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门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非欧佩克国家

2.能源危机利好哪些股票

3.石油很重要么?

4.美国牵制俄罗斯,挑起俄乌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

液化天然气报价_大化液化天然气价格

按能源消费量,日本排在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81%以上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居第一位,占55%;其次是煤炭,占据65%;第三位是液化天然气,占10%~11%。日本石油99.7%靠进口,原料进口严重依赖阿联酋(占日本进口量的25%)、沙特阿拉伯(21.6%)、伊朗(11.5%)和卡塔尔(9%以上)。

日本能源政策是:保障资源国对其能源的长期供应,保障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日本非常注重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安全问题并签署了《欧洲能源宪章》。

日本的能源过分依赖中东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在其能源进口多样化驱使下,日本对俄罗斯及环里海中亚地区的油气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对中东而言,俄罗斯政局稳定,距离日本也近,因此获得西伯利亚石油对日本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是日本政府强调重点攻关的国家,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企业获准开采萨哈林岛,乌拉尔-伏尔加河,蒂曼-伯朝拉等地区的油气田。

一、东北亚、亚太格局中的俄日石油天然气贸易

俄罗斯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主要体现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能源政治格局上。日本自从明治维新,摆脱了中国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后,就力争与中国争夺地区主导权,抑制中国的复兴,在今天的东北亚,亚太地区能源政治格局上,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的油气,力求主导该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日本的“安纳线”方案搅黄了中国已经和俄罗斯达成的修建“安大线”的方案。俄罗斯最终否决了“安大线”的方案,决定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这条“泰纳线”实际上是“安纳线”的翻版。中日两国有关能源的争夺日益扩大,萨哈林天然气现已成为中日新一回合的能源争夺战场。中日政府和企业现在都已认识到了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这种过度竞争或者冲突的局面,将会两败俱伤。

二、俄罗斯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推行强烈的民族保护主义政策,并且近来一直努力将能源产业收归国有。俄罗斯强烈的民族保护主义政策,促使日本改变了原来的某些对外能源政策。日本政府建议,加强与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向能源生产国联合施压,保障对日能源供应稳定的同时发展与该国的技术合作,把资金投向社会领域。这意味着日本今后可能要与视为竞争对手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起与俄罗斯讨价还价,向俄施压。在此政策下,中日能源合作要多于竞争,俄罗斯能源部门排挤外国资本的趋势正在加强,日本无法把大量资金投向某些能源领域,只好注重投入技术。

俄罗斯至今仍占据着日本的北方四岛,并且把能源作为外交的工具,力争取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最大化,因而绝不会让日本这样的强国掌控能源经济命脉。日本政府又力争将能源问题同领土挂钩。因此,俄日能源贸易不会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买卖双方各取所需。

也门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非欧佩克国家

1标准桶的天然气液体内含有天然汽油(17%)、异丁烷(8%)、丙烷(33%)、丁烷(10%)和乙烷(32%)。仅在极高压力或极低温度条件下,乙烷才以液态存在。乙烷既可以液态也可以气态存在,主要用作生产乙烯的原料,这是当今最重要的基本石油化工生产原料。丙烷可以被回收或加工处理为液体,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乙烯和丙烯生产的原料(如塑料袋的生产),或生产民用和商用的液化石油气(LPG)。丙烷可用作民用和商用,如加热、制冷以及烧烤时的燃料等。

此外,液化石油气可用于汽车燃料和灌溉泵。这是一种戊烷和较重烃类物质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少量的丁烷和异丁烷,它被回收为液体,主要用作汽油的添加物。液化石油气体燃料可以是纯丙烷也可以是丙烷的混合物;也可作为乙烯和丁烯制造的原料,是合成纤维的关键要素。丁烷还可以经异构化处理后用于生产异丁烷。异丁烷也是将“气田级”丁烷分馏后的产物,或者是由正构丁烷异构化处理后所获得的一种分离产物。它主要用于烷基化物的制造,这是一种高辛烷汽油的重要添加剂。它已成为甲基叔丁基醚(MTBE)生产中的重要产物,主要用作汽油改性中所需的高辛烷值添加剂。目前全球所生产的约85%的天然气液体主要供三个领域使用:(1)石油化工原料;(2)汽油;(3)民用和商用取暖燃料。它还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发动机燃料、工业燃料、公用事业中补偿高峰需求时从储存罐中抽取的液态天然气、农作物的烘干以及其他农业和制造业的燃料等。目前在乙烯生产中,约70%的原料来自天然气液体,这是最重要的基本石油化工生产。此外,美国的汽车用汽油中,约10%由天然气液体提供。对天然气加工者们来说,理想的天然气市场是低价的天然气和高价的原油,而这正可使天然气液体的应用范围最大化。因此,如果石油价格上涨,天然气液体也将随之上扬,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现象。天然气液体以桶为单位销售,目前的平均售价约为WTI原油价格的70%。

