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沉积主导因素

2.急!!形势与政策课题:(1)关于气候方面(2)中非合作方面的内容!!

3.天然气水合物系统要素

4.200分!远兴能源下礼拜走势分析

5.会计学专科论文会计监管论文?

6.天然气在地下是怎样成藏的?

天然气价格构成要素是什么_天然气价格分类

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不同于负税人。负税人是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通常情况下,纳税人同时也是负税人,即税收负担最终由纳税人承担,如所得税的负税人就是纳税人。但有些税种的纳税人与负税人并不一致,如流转税的税款虽由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纳税人缴纳,但税收负担却是由商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承担的。

纳税人也不同于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是法律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

税法

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如个人所得税就是由支付所得的单位和个人代扣代缴。

纳税人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和法人是两个相对称的法律概念。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包括本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人是自然人的对称,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基于法律规定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2)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是指对何种客体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如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就是消费品(如烟、酒等);房产税的征税对象就是房屋。征税对象是税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目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如消费税就设有烟、酒和酒精、化妆品等税目。

(4)税率

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税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税负水平的高低。我国现行税率分为三种:

1.比例税率。指按照固定比例确定的税率,即不论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只按一个固定比例征税。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均实行比例税率。

①单一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的所有纳税人都适用同一比例税率。

②差别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适用不同的比例征税。

③幅度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税法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区在该幅度内确定具体的适用税率。

2.累进税率。指根据征税对象数额大小而确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反之,征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如个人所得税税率的确定。

3.定额税率。

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该纳税额的税率形式。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可以是其自然单位,也可以是特殊规定的复合单位。前者如现行税制中的盐税以盐的吨数作为计量单位,税中的天然气以千立方米为计量单位。用定额税率征税,税额的多少同征税对象的数量成正比。中国现行税制中的定额税率有四种表现形式:(1)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按照不同地区分别规定不同的征税数额。具有调节不同地区之间级差收入的作用。(2)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一定标志分为类、项或级,然后按不同的类、项或级分别规定不同的征税数额。(3)幅度定额税率,即在统一规定的征税幅度内根据纳税人拥有的征税对象或发生课税行为的具体情况,确定纳税人的具体适用税率。(4)地区差别、分类分级和幅度相结合的定额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在按照地区差别或分类分级定率的前提下,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5)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指征税对象在流转过程中,按税法规定应当纳税的环节。如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产制、批发和零售三个环节,纳税环节解决的就是征一道税,或是征两道税,还是道道征税以及确定在哪个环节征税的问题。

(6)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纳税期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一般由税务机关依法确定;二是缴纳税款的期限,即在纳税期限届满后,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期限。如增值税的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一个季度。纳税人以1个月为一期缴纳增值税的,应当从期满之日起15日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一期纳税的,应当从期满之日起5日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7)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指税法减少或免除税负的规定。减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减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需要注意的是,减免税不同于税法中规定的起征点。起征点,是指对征税对象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另外,减免税也不同于税法中规定的免征额。免征额,是指对征税对象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8)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指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时,取处罚措施的规定。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沉积主导因素

原乌克兰天然气运输系统由地下储气库、天然气管道运输要素构成。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地下储气库是乌天然气供应系统和天然气过境运输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公司还经营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将天然气运至欧盟国家,以及乌克兰从欧盟进口天然气都经过这些管道。

急!!形势与政策课题:(1)关于气候方面(2)中非合作方面的内容!!

一、浅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特征

综合国内、外有关沉积物的研究结果,沉积物的岩性及组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产出于颗粒较粗的软性、未固结的沉积物中,如含砂软泥。该类沉积物的粒度一般较粗、孔隙度较大。如在中美洲海槽DSDP570站位中发现水合物的沉积物粒度要比上下层位未出现水合物的沉积物粒度大得多,砂及粉砂粒级的含量明显增加。

2)就其沉积物时代而言,大多数含天然气水合物的软性未固结沉积物为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如ODP在布莱克海脊9孔取得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上新世的地层;而一些通过构造裂隙或盐底劈构造部位渗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分布在全新世的地层,如德国太阳号在东太平洋水合物海岭和大洋钻探在布莱克海脊996站位取得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3)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沉积物中含有较丰富的硅藻化石,据推测,由于硅藻化石具有较多的孔隙结构,大量硅藻的存在增加了沉积物的孔隙和渗透率。此外,这些富含硅藻的沉积物形成于当地古气候适宜和生物生产率高的环境下,是有机碳的来源之一。

