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媒:欧洲转向煤炭以取代天然气,这会对煤炭价格带来影响吗?

2.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在国际上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3.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

4. 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

天然气价格放开_现行天然气价格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此次定价对吗

天然气的发现历史已达数千年,但是,作为一种燃料,它直到最近才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重要起来,这种情况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了20世纪后期,天然气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一种独立的燃料。

早在公元前940年,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一些空竹筒插入滨海来获取天然气了。当时人们用天然气煮沸海水,然后收集盐。一些专家说,当时的中国人可以钻深达2000ft(600m)的井。 日本人的钻井记录大概出现在公元前600年。

还有一些古代的人们注意到了从地下散发出来的天然气并发现它们可以燃烧。人们在这些神秘的“永恒火焰”处特意盖起了庙宇,以供那些信仰和崇拜这些火的人们一同顶礼膜拜。后来的报道注意到“火柱子”和一种发泡的神奇水,它可以“像油一样燃烧”。无独有偶,乔治·华盛顿描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喷泉”。但是,这种现象出现得并不广泛,直到最近,天然气才得到了实际利用。

天然气工业的诞生

天然气工业在美国和欧洲的出现并不是起源于天然气本身,而是“人造”天然气,这是一种加热煤炭而产生的气体。这种“煤气”(又被称为“城市气”)出现在 19世纪早期,被用来点灯照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厂从此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时间,家庭成员可以在天黑以后在家中阅读报纸和书籍,而不必使用昂贵而危险的蜡烛照明。

William Murdon是一位英格兰发明家,他是最早认识到煤气是一种比煤炭更为方便的能源的人士之一,因为天然气可以用管线进行输送而且更加容易控制。在 1792年,他就用煤气在家中点灯照明,当时他四周的邻居还以为发生了爆炸。Murdon继续从事他的开发、储存和纯化煤气的工作,他所在的公司(Boulton & Watt公司,以蒸汽机出名)开始在英国与法国的工厂中实现煤气照明。1802年,为了庆祝英国与法国缔结和平条约,伯明翰市全部用煤气灯照明,引发了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风暴。

同时,在法国,Phillippe Lebon进行了通过加热锯木架、木头和木炭而产生气体的实验。在 1799年,他获得了从木材中制得蒸馏气体的专利,他发明的天然气灯是最早的此类灯具之一,称为“热灯”,并于1802年在法国巴黎公开展示了自己的这一发明。然而,法国拒绝了Lebon关于大范围使用煤气灯照明的提议。而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及英国,人们却对煤气照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位德国企业家Frederick Winson,提出了关于生产更多的煤气并通过一套中心系统输送的工程方案。他创办了一个投资企业,以保证投资安全,并用这种煤气灯照明为英国女王祝贺生日。1807年,Winson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展示了街头路灯照明,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煤气灯装置之一。在与William Murdon争议之后,Winson于1812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配气公司。

早期的天然气配气系统用木制管线,后来被金属管线 (与海军的机枪枪管相似的方法制造)代替。一些城市和乡镇安装了中心气站并铺设管线,到1819年,伦敦已经铺设了近300mile(482.7km)的天然气管线,为50000多个灶具提供天然气。

在大西洋区域,美国的企业跟上了欧洲企业的发展。1802年,Charles Peale于设在Philadephia的独立大厦的历史博物馆中试验了天然气照明。他的儿子Rembrand Peale于1816年受雇到Baltimore天然气装配照明系统公司,在那里,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天然气公用设施。与英国的情况相似,天然气的配气系统也使用木制管线。许多天然气公司很快就在美国东部几个大城市中成立了。新奥尔良建立了美国南部第一个天然气公司,加拿大的第一家天然气公司在蒙特利尔成立。

到了19世纪后期,在美国有近千家销售煤气的公司,所出售的煤气主要用于照明,而煤气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中使用了。煤气灯已经不仅限于工厂和街道的使用,而且进入了家庭、教学楼、公共场所,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夜生活。

遭遇竞A

虽然,早在 1815年,一种用于天然气测量的计量表就已经发明了,但绝大多数天然气用户所消耗的天然气在最初是不计量的。当时是根据用户所使用灯的种类和使用时间来记账付费的。用来测量用气量的煤气表于 1862年在英国伦敦被发明,而这种早期计量表的基本原理目前依然在使用。在 19世纪90年代,人们发明了一种投币式计量表,可以适应不同等级的煤气灯的计量和大量增加的煤气用户。

在1855年,当代最有意义的发明之一诞生了,这就是Bunsen燃烧炉,它可以产生灼热的蓝色火焰。这种炉具可以在燃烧前将空气与煤气预先混合在一起,在炉内煤气可以更加充分地燃烧,能够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这一原理向着天然气更大用途迈进了一大步。在 19世纪,还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煤气制造工艺,它可以使煤气的照明性能更加出色。

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这种新生的煤气工业险些被电力照明所扼杀,这包括Thomas Edison(爱迪生)的电灯泡。Karl Auer (Baron von Welsbach)于1885年及时地发明了白炽天然气灯罩,才使得天然气工业免遭灭顶之灾。这种圆锥形的气罩 (图1.2)安装在煤气灯的火焰上,可以产生更加明亮的白色光,而早期的电灯泡发出的光则相对要暗一些。即使到了1920年,人们所生产的煤气中有 1/4的还是被用于照明,而这种灯罩依然被人们使用着,同时也可以装饰煤气灯。