能源危机利好哪些股票

  也门经济分析:

 也门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非欧佩克国家,它东北方与沙特阿拉伯、阿曼接壤,西南是红海与印度洋亚丁湾,与非洲索马里隔海相望。也门是中东地区最贫穷的国家,2012年也门国内生产总值约合356.45亿美元。尽管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石油却是也门的支柱产业,也门国内生产总值的25%来自石油,国家财政收入的75%和出口总额的90%依赖于原油销售。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也门剩余原油可采储量30亿桶,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6.9万亿立方英尺。自2002年也门原油日产量达到46.5万桶的高峰之后,原油产量以年均5.3%的速度递减,2012年日产量降至21.7万桶,11年间原油产量下降近60%。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预计,2013-2022年,也门原油产量将以年均6.3%的速度递减。

 也门原油产量的快速递减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以来政府开始经济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天然气便是诸多举措之一,2009年10月也门首次实现液化天然气(LNG)出口。近年,也门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推动政治经济改革,但是始于2011年初的?阿拉伯之春?使也门当年GDP下挫10%,虽然2012年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至2011年之前的水平。

  一、也门天然气商业化历程

 也门天然气主要来自Marib-Jawf油田伴生气,伴生天然气的生产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但是在2009年该国唯一的也门LNG项目投产前,也门生产的天然气98%被回注(见图),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仅仅很小的一部分(约3000万立方英尺/日)在当地消费。

 1.也门LNG项目:开启也门天然气的销售早期Alif和AsaadAlKamil油田生产的伴生气因为价值太低均被燃放;上世纪90年代初,Alif油田安装了天然气处理设备,分离伴生气6.3亿立方英尺/日均被回注。随着也门LNG项目在2009年投产运营,也门正式开始销售LNG,当年销售量仅280亿立方英尺,2011年增长到3400亿立方英尺。始建于2005年的也门LNG项目位于也门南海岸的拜勒哈夫,是一个集上游、管道、LNG装置一体化的项目。45亿美元的投资总额是也门最大的单笔投资。它的两条LNG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均为335万吨,气源来自18区块的Marib-Jawf油田,通过一条长320千米管径38英寸的管道向该项目供气。道达尔占也门LNG项目50.6%的权益,其他的股权分别由亨特石油(22%)、韩国SK能源(12.2%)、韩国天然气集团(7.7%)和现代集团(7.5%)持有。2005年,也门LNG与韩国天然气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GDFSuez)和道达尔签署了20年的供气合同,合约供气量约为11亿立方英尺/日,主要销往北美和亚太;另外也门LNG还有1亿立方英尺/日的国内销售义务。

 2012年,也门LNG项目与苏伊士集团和道达尔重新谈判确定新的LNG价格,从原来的3.2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提高至7.2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时给予销售商更多的灵活性,准许其在非美国市场销售。2008年,道达尔与中国海油签订了为期15年的天然气销售协议,按照协议,道达尔每年向中国海油销售100万吨LNG。2010年,苏伊士集团与中国海油签订协议,在2013-2017年期间每年向中国海油销售260万吨LNG。自投产以来,也门LNG项目主要销售方向是美国、墨西哥、韩国、英国、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与中东地区特别是卡塔尔的LNG相比,也门灵活的产品销售机制可以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

