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天然气为什么变的这么短缺?

2.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

3.我国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吗

4.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温压条件

5.天然气的前景怎样?

6.我国四大天然气产区分别是哪?

南海天然气价格最新行情表_南海天然气开采情况如何?

一、天然气工业的特点

1.探明可采储量稳步增长

2006年,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10%。其中,中石油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80万亿立方米,占当年全国探明可采储量的73%;中石化0.72万亿立方米,占18.8%;中海油0.32万亿立方米,占8.2%。截至2006年底,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3.09万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0.24万亿立方米,增长幅度约为8.4%。其中,中石油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2.2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1.8%;中石化0.61万亿立方米,占19.7%;中海油0.26万亿立方米,占8.4%

2006年,陆上天然气储量增长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等气区,海上天然气的储量增长海域集中在南海海域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成果,尤其是在四川、新疆等我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普光、塔里木气田等大气田的天然气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基础。

2.生产量和销售量持续上升

2006年,中国天然气工业产量为585.53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方产量10.67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86.03亿立方米,增长约17.2%。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气产量为442.12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工业产量的75.5%;中石化、中海油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70.63亿立方米、62.1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1%和10.6%。在各气区中,四川气区天然气工业产量最大,超过15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26%;塔里木气田开发能力提高,天然气工业产量突破100亿,达到11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第二个产量超百亿的大气田,产量增长幅度高达94%,几乎翻了一番。

2006年,全国天然气销售量为491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21.8%。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气销售量为37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销售量的75%。中石油的天然气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市场销售量最大,为143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销售量的29%。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销售量达到75亿立方米,主要是由于西气东输。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增长,从结构来看:天然气消费以城市燃气和化工(包括化肥)为主,两者占天然气销售量的3/4;增幅最大的是发电用气,天然气销售量47亿立方米,增幅接近100%,占总销售量的9.5%。

3.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管网安全平稳运行

截至2006年底,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约3.38万千米,其中管径大于426毫米的管道总长度为2.3万千米。中石油的天然气管道总长2.8万千米,占全国总量的80%。

2006年仍然是天然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全年管道建设的总长度为1600千米。主要包括深圳LNG项目外输管道和淮武联络线管道。深圳LNG项目外输管道是配套LNG接收站的外输管线,一期工程主要向广州、深圳、东莞及佛山等四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电用户供应天然气,全线长度385千米,主干线管径914毫米,设计压力9.2兆帕,2006年管线实现全线贯通竣工投产;淮武线为连接西气东输管线与忠武线的联络线,起于西气东输管线淮阳分输站,止于忠武线武汉末站,管道线路长454千米,管径610毫米,设计压力6.4兆帕。

与此同时,从提升现有管网输气能力、保障管网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中石油还实施了西气东输和涩宁兰增输工程,建成了华北地区板808和828地下储气库。

在管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2006年储运设施的运行相对比较平稳。西气东输、陕京线、忠武线、涩宁兰、崖港线等国家基干管道以及华北地下储气库全年安全平稳运行,实现了全年安全供气。

4.天然气市场开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中国6大气区天然气已实现了全面外输,天然气消费分布也逐渐由油气田周边向中东部转移。尤其是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涩宁兰及联络线和深圳LNG项目建成的投产,新的市场区域大面积扩展,新的用户用气条件逐渐成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两湖地区以及干线沿线省区,不断有新的气化城市增加,掀起了气化高潮。2006年天然气市场开发工作主要围绕西气东输管线、忠武管线、陕京线系统、冀宁联络线和引进LNG等市场展开。

西气东输工程的目标市场为管道沿线的河南、安徽和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上海、浙江、江苏)。2006年,西气东输管道合同用户均已用上天然气,全年天然气销售量为80.8亿立方米,为年计划用量的116%。尤其是发电用户的发电用气量大幅增长,全年用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长三角地区的电厂基本上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

忠武线的目标市场为两湖地区。2006年管道沿线城市相继实施了城市气化工程。截至2006年底,约有20个城市用上了天然气,全年天然气销售量达到9.1亿立方米。

深圳LNG项目的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项目于2006年6月投产后,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四个主要城市以及管道沿线的部分中小城市用上了天然气,深圳、广州、惠州等地的电厂也相继使用天然气发电。深圳LNG项目全年实现天然气销售量5.8亿立方米。

除了以上重点开发的天然气市场外,陕京线系统的供气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供气量不断增加,2006年销售量达到50亿立方米;冀宁线以及忠武线等联络管道也实现了向沿线地区部分城市供气。

5.天然气国际合作项目,或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正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地寻求对外合作,稳妥地开展工作。在天然气引进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多线出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液化天然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广东LNG项目投产。2006年6月28日,总投资290亿元的我国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试点工程———广东LNG项目正式投产。项目一期规模370万吨/年。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合营项目25年资源供应合同开始实施。

二是福建、上海LNG项目资源得到落实。福建LNG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资源购销协议。根据协议,从2009年年初起,印度尼西亚东固项目每年向福建省提供260万吨液化天然气。这标志着中海油和福建省在引进液化天然气、开拓国际能源供应渠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与马来西亚液化天然气第三公司于2006年11月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合同》,合同期限为25年。根据协议,马来西亚将从2009年开始向上海供应液化天然气,数量自110万吨起逐年增加至2012年后的每年300万吨(约合4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标志着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始启动。