图1.2 白炽煤气灯罩

当时另一项极有意义的进步是上推—惯流式炼焦炉的诞生 (图1.3),它是因炼铁和炼钢工业日益增长而导致高炉焦炭需求量大增的形势应运而生的。焦炭是一种固体,是制取煤气时炼焦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也可以用来进行室内加热。由于焦炭的用途,许多公共设施依然保持着 “焦炭”的名称。到了1920年,炼焦炉所生产的煤气已经达到了所有人造煤气的18.7%之多。

天然气工业继续多元化发展,天然气的用途已远远不止点灯照明。在美国,最早的天然气计量仪于 1840年左右出现,到了18年,一种现代化的天然气用具诞生了——Goodwin公司制造的Sun Dial型炊具 (图1.4)闪亮登场。在4年内,第一家完全使用天然气设备的商店于 1887年在美国的罗德岛开张了。这些天然气设施公司的出现使得天然气炊具得到了展与极大的成功。到了1900年,天然气做饭已经成为该工业最为重要的用途。

图1.3 上推—惯流式炼焦炉

图1.4  Goodwin式炊具

这些进展还在利用天然气热水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在 19世纪60年代初期,燃气炉被用于加热储水罐。循环式热水器这种便宜而有效的设施首次出现在 1883年,随后的几年中出现了带有热力学控制的热水器及自动控制的热水装置。

从人造煤气到天然气的过渡

在 19世纪早期,用于钻取水和卤水的井偶然会产出天然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气体被认为是一种讨厌的东西,因为它会干扰这些水井的正常出水。通常,人们仅仅尝试着小规模地利用天然气。1821年,在纽约的Fredonia,一位名叫William Hart的军械工人钻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口天然气井,完井后他用一个大桶罩在了井口上,从这口浅井 (27ft,即8.2m)产出的天然气用几根木制的管子引到井口附近的家中。几年后,天然气被用于城市的街道照明,以表达对Lafayette(拉法耶特)将军到访的敬意。

从1830年到1840年,人们又在宾夕法尼亚、纽约和西弗吉尼亚等地钻成了几口天然气井,包括位于乔治·华盛顿附近的“燃烧的泉水”一带钻成的一口1000ft(300m)的深井。这口井中的天然气具有足够的压力把 150ft(50m)高的水柱射到空中。这一时期,天然气的使用还仅限于气井四周的用户,其主要原因就是早期的输气管线无法长途输送。

第一个天然气公司于 1865年在Fredonia成立时,人们已经在宾夕法尼亚的Titusville发现了石油,那是世界上第一口成功的石油钻井。在随后的石油钻井中,钻井工人尽量避开天然气。如果没有输送管线之类的设备,这种钻井技术是难以控制和使用的。钻井时,出的石油用马车等运离油井。而在钻石油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天然气是无法控制的,但技术人员可以将这些井放喷数周或数月,以期最终能够出石油,与这些石油一同产出的天然气通常被点火烧掉。

在宾夕法尼亚州,天然气最早被应用于钢铁工业,这也刺激了天然气的应用,尤其是在Pittsburgh地区的应用。这儿,好几家公司组织起来,将天然气进行短途运输,抵达州内各个钢铁厂。1885年,Andrew Carnegie注意到,每天用于钢铁制造业的天然气可以代替10000t的煤炭。然而,这种“繁盛”是短暂的,因为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很快就被耗尽了。到了1900年,Pittsburgh的钢铁工业又回头使用煤炭了。

在接下来的25年中,天然气的供应依然没能恢复到以前展的势头。一些早期开发的天然气田迅速地荒废了,而且,一些修建得很差的管线也出现了裂缝。到了1920年,这种颓势得到了遏制,但是在一些油田中,依然有大量的天然气被烧掉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输气管线的延伸

随着管线技术的进步和天然气发现量的大增,天然气工业渐渐地开始了再次发展。1870年,在纽约的West Bloomfield钻井过程中发现了高产的天然气流。虽然一开始这些天然气被烧掉了,但后来终于通过第一条“远距离”管线被输送到了Rochester(图1.5)。这条管线是用松木材料制造的,仅长25mile(40km),而且其直径还不到1ft(30cm)。

天然气的高压输送始于1891年,是由印第安纳州石油天然气公司完成的, 由两条长达120mile(198km) 并行的天然气输送管线构成,从印第安纳气田铺设到了芝加哥。这两条管线中的天然气输送压力达到了525psi(3620kPa)。到1907年,该气田大量开的天然气和所有被烧掉的天然气都实现了管线输送。

图1.5 早期管线中向Rochester输送天然气的木制管子

当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后,人们就用了管线输送,将天然气输送到附近的市场。出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长距离的天然气输送依然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向美国的东部和西部的天然气输送依然受到了铁路和其他一些将会因燃料竞争而失去市场的人们的抵制。

但是,当20世纪20年代引入无缝钢管以后,天然气的输送就开始了蓬勃的发展。用无缝钢管制成的管线可以将天然气在更高的压力下输送,因此可以使输送的天然气量大增。1911年,氧乙炔焊接技术的引入实现了钢管的长距离焊接,而且还开发了大体积天然气的测量技术。A.O.Smith在1927年发明了高强度的电焊接管线技术。

