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选区与评价

2.全球天然气价格上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潍坊市天然气价格听证会什么时候开潍坊天然气收费标准

4.天然气涨价是谣传还是事实

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意味着什么

6.从近年能源利用结构看我国能源政策取向

中国天然气价格机制现状调查_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

12月2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为维护天然气市场价格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于12月20日开始,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销售大庆分公司等17家企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问题开展调查。

发改委表示,进入冬季后,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供热工程改造也在进行中,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取有力措施,突出检查重点,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同时,要加强对供气供暖领域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对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情节严重的价格违法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公布了4起供气供暖企业价格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案例:

黑龙江省尚志市中鑫热电公司重复收取供热入网工程费,尚志市价格主管部门对该公司价格违法问题进行查处,责令该公司将多收价款36.12万元全部退还给用户,并处以罚款54.19万元。

浙江省海盐县天然气有限公司擅自提高天然气价格,被责令立即纠正价格违法行为,退还多收价款共计40.19万元。

四川省宣汉县宣汉和信天然气公司土主天然气供气站变相提高天然气价格,被价格主管部门责令将多收价款31.62万元退还用户。

山东省曹县恒源加气站擅自提高CNG天然气价格,被价格主管部门责令立即纠正违法行为,并没收违法所得。

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选区与评价

我国油田水文地质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旧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沉积盆地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油气产量极低,只有玉门、延长等几个小油田。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甚微,石油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工作。随着油气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相继进行了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资料逐日增多。与此同时,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其他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课程,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刊基本上是苏联的翻译稿,如:《普通水文地质学》(欧维奇尼柯夫);《水文地质学概论》(克利门托夫);《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质学讲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苏林);《油矿水文地质学》(苏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质生产与科研中,主要沿用着苏联的技术与方法,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工作。1955年初,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的倡导下,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在六盘山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开创了我国水化学找油的先河。其后地质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玛依等地区进行了水化学找油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原苏联的经验、技术与方法,开始建立我国的油田水文地质事业,培养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总结研究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东部油气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等)和油田开发事业的飞跃发展,油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日益丰富,许多油田(大庆、扶余、胜利、大港、冀中、江汉、河南、长庆、四川等)都配备了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们从本地区油气勘探实际需要,一方面承担油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另一方面,探讨油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例如:地质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综合研究队专设水文地质组,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研究油气运移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油气富集的水文地质规律、总结已知油田(永坪、延长、枣园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找油试验,探讨水化学指标与方法;长庆油田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刘孝汉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统油田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保存条件等进行了总结研究,系统整理了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马岭、华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田水分析资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刘方槐等)对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层水由盆地内部向盆地周边运动的新观点,得出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对川东地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内含气程度进行了预测;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等)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等)对四川盆地卤水形成、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卤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形迹等进行了研究;玉门油矿水文地质人员根据鸭儿峡、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的钻孔水化学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建立了水化学垂直剖面,除水型随时代变老变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变质系数、氯硫比值等)都没有出现原苏联学者指出的随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现象;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王军、黄福堂等),总结了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以单一的NaHCO3型水、以Cl组、Na亚组为主、矿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组分。并根据矿化度和盐化系数(rCl/rHCO3+rCO3)二者的关系分为三类:较高矿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矿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5~10之间、低矿化度(<3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1~5之间,后者不利于油气保存。探讨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个油区油田注水过程中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总结了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指标,在注水过程中,由于氧化、溶解、油层温度、压力、生物化学作用和脱水过程中轻质馏分的损失,是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杨忠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数据,利用函数式计算了扶余、新木、红岗、乾安、农安等地区判别函数值进行含油气预测,并对水中可溶有机组分(苯、有机酸)等进行了试验总结;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济民等)总结了油田水特性指标的应用规律,以脱硫系数为主,结合封闭系数(rNH4+rH2S/rSO4)可以说明油气的存在,用成因系数结合矿化度,脱硫系数和钠氯比值的变化规律判断油气水运移方向,总结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学剖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研究院(谢家声等)总结了冀中坳陷古潜山和第三纪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的关系、地下水化学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机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挥发性有机酸、环烷酸和铵)与油气的关系;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汪义先等)针对着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阳凹陷)油田水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本区的水文地球分学垂直分带和水化学类型;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李际明、余莲声)总结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矿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学成分(包括常量组分、矿化度、碘、溴、硼、锂等)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矿化度高达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宽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长春地质学院(孙杉、张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于地壳下部岩浆壳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冀中坳陷不同时代(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地下水为例研究了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结合水化学成分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来源、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国海相和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指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与破坏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冀中古潜山油田探讨了古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古水动力的四个区带;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王田荣、王东升、王焕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卤水的特点与成因;15年和16年分别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学报》发表了《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认为B、A苏林油田水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着我国油田水理论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等)总结克拉玛依油田水化学成分时,在三叠系(56#)油田水中发现了矿化度高达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与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现,在平面分布上介于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间;他还对《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个问题》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地质部石油101队(张金来、刘崇禧等)对我国已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归纳了我国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组成——矿化度、离子比值、有机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氢、氧和碳)等;提出离子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几种思考方案;进行了地下水的蒸发、溶滤等模拟试验及水化学找油方法的试验与总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开发了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我国油田水研究地飞跃发展,逐步形成了或迎来了一门石油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结合的边缘学科——油气水文地质学,并开始探索具有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特色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为区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道路。