(2)其他相关的天然气合作正在积极推进。

2006年3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中土天然气管道总协议,中国计划每年从土库曼斯坦进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此前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展哈萨克斯坦至中国天然气管道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2006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伊朗方面加强了合作。中海油与伊朗签署了一项新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开发伊朗的北帕尔斯(NorthPars)天然气田,并建造生产液化天然气的相关装置。2006年12月,伊朗国家天然气出口公司宣布,每年将向中石油供应约300万吨液化天然气。此外,中石化在伊朗有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开发和进口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资源。

此外,中俄双方正在共同推动中俄两国已签署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合作项目,积极落实双方已经签署的协议

二、天然气工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

根据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天然气资源总量为38.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29.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而累计探明储量只占其资源量的6%,同世界平均探明程度(42.6%)相比,要低得多

2.天然气资源分布与市场分布的矛盾突出

根据目前的评价,中国8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新疆和青海等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发达和发展速度较快、能源短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对清洁能源需求大的城市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与资源地区相距上千千米乃至数千千米以外的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海域发现的天然气资源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上述经济发达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由此造成资源分布与市场分布的矛盾十分突出。

3.天然气资源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

中国天然气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其中沙漠地区26%,山区25%,黄土塬12%,海域21%,合计达84%。同时,天然气储层埋藏深,物性不好,中国大陆有32.5%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地下3500~4500米的范围内,24.8%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4500米以下的地层内。

4.天然气产量较低,导致储采比较大

目前,天然气年产量仅有270亿立方米,以人均来看,天然气产量20立方米左右,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如英国人均天然气产量为1300立方米以上);与此同时,中国尚有10000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没有动用,储采比达到70以上。

5.天然气消费构成不合理

中国天然气消费的构成,发电占15%,工业占16.8%,化工原料消费占50.8%,城市和商业用占17.4%;天然气在能源一次消费结构中仅占2.1%。而世界各地天然气的消费构成,北美地区依次为发电13%,工业34%,化工原料4%,城市与商业39%,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27.2%;西欧国家依次为发电17%,工业24%,化工原料4%,城市与商业45%,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的19.2%。显然,同世界各地的天然气消费构成相比,中国化工原料用气过大,天然气消费构成极不合理,消费结构亟待优化,且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也亟待提高。

6.天然气储运设施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油轻气”思想的影响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资金紧张等原因,中国天然气储运管网等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到目前为止,中国只建成天然气输送管线1.3万千米,且以地区性干线为主,除四川和重庆地区连成输送管网外,其他均为由独立的气田直接向少量用户供气的输气管道组成,没有连接成为输气管网;同时,中国至今为止尚没有建设供调峰用的贮气设施。

7.天然气市场机制不完善

目前中国天然气从生产到消费,存在四个利益主体:油气田企业、管道输气公司、城市天然气开发销售商和终端用户。其中前三者的利益都要从用户消费中得到,而市场的最终载体只有一个———用户。此外,中国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全部被国有企业独家垄断。这种垄断经营,以“个别成本+利润”的定价方法,将企业应当消化的费用转嫁给消费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种以个别成本定价的方法是“本末倒置”的,它违背了价格形成的机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最终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今年天然气为什么变的这么短缺?

由于荔湾3-1构造LW3-1-1井获天然气重大发现,为了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前景,继续设立了“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项目”。

(一)项目目标

开展工作区的区域油气地质研究;优选评价有利目标,坚持对外合作和自营并举,积极实施钻探,力争在深水区取得新的突破;形成具有适合南海北部深水区特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技术方法系列。

(二)项目工作范围

工作区主体位于南海北部陆坡区,范围与前一项目相同。

(三)项目工作内容

项目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开展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

2.天然气地质特征研究

包括:①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陆坡盆地结构和富生烃凹陷研究;②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凹陷热史恢复和烃源岩热演化研究;③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无井/少井凹陷一体化评价;④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远源碎屑岩沉积机制及储层研究;⑤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碳酸盐储层预测;⑥南海北部深水西区和东南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判别方法。

3.力争实施钻探

(四)项目承担单位和起止时间

项目承担单位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项目工作周期2年,起止时间为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

煤改气,北京花费了大量财力补贴市民,还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但河北省那么大,那么多市民,一年之内要做到煤改气,难度显然更大;农村面积那么大,管道,炉灶怎么能够迅速采购,铺设,安装到位;气源不足,很难满足突然暴增的用气需求,

央视网消息:进入冬季,随着供暖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在11月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而随着需求的增长,全球的天然气价格也都随之暴涨;月度水平,天然气生产商加足马力依然无法填补供需缺口,遏制价格的暴涨。短短一个月之内,国内液化天然气价格从每吨4000元飙升至万元以上。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12月18日液化天然气最高接收价格已经涨至每吨1.2万元人民币。

煤改气,那也得一步一步来,一下能全国都改了?全国那么多城市,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全球价格不上涨才怪呢

现在全球都知道中国缺气了,狠命涨价。谁之锅?一拍屁股,就决策了吗?!