 2.天然气发电项目进展缓慢除了将天然气制成LNG外销外,也门当局还计划通过天然气发电来满足国内用电需求。也门国内电力年消费约为42万千瓦时,人均仅178千瓦时,仅仅42%的人连接电网,一方面是发电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损耗高达30%的老旧电网,以致一些大城市每天停电8小时。电力短缺极大地影响了该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年轻而不断增长的人口将使该国电力需求继续增长。也门国内发电主要以柴油和重燃料油为燃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价格昂贵,政府为了维持发电成本每年补贴15亿美元,虽然近年补贴已经降低了40%,世界银行仍估计发电补贴约为8亿~27亿美元。政府还租用国际公共事业公司的小型发电设备,以解决小部分的电力短缺。天然气发电廉价、清洁,同时可以降低本国原油消耗。也门电力部期望,2018年增加发电能力110兆瓦/年,要达到这一目标,燃气电厂需要2.50亿立方英尺/日的稳定供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目前,也门已有一些天然气发电设备投产或正在规划建设,但由于天然气合同不落实,政府审批拖沓,地区政局动荡等因素影响,项目进展缓慢。

 3.势影响天然气商业化进程经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也门依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恐怖活动频仍,这是影响也门天然气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素。也门LNG项目气源地Marib-Shabwa地区从2011年起就一直动荡不安,2012年前5个月也门LNG的输气管道遭到多次攻击破坏,导致了该设施3月份和5月份停产。2013年也门加强了对管道等设施的保护,仅在6月军队就成功阻止了两起针对管道的破坏活动。自2009年也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运营以来,天然气销售量增长迅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油产量下降的影响。也门政府希望通过LNG和天然气发电等,实现国内天然气利用和商业化,但受政局影响,天然气商业化进程在2011年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二、也门上游天然气开发合同分析

 也门所有的天然气合同均为产品分成合同(PSC),但这类合同是针对原油勘探开发业务而制定的,没有涉及天然气商业开发权。2006年后,为了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提高国家收入,也门政府采取一系列天然气改革措施,但在刺激勘探和确保政府利益之间很难找到平衡。2009年,也门议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最新PSC的审批,主要争议就在天然气条款方面。直到2012年10月,也门石油矿产资源部才致函各区块作业者,正式通知开始就已有区块的PSC天然气条款的补充协议进行谈判,鼓励油气公司勘探、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

 1.天然气条款内容此次谈判天然气条款仅是作为原有PSC合同的修订,补充了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条款,基本框架保持原油产品分成模式不变,具体内容如下。

 1)矿区使用费:天然气矿区使用费一般为总产量的10%~15%,可以选择实物或者货币形式缴纳,具体可以通过谈判确定。

 2)成本回收:天然气开发区块的成本回收上限为扣除矿区使用费后总收入的50%,可回收的成本为在协议区域执行油气作业时发生的并由承包商支付的费用,其中当期操作费用可以100%当期回收,勘探费用和开发费用当期允许回收的比例是50%,剩余部分在以后年度回收。

 3)利润气分成比例:成本回收后,剩余部分的天然气收入可以在也门石油矿产资源部和承包商之间分配,利润气分配的具体比例可以通过与政府谈判确定。利润气分配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日产台阶不同的滑动比例收取。随着天然气平均日产量的增加,承包商所能得到的分成气逐渐递减(见表)。另外一种是按照?R因子?进行滑动分成,R因子为累计销售收入与累计投资成本之比,具体分成比例见表。如果是独立的天然气开发项目,还需要缴纳其他税费,包括承包商应支付相当于实际勘探费用(在勘探阶段发生并支付的费用)3%的固定税,合同签订时需要缴纳200万美元的签字费,每年约合40万美元的培训费、慈善费、社会发展费。

石油很重要么?