3.开拓创新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油气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良好地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在合肥召开了“中国油田水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学术论文4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士聪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作了书面发言。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油田水起源、油气藏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水化学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古水文地质分析与油气远景评价、深成水在油气矿产形成中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在油田水研究中的应用,水动力条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等。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专门的油田水会议。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这次会议检阅了成果,交流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协作。对促进我国油田水研究、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业的发展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吸取国内外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经验,通过油气生产实践,使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以石油地质为基础、围绕着油气普查勘探与开发的实际需要,走向为油气生产服务的道路。结合以勘探开发我国东部陆相油气田为主的总目标,重点研究了陆相油田水文地质特征,其后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独创特点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按年份举例如下:

我国油田水的离子组合特征(地球化学,18年,刘崇禧);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讨论(地质论评,19年,张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地质信息-酚(古潜山,1980年,谢家声);天然气中凝析水和烃类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工业,1981年,刘伦);油田水文地质勘探中水化学及其特征指标的综合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刘济民);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应用(石油及天然地质,1982年,杨忠辉);泌阳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汪义先);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龚与觐);四川盆南部水化学场及其成因(地球科学,年,汪蕴璞);利用地层水中的溶解气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天然气工业,1985年,刘方槐);济阳坳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杨绪充);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刘崇禧);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林九皓);论含油气盆地的地下水动力环境(石油学报,1989年,杨绪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区矿化度数据的三维分析(地质科学,1990年,张广锐);初探地下水溶解气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孙永祥);再探地下水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孙永祥);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地球化学,1993年,黄福堂);扶扬油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成因(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楼章华);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李伟);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水文地质论证(中国海上油气,19年,汪蕴璞);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水文地质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池卫国);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陈建文);盆地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邓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烃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陈传平);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蔡立国);水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武晓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测定方法和自动测定仪(现代仪器,2004年,郑志霞);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天然气地质科学,2005年,秦胜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论文是从覆盖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不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研究群体。石油工业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组织下,对全国各油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如“七五”期间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运聚与保存控制的探讨”(四川石油管理局杨家琦等);“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质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和“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气所吴世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如“我国大陆区新生代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下水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证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专院校的水文地质博士生也将油田水文地质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临邑盆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1991年,张作辰,中国地质大学);“泌阳凹陷石油运移聚集的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研究”(1992年,李广贺,中国地质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仅83级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有些油田也将油田水文地质列入本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如:“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水研究与油源重新探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油田水化学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与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孙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赵宝忠等,年);“济阳坳陷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东营凹陷重质油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任发琛等,1989年);“莺-琼盆地油田水化学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1989年);“沉积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与区域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王明等,1991年);“泌阳凹陷古水文地与无机络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纪,1991年)“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油气藏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年);“东营凹陷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等,2001年);“贝尔断陷地层水分析数据含油性的综合评价”(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年);“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特征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下水与油气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2002~2005年)。汪蕴璞、王焕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质期的概念以区别于水文地质旋回。“期”是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地质时间段,以地壳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三个标志划分出: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埋藏封闭作用水文地质期、构造热液作用水文地质期。并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为例,讨论了其意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也十分重视油田水文地质学,并进行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译文集》(1992年)写到:油田水中有机酸和CO2是控制储层中矿物溶解、沉淀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测试它们的浓度与组成,不仅对次生孔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避免油层损伤和结垢取新的工艺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林任子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进展及应用》(1995年)指出:伴随着烃源岩的压缩失水过程,生油层中大量的有机酸被排挤进了储集层,形成了金属有机酸络合物通常溶于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机酸,可以在认识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趋势来预测孔隙度增长过程的发生和范围。王铁冠教授编译的《油藏地球化学》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由于石油含有多种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矿物基质之间呈现差异分配现象,在无相态变化的情况下,储层石油的组成是排烃成分加上运移途径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函数。因而可以通过对储层石油和地层水中精心选择的化合物测定作出评估,如有机酸、酚类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体(水、气、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通过使用灵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可检测出微弱的非均质性,及利用地层水的变化评价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员等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探讨了埋藏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据油田水化学成分结合流体势变化追踪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

地质流体分析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沉积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内都贮存有流体(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体部分。在油气地质领域内,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分析沉积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有效途径。我国油气勘查家和水文地质家已经携手共同进行研究。