但其实这样的后果,也不难预料到,我们作为小市民都能想到,领袖人就想不到了吗?

显然他们不是想不到,是不得不这样做;

当今事不容我们多说,我们来看看往年案例;

1、当年公社食堂,各家各户把锅砸了炼钢铁吃共产主义大食堂,结果没粮食了,然后就是三年~饥~荒。

2、建国之后,高层确立了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战略。那钱从哪里来?从西方借不可能,和苏联借也不多,中国没有殖民地可以剥削,只能从农民伯伯手里拿啦;于是粮油统购统销就出台啦;还只能低价收购,那这中间的差价,就可以拿去投资工业了;

也有人说利在千秋,环保今年的举措促使空气质量提高好多,PM2.5指标下降了不少,溃痈虽痛,胜于养毒,环保可能短时间内使的部分人企业举步维艰,导致部分人利益受损,但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就得有农民的付出,有牺牲,产业升级后,效果可能会更好,生活会更幸福,不能想要健康还不愿舍弃部分农民伯伯的利益。

看着北京最近的这大好的蓝天,就有一种罪恶感,它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和痛苦

北方用着南方的气看着蓝天,南方烧着北方的煤吸着雾霾

我国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吗

(一)区域地质背景

南海北部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为新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边缘上的陆架较平坦,陆坡的地形复杂多变,海槽、海谷、海台、海山、海丘、陡坡和陡坎遍布,还分布一些岛屿,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陆缘上分布有一系列盆地,如台西南、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北部湾、西沙海槽、尖峰北、尖峰南、双峰北、笔架南、中建南等盆地。这些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厚度达2~11km。目前证实,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相当丰富。

南海自中生代末以来,曾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早期的神狐运动属张性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张性断裂,形成地堑与半地堑,沉积了一套同张裂沉积系;此后的南海运动导致南海海底扩张,到早中新世时形成南海海盆;中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造成盆地沉积层的挤压,并产生断裂和区域不整合,东沙运动之后,南海地区构造活动趋于平静,全区均发生区域性热沉降。在这一地质时期中,由于陆地的上升速率加快,全区沉降速率较大,致使大量的沉积物进入陆缘,从而使陆缘的沉积速率加大。根据ODP184航次钻井资料揭示,在东沙群岛东南地区,1144井位1×104a以来的沉积速率为400~1200m/104a,而1143井位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50~210m/104a。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速率很大,第四纪沉积超过2000m。在美国东海岸外布莱克海台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350m/Ma,该区已发现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上述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和西部陆坡的沉积速率和布莱克海台类似,沉积速率大,可以堆积大量有机质,为细菌将其降解为甲烷气提供物质条件。而中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在下伏沉积中形成许多断裂,有利于下伏沉积中的有机气体沿断裂向上运移,从而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提供充足的气源。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区域构造条件来看,南海北部东沙-神狐隆起是在基底高地上发育起来的,中中新世后,开始沉于水下,并接受沉积,而且沉降速率相当大。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在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初期也是基底高地,后来沉于水下并接受一套碳酸盐岩沉积。这两地的构造环境和构造发育史基本相似,都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优越地区。南海西沙海槽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环境及构造发育史和美国墨西哥湾相似,也应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南海东部通过马尼拉俯冲带和菲律宾地块相接,其增生楔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相似,从已有的资料看,也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二)勘探及研究现状

我国于1990年首次在兰州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科学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了基础研究。至今,全国有近20个研究小组积极参与到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工作当中。2004年,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CGHR)成立,其目的就在于扩大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室研究和进行海上实地研究,以评估中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始于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区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完成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测线534.3km,首次在西沙海域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层(BSR)。2000年9月至11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再赴西沙海槽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多道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气态烃现场快速测定、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等。发现BSR分布面积约5700km2,初步预测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45.5×108t油当量。取样分析证实,西沙海槽区海底沉积物中Mn、Fe、Sr元素明显异常,这是深部油气藏的间接指示。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在南海北部东沙陆坡区开展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及相应的海底测深调查,在西沙海槽区开展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在西沙海槽区首次发现了碳酸盐结壳的存在。该结壳的发现,不仅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而且为天然气水合物今后的调查乃至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2002年1月,批准和启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自专项实施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相继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的东沙群岛、神狐海域、西沙海槽、琼东南海域开展了综合调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调查手段包括高分辨率多道地震、三维地震、单道地震、浅层剖面、多波束、地质取样、地球化学、海底摄像等,发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存在非常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明显证据。从南海北部陆坡的地震数据显示,我国已在东沙群岛东部、神狐隆起、西沙海槽、中建南盆地、笔架盆地及南沙海域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反射层BSR显示。这些初步数据表明,南海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是不容置疑的。