股票,表面的危机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匹在黑马,能源危机利好的股票有:天然气,石化方面的股票。

一、天然气股票是能源板块中的黑马。

很多人认为,天然气的价格在飞涨,而受益者就是天然气的生产商,但是一些媒体在分析后就认为,事情真的没有这么简单。现在大多数天然气企业的生产商,在2021、2022的时候,很大部分时间价格对冲的时候,是远低于3美元一MMBtu的,而西方期货收盘价为大多是5.619美元一MMBtu。

进而一些分析师认为,大众投资者可继续投资天然气股份,也可通过购买大型天然气生产商企业的股票,进而从油价上涨之中获益。因此这样的股票是值得我们审视关注的,然自己的收益得到最大化。

二、石油股票值得关注,未来趋势可期。

首选股票名单之中,石油企业很多公司在2022年的时候,产量没有继续对冲;例如马拉松石油企业就是这样,此企业的石油、液化天然气产量占天然气总量的一半左右,而在今年、明年的时候,可以采取的对冲措施也是很少的。

三、石化工厂业绩不错,行业股票前景好。

就石化工厂而言,其也是需要使用天然气进行运转的,其中普氏能源的分析师就从市场上认为,在西方国家很多此类企业运营状况是很好的,就是其在运营上成本较低,这样就利于一些化学企业的生产了。

就上面我们关于能源危机利好哪些股票的情况而言,很天然气和化工有关的企业股票都是不错,可以说在一定阶段之内,和天然气有关的一些企业的股票都是处于升值的,大家可以长期持有,一定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我们也要关注股票上的变化,只有高效益的股票才利于我们长期持有。

美国牵制俄罗斯,挑起俄乌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石油关系着一国的安全与发展大局,因此,它既是一种意味着巨大财富的重要商品,又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政治特性,能够造成国际斗争中的重大政治后果。在许多情况下,油气产品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战略武器使用,以威慑或制约他国,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

石油的政治后果首先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来说,在石油价格平稳的阶段,经济的增长与石油消费的增长成正比关系。这就是说,经济要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保证。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一般保持着1:1.5的比例关系。如果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供不应求,势必成为遏制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增长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就一个国家整体而言,石油对经济的遏制可以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政治后果。其次,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在战时关系一国的生存亡。因此,各国都尽可能地控制石油资源,谁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攫取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入侵苏联打算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他们都企图通过控制石油资源来主导战争。从这一角度看,石油的直接政治后果更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上述原因,石油在国际关系运作中常常被用来作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造成许多直接间接的政治后果。“石油禁运”便是其一。“石油禁运”可以是产油国对消费国采取的,也可以是某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另一些国家实行的。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为迫使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军,1973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采取了减少石油产量和对美国、荷兰等国的石油禁运。这次行动产生了效果。在阿拉伯产油国实行石油禁运期间,欧共体国家为保证取得石油供应,于1973年11月6日发表声明,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要求“在中东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提出“以色列必须结束1967年冲突以来的领土占领;……承认在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时,必须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再如,联合国为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而对南非实行石油禁运。而且,石油还是促使某些国家结盟的主要原因。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美国看中了加拿大、墨西哥丰富的石油资源。据报道,美国1989年底的5.8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中,3.88亿桶含硫原油绝大部分来自于墨西哥。而且,美国1992年进口原油38820万吨,其中5190万吨是由加拿大进口的,从中东进口的数量为8830万吨。可见,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仅比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多3640万吨。显然,美国建立此自由贸易区,可以在自己的后院解决相当数量的石油供应问题,以减轻对不安全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

由于石油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大都是石油进口国,特别是对危机四伏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很深。据美国能源部统计,自1950年以来,由于中东地区的各种政治、经济事件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石油供应中断大约有15次。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经合组织成员国都纷纷开始建立大量石油储备,确立了自己的应急能源储备体系。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方面:(1)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石油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2)稳定油价。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对市场就起着制衡作用。在1990年,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维持96天的消费。这么大的储备量和库存量随时都可以被抛售到国际市场上抑制油价的上升。正如西方报刊所评论的那样,尽管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遏制油价的上涨。(3)威慑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同时还可使潜在对手认识到这种储备能在相当长时间内起到石油供应的保护作用,在作出使用“石油武器”的决策时,不得不顾及可能给自己的石油收入所带来的无法承受的损失。

在这方面,中国目前面临的局面却是十分严峻的。中国目前当年产出的石油基本上都是当年消费,由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短缺的部分一般是通过减少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进口弥补。近几年来,原油出口量连年递减,而进口量逐年上升,到1993年原油的净出口量已经只有378.24万吨。而成品油进口量由1991年的800万吨增加到1740万吨,出口量则由466万吨减至370万吨。从这一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成定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除了一些石油和石化企业拥有总共一两千万立方米容量的生产周转性储油罐以外,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尚属空白。所以,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的筹划与实施必须提上日程。