天然气的长距离输送使天然气的价格下降并使其具备了与其他燃料更大的竞争性,这也使得天然气的用途大增,可用于空间加热。

当然,天然气的这种运输证实了铺设更多输送管线的必要性,包括铺设并行的双管线,以便为已经使用了天然气的城市提供更多的用气。为了避免那些早期产出天然气田的枯竭,并进一步满足用户对天然气的需求,一些联合公司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天然气开、输送、分配再到用户的服务。在 1925年之前,最长的输气管线为300mile (500km),而到了1931年,人们就修建了多条长距离输送系统。

由于 1929年的经济衰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钢铁使用的限制,在20世纪30—40年代,天然气的管线建设出现了暂时的停顿。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天然气工业几乎全部限于对人造煤气的配送方面,而那些容易发现大型天然气田的区域则是例外。

在那次经济衰退时期,几乎没有制造什么与天然气工业有关的设备,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燃料的极大需求,使得绝大多数生产天然气的公司极度缺乏。那些曾经被斥责为过时的工厂也纷纷重新上马。但是,二战结束之后不久,经济迅速复苏,而且长距离的输气管线的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到 1950年,天然气管线的长度就超过了输油的管线。

参考文献

“The Gas Range and How It Grew” Control Tower 2, 6-7 (1960)First Quarter.Harper, R. B., “Outlin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as Industry” Unpublished notes by the author, 1942. IG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Hilt, L., “Chronology of the National Gas Industry” American Gas Journal 172, 29-36 (1950) May.“How Man Made a Substitute for the Sun”, Baltimore Gas and Electric News 5, 272-35 (1916) June.Hunt, C., “Gas Lighting”, Vol. III 232, 300, in Chemical Technology, Groves, C. E., and Thorp, W., Eds.Hunt, C., A Hist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Gas Lighting. London: W. King, 1907.Hyne, Norman J., Nontechnical Guide to Petroleum Geology,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Tulsa, OK: PennWe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5.Norman, O.E., The Romance of the Gas Industry. Chicago : A. C. McClurg and Co., 1922.“Step Taken in Third Era to Eliminate Gas Waste,” Oil & Gas Journal 33. 115-16 (1934) August 27.“The Story of Gas , ” (12-part series) . A.G.A. Monthly, July/August 15 ff.Stotz, L., and Jamison, A., History of the industry. New York : Stettinger Bros., 1938.Suttle, R. R., “Chronology of the Southern Gas Industry 1802-1957,”American Gas Journal 178, 29-33 (1955) May.Trers, Bridget, Ed., World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Detroit: Gale Research Inc., 1994.

法媒:欧洲转向煤炭以取代天然气,这会对煤炭价格带来影响吗?

2014年氮肥行业运行总的特点是:运行困难,企业亏损严重。产能未现增长,退出产能速度加快。开工率低位运行,产量同比下降。氮肥价格下跌至近十年最低点,出口量创 历史 新高。

由于氮肥市场极度低迷,企业大面积亏损,行业经济运行极其困难。2014年1-12月氮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616.7亿元,同比下降6.2%;利润总额为负56.6亿元,同比增长-195.6%,也就是说行业亏损56.6亿元。可2013年同期行业盈利59.2亿元。反差很大。

2014年氮肥行业共有企业331个,其中亏损企业156个,同比增长23个;亏损企业亏损额129.6亿元,同比增长106.7%。行业亏损面达到47.1%。

2014年,我国产能退出的速度加快,全年退出总产能达500万吨。2014年我国尿素新增产能和退出产能基本持平,尿素产能零增长,仍保持在8070万吨左右。

2014年氮肥产量情况不理想,受低迷市场影响,2014年氮肥企业开工率一直在低位运行,导致氮肥产量下降,这也是近些年氮肥产量首次出现下降。 全年累计生产合成氨6090.6万吨,同比下降1.7%;生产氮肥4518.8万吨,同比下降1.5%;生产尿素(折氮100%)3059.4万吨,折合实物量6607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下降1.5%。

2014年,6月底以来,尿素企业开工率降至70%以下,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2014年12月,尿素企业开工率下降至全年最低点,约为62.8%,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开工率为73.5%,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38.3%。2015年1月初,随着部分气头装置恢复开车,尿素开工率小幅回升。据2015年1月28日调查,全国尿素生产企业日产量约为16.94万吨,开工率约为65.%;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5.04%;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44.15%。

2014年我国氮肥总消费量预计为3950万吨,尿素总消费量为5880万吨。

农业74.2%,人造板15.3%,三聚氰胺4.7%,火电脱硝4.2%,其他1.2%。

2014年累计出口氮肥885.9万吨(纯N),同比增长58.9%。其中出口尿素1361.6万吨(实物量,下同),增幅64.7%,创 历史 新高;出口硫酸铵415.8万吨,同比增42.5%;出口硝酸铵42.6万吨,同比下降10.0%;出口氯化铵56.1万吨,同比增长40.9%。

2014年我国氮肥减产,出口量增多,导致供应量大幅减少。就尿素而言:

2014年尿素产量同比减少100万吨,出口量增加535万吨,全年供应量同比减少636万吨。而消费量同比增加150万吨。全年尿素供需有些失衡,需要消耗部分2013年结转量。