2002年3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再赴东沙群岛作业,该航次一个引人注目的收获是,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取样站位甲烷含量自浅表层向深层增高,最高含量高出非异常值的几百倍。由于该海域位于地震资料圈定的BSR范围内,海底摄像发现的断裂陡坎,拖网获得的成岩极好深层沉积岩,均表明该海域存在一东西向的断裂,推测高含量的甲烷气来源于天然气水合物。2003年12月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利用海底摄像技术在3000m深海底发现了灰白色团块状的沉积物质,分析认为,这种灰白色团块状物质是深部地层中的可燃冰分解后,甲烷气沿海底断裂喷溢出海底后形成的。该结论得到国际可燃冰权威专家的认同。这一发现证实,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有可燃冰。2004~2006年,在2001年、2002年、2003年3个调查航次成果基础上,在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优选出重点目标区开展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和似三维地震调查,同时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多波束等海底浅表层综合调查,旨在优选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2006年6月2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基尔(Kiel)大学合作,使用德国“太阳号”船对南海北部进行了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km2的巨型碳酸盐岩。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104a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相当于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km2,其资源估算达4.1×1012m3(姚永坚,2007)。到目前为止,经过近9年18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及相关的研究,在南海北部陆坡基本形成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等项目在内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测网,共获得3×104km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勘探成果和地质认识:①运用深水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对其在南海北部陆缘的分布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②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神狐、东沙和琼东南海域发现了清晰的BSR、振幅空白带(BZ)、BSR波形极性反转和地震高速带等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异常标志;③初步圈出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并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④运用海底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技术、多波束测深、海底摄像、浅层剖面以及气态烃现场测试等多学科调查手段,进一步证实在我国西沙海槽、东沙海域和神狐海域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海底地质、地球化学异常以及矿物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标志。

2007年4月21日至6月12日,我国正式启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作。有来自9个国家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在航次钻探开始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们经过地球物理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反复研究,圈定出2个重要目标区,确定了8个站位钻探和测井,对5个站位进行了取心取样,其中3个站位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岩心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功率达60%。航次最终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航次第1个站位获取的样品取自海底以下183~201m,水深1245m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丰度达25%,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10m;第4个站位取自海底以下191~225m,水深1230m,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达48%,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25m。第二航次第1站位在水深1108m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达44%,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25m。3个站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释放的气体中甲烷含量高达99.4%以上,点燃即可燃烧。在获取海底多段沉积物岩心之后,现场对岩心进行X射线影像、红外扫描等18项测试分析。科学家初步认为,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是以均匀分散的状态、成层分布,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大,饱和度高。据初步预测,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展示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成为世界上第2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使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9年9月26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科学钻探试验孔”工程,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经过初步勘查,目前在青藏高原中纬度大陆地区,蕴藏着2.97×1011m3~2.99×1011m3天然气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预计10a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温压条件

我国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句话是正确的。

我国海洋大陆架上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人民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杜燕飞)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年中国石油增产量一半以上。

2022年,受油气价格大幅攀升带动,全球海洋油气投资大幅增长。《报告》显示,今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有望达到1672.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油气总投资的33.2%,其中,深水、超深水投资显著增长。

分区域看,亚洲和中东是投资最高的区域,中国表现亮眼。2022年,全球海上钻井工作量中,近40%来自中国海域。

今年也是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海洋油气获得勘探新发现7个,成功评价宝岛21-1等20个含油气构造,年内计划投产7个新建产能项目。

《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达5862万吨,同比增长6.9%,增产量占全国石油增产量一半以上,渤海和南海东部是海洋石油上产的主要区域;海洋天然气产量达2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13%。

展望明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有望突破6000万吨大关,继续保持中国石油生产增量的领军地位;海洋天然气产量有望突破230亿立方米。

天然气的前景怎样?

一、南海的地热条件

南海的温度和热流数据主要有两类(Wang Jiyang等,1996):一类是海底探针数据(共225个),主要分布于陆坡和深海区;另一类是油气勘探井的钻孔数据(358个),主要分布于陆架区。热流测点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132个)、北部陆坡区(115个)和南部陆架区(102个),而在吕宋海槽(13个)、东部陆架区(30个)和西部陆架区(31个)等地区热流测点较少(表4-4)。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测点位置、水深、海底温度、地温梯度、热流和热导率等。其中热流值的差异很大,从小于10mW/m2到大于190mW/m2均有。

对于这两种方法测得的热流数据,数值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海底探针数据更离散一些。对于地温梯度数据,海底探针测量结果明显高于钻孔测量结果,钻孔测量的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5mW/m2;而海底探针测量的地温梯度平均值为95mW/m2,比钻孔结果高一倍还多。这主要是由于钻孔数据多来自井底,随着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压实作用越来越强,因此热导率值比较高,平均值为2.21W/(m·K);而探针数据多来自海底附近5m左右的沉积物,松散的沉积物热导率很低,平均值为0.85W/(m·K)。然而两种方法计算的热流值相对变化不大,导致探针测得的地温梯度明显高于钻孔测量结果。

表4-4 南海各构造区热流、温度数据统计表

(一)海底温度条件

南海的海底温度在大陆架地区为6~14℃左右,大陆坡地区的海底温度为2~6℃左右,中央海盆的海底温度为2℃左右。海水等深线与等温线趋势一致,等深线密集处,等温线也密集,其走向反映了大陆坡的走向。