从西方战略石油储备所得到的启示

70年代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在西方引起了极大震动。危机过后,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到1992年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94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另外法国也拥有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

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鉴于石油的安全供应事关重大,所以美国石油政策的制订非常重视国家石油供应的充足与安全,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石油供应,给予极高的重视。美国从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国会中陆续通过法律,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规定只许海军在战时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开采。迄今这些地区的矿藏仍在美国国家严格控制之下。

美国自1975年由国会授权政府开始兴建庞大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1977年进行了第一次政府购买。大规模的采购则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1978-1980年美国的石油储备维持在1亿桶。1981年则猛增到2亿桶,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市场供应趋于紧张,油价看涨,西方因恐慌心理疯狂抢购库存油,美国也不例外。尽管当时油价很高,1981年美国购进的战略石油储备仍高达每天33.6万桶。1982年战略石油储备上升到3亿桶,到1990年接近5.9亿桶。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储备总量占经合组织国家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目前已达到6亿桶。

海湾危机期间,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经受了真正的考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后,虽然在最初两小时国际石油价格普遍上涨,如在新奥尔良和休斯敦的现货交易中,油价由每桶32美元涨到35美元,但在这之后,油价立即全面下跌。1月18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格跌到每桶18.20美元,处于1990年8月2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到海湾战争结束时,油价为每桶21美元上下,约比开战前低10美元。海湾战争之所以并未引起油价如大多数人战前所估计的那样上涨,主要原因是美国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及其它有效的配合措施。1月16日,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近6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中,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若按1990年上半年每天消费1765.5万桶计算,美国已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供全国消费34天左右。而且,国际能源机构(IEA)也积极配合。截止1990年底,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石油储备高达36亿桶,可供消费96天。1月11日,国际能源机构宣布,一旦海湾爆发战争,该机构将每天向国际石油市场投放250万桶石油。这些行动,对消除市场供应可能中断的心理恐慌,起了巨大的镇静作用。另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其它措施,诸如,请各大石油公司在战争期间将石油价格冻结在战前水平,派能源部长沃特金斯专程去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寻求弥补石油供应的缺口。为弥补伊拉克、科威特400万桶/日的缺额,欧佩克决议暂时中止其配额生产体制,其成员国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增加产量,实际欧佩克后来增加的原油产量超过了这个400万桶/日的需求缺口。这些措施特别是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起到了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和平抑市场原油价格的作用。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仍在增加,预计到2000年进口石油将占到美国石油供应量的67%。为应付由此而带来的风险,1989年美国参议院决定,拟将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提高到10亿桶,于2000年完成。由此看来,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已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并已成为美国政府对付石油危机的一张王牌。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石油消费量在1994年占能源总消费量的56.3%,其中99.7%的石油依赖进口。而且,日本进口的石油中77.3%(1989年)来自政局难以稳定的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的石油供应体系直接受到围绕石油而形成的国际动荡的影响。因此,保证大量石油的稳定持续供应,以满足国内需求,对于日本来说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日本采取鼓励私营公司进行石油的勘探与开发活动,加强与产油国的联系,实现石油供应来源的多样化等措施。此外,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是,建立充足的石油储备,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急状态。

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包括公司储备和政府储备,与美国不同,日本更重视公司储备而不是政府储备。日本的公司储备指私营公司的储备和液化石油天然气进口商的储备。从1972年,日本的石油公司开始进行石油储备活动,截止到1995年3月底,公司石油储备约为4540万立方米。同时,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也不少,1995年3月底,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另外,与美国相比,日本除储备石油外,还建立了液化石油气的储备。1981-1988年液化石油气储备已能保证50天的消费水平。

西方战略石油储备的做法充分说明,鉴于石油是这样一种具有政治特性的特殊商品,是一种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物资,所以一个国家石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是一国石油业的唯一目标。石油行业的决策和管理者以及政府官员在考虑石油问题时,必须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政治头脑。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筹划与解决,既应遵循经济规律的要从实际出发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

