我国大宗的进口产品将造成较大的损失。近几年国际市场低油价时不能大量进口,而高油价又不得不大量进口就是一个佐证。在我国目前国际贸易顺差较大的情况下,用部分外汇作保证金,取期货交易的形式,在不需增加库存的情况下即可得到价格相对稳定的产品供应;或者,直接用外汇购买成品或半成品在国内储备是更加稳妥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元.国土与经济布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寿嘉华.国土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3]文恬.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选择[J].战略与管理,1999(1).

[4]马宏,孙竹.对中国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政治思考[J].战略与管理,19(1).

[5]陈世敏.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北京粮食网.

中俄公司签世纪大单跟哪两个股票有关

国际原油的价格将会持续发挥影响力。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会涉及到国际原油的问题,虽然我们可能会感觉国际原油的价格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我们所需要使用到的各类商品基本上都会依赖国际原油得过的衍生品,这也会导致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国际原油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在国际原油的价格攀升到130美元每桶之后,国际原油的价格出现了小幅回落,期货市场的价格降低到了每桶105美元左右。在此之后,很多人纷纷猜测我们国内的油价是否会跟着国际原油下跌,同时也非常希望国际原油价格能够重新回归到稳定的价格区间。

国际原油的价格会进一步发挥影响力。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当国际原油的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时候,我们国内所使用到的各类国际原油的衍生品的价格也会上涨。除了我们平常的日常出行之外,我们所使用到的一切商品的生产活动都跟国际原油有关,国际原油的价格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商品的生产价格,这也是国际原油价格对我们的生活的具体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会进一步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成本问题。

除了工业生产之外,国际原油价格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成本。因为国际原油和天然气本来就属于能源产品,当国际原油的价格出现波动的时候,不仅资本市场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反应非常敏感,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各项生活成本也会因此而受到显著影响。总的来说,国际原油的价格问题会始终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基础生活,同时也会对每个个体发挥持续的影响力。

金洲管道(咨询买卖)(002443)和玉龙股份(咨询买卖)(601028)。

跨越两个世纪的中俄“世纪大单”

2014年5月21日,中俄在上海共同签订了一份“世纪大单”,它的存在,奠定了如今中国天然气的底气。

它就是中俄最大的天然气供销合同,合同规定,从2018年开始,俄方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每年向中方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而填补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空缺,协议持续30年有效。

这笔交易的规模达到了4000亿美元,加上前所未有的协议期限,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天然气产业最大的一笔订单,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签署最大的单笔合同。

这个合同的签订过程也很,早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开始算起,中俄就这件事已经谈了20年。从20世纪谈到21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世纪大单”。

在这20年中,国际局势发生过很多次变化,每一个看似无关的变化都牵扯着这次谈判的结果,也牵扯着每一个人的心。

2014年的5月20日,是普京访华的倒数第二天,谈判又一次以破裂告终,在看到中俄签署了电力、航空、通信等等领域的40个合作文件,却唯独没有那份关于天然气的合同时,众人又一次对谈判失去了信心,当天,俄罗斯的天然气股票下跌了2.33%。

当时的西方媒体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有的人称“俄罗斯遭受巨大打击”、有的人称“中国趁火打劫想多抬高一些价格”,多番解读,表达的都是对这个合同的讥讽。

然而,事情在24小时之间出现了转机。5月21日,俄罗斯的《生意人报》头版刊登了一则喜讯——中俄之间的订单,历时10年终于签成了!报道还特地配上了两国***对饮的照片作为配图,说明对于这次促成这次合作,两国都是极力推崇的,属于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事实上,没有百般无奈,也没有价格让步,这份合同带来“双赢”的影响力,的确体现在了中俄的方方面面上。

天然气协议的意义

对俄罗斯来说,当年爆发了乌克兰危机,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脱乌入俄,与此同时加剧了俄罗斯和欧美的紧张关系。

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扶持挪威,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俄罗斯因此丧失了一大买家,他们需要早日寻找到下一个买家,来解决国内天然气“供过于求”的问题。而临近的中国,就是最好的选择。

那段时间的中国,人口和经济都处于增长的趋势下,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俄罗斯交气、中国付钱,甚至可以帮助俄罗斯缓解经济制裁的窘况,可谓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

而对中国来说,当时正处在能源变革的紧张期,虽然试图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但中国天然气的消费仅占所有能源的4%,远远低于国际23%的水平,原因就是本国的天然气开水平有限,导致供应严重不足,预计在2015年,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会上升到900亿立方米。

如果这样下去,先不论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可能直接陷入能源危机当中。

而一旦俄罗斯天然气能够进入中国,按照每年380亿立方米来计算,直接占据了中国2013年全进口量的72%。不仅极大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甚至比起以前更加稳定,以后中国在进口欧洲天然气的时候,就不至于“饱一顿饥一顿”了。

至于价格问题,有专业人士指出,具体的交易价格并不固定,而是要根据一个公式来计算的,会根据世界的石油市场价格调整,会涨会跌,大概的价格区间在350~400美元/千立方米之间。

问题在于,如果中国向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处在220元/千立方米左右,比俄罗斯便宜上不少,中国是不是大亏了?

实则不然,因为中国和中亚的天然气往来,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一手包办的,自己修输气管道、自己运回来?对中亚国家来说,只要卖一卖就行,几乎不用出什么成本费,天然气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就不一样了,天然气协议中还包含了对于天然气开、运输的各种建设投资项目,其中俄罗斯“阔气”地包走了一大半,天然气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在这个基础上,俄罗斯其实还做出了额外的让步,比如中国要用的天然气,在俄罗斯开时不用付开税。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份长达30年的长期协议,即使现在价格高了,根据天然气的价格波动趋势来看,长期依然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对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意义,那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自合同的项目开始运转以来,中俄两国用美元结算的比例变得越来越低,已经从2015年的90%下滑到了46%,而人民币则从微不可见的“零头”上升到了17%,而今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比例一定还会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份协议的大部分结算还是使用欧元,因为这样可以规避中俄货币升值、贬值带来的风险,算是一道保险栓。

这些好处一个接一个地体现在了今天,首先是俄罗斯稳定供应的天然气,带给中国面对国际风险时的“缓冲垫”,让我们的天然气维持在了一个比较平稳的价格;

其次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建立了合规的合作关系,这让中国在世界局势动荡的时候,可以无视国际上的杂音,维持正常贸易,以保证国内能源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