图4-9 南海海底温度和水深关系图

南海的海水深度和海底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图4-9)。海底温度随着海水水深的增加而降低,当水深大于2800m时,海底温度趋于稳定(2.2℃);当水深小于2800m时,水深和海底温度在对数坐标系下呈线性相关,拟合的公式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D为水深;t为海底温度。

与世界上其他海域相比,南海的海底温度比印度大陆边缘的海底温度要低一些,比日本海域要高一些。例如,在水深为1000m时,我国南海的海底温度在5℃左右,而印度大陆边缘的海底温度在8℃左右(Rao,1999),日本Sagami湾的西部海底温度在3℃左右(Kinoshita等,1991)。

(二)南海热流特征

1.南海热流分布

南海海域的热流值变化较大,从小于10mW/m2到大于190mW/m2均有(何丽娟等,1998)。南海热流数据共597个(其中有14个位于陆上),海洋热流平均值为75.9mW/m2,分布在40~100mW/m2间的数据最多,有482个,小于40mW/m2的有26个,大于100mW/m2的有75个。南海热流值比中国大陆平均热流值〔(65.2±26)mW/m2〕高得多,可见,南海是一个具高热流背景的地区。

南海虽整体处于高热流背景,但不同地区仍有明显的差别。本次研究将南海分为9个区,即中央海盆、北部陆架区、北部陆坡区、西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部陆架区、南部陆坡区、东部岛架区和东部岛坡区(吕宋海槽),西部陆架区的测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海各构造区温度与热流等资料统计于表4-6。

南海中央海盆、西部陆架区和南部陆架区平均热流值很高,吕宋海槽平均热流值最低(表4-6,图4-10,图4-11)。

从热流分布图上可见(图4-11),高热流区位于万安滩、曾母暗沙盆地和中央海盆的西南部海域,热流值都在120mW/m2以上;南海的低热流区分布在吕宋海槽(小于40mW/m2)、西沙海槽附近(小于60mW/m2)和湄公盆地(小于50mW/m2)等几处,另外,台湾西南盆地和南沙等几个区域的热流值也均低于70mW/m2。

2.南海盆地地热特征的形成机理

南海盆地现今地热特征是盆地热演化的产物,而盆地的热演化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岩石圈拉张减薄是影响大地热流的重要构造事件之一,岩石圈热松弛时间约在62Ma,此后大地热流基本不再受影响。因此,南海大地热流分布主要与60Ma以来新生代构造运动有关。新生代南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但关于构造运动的期次和时间,尤其是中新世以来是否存在区域性构造活动,目前仍有异议。

何丽娟等(1998)在研究南海盆地地热特征中,采用多期构造热演化模式对南海的东、西地学断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造成南海区域性高热流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说,南海地热特征主要与下述作用相关。

多期拉张综合作用 南海新生代经历的拉张作用分别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神狐运动,约65Ma)、早始新世(南海运动,约54Ma)、早渐新世(海底扩张,约36Ma)、中中新世(东沙运动,约15.2Ma)和上新世(流花运动,约5.2Ma)。由于已超过或接近岩石圈热松弛时间,早期拉张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基本消失。早渐新世的拉张程度很小,东地学断面拉张系数为1.02~1.21,西地学断面为1.04~1.26。尽管拉张量小,由岩石圈拉张减薄、软流圈拉张上涌造成的热异常也较小,但在经过约20Ma的演化至东沙运动发生时,热异常并未消失,尤其在海盆区,温度场仍未稳定,对后期的热演化史还有一定影响。中中新世的拉张程度很大(东地学断面拉张系数为1.09~1.65,西地学断面为1.05~2.15),且此期演化时间较短(距上新世拉张仅10Ma),因大幅度拉张引起的热作用强烈影响着地温场,并继续影响着后期(上新世)拉张演化。因此,南海现今热状态是在多期拉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图4-10 南海各构造区热流值

图4-11 南海热流分布图

上新世拉张的重要作用 由于岩石圈较薄和温度场尚未稳定,南海在上新世再次拉张,成为影响现今热流的重要热事件。该期拉张程度较大(东地学断面拉张系数为1.06~1.76,西地学断面为1.04~1.90),演化时间很短,现今地温场仍受其影响,处于非稳态分布。因此,在影响现今地表热流的多期拉张中,最后一期的作用至关重要。

拉张的非均匀程度 从总体来看,南海经受的拉张程度很大,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极不均匀。从时间上看,早期拉张量相对较小,后期拉张量相对较大;在空间分布上,陆缘与海盆以及不同陆缘的拉张量均不同。在高热流背景下,南海局部热流分布的非均匀性是由拉张的非均匀性所造成的。从南海北部陆缘到海盆,拉张程度呈逐渐递增趋势。东地学断面,在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拉张,其总拉张系数北部陆缘为1.21,向南递增,至中央海盆达3.45;西地学断面,北部陆缘的总拉张系数为1.20,向南递增,至海盆区(西北海盆)达5.15。由于东、西地学断面未经过南缘,故无法直接同北缘及海盆区对比,但地壳厚度可反映其总体的拉张程度。南海南缘地壳厚度在10~20km之间,比北缘地壳(15~30km)薄得多,表明南缘地壳活动性相对强烈且拉张程度大,尤其是西缘西部的地壳很薄,但新生代沉积很厚。如曾母暗沙盆地,自晚始新世以来沉积厚达12km(且上新世以来沉积较厚),表明近期拉张强烈,这从磁异常和地幔对流资料均已清晰反映出来。南海热流分布特征与其经受的新生代多期拉张、尤其近期的拉张密切相关。