随着进口石油的不断增长,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正不断提高,石油的安全供应问题逐渐突出。据中科院能源所预测,到2000年,中国年需原油2亿吨左右,而国内年生产能力预计为1.65-1.75亿吨,缺口近2500-3500万吨。这更强调了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源经理人讯 一、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是重视和增加勘探投入,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备

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备比储存石油更安全、保险。首先,勘探投入减少必然导致对外来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给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石油进口费用大大减少,通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上升。但低油价实际上打击了西方国家的石油业,勘探投入减少。西方大石油公司1986年的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比1985年减少约30%,其中美国减少了近40%。1986年底,全世界在用钻机数目约为2200台,比1985年底的3500台下降了37%左右。美国在用钻机数量下降幅度最大,1987年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和石油勘探投资减少,西方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加深了,美国原油消费量40%以上依赖进口。其次,对外依赖加深,必将造成石油供应风险程度更高。世界上目前约有1000万桶/日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原油的实际供给量也大大超过需求量。若简单地从数量上分析,2000年以前是不会发生原油供应危机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10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几乎全部掌握在欧佩克手中,其中70%在中东地区,而恰恰是该地区政治风险之高可谓世界之最。1973-1974年和1978-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给西方石油进口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国际政治风云的动荡混乱,这两次危机的发源地就在中东及波斯湾地区。有鉴于此,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防止该地区突然中断石油供应给国家造成危害,美国等国家采取一系列能源保障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增加石油投资,更多地拥有资源储量。例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日本一方面利用日元升值油价下跌的机会从别国购买石油资源储量;另一方面与拥有资源的国家合作开发石油,企图从中取得一定量的产品支配权。日本1988年在石油勘探开发上投资15亿美元,几乎是1980年的两倍。美国政府为了增加石油储量也增加了勘探开发投资,投资地区不是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国外石油前景良好地区,如加拿大和北海地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中国石油安全供应的根本保证应是立足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力量的发展上,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石油资源合作,寻找并拥有更多的石油资源,这样石油供应的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尽快建立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

尽管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量是最可靠的根本保证,但是,将石油购买来并贮藏起来,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则不失为一种更快捷有效的安全供应石油的方式。这已为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以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1993年为例,这一年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总量达到3305.21万吨,而原油和成品油出口总量是2313.45万吨,原油进口量约占年原油总产量的11%。虽然这个比例与同一年的美国(40%)和日本(99.7%)相比要低得多,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据日本专家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403.84万桶/日,石油产量为309.4万桶/日,则石油净进口量约95万桶/日,相当于每年进口原油4730万吨(1吨=7.33桶,1年以365天计)。进口原油约占需求的24%。由此看来,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快就将翻一番。而且,在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中,进口中东原油的比例几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预计今后对不稳定的中东地区原油进口量将会继续增多。因此,石油供应的风险也将会进一步增大。另外,还要考虑到,美国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可以用来保护其海外石油供给途径的畅通无阻,而中国尚无这样的凭借;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表现得原则性不足,灵活有余,苦苦谋求政治、外交大国地位而不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石油供应线极为脆弱,经常陷入有求于人惶恐不安的境地,中国决不能等到出现这样严重局面时才重视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综上所述,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应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尽快予以筹划和解决。有一种意见认为,鉴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费难以筹措,所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问题可以等到2000年以后再考虑。这显然是一种只计较经济利益得失,而缺乏政治眼光的片面看法。能源经理人讯 三、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当然应该适应中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情况,服从国家发展与安全及对外斗争的需要。仅就笔者考虑所及,具体的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

这首先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运输和储存;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进口原油在国内加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原油加工能力。另外,液化天然气的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逐步建立。这是因为液化天然气在环境保护的要求下需求量将增加,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且能源极其缺乏,它与亚洲液化天然气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相距不远,那么,在中国炼油厂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下,进口一些液化天然气并储存起来的趋势有可能形成。但是,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1994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发现一个天然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大气区,总资源量达13.4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1/3。其中,可开发的经济资源量约为2.5-3万亿立方米。随着天然气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天然气产量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只能是原油储备的补充,天然气储备的量将不会太大。