2014年国内氮肥价格走下坡路,全国尿素平均出厂价1558元/吨,同比下降290元/吨。2014年氯化铵市场也极度低迷,全年平均出厂价仅335元/吨,同比下降275元/吨。

中国氮肥协会在总结氮肥形势时指出,氮肥行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生产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些大型生产企业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缺乏创新,过度依赖流通企业,不能有效适应农业需求结构的改变以及流通环节不畅的市场的变化,在市场低迷面前,只能靠降价促销。二是流通环节购积极性不高。近几年,市场的固有规律被打破,流通企业对未来市场难于预判,经营氮肥积极性严重受挫,流通企业不敢也不愿经营尿素,流通环节蓄水池作用明显减弱。三是出口环节有问题。中国出口量占到世界尿素贸易总量的20%以上,但是却成为全球价格洼地。作为最大尿素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尤其是印度在尿素进口招标方式上存在不合理性,导致我国尿素出口较为被动和不公平。国内的大型生产、流通企业没有发挥好出口的主体作用,对价格掌控能力不强,导致出口价格较低。出口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2015年1月1日起,尿素开始执行全年统一的出口关税,出口成为“常态化”,解决了尿素常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矛盾,可能有所好转。最后的问题是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关键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面对新常态,我国氮肥行业也需要实现新发展。但是氮肥产业作为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后怎么转型、怎么发展将成为行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今年7月中旬于内蒙鄂尔多斯市召开的2015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上发出警示,当前我国氮肥、甲醇行业面临四个难题。其一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过热。“十二五”期间,我国氮肥和甲醇产能年均增长率达5%和14%,当前氮肥和甲醇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6%和66%。其二是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氮肥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农业需求的新变化,导致高效专用肥料开发滞后,肥料利用率降低。甲醇消费面临传统下游产品大多过剩、新兴下游产品应用开发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其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尿素生产、大型压缩机、氨冷冰机、空分等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还有不少差距,一些大型关键装备依然依靠国外。其四是运行成本逐年上升。“十二五”以来,氮肥生产用的天然气价、电价、氮肥运价相比2010年分别上涨了104%、32%、107%,企业运行十分艰难。

在我撰写这一篇稿子时,已届7月底,2015年已过去一半多了。今年的化肥形势比起去年好不了多少。如晋煤煤化工在全国是最好的板块之一。今年上半年,使出十八般武艺,什麽发挥煤化联动优势,深入挖潜增效,全方位苦练内功,开展降本增效活动,通过创新供电模式,加强余热利用措施等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这麽大的版块,只盈利9600万元。可见,广大的“第三世界”日子不好过。

工信部在研讨化肥形势时指出,1 6月,氮肥产量为2432.1万吨(折纯氮),同比增长3.7%。其中尿素产量1679.8万吨,增长6.1%。化肥行业整体运行是平稳的,产量和出口量有所提升,行业效益也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电价和运输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行业运行成本不断增加。这最要命的恰恰就是这个电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2015年748号通知,《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第四条明确指出:“逐步取消化肥电价优惠,化肥生产用电执行相同用电类别的工商业用电价格;优惠价差较大的地方,分两步到位,2016年4月20日起全部取消电价优惠。” 这一通知对化肥行业是晴天霹雳,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人士马上就叫嚷了:电价优惠没有,化肥企业怎么活?

阳煤丰喜集团就说,从4月20日开始,电价上涨0.1元/千瓦时,公司每个月就要多支出1300万元电费。这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压力,为我们今年走出困局,增加了难度。

河北正元集团有同样的感受:河北省从4月20日电价上调0.07元/千瓦时,以2014年电耗为例,正元集团平均每月增加1116.83万元,相当于本厂职工基本工资总额。成本上涨的幅度之大,着实令人吃惊!

山东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十分焦虑地说,化肥用电价上涨,直接导致我们与大氮肥企业的吨产品生产成本差距又增加了100元。2016年4月20日取消全部电价优惠后,电价还要再涨0.1元/千瓦时,企业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晋煤集团煤化工指出,此次电价调整,致使公司合成氨、尿素、甲醇成本增加65 75元/吨。以晋煤的生产规模来讲,预计每年将增加生产成本13.84亿元,这给煤化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明年4月20日起取消优惠电价,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还会使合成氨、尿素、甲醇生产成本增加200元左右,对以固定床为气头的企业来说更是一次生死考验。

取消优惠电价影响最大的是占化肥企业数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待到明年4月20日完全取消优惠价格,就全国而言,一千瓦时电平均相差0.27元,如按现在电价0.7元/千瓦时计算,明年电价就要上涨38.57%,对于化肥企业而言很难承受。与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以上),吨氨耗电量仅为中小型化肥企业的1/5 1/4的相比,成本劣势更明显。

紧接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07月29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硫、钾对外依存度高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们化肥行业“十三五”转型发展的线路图,明确了产能总量、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节能环保提升四大目标,以及化解过剩产能等八项重点措施。

氮肥总量调控目标为,到2020年,氮肥产能要控制在606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原料结构调整方面,要求到2020年用非无烟煤的合成氨产品占比从目前的24%提升至40%左右;产品结构方面,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肥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升到30%。氮肥、磷肥企业非肥料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0% 50%。在节能环保方面,要求到2020年,所有合成氨企业能源消耗水平达到《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要求。其中70%的企业达到新建企业准入值要求;合成氨吨氨排水、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磷铵污水排放达到相应国标要求(磷肥和钾肥的略)。