东部俯冲消减作用 南海东缘马尼拉海沟和吕宋海槽附近的海域,在新生代经历的构造运动显著有别于其他地区。新生代南海海盆洋壳在此俯冲消减,该区成为典型的俯冲带低热流区。

因此,从热历史的角度讲,南海目前处于拉张后期的沉降期,热流逐渐降低,将更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保存。

总之,南海热流数值差异很大,在总体较高的热背景下,吕宋海槽、西沙海槽附近、湄公盆地和台湾西南盆地几个地区热流较低,这几个地区可能是有利的水合物成藏远景区。从热历史的角度讲,南海目前处于拉张后期的沉降期,热流逐渐降低,因此将更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保存。南海的海底温度在水深小于2800m时,温度与水深呈正相关关系,水浅则海底温度高,水深则海底温度低。

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一)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计算方法

1.原理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是由地温梯度确立的深度-温度关系曲线和水合物相边界曲线共同确定的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和海底之间的区域(图4-5)。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和海底之间的距离即是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同时,对于不同天然气成分和孔隙水盐度条件下的水合物,只要具备了各自相边界曲线的表达方程和温度-深度方程,就可以计算各种情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了。

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水深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都可以形成并保持稳定。这时,还需要确定海底的温度、压力和深度条件,并结合水合物相平衡条件来判断水合物在海底的稳定性。这样确定出的水深条件,反映在平面图上,即是水合物稳定带在平面上的分布。

2.公式的确立

由于天然气的组成多种多样,南海的各个地区天然气的组成也会有很大差异,沉积物中孔隙水的盐度在各个地区也会不同(表4-5),况且目前南海没有详细的资料。因此,在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过程中,选取了以下4种情况作为代表:①海水环境(孔隙水盐度为35‰),天然气中只含有甲烷一种成分(简称组成1);②纯水环境,天然气为纯甲烷(简称组成2);③海水环境,天然气中含90%甲烷,7%乙烷和3%丙烷(简称组成3);④纯水环境,天然气中含90%甲烷,7%乙烷和3%丙烷(简称组成4)。由表4-5可见,含水沉积物在0~35‰纯水和标准的海水盐度条件下基本是两种极端的情况。

表4-5 部分发现水合物地区孔隙水盐度特征

对于第一种隋况——海水环境甲烷水合物,在计算水合物稳定带底界深度时,所采用的方法与Rao(1999)计算印度大陆边缘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方法类似。如采用Miles(1995)提出的海水中甲烷稳定边界曲线方程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a=1.559474×10-1;b=4.8275×10-2;c=-2.78083×10-3;d=1.5922×10-4;p是压力(MPa);t是温度(℃)。海底温度(t0)和地温梯度所确定的温度-深度函数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tz(℃)是沉积物深度(D=Z0+Z,海底以下深度,单位为m,Z0为水深(m)处的温度;GL为地温梯度。压力p(MPa)与深度D(m)的关系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C1=(5.92+5.25sin2(Lat))×10-3,Lat为纬度;C2=2.21×10-6。将(2)式转化为Z的函数并代入(3)式得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公式(4)是单位沉积物中静水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在一个算法中找到式(4)与式(1)的同解。将海底温度(t0)、地温梯度(Gt)和海水深度(Z0)代入(1)式和(4)式联立的方程并求解,选取其中的正实数解作为t的值。将t代入公式(2),求出Z的值,即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海底以下的深度)。

对于组成2、组成3和组成4几种情况,这里利用Sloan的水合物相平衡程序计算了相应的水合物形成温-压条件,并拟合出各自的相边界曲线方程,各方程如下:纯水环境纯甲烷水合物方程式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海水环境含90%甲烷,7%乙烷和3%丙烷的混合气体水合物方程式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纯水环境含90%甲烷,7%乙烷和3%丙烷的混合气体水合物方程式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对于任一情况的温度-深度方程为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前景

式中:t0为海底温度;Z0为水深;Gt为地温梯度。

分别联立方程(5)和(8),(6)和(8),(7)和(8),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水合物稳定带底界的温度值,将其温度值代入公式(8),即可求出水合物稳定带厚度。

(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

1.地温梯度的校正

前已述及,地温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南海的地温梯度数据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油田的钻孔数据,二是来自海底热流探针数据,二者数值差别很大。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探针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校正。程本合利用流体包裹体计算了南海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地温梯度与深度的关系,(图4-12,图4-13)。可见,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天然气水合物位于沉积层上部,厚度通常小于1000m,因此,地温梯度一般比较大。在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时,采用热流探针方法测得的地温梯度会比采用钻孔测量的地温梯度数据更准确一些。