化验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测试实验室。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正向着系列化、标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油田水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样品集与保存方法;不稳定组分的现场测试——pH、EH、水温、溶解氧、电阻率、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样品的前期预处理技术(萃取、富集、提纯、酸化等);岩石样品的相关参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盐等);开发了油田水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技术方法(可溶气态烃、苯酚同系物及芳烃化合物、烷烃组分、有机酸等);引进了水中氢、氧、碳、锶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测试的等离子色谱分析;开创了三维荧光、同步荧光的鉴别分析技术等。油田水化学分析应用了色谱(气相、液相、色质等)、光谱、红外、质谱等现代测试仪器。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后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实验手册与规程,统一了分析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福堂、蒋宗乐等,1995年)对油田水分析与应用作了系统的总结。油田水分析化验技术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性质的论文,如:水沥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吴德云,1982年);水中气态烃的脱气方法(石油实验地质,崔秀荣,1982年);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谱测定地层水中的芳烃(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2年);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蔡映宝,1982年);薄层层析法分离与鉴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3年);电位容量法测定油田水中Ca2+,Cl-离子(国外油田工程,黄福堂,蒋宗乐,1989年)

20世纪80代以后,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油田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以下专著:

1987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矿部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101队。《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年,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年,刘方槐,颜婉荪。《油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质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杨绪充。《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4年,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年,楼章华,高瑞琪,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石油实验地质增刊。

19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年,黄福堂,蒋宗乐等。《油田水的分析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贾庆仲等译。《油田岩石与水地球化学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从20世纪末,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研究进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继往开来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些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年群体的涌现,以及密切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一些为解决油气远景预测与勘探开发中实际问题的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水平。预示着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将跨入具有自身特色、为油气生产服务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已经走出“学国外、跟国外、重复国外”的阶段,在陆相成油理论的指导下,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深化、自陆地到海洋、由陆相到海相、从石油到天然气(包括煤成气、生物成因气)、还涉及深成地下水,整体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进入了解决我国石油地条件下水文地质问题的新阶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总体来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油气运聚的水动力条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远远早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原苏联是系统研究油田水化学成分最早的国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从研究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水化学找油技术方法入手,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水动力与水化学相结合、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研究的道路。

全球天然气价格上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部署重点

(一)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1.全国煤层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选择主要含煤盆地和盆地群,结合地区性需求,开展重点地区煤层气调查与评价;开展中西部中—低煤阶煤层气调查与评价,华北重点地区煤层气调查与开发前期评价,东北地区煤层气调查与评价,南方地区煤层气调查与评价。落实我国重点地区煤层气情况,优选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目标,进行大中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期试验。

2.全国油页岩战略调查与选区

系统调查全国含油页岩盆地油页岩特征、成矿机制、潜力、成矿规律;改造地面低温干馏技术,开展地下裂解(ICP)实验;进行油页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优选出10个含油率较高、量丰富的优质油页岩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建成5个油页岩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基地;研究油页岩分布规律,总结油页岩成矿理论,提出国家油页岩战略目标建议。

3.全国油砂战略调查与选区

揭示大规模油砂成藏的机理和控制因素,弄清优质油砂富集规律,总结油砂成藏理论,为油砂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立足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优选出5个左右超5千万吨和5个左右超亿吨地质量的油砂勘探开发有利区,为国家提供油气战略接替的重要地质储备。

4.全国页岩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开展全国页岩气普查,结合区域地质普查和研究,初步查明全国页岩气发育的主要层位及分布的主要区域,预测全国页岩气规模;开展重点地区页岩气详查,优选5~10个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形成并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实现页岩气发现,建成1~2个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基地。

5.典型盆地煤层气勘查试验

部署河东煤田中阶煤煤层气、准噶尔盆地低阶煤煤层气勘查试验工程,探索出一套先进的适宜于我国中、低阶煤煤层气评价体系、勘查方法和相应的工程技术,并在鄂尔多斯、沁水、吐哈、二连、海拉尔等中、低阶煤发育区进行推广。

6.幔源气潜力和成藏条件研究

总结我国已发现幔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预测我国幔源气主要发育区,初步预测幔源气类型和潜力,总结幔源气成藏条件。

7.松辽盆地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试验

在以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凹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建立油页岩重、磁、电及钻探、测井等勘查技术规范,评价技术规范;研发地下原位开发模拟技术;开发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为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开发利用提供示范工程。

8.渝东—鄂西—黔北页岩气勘查试验

部署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页岩气调查技术方法试验、页岩气开发工程试验工作,形成页岩气勘查标准方法和开发工程技术体系,并在中上扬子和其他页岩气发育区进行推广。

9.沁水盆地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综合勘查试验工程

开展该盆地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调查技术方法试验及综合开发工程试验。到2018年,完成该区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形成油气综合勘查标准方法,初步形成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开发工程技术体系。

10.全国生物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深入研究生物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初步查明全国生物气发育主要层位、主要分布区域和富集特点,评价全国生物气潜力;研究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大幅度提高生物气形成速度的技术;优选5~10个生物气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建设2~3个人工干预大幅度提高生物气形成速度的试验基地。