为确保路线图所规定目标的如期实现,《指导意见》提出八项重点措施。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原则上不再新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的原料合成氨装置…….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在加快提升 科技 创新能力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低压合成大型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要组建一批引导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其他措施还包括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宽国际市场,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面对这个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倒逼着你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突破才能走出困境。山东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已步入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进化肥工业创新驱动发展。即告别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了产业集约化、产品多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新里程。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化肥企业应发掘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巩固和扩大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动我国化肥工业创新驱动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在国际上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法国的有关媒体报道,欧洲将转向煤炭以取代天然气,这会对欧洲地区的煤炭价格带来一些影响,但是对全球的煤炭价格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欧洲地区的煤炭价格可能会迎来上升的趋势。煤炭价格上升的范围幅度是多少,要取决于欧洲的部分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有多少,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可以看出,例如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对于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已经高达80%以上,其中德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据到了德国整体比例的90%,取代了天然气以后,德国基本上要以90%左右的比例重新购买煤炭,欧洲的其他国家从50%~80%左右不等的比例购买煤炭,这将会使欧洲当地的煤炭价格直接飙升,预计可能会达到原来价格的2~3倍左右。

欧洲地区以外的煤炭价格上升趋势可能不是很大。第1个原因是因为欧洲当地的煤炭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满足大多数国家的煤炭需求,第2个原因是因为欧洲地区以外的煤炭想要运输给欧洲中间的交通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样的对于欧洲的大部分国家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欧洲以外的其他煤炭价格可能会上升原来价格的30%~50%左右,但不会像欧洲的煤炭价格直接上升到原来的2~3倍左右。

全球的煤炭价格基本上是不受影响的,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为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是比较小的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可能只有2000万左右,还没有我国的一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基数也决定了对煤炭的需求量有多少,而全球的煤炭是非常丰富的,单靠一个欧洲无法改变煤炭的价格。

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 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 国内外环境; 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民为夺取全国而奋斗的党,成为***民掌握全国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长期占主导,生产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的关怀重视下,通过地质勘查行业百万职工共同努力,矿产勘查工作获得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不仅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还为以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矿产供需形势是有喜有忧、喜忧相伴、日趋严峻的形势。

(一)矿产形势喜的表现

1.地质勘查高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42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的速度在飞跃发展。单位时间内所获矿产勘查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先进水平。改革开放期间,在前30年基础上,地质找矿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10年中探明储量的矿种由132种增加到149种,新增了17种矿产。

(2)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在45种主要矿产当中有40种矿产都新增加了数量不等的探明储量,如石油增加101%,天然气增加123%,煤矿增加47%,铅锌矿增加40%,金矿增加93%,银矿增加80%,磷矿增加43%,硫铁矿增加53%,高岭土矿增加17%。

(3)发现了一大批矿产地。据不完全统计,10年内发现重要的大中型矿产地1450多处。其中重要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经地矿、石油两个部门队伍的共同努力,现已证实是一个大型的油气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东海、南海、渤海油田勘查也有一系列突破;陕西、内蒙古地区的神府-东胜煤田,探明储量达2300多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铅、锌矿产勘查方面,如云南金顶铅锌矿、甘肃厂坝地区铅锌矿、河北蔡家营铅锌矿、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都被证实为特大型和大型铅锌矿;铜矿方面,如江西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银山铜矿等五大铜矿新增储量达800多万吨,为在江西建设大型铜基地准备了充实的条件;新疆、福建在铜矿勘查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闽西紫金山铜矿和新疆阿舍勒铜矿均经勘查证实为大型铜矿;湖南柿竹园钨矿和河南栾川钼矿、黑龙江石墨矿、云南和贵州的磷矿、广东高岭土矿都有新的成果;金矿勘查在老区和新区都有一系列重大进展,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几个老区外,陕西、广东、贵州、广西、云南、河北、新疆等许多省、区在金矿方面都有相当的远景。

10年间在找矿方面的丰硕成果,不仅基本满足了这10年的需要,而且为后10年的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找矿取得丰硕成果,加上后续产业职工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矿业生产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1991年的原煤产量达10.8亿吨,居世界首位;铁矿石产量1991年达1.76万吨,钢产量1991年突破7000万吨大关,达7057万吨,居世界第3位;石油产量1991年达1.39亿吨,居世界第5位;化学矿产品近10多年也有迅速发展,总量达16亿多吨,是17年前28年总和的1.5倍,1991年磷矿产量达2035万吨,居世界第3位,硫铁矿产量1335万吨,居世界第4位,化肥产量居世界第3位;有色金属产量也由原来在世界上占第7位跃居第4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建材非金属矿业有了很展。从19~1989这10年间,建材非金属矿产品平均递增率达10%以上,水泥产量1991年达2.43亿吨,平板玻璃8596万标准箱,均居世界首位。

2.我国矿产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经过40多年全国百万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现了这么多的矿产,但并不是所有矿产都已经找出来了。据各方面专家多年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除富铁矿总的格局大体已定外,其他矿产都还有相当潜力。如煤矿,探明储量为9000多亿吨,而预测量从地表向下1500~2000米深范围之内,约有43000亿~51000亿吨。