图4-12 莺琼盆地利用流体包裹体计算的地温梯度与深度关系

图4-13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利用流体包裹体计算的地温梯度与深度关系

但是,即使在浅层,地温梯度随深度变化也还是有变化的,这里针对ODP184航次的热导率资料进行了分析(表4-6)。由ODP184航次的地温梯度数据可见,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多是下降的,但在500m深度以内,下降幅度不是很大。这里将南海用来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地温梯度按降低90%来计算水合物稳定带厚度。

2.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稳定性

为了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稳定性,确定水合物稳定带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这里利用水合物形成的温度-压力边界条件,利用前面拟合出的南海水深和海底温度关系曲线与相应的水合物的相边界曲线进行对比(图4-14),求出其交汇点,交点处的水深代表了水合物在海底能够形成和保持稳定的最小水深,也指示了水合物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由图4-14可见,对于纯甲烷水合物,在海水环境交点处水深约550m,在纯水环境交点处水深约500m;对于天然气组成为90%甲烷,7%乙烷和3%丙烷的水合物,在海水环境交点处水深约为310m,在纯水环境交点处水深约280m。这表明,天然气中重烃含量越高,盐度越低,水合物在海底越容易保持稳定,在平面上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

表4-6 南海ODP184航次热导率及地温梯度分析

图4-14 不同天然气组成和孔隙水盐度的水合物在海底的稳定性

3.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

利用上述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方法,根据南海热流测点的地温梯度(已校正)、海底温度、水深和纬度等资料(包括ODP184航次的资料)计算各测点处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见图4-15。在缺少热流测点区域,补充了一些发现BSR地区(主要是西沙海槽和台湾西南地区)的资料,以便更好地反映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由图4-15可见,随着重烃含量的增加,盐度的降低,水合物稳定带越来越厚。其中,纯水、纯甲烷计算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比海水、纯甲烷情况下平均厚约34m,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平均增加了17%;海水、天然气组成为90%甲烷,7%乙烷,3%丙烷计算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比海水、纯甲烷情况下平均厚56m,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平均增加了29%;纯水、天然气组成为90%甲烷,7%乙烷,3%丙烷计算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比海水、纯甲烷情况下平均厚72m,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平均增加了38%。

图4-15 不同组成和孔隙水盐度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

将计算出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值以及一些BSR深度值(主要是西沙海槽和台湾西南地区)绘成平面图(图4-16,图4-17,图4-18,图4-19),这些图表示了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也代表了水合物稳定带底界的深度。图中的外边界分别相当于550m、500m、310m和280m的等水深线,这表明:随着天然气中重烃气含量的增加和孔隙水盐度的降低,水合物稳定带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也越来越大。对比图4-16和图4-17,以及图4-18和图4-19,可以发现,单纯的孔隙水盐度的变化对水合物稳定带分布范围影响不大(相当于500~550m和280~310m水深之间海域),同样对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影响也不是太大。对比图4-16和图4-18,以及图4-17和图4-19,可以发现,气体成分的变化对水合物稳定带影响很大,不仅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范围变化很大(相当于550~310m和500~270m水深之间海域),而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有很大增加,以图4-16和图4-18为例,图4-16上250m的水合物稳定带等厚线与图4-18上300m的水合物稳定带等厚线范围相当。可见,孔隙水盐度对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没有气体成分的影响大,但二者均不会改变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范围。

从图4-16,图4-17,图4-18和图4-19上均可见,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较大的几个地区是:西沙海槽、东沙地区、台湾西南盆地、吕宋海槽以及南沙地区,这几个地区的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均超过200m。以图4-16海水环境甲烷水合物稳定带为例,经初步估算,在南海海域,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超过300m的区域约有6×104km2,超过200m厚的区域约有54×104km2。对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图和南海热流分布图(图4-11),可以发现,水合物稳定带厚的区域与热流值低的区域基本吻合,这也说明,从温度-压力条件来讲,低热流分布区是水合物分布的有利地区。

图4-16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分布图

与世界上一些其他海域相比,南海的地温梯度比较高,印度陆缘海域的地温梯度在46℃/km左右(Rao,1999);在美国布莱克海岭地区,ODP164航次的994站位、995站位和997站位的地温梯度分别为36.4℃/km、33.5℃/km和36.8℃/km。因此,总体来说,计算出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深度相对要浅。

图4-17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分布图

(三)结果讨论

1.水合物稳定带与热流的关系

根据上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计算结果,以海水环境甲烷水合物稳定带的计算结果为例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南海热流与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图4-20)。Towonend(1997)利用BSR资料推测了新西兰Hikurangi地区的热流值,因为通常认为BSR相当于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从Townend的结果也可以看出热流与水合物稳定带具负相关关系(图4-21)。

图4-1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分布图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之所以与热流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热流是地温梯度与热导率的乘积,而地温梯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图4-22);对于热导率来讲,随着热导率的增加,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有一定降低,但幅度很小(图4-23)。

前已述及,众多发现水合物的地区都位于低热流区,而且在低热流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都比较厚。由此可见,热流值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有利靶区的一项指标。