(二)非常规油气评价

以非常规油气成矿地质规律研究为基础,跟踪非常规油气勘探最新进展,总结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分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以经济技术研究为基础,结合的赋存条件,制定非常规油气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系统开展全国非常规油气评价,提供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以评价成果为基础,分层次筛选有利勘探区,提出政策建议;积极拓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提升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三)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

在我国祁连山、羌塘盆地、漠河盆地等重点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勘查开发方法研发及试验性开,为我国制定下一步总体部署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1.遥感地质调查

针对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关特征,开展青藏高原各项遥感调查和图像解译,结合其他资料从宏观上确定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有利区和找矿远景区。初步查明天然气水合物产出的构造背景、储矿围岩等地质条件。

2.地球化学方法试验与地球化学调查

在找矿远景区内开展冻土、冻胀丘、泥火山、气体地球化学、水化学调查方法试验,圈定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区。

3.地球物理方法试验与地球物理调查

在地质—地球化学异常区内开展二维地震和电法的联合调查试验,探测地下高阻层、高速层的分布状况,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层和冻土层的分布范围。

4.钻探调查和分析技术研究

在已钻获样品的祁连山地区,继续开展钻探,初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空间分布范围。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项调查的基础上,优选井位,开展钻探调查及其配套的测井、样和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评价其潜力。

5.开试验与环境效应评估

优选合适的试验区,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验性开发,开展环境效应评估,为商业性开发奠定基础。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煤层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对全国煤层气进行调查评价,分析潜力;落实我国重点地区煤层气情况,优选出20~30个有利目标区,落实储量,提交5~8个勘探接续区。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国煤层气调查评价,分析潜力,优选出10个有利目标区,促进3~5个大中型煤层气田的发现。

“十三五”期间:开展重点地区煤层气的调查与选区,分析潜力,优选10~20个有利目标区,促进5~10个大中型煤层气田的发现。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开展中西部、华北重点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煤层气调查与评价。研究煤层气富集与分布规律,建立低、中、高阶煤煤层气勘查方法和测试技术,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优选有利目标区,实施地球物理勘查和钻井工程,估算储量,提交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全面展开中西部、华北重点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煤层气调查与选区,研究煤层气富集与分布规律,优选有利目标区,实施地球物理勘查和钻井工程,估算储量,提交勘探接续区。

(二)全国油页岩战略调查与选区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调查全国含油页岩盆地油页岩特征、成矿机制、潜力、成矿规律,评价潜力,优选出10~15个含油率较高、厚度较大的有利目标区,提交5~8个勘探接续区;进行油页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十二五”期间:基本查明全国油页岩发育主要层位及主要分布区域,分析预测全国潜力。优选5~8个有利目标区,提交2~3个勘探接续区。进行油页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全面查明全国油页岩赋存状况,评价全国油页岩潜力,优选5~7个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勘探接续区。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开展含油页岩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油页岩矿床地质综合研究、油页岩成矿条件与机制、油页岩富集规律研究。实施地质井和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寻找和发现含油率较高、厚度较大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开展含油页岩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油页岩矿床地质综合研究、油页岩成矿条件与机制、油页岩富集规律研究。寻找和发现含油率较高、厚度较大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

(三)全国油砂战略调查与选区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调查全国含油砂盆地油砂特征、潜力、成矿规律,评价潜力,优选出8~10个含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勘探接续区。

“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油砂成藏理论模型,并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下油砂成藏体系,提出大规模优质油砂矿藏预测和评价模型,总结勘探方法、分析测试标准和储量计算方法。初步查明中国油砂分布主要区域、发育主要层位及类型,分析预测中国油砂潜力,评价重点盆地油砂潜力,优选出3~5个有利目标区,提交2~3个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油砂调查评价工作,分析全国油砂潜力。优选出2~3个有利目标区,提交1~2个勘探接续区。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典型油砂矿的解剖,形成油砂成藏理论和油砂评价体系,发展浅层油砂地震勘探、解释和经济、快速的浅层钻探等勘查技术。通过地面调查、槽探、浅井等勘查方式和样品的分析测试,进行全国油砂调查评价,初步查明我国油砂主要分布区域、发育层位和主要类型,分析预测我国油砂潜力。进行准噶尔、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二连盆地和南方地区等油砂重点地区调查,优选有利目标区,提交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油砂调查评价工作,分析全国油砂潜力。优选有利目标区,提交勘探接续区。

(四)全国页岩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借鉴国外经验,研究我国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富集规律,初步查明中国页岩气发育主要层位及分布主要区域,分析预测全国页岩气潜力,研究勘探方法、分析测试标准和储量计算方法;优选10~15个页岩气有利目标区;通过实施钻探工程,估算海、陆相页岩重点发育区页岩气,提交5~8个勘探接续区。