石油、天然气方面,在我国西部地区和海域均有较大的远景,东部老油田也有一定潜力可挖,在我国碳酸盐岩地区找油也存在相当远景。世界上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区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而其中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产量占60%以上。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沉积盆地面积的1/3以上,而目前我国除塔里木盆地外,在这类地层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探明的储量不到油气总储量的5%。当然,中国情况和其他国家情况不尽相同,但毕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再以金属、非金属矿产来看,世界上这类矿产不仅有相当大的比重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而且其中有一大批世界级规模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而我国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找到的矿床要少得多,规模也相对要小得多。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探索的一个领域。非金属矿的潜力就更大了。正由于还有相当的潜力,所以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方面还有一定的物质保证条件。

3.矿产勘查开发活动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1986年3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由于《矿产法》的颁布与实施,矿产勘查、开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做到依法勘查、依法开,矿业秩序已基本好转。以降低矿贫化率、提高开回收率和选冶回收率为内容的“三率”指标,已纳入考核矿山企业指标之内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减少的浪费与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矿产形势忧的表现

一忧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据专家们论证,按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5种支柱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铀、铁、铝土、铜、铅、锌、金、磷、硫、钾盐、钠盐、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种(石油、天然气、铜、钾盐、煤、铁)存在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或地质工作程度不够。此外,还有铬铁矿、钴、铂、银、锰、金刚石、天然碱等矿产,目前探明储量也不能保证“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矿产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储量,则到20世纪末,45种主要矿产中约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找矿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且随着易找矿的不断被发现,找矿难度将逐步增大,找矿成功率必将进一步降低;加上矿产勘查有很长的周期性,一般一个大矿自发现之日到提交勘探报告需要5~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矿山建设到形成生产能力还要5~10年时间,而发现一个大矿需要的时间则更长,世界上一些大矿不少是经过10~20年不断探索之后才发现的,我国塔北大油田,也是在经过地质和石油部门20多年地质勘查工作之后,才于年取得重大突破的。所以,现在的地质勘查工作,实际上主要是为21世纪初叶作准备的。因此,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下锅”的严重局面。

二忧部分老矿山接替不足。由于探明后备不足,不仅制约着矿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影响到现有老矿山生产的维持。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重要矿山的生产进入中晚期,逐渐枯竭,生产能力相应消失。预计全国煤矿在20世纪90年代将报废生产能力约1.9亿吨,东部地区在2020年前将有20个大型矿山报废;全国有色金属矿“七五”期间已有42个坑口闭坑,消失年产金属10万吨生产能力,预计“八五”期间还将有31个坑口闭坑,消失10万吨金属生产能力;到2000年时,铜、铅、锌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40%;全国大中型黑色金属矿山预计“八五”期间将消失矿能力1800万吨;到2000年时,现有铁、锰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10%。后备储量不足还直接影响矿山城市的社会稳定。辽宁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近年来矿井陆续闭坑,待业人员逐年增加,预计不到10年将有占矿务局1/3的6万名煤矿工人待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全国有矿业城镇300座,今后一个时期都会陆续面临类似的问题。

三忧浪费大。一是开发中的浪费。一些地区乱滥挖现象仍然存在。1990年,全国生产煤炭10.8亿吨,消耗储量匡算约40亿吨。统配煤矿的矿井回率约50%~60%,而乡镇集体煤矿及某些地方国营煤矿回率只有10%~15%,许多小煤矿回收率仅10%,即1吨,丢9吨。对综合矿实行开也造成了很大浪费,据对1845个综合矿山调查,50%的矿山有益伴生矿产利用率在25%以下,只有2%的矿山综合回收率达75%以上;在400个大中型矿山中有75%的矿山没有回收或没有很好回收伴生矿产。加上整个开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限制与影响,收率比较低。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造成总回收率很低。据年对全国3498个矿山的统计,总回收率仅30%左右,70%的白白丢掉。与世界水平相比,总回收率低20%以上。可见,在开发过程中的浪费是很惊人的。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靠过量消耗发展经济(耗竭型)的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1957~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6倍,而同期消耗的能源增长了16倍,生铁增长26.3倍,钢材增长29.5倍,水泥增长54.8倍。另据1985年的材料,我国每1万美元的国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吨标准煤,为美国的2.6倍、日本的5倍、原联邦德国的10倍;每1亿美元国民收入,消耗铜、铝、铅、锌4种主要有色金属,为发达国家的2倍。此外,二次回收利用率也很低。水的利用率也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水用了一次就排走了。由上可见,生产过程中消耗和浪费也是很大的,这也加剧了日趋严峻的形势。

总之,矿产勘查成绩巨大,但国家经济建设对需求更多,矿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制定正确的矿产勘查发展战略,必须立足现实,依据国情、地情、矿情,面向世界,才能保持矿产勘查的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有序增长,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图大计。

一、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是实现与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环境,使我们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说到底,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战略。它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在社会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情况下,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自然的长期可持续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之上。在发展指标上,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这种发展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而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的长期供给能力。也就是说,发展是靠自然支撑的,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要求现代发展应为进一步发展保持足够的后劲和创造条件。特别是矿产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自然,必须实施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持矿产勘察的永续发展。