2,中国战略石油的储存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

这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并适应中国油田分布广泛以及便于储存运输并尽量节省费用的需要。战略石油储备主要是为了对付包括战争在内的突发事件,所以把储存地点分散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袭击、破坏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加之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皆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战略石油储备的分散布局,可以因地制宜,就近使用生产或进口的石油建立储备,方便石油的加工、运输以及紧急情况时的调动和使用,提高安全可靠性,并节省各项费用。同样,储存石油的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山区可以利用地形建立岩洞储存,在沙漠地区可以建设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在海湖水面可以建立浮动式船、罐储存,这样可以兼顾安全可靠与经济方便两方面的要求。能源经理人讯 3,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应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

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问题上,日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美国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为此,美国政府至1991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购买原油用了160亿,其余30亿用于设施建设。在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经费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日本要维持其战略石油储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维修费用。特别是日本私营石油公司的储备,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难以维持的。日本主要采取的办法,一是日本石油公团为私营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这些措施促进了石油公司石油储备的建设。为解决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经费问题,近几年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提出了新的办法。如1991年2月的一份议案,要求原油和油品进口者无偿提供相当于他们进口总数的9%作为战略石油储备,或给国防部作为“石油保险费”。这9%将足以满足国防部所需,并可以22万桶/日的速度充填战略石油储备,使储备总量在5年中由5.9亿桶扩充到10亿桶。但美国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未采纳这个建议。

根据目前的情况,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首先,如果战略石油储备问题能够被当作关系中国安全与发展大局的要务,象国防那样居于国家重大战略地位,那么由中央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石油储备,应是顺理成章不成问题的。所以,政府在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发挥主干作用。其次,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下,石油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有了相当的自主权,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对原油及油品的需求,石油企业在储存石油方面的积极性将不断提高。这样,就为建立“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奠定了基础,中国各石油企业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企业两方面的作用,借鉴美日等国的做法,国家应在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上制订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对石油企业建设储油设施的工程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同时,对进口石油按一定比例征收“石油进口保险费”,将这部分石油集中起来建立政府战略石油储备。征收“石油进口保险费”应注意征收的比例不能太高。比例定得适当,不至于给进口石油的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另外,笔者初步考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石油公司,在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中一身二任,既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承建着,又是自身商业石油储备的积极筹建者。所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应该遵循国家的政治、经济需要和自身的商业利益的双重原则,积极进行战略石油储备的有关运作。

原因很简单,美国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是牵制和消耗俄罗斯,通过制造麻烦,来拉进俄罗斯,让俄罗斯陷入危机四伏中,既可以没有成本的消耗俄罗斯,又可以让俄罗斯陷入困境中,无力顾及其他地区,便于美国摆脱对方。

二是拉近和欧洲盟国,让欧洲盟国更加依赖美国,因为俄乌紧张,单凭欧洲的实力,难以抗衡俄罗斯,这样欧洲就更需要和依赖美国,套牢欧洲不让他们与美国离心离德,利用欧洲借力打力,为美国战略转移和布局,充当马前卒。

美国之所以打压俄罗斯,其惧怕斯拉夫人的心里是与生俱来的,从拿破仑到现在的美国,他们对俄罗斯的战争和斗争,以经持继两个世记。这是历史上最顽强的,最不可猜测的争斗。俄罗斯国土面积广扩,资源丰富的很,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对俄罗斯和资源想法设法想的到,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美国拱火俄乌,自有其政治经济算计。一方面,世界上保持低裂度对抗,美国很乐见,原因很简单:显示美国的存在和作用,有时甚至双方得买点美国,还可直接乘机塑造危机发展方向。具体到俄乌冲突,美国明显在支持乌把事情搞复杂、闹大,其目的无非就是对俄极限施压,挤压其战略空间,最好让俄深陷其中无遐他顾,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也吓吓欧洲人,要借强大又好斗的俄罗斯来狠狠进行敲打,让昔日这帮小弟别再跟老美离心离德,跟俄罗斯走得太近;而乌克兰更应对美俯首帖耳,感恩戴德。这样顺势收服乌克兰。另一方面,俄欧能源搏奕牵动着美国、乌波等国高度敏感的神经和切身利益,美国必不可失去话语权,更不可失去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