“十二五”期间:利用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本查明全国页岩气发育主要层位及主要分布区域,分析预测全国页岩气潜力。在已发现页岩气的地区,优选5~8个页岩气有利目标区,提交2~3个勘探接续区。开展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试验。

“十三五”期间:全面查明全国页岩气赋存状况,评价全国页岩气潜力,优选5~7个页岩气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勘探接续区。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初步查明页岩气有利分布区和层位,综合分析各个地区的页岩气潜力,预测全国页岩气及勘探前景。在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北方中新生界陆相区优选有利目标区,实施战略预探井(含水平井),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参数数据,总结成藏地质条件、富集规律。在渝东—鄂西—黔北地区,优选目标,开展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试验。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全国页岩气调查评价工作,系统评价全国潜力。进一步优选有利目标区,实施钻井(含水平井)工程。系统总结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富集规律。在华北、东北等岩气发育地区,优选有利目标,开展页岩气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试验。

(五)重点盆地多种共生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总结研究多种油气成因联系和共生特征,开展重点盆地多种共生油气调查,优选适合于多种共生油气勘查的技术方法组合。开展重点地区多种共生油气勘查,评价潜力和勘查开前景,优选出5~8个有利目标区,提出建设3~5个多种共生油气勘查开示范区建议。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总结多种共生油气富集地质条件、规律。开展重点盆地多种共生油气发育区调查评价和潜力分析,优选2~4个有利目标区,提出建设2~3个多种共生油气勘查开示范区建议。

“十三五”期间:形成多种共生油气潜力评价方法和参数体系;优选3~4个有利目标区,提出建设1~2个多种共生油气勘查开示范区建议。发展多种共生油气勘查开理论认识和技术。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总结多种共生油气富集地质条件、规律,开展重点盆地多种共生油气发育区调查评价和潜力分析,实施地质井,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参数数据,优选有利目标区,提出勘查开示范区建议。

“十三五”期间:全面总结多种共生油气富集地质条件、规律,系统掌握其发育规律和分布领域;实施地质井,优选有利目标区,推动勘查开示范区的建设。

(六)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评价

1.工作现状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气体分子与水组成的白色结晶状物质,主要产于海底沉积物和陆域永久冻土带中。这是一种新型的潜在能源,全球量达2.1×1015立方米,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具有巨大的能源开发前景。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等特点,且产出的天然气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和效率需要等特点,是未来石油天然气较理想的战略替代能源。

与海底水合物相比,冻土区水合物的调查、钻探和开发条件相对容易,故迄今为止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勘探和开发试验均在陆上冻土区先行试验,待其成功后再推广到海底沉积物中。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存在着大片冻土区,多年冻土面积达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2.4%。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冻土区特别是羌塘盆地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其次是祁连山木里地区、东北漠河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风火山地区等,2008年和2009年在祁连山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取得了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证实我国冻土区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但我国冻土区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调查研究程度较低,二是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开发利用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环境效应研究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冻土区开展进一步调查,尽快查明其潜力,同时开展勘查开发技术的研发和试生产研究,为下一步的调查和最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开展祁连山、羌塘盆地和东北漠河盆地等重点冻土区的勘查,尽快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状况和潜力;开展成矿机理、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勘查方法技术研发,探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独特的成矿机制及其环境效应,集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勘查技术,为勘查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选择合适地点开展试生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祁连山和漠河盆地探查,研究水合物成矿机理和环境效应,开展勘查方法技术研发和试生产研究,完成千里调查评价。

“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青南藏北冻土区勘查,继续开展试生产研究,完成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潜力调查评价。

3.工作任务

通过调查与研究结合,理论与技术结合等手段,在我国祁连山、羌塘盆地、漠河盆地等重点冻土区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技术为主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圈定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查明其分布状况及潜力。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方法研发及试验性开,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奠定基础。探讨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机理和分布规律,揭示其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为我国制定下一步总体部署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十二五”期间:以勘查为主,辅以开发利用和方法研发,拟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东北冻土区(漠河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与装备研发、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试生产。

“十三五”期间:青南藏北冻土区(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系统总结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与技术。

(七)其他类型油气战略调查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深入研究致密砂岩气、生物气、源岩残留油、水溶气、幔源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初步查明致密砂岩气、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生物气、源岩残留油、水溶气、幔源气等油气主要分布区域和富集特点,评价其潜力,探索前瞻性理论及技术方法。针对有条件的,优选有利目标区,争取实现新的发现和突破。

“十二五”期间:总结出致密砂岩气、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生物气、源岩残留油、水溶气、幔源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查明致密砂岩气、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生物气、源岩残留油、水溶气、幔源气等油气主要分布区域和富集特点,评价其潜力。开展前瞻性研究和调查工作。