2.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达800~1000美元。这个目标也已实现。第三步,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需要矿产勘查工作能为其提供相应的矿产和地质资料。要使矿产勘查工作能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研究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此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的需求。

3.是解决矿产供需矛盾,提高矿产勘查工作应变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矿产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我国已从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进口量日益增多;富铁矿、铜矿、铂、金刚石等矿产由于地质等条件的原因则是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来解决。据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铁、铜、锰、金、银、铬铁矿、金刚石、钾盐等22种矿产现有可供利用矿区的储量尚不能满足2010年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的需求,矿产勘查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考验,并迫使我们对种种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与选择。特别是在目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的形势下,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作指导。

4.是矿产勘查工作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矿产勘查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几个层次、多个阶段和许多工种、方法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仅涉及到作为主体的勘查者和作为客体的矿产之间的关系,即“人-地”的关系,而且还有勘查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矿产勘查工作是需要庞大的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与此同时,完成矿产勘查工作还需要有多种技术装备的帮助。于是,又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内在规律,不了解客观地质规律和宏观地质工作规律,没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的矿产勘查发展战略,没有对矿产勘查工作全局的科学筹划与正确指导,就不可能使各个工种、手段、方法做到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只有研究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对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勘查工作作出正确的部署和指导,才能使矿产勘查的各个局部得到健康发展,并进而促进整个矿产勘查工作的健康发展。这就是说,矿产勘查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是在扩大还是在减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有这些影响矿产勘查兴衰成败的问题,都与矿产勘查工作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战略有不同的结果。正确的战略可以将矿产勘查事业引向兴旺,错误的战略可能导致矿产勘查事业衰落。因此,要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必须对矿产勘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行动纲领,即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以矿产的持续供给、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降低环境代价为前提,充分满足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

5.是实现矿产代际公平、合理分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对当代人共同利益的考虑,而且它要求对后代人长远利益给予关注。它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是均等的。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矿产的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地享有。当代人不能也没有权利一味片面地追求自身发展和消费,而将有限的矿产挥霍殆尽,更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和权利。由此要求矿产勘查对更加“节约保护和更新建设”,并以此作为跨世纪矿产勘查行为规范,处理好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关系。对不可再生的,应使其耗竭得到补偿。每一代人的消耗都必须遵循“高效、节约”的原则;每一代人口的增长必须与基础的扩大相适应。建立全球保护体系和消费体系,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

1.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为依据

中国是幅员辽阔、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国,又是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人均不足的贫国,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中国大陆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其优越性,但还不成熟,不完美。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我国长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矿产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两者都是“一个中心”所要求的,都要求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都是我国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形式。这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要求的,又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所要求的。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制定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

2.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198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由过去传统发展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速度型、外延式、粗放经营向效益型、内涵式、集约化经营转变。立足于提高每一单位的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建立全国集约型的社会生产体系、社会消费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和社会人口体系。

第二,从追求重工业、军事工业超前发展向以科技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转变。我国是一个种类齐全的大国,但就人均而言又是一个相对贫乏的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增加供给,更新和发展、选、冶新工艺技术,实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方针,使农、轻、重各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第三,从封闭、分割的市场向统一的对国内外开放的市场转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发展经济,而必须向国际市场开放。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战略将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依靠国际市场来实现的优化配置。

第四,从高积累、低消费向两者兼顾转变。明确、企业、个人在自然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基本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管理体系;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防止的浪费与破坏,以法制保证实现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保持的动态平衡。

制定矿产勘查战略,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矿产勘查也必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受中国矿情的制约

(1)我国矿产的基本状况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矿产供需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

第一,我国矿产潜在总量丰富。到目前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储量的矿产156种,其中45种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中占9.8%。从位次来说,我国矿产潜在量在世界上占第3位,但人均矿产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在45种主要矿产中,我国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矿种达27种。

第二,我国目前人均矿产品消费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国民经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矿产品消费需求缺口很大。从表7-1可以看到:

表7-1 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矿产品消费量对照表(1992年)

注:据朱训《论地学哲学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6月。

第三,我国矿产消费量增加很快,而探明储量增长速度缓慢,从1986年到1996年经对照短缺矿产统计见表7-2。

表7-2 我国矿产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储量增长速度对照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能源、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第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我国45种主要矿产对2000年、2010年、2020年3个阶段的保证程度是:到2000年有30种矿产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有23种矿产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只有5种矿产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体情况见表7-3。

表7-3 2000~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保证程度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能源、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我国主要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耗费了国家大量外汇(表7-4)。

表7-4 1986~1996年我国进口矿产品消费外汇表

注:据陈毓川《矿产、能源、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可见,我国的基本矿情从量上看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即可谓是一个大国,但人均是小国。我国人均拥有的矿产量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10,是原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7。由此可见,相对于满足人口对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需求而言我国却是小国。

(2)我国多数支柱性矿产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主要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单个矿床规模偏小,优势矿种不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表现是:

第一,我国的矿产有的探明储量比较丰富,有的则明显不足。资料显示,我国矿产种类已探明储量的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及贵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9种,水气矿产3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以煤、钨、锑、钒、钛、稀土、菱镁矿、萤石等占有世界优势。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如铁、锰、铝、铜、硫、磷、钾等矿产,条件差,探明储量少,处于劣势,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要。