图4-19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分布图

2.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与水深的关系

这里对南海计算的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海水深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4-24)。由图4-24可见,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水深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当水深小于2000m时,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②水深大于2000m时,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为解释这种差异,这里对小于2000m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图4-25)。由图4-25可见,这一深度段的地温梯度数据与水深关系不明显,但是海底温度与水深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2000m之内,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明显受海底温度的控制。

图4-20 南海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热流

图4-21 Hikurangi地区BSR深度与热流

图4-22 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地温梯度

图4-23 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热导率

图4-24 南海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海水深度的关系

图4-25 南海2000m水深以内水深与地温梯度和海底温度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的水深范围,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变化不大,这是由于水深超过一定范围,海底温度趋于稳定,地温梯度与水深没有直接关系,而压力(水深)对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影响又较小所致。

因此,无论对于天然气水合物,还是其下部可能蕴藏的油气资源,从勘探和开发角度讲,水深小于2000m的地区要比更深的水域更可行一些。从海底稳定性和气候角度考虑,这一水深范围也是极其敏感的区域,因为这一区域沉积物相对于深水区要厚,且多位于陆坡区,海底温度的微小改变或是由于地震的触发,都可能引起海底滑坡,并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分解。

小结

1)在分析全球水合物分布区热场特征的基础上,对南海地热背景进行了总结,指出低热流区是水合物分布的有利地区,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具有低热导率和低岩心温度的特点,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热判识标志。

2)结合水合物相平衡研究,计算了不同气体成分和盐度条件下水合物形成的温-压参数,对水合物稳定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3)根据南海地热场特征,探讨了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及其厚度变化,指出西沙海槽等5个区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分布区。

4)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南海西沙海槽XS-4测线(SP926-2206)地温场变化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并与BSR进行了对比。

5)在分析海平面变迁、碳氧同位素与构造热演化资料的基础上,对6Ma以来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变化进行了计算,研究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演化历史。

我国四大天然气产区分别是哪?

天然气应用领域分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特别是长输管线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向多元化消费结构转变,其中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LNG汽车等消费得到较大发展。

我国天然气主要使用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燃气、化工领域、工业领域和发电。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3280亿立方米,增量约2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4%。从消费结构看,工业燃料和城镇燃气用气占比基本持平,均在37-38%,发电用气占比16%,化工用气占比9%。

注:截止2022年5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数据仅披露至2020年。

城镇燃气消费情况

中国城市化进程、家庭小型化趋势是城市天然气消费持续成长的动力。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扩大了用气人口的基数。2013-2020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4.13亿人,“十三五”期间增速接近45%。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数将接近4.5亿人。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预计用气人口的基数将持续上行。同时,随着中国家庭数量的增长,城市燃气接驳业务需求量和人均燃气消费量将会增加。另外,中国目前城市管道燃气使用率约仅为30%左右,较发达国家乃至东南沿海一线城市80-90%的管道燃气使用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综上可知,中国城市燃气消费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燃料消费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工业煤改气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燃气消耗量大幅提升,2020年我国工业燃气消费量达到1246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7-38%,五年间消费量增长了509亿立方米。根据自然资源部在《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中的预测,2021年中国工业燃料用天然气消费量约增加170亿立方米,经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工业燃气消费量约为1416亿立方米。

化工用天然气消费情况

天然气在化工领域主要用于制造化肥、甲醇等化工产品,在2007年及之前该类用气一直占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最大比重,但是按照我国的天然气产业政策,部分天然气化工项目在天然气利用中属于限制类和禁止类,因此2008年以来,化工用天然气消费量比之前有所减少,比重也有所下降。

“十三五”时期,在化工领域,由于政策调控,用气保持低增长,2020年我国化工用气消费量295亿立方米,与5年前基本相同。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化工用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16亿立方米。

发电用天然气消费情况

减少煤炭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可以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能源。一方面,根据现有文献的估计,未来15年,仅依靠非化石能源发电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对灵活性和安全可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然气的清洁低碳和灵活性将在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截止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802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为4.5%,利用小时数为2520小时,则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量为2470亿度,天然气单方发电量按4.71度/立方米来计算,2020年中国发电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25亿立方米。经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发电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91亿立方米。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塔里木产区,鄂尔多斯产区、川渝产区和南海海域产区并称为中国四大天然气产区。

其中,塔里木产区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西气东输,从南疆的轮台镇一路输送到上海。 自鄂尔多斯产区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则主要输送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

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中石油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其年产量超过230亿立方米。

川渝产区中,有一个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普光气田,年产能超过100亿立方米,是“川气东送”工程的气源地。

在东海和南海的一些海域上,中国人还找到了海洋天然气产区,能够用于满足沿海地区的需求。

扩展资料:

四大产区生产了我国八成以上的常规天然气。以2016年数据为例:我国天然气自产量 1368 亿立方米,其中四大产区产量为 1115.9 亿立方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在国家统一下一盘棋的情况下,天然气的价格也变化幅度不大。真正可能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危机的,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天然气。

我国进口天然气的路径,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通道。其中西南北三条通道都是管道气,且北通道正处于在建状态,预计2019年就可以正式向国内通气。

天然气管道运输具有具有成本低、建设快、占地少、运量大等优点,便于管理,易于控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