“十三五”期间:针对有条件的,优选有利目标区,争取实现新的发现和突破。前瞻性研究和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开展致密砂岩气分布规律和潜力分析研究。开展陆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研究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状况,初步掌握水合物分布规律,优选有利目标区。开展生物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和潜力分析;开展埋藏有机质地质微生物气化试验研究。开展源岩残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分析预测我国水溶气主要发育区,初步预测幔源气类型和潜力。

“十三五”期间:优选生物气有利目标区,开展埋藏有机质地质微生物气化试验。进行地震调查,实施探井,分析水合物物性特征,评估潜力,优选天然气水合物有利目标区。优选其他类型油气有利目标区。

(八)全国非常规油气综合研究和编图与资料数据集成系统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汇总煤层气、页岩气、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资料、数据、图件及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全国主要类型非常规油气发育特征、潜力和分布规律,综合研究非常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形成适用的勘查开技术系列。编制全国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系列成果报告和综合图件、图集,建立全国非常规油气数据资料集成系统。

“十二五”期间:总结评述已开展的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评价项目阶段成果,优选非常规油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初步建立非常规油气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编制综合图件、图集;综合汇总各项目的数据和地质资料,建设非常规油气数据集成系统。建立一体化的数据资料共享平台。

“十三五”期间:全面总结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项目成果,进一步优选非常规油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形成全国非常规油气成果报告、分矿种报告和图件、图集;完善非常规油气数据集成系统。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编写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按不同矿种,总结各项目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地质认识及技术方法;开展各类图件的编制工作。汇总各项目数据资料;开发非常规油气数据集成系统。

“十三五”期间:系统总结各类非常规油气战略调查与选区成果,编写综合研究报告;编制全国非常规油气图件、图集;全面开展数据资料汇交,更新完善非常规油气数据集成系统。

潍坊市天然气价格听证会什么时候开潍坊天然气收费标准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天然气已经成为了有很多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能源,正因如此大家对于天然气的价格也是非常的敏感,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全球的天然气价格都出现了暴涨的情况,那么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的天然气价格都出现了飞速上涨的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之中,亚洲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了6倍,而欧洲在14个月之内的价格上涨竟然达到了10倍,也正因如此,所以有很多人也都感受到了天然气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有多种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的,比如随着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环保这一件事情也是非常的重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导致了天然气的价格会不断的上涨,虽然后期价格上涨的趋势会放缓,但是总体来说价格仍然居于比较高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生产和生活之中,我们对于天然气的依赖也在不断的增加,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导致天然气的供需关系变得非常的紧张,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天然气的整体价格自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而由于过去的一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很多天然气生产公司没有办法来按时生产,所以这更加加剧了供需关系的紧张情况,价格上涨也是非常的正常。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天然气的价格上涨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需要理性来进行看待,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清洁能源以及节省能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做好了这一件事情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利用能源,也能够节省我们的开支。

天然气涨价是谣传还是事实

潍坊市区管道天然气配气价格暨居民用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听证会拟于6月上旬举行,市民可通过电话、网上或现场报名。

潍坊市区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公告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政策的有关规定,潍坊市发改委拟于6月上旬举行潍坊市区管道天然气配气价格暨居民用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听证会。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价格决策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山东省定价听证目录》等有关规定,现面向社会公开聘请听证会参加人。

一、人员构成

听证人,共3名。由市发改委工作人员担任。听证会主持人由1名听证人兼任。

听证会参加人,共23名。其中消费者13名、经营者2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家学者1名、部门工作人员5名。

旁听人员不超过3名,新闻媒体不超过3家。

二、产生方式

消费者13名。取公开征集、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若公开报名人数不足,则委托有关单位和市消协推荐;若公开报名人数超额,则取抽签选取的方式确定。

人大代表1名。请市人大机关推荐。

政协委员1名。请市政协机关推荐。

经营者2名。由市区燃气企业选派。

专家学者1名。由市发改委聘请。

部门人员5名。从市民政、司法、财政、城管、国资部门聘请。

旁听人、新闻媒体人员。取自愿报名、按报名顺序选取的方式产生。

三、报名条件

听证会参加人。年满18周岁,潍坊市区常住人口,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公平的工作态度;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热心公益事业;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分析研究、议事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意见建议;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能够按时参加会议;无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旁听人员。年满18周岁,潍坊市区常住人口,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身体健康;遵守听证会纪律。

新闻媒体。具有新闻访资质;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遵守听证会纪律。

四、听证会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可以向有关经营者、行业组织、主管部门了解与听证事项相关的情况;

出席听证会,就听证事项发表意见、阐明理由;

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遵守听证会纪律;

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应当提前3个工作日告知听证组织部门,同时提交书面意见。

五、报名方式

电话报名:0536-8090822。

网上报名:填写下表,发送至潍坊市发改委价格管理科邮箱:wfsfgwjggLk@wf.shandong.cn。

现场报名:潍坊市东风东街6396号阳光大厦9楼东区,潍坊市发改委价格管理科。

六、报名截止日期

2022年5月21日。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意味着什么

近期,国内民用天然气涨价传闻四起,部分城市宣布开始涨价。业内人士认为,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涨幅脱节、经营企业压力增大、替代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天然气涨价有其客观原因,但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应充分保障民生;长沙试行“阶梯气价”的经验值得借鉴。