第二,我国的矿产有富有贫。矿产种类虽然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质量相差悬殊。而大矿的基本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86%的铁矿储量属贫铁矿,50%以上的锰矿属贫矿,铜矿储量中70%为含铜低于1%贫矿,铝硅比大于7的铝土矿不到28%,含五氧化二磷达到30%的磷矿储量在总储量中只有7%。我国也有一批富矿,如海南石碌铁矿、湖北大冶铁矿都是富铁矿,稀土矿也是富矿。

第三,我国矿床中既有单元矿床也有多元矿床。从矿产共生组合情况和伴生元素复杂程度分析,我国共生矿和综合矿多,单一矿少。据调查,全国25%的铁矿、40%的金矿、75%的银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矿都与其他矿产共生或伴生在一起。这种特点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带来更多的自然财富;不利的一面是给开、选冶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其开发利用。

第四,从矿床规模分析,我国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按现行规范分类统计,我国固体矿产中大型矿床占矿床总数的11.01%,中型矿床占23.21%,小型矿床占65.78%。不同类型矿产中大矿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如铁矿的大型矿床仅占5.2%,但储量却占整个储量的63%,铜矿大型矿仅占2.6%,其储量却占58%。

我国矿产分布面广,但分布不均。如,煤炭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8%;铁矿集中于辽宁、河北、四川三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3%;铜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四川、云南、山西中条山;钨、锡、铋等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占总量的82%;磷矿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省,占保有储量的70%。这种分布格局使矿产的开发利用严重地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

(3)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中破坏和浪费严重。

第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

第二,矿产有偿开的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导致了矿产开发利用水平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不到20%,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平均在50%以上,差距分别为30和20个百分点。

第三,矿产的开发对矿山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据统计,全国因露天矿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放等直接破坏、侵占的土地达1.4万~2万平方公里,并继续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矿引起的地面塌陷面积8.7万平方公里;矿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矿业及相关行业排放的废渣累计58亿吨,占全国废渣贮存量的89%。

4.要尊重矿产勘查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

矿产勘查工作过程是对客观地质与矿体进行认识的过程。由于许多矿产和地质情况不是在地表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哪里有矿、哪里无矿,虽有一定规律,但要掌握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需要通过勘查仪器、设备的帮助来进行探寻,需要通过普查、详查、勘探几个阶段才能把情况搞得比较清楚。而要完成这几个阶段工作,就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因此,周期长又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找矿工作是对客观矿体的认识过程,当然就要受认识规律支配。所以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实事求是、循序渐近、协调发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研究制定矿产勘查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5.要以现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以及地质科研水平、技术条件为依据

第一,目前,我国矿产勘查队伍实力雄厚但结构与素质亟待改善。

我国矿产勘查队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力雄厚的队伍。但是,地质队伍在结构和素质方面都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从结构来看,一是队伍构成中技术人员比例低。二是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状态。三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余缺并存。在队伍素质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仅占专业人才的0.8%,而无学历的人员却占11%;二是由于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分离,使既善于野外观察又能室内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很少;三是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低,知识面窄;四是尖子人才少,中年学科带头人尤为不足。这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勘查水平的提高将有很大影响。

表7-5 全国各部门地勘职工队伍情况表

注:据朱训《找矿哲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第二,勘查技术装备配套齐全,但现代化程度不高。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迅速发展,我国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不断壮大,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地勘行业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先进设备仪器,加快了地勘装备更新换代。但从总体看,技术装备老化问题突出,设备新度系数较低(0.54左右),大宗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所以,加倍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

表7-6 全国地勘行业装备情况表

注:据朱训《找矿哲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第三,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我国地质学界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理论研究方面,以成矿理论研究和与矿产形成分布及勘查有关的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找矿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别是“陆相生油论”和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分布的论点,对于中国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一举摘掉贫油帽子具有重大意义。在勘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对矿产勘查工作实现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虽有少数领域比较先进,但多数尚处于引进新概念,引进新方法、新仪器,跟着别人走的状态;二是近10多年来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四,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增长,但资金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到1990年,国家对矿产勘查工作投入累计555亿元。近10多年来,在国家各方面支出大量增加、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地勘费仍以年均8%的幅度增长,这有力地支持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矿产,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自“七五”开始,地勘费的有效投入连年处于下降状态,已严重影响了地质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矿产的需求日益上涨,人头费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勘查资金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勘查资金供需矛盾日益扩大,有限的地勘费能完成的勘查工作量逐渐减少,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3.1%下降到2000年的1.3%。再加上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尚未形成,2000年投入的固体矿产勘查钻探工作量仅有30万米,为15年的2%。由于没有足够的勘查工作量的投入,新发现的矿产地大幅度减少,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矿产供需的矛盾。

第五,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勘查工作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基本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的矿产供需形势有喜有忧,喜忧参半。首先从矿产可喜的方面看,一是地质勘查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我国矿产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在国内找矿有很大的前景。三是矿产勘查开发活动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所有这些,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减少的浪费与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矿产形势令人担忧:一是后备探明储量不足。必须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否则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下锅”的现象。二是部分老矿山接替不足。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重要矿山的生产进入中晚期,逐渐枯竭,生产能力相应消失。三是浪费大。其中包括开发中的浪费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这就加剧了日趋严峻的形势。矿产勘查工作亟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