多地民用天然气涨价跃跃欲试

 

 4月9日下午,天津市发改委举行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听证方案提出,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由2.20元调整到2.40元,价格

涨幅达9.1%。天津市发改委人士表示,此方案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综合考虑上游气价调整、燃气企业运营状况、居民用气定价成本监审结果以及居民承受能力

等因素提出来的。

记者在听证会现场注意到,24名听证代表对此方案进行审议和表态时均表示,天津民用天然气涨价幅度在市民承受范围之内,对市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有限。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听证代表贾月梅表示,民用天然气每立方米提价0.2元,调整后每户多支出约2到3元,多数居民可以承受。贾月梅称其曾做过的一个调查

显示,87.6%的天津市民表示适当调价可以接受。同时,贾月梅提出的一个建议是,燃气公司要适当公开经营成本,使老百姓知情,明白消费。

不只是天津,近一段时间其他地方天然气调价风潮此起彼伏。3月,有消息称从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或将逼向4元大关。“涨价”的消息使很多居民加入排队“抢气”的行列,有的家庭甚至一下子买够十年的燃气用量。

 

 3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对“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传言表态,明确表示“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完全不实,但从4月1日起,吉

林春市民用天然气由每立方米2元调整到2

.8元,涨幅达40%;苏州召开听证会,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拟从现行的每立方米2.20元调整至每立方米2.48元,涨幅为12.7%。天津等

地的价格听证会也紧随其后,听证方案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涨价”。

从近年能源利用结构看我国能源政策取向

记者日前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在过去的5年里,发改委有效地对粮油、钢材、成品油、燃气、化肥、生猪等重要商品价格进行了掌控,保持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在GDP年均增长10.6%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仅上涨2.6%。

据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在过去的5年里,发改委首先是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实行重要商品价格实时监测。密切关注粮食、石油、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等重要商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及时开展价格应急监测调查。

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期间,启动对相关重要商品和服务生产、销售、库存和价格的日监测制度;2004年起对稻谷、2006年起对小麦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化肥生产用电和天然气实行价格优惠,免征化肥生产环节增值税;及时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防止相关商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把握出台调价项目的时机和力度,在价格总水平较快上涨期间,严格控制提价项目的出台,适当降低部分管理商品价格水平。

其次就是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在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包括:改革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起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征收标准,完善水价格体系;改革煤炭、供热价格机制,推动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在煤炭产运需衔接过程中取消电煤限价措施;推进环保收费改革,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会同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制定《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实现了排污收费标准的四个转变;改革交通运输价格机制,扩大航空运输企业定价自主权,将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由定价改为指导价。

第三是及时疏导价格矛盾,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理顺成品油与天然气价格。根据确定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机制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兼顾下游行业和消费者承受能力,适时适度调整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2003年以来18次调整成品油价格,两次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促进天然气开发和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实施煤电、煤热价格联动。2005年5月和2006年6月,两次组织实施煤电联动,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了5.02分钱,对维护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促进合理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使热力价格能够及时反映煤炭价格变化。

三是及时疏导交通运输价格矛盾。研究建立铁路运价定期调整机制和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与成品油价格的联动机制,并根据成品油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铁路、民航价格。建立公路客运价格、出租车运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在成品油价格调整时减免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对公益通运输行业的财政补贴。适当调整邮政基本业务资费,缓解邮政行业经营困难。</SPAN>

丁锋

(国土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石油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第一大能源以来,其战略地位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1993~200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从757.6百万吨增至1049.1百万吨,增长291.5百万吨;而我国从1993年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140.5百万吨上升至2003年的275.2百万吨,增长134.7百万吨(占全球总增量46.2%,比10年前增加了28个百分点),且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逐年加大,2003年达36.4%。可见,油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受欧佩克的限产和美伊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供应一度紧张,再加上西方有些机构的炒作,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连续突破30美元、40美元、50美元和55美元大关。面对如此高的油价和增幅如此高的石油需求(尤其是进口量大增,对外依存度已呈逐年加大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结构到底如何?如此高的油价对我国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爆发新的石油危机,是否会对我国造成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甚至更大的打击?带着这样的疑问,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笔者对析了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和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的变化,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我国能源政策取向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一、石油危机时期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石油的过分依赖,致使能源利用结构呈现出“一头沉”的现象。

如表1所示,11~1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很大比重。比重最大的是日本(75.6%),其次是法国(66.6%)、韩国(61.9%)、英国(51.2%)、德国(47.4%),比重最小的是美国(44.2%);而我国和印度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中国79.3%、印度57.4%),石油所占比重较小(我国16.2%、印度31.3%)。在随后不久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19~1980年),上述6国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能源,日本(66.4%)、韩国(62.4%)、法国(57.5%)、美国(43.6%)、德国(41.4%)、英国(40.0%);而我国石油所占比重则上升至20.6%(印度30.7%),煤炭比例下降至73.6%(印度55.5%)。可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当大,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经济在石油危机时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期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由于对石油的依赖性不是很大,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大,更何况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表1 石油危机时部分国家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二、近10年来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对石油过分依赖的惨痛教训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调整本国的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主要是运用新技术开发天然气、核能、水电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开发力度则有所加大。20多年来,虽然石油在各国的初级能源消费中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相对于19世纪80年代,其比重已有所下降(见表2)。与1980年相比,以2003年为例,美国消费石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维持在39%左右),天然气、核能上涨4个百分点;法国的变动幅度较大,石油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在37%左右),核能比重上涨21个百分点(比石油所占比重还多2个百分点,已成为第一能源),煤炭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德国石油和煤炭比重分别下降4个和13个百分点,上涨则主要是天然气(9个百分点)和核能(8个百分点);英国在大力减少对石油(下降6个百分点)和煤炭(下降18个百分点)的依赖的同时,加大了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上涨18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日本的石油比重尽管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依然占50%左右,天然气(上涨7个百分点)、煤炭(上涨6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占据了日本初级能源的另一半;韩国的石油比重与日本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其利用煤炭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而核能的利用比重上涨10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初级能源利用结构则变化不大,对煤炭利用的依赖性下降的幅度基本上由石油来弥补,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中国67.9%,印度53.6%),石油所占比重与1980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中国23.4%,印度32.8%),核能、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

表2 近10年部分国家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三、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情况

目前,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一头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石油依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地位下降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以下是1993~200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量对比情况。

1.石油消费情况

如表3所示,中国、印度、韩国、中东地区、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中国96%(达2.75亿吨,跃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6%),印度81%(1.13亿吨),中东地区20%,韩国33%。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幅为16%,达9.14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1%),依然是世界石油消费的第一大国。俄罗斯降幅最大(34%),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幅度不大。与石油危机时期相比,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依赖性却在加强。

表3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石油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2.天然气消费情况

如表4所示,单从增长比重上看,我国增长速度最快(增幅102%),印度(89%)、中东地区(87%),美国增幅最小(5%),其他国家增长速度都不很突出。但若从消费的总量来看,则正好相反,美国(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4.3%)、俄罗斯(占15.7%)、中东地区是消费大户,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仅仅比韩国、印度多一点。

表4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天然气消费量情况 单位:10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3.煤炭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1993~2003年,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对煤炭的消费呈递减趋势(其中英国降幅最大,为27%;德国降幅最小,为11%),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增幅最大的韩国高达%,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的增幅最小,为15%;我国的增幅为40%)。我国的消费总量和增长量都居第一位,其中2003年消费总量为799.7百万吨油当量(居第二位的美国为573.9百万吨油当量),比10年前增长了229.4百万吨油当量(美国增长74百万吨油当量)。可见,煤炭依然是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表5 部分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煤炭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四、基本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变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石油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其战略价值在短期内不会衰退;煤炭虽然在发达国家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石油比重的下降量基本由天然气补充,而发展中国家对天然气的开尚在起步阶段;核能是另外一种新型能源,但由于开发技术难度大,目前只有法国的利用水平较高(2001年以后已成为本国的第一大能源),其他国家的利用程度虽有提高,但增幅并不大。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取代石油、煤炭重要战略地位的将是天然气与核能。由于石油在各国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远低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就算是爆发新的石油危机,对大部分国家的影响也远远达不到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危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天然气和核能的开发利用,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这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还会增加,但总的目标应该是:到2020年,在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中,石油比重不能超过30%,煤炭比重降至40%左右,核能占10%左右,天然气占15%左右,并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风险打好基础。

2.对石油开发利用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立安全供应体系,保障石油安全

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外石油、供需状况以及石油安全对策等3大因素。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境外供应渠道(主要是在稳定中东的基础上,加强远东地区,开拓非洲市场);二是加快国内油气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争取在海域和南方碳酸岩盐地区有新的突破,研发替代产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四是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建设。

3.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在我国能源管理中既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又存在交叉与重叠现象(石油、天然气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部管理,同时3大石油公司也有部分职能),致使在管理和政策上难免会出现部门利益冲突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发生。应该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集中起来,收回企业保留的行政职能,树立大能源观,从国家综合利用各种能源的角度出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建成服务型。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对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统一宏观调控,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实施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打破垄断,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4.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努力降低对外依存度

我国2003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今年将会超过1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3.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加大。因此,必须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鼓励节约和替代,促进能源结构合理化发展”为总原则,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最近由国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和“全国油气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对于在我国陆地新区和海域寻找突破很有好处,应该继续加强。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动态评价系统与调查评价数据库,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力争发现大油田,建立新的能源供应基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既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又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丁锋,国土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