4)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富含有机碳(TOC),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5%以上。

5)含天然气水合物产地常有自生碳酸盐矿物或其他自生矿物伴生。ODP在布莱克海脊9孔所取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底之下180m,即天然气水合物的顶界岩性与矿物组成有一个突变,方解石和斜长石含量增高,而石英含量降低。

6)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沉积速率一般较快,超过30m/Ma。东太平洋海域中美海槽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新生代沉积层的沉积速率高达1055m/Ma;西太平洋美国大陆边缘中的4个水合物聚集区内,有3个与快速沉积区有关,其中布莱克海岭晚渐新世至全新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达160~190m/Ma。究其原因,大多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为生物甲烷气(Kvenvolden等,1980),在快速沉积的半深海沉积区聚积了大量的有机碎屑物,由于迅速埋藏在海底未遭受氧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并在沉积物中经细菌作用转变为大量的甲烷。因此,在快速沉积区,结合气源分析,通常可预测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

二、大洋钻探岩心资料沉积特征

1999年,国际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沙和东沙地区一带进行了钻探取样。由于南海陆坡目前只有这些钻井,因此所获得的沉积物及其相关研究结果是了解南海陆坡浅表以下沉积物各方面特点,如沉积物时代、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等珍贵的实际资料。

大洋钻探在布莱克海脊的164航次为专门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研究,该航次不但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而且对有关的沉积特点做了一些分析。在分析184航次所钻取的南海沉积物时,报告将结合164航次的资料进行一些对比,以便更详细地了解南海哪些沉积条件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和分布。

本项目中利用国际大洋钻探在南海和布莱克海脊的几个钻孔钻井资料开展了下列几方面的研究:收集并综合生物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资料来确定这些钻井岩心在渐新世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确定一些主要的地层界线和沉积厚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地区渐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绘制了这些钻井岩心的沉积速率对比图,圈定和标志出其中高沉积速率的沉积层段;收集并综合这些钻井岩心的描述,分析、整理和标定出其中岩性组分较粗的层段,收集并综合这些钻井中部分已有的古生物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整理和标志出其中硅藻丰度较高和古生产率较高的层段;此外,对一些相关的地球化学资料,如沉积物中甲烷气体和孔隙水中氯离子含量的资料也做了收集、分析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价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地区。

三、地震资料沉积特征

通过国内、外调研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形成于陆坡和坡脚部位(史斗等,1992),这是由于陆坡区有利于快速沉积,并形成具有砂-泥或孔、渗性良好的沉积体系,尤其是在各种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扇体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同时,由于受温-压条件的限制,推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主要分布于BSR之上的海底浅埋沉积物中,而本区BSR基本位于上中新统之上,因此,有必要对晚中新世(10.4Ma±)以来的地层进行层序(基准面旋回)划分。

沉积背景和沉积相控制了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因此,要分析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条件,就必须研究其可能发育区的沉积背景和沉积相,从而了解沉积体的沉积过程,分析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的沉积体,进而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由于缺乏其他资料,因而该区沉积相研究全赖于对地震相的认识。所谓的地震相是沉积环境所形成的地震特征。也有人理解为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但由于地震相存在多解性,将其转化为沉积相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对其进行限制。为此,此次研究引入了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reflecting architecture)的概念,此概念将地震相与沉积作用结合起来,其最大特点体现在将地震反射现象所表征的内部结构构造、外部几何形体与沉积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用于沉积相的判断显得更实际、更科学。

1985年,A.D.Miall提出了地震反射构型的概念,这种提法更进一步强调了沉积作用的成因理论,其依据主要在于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1.有关概念及定义

所谓构型是由几何形态、相组合及其规模所表现出的岩性体,能代表沉积体系内的特定沉积作用或一套沉积过程。地震反射构型即沉积体内部的地震反射属性与其特定沉积作用或过程所形成的几何形态特征的结合,其构型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内部地震反射结构、反射构造、地震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和形成该沉积体的沉积作用。

2.地震反射构型分类

由地震反射构型的概念可知,一种地震反射构型应包括4个基本要素,因而构型分类也是以4个基本要素为依据。如果以常见的沉积作用为主线(因为它是控制地震反射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类型进行划分,研究区内共识别出5种地震构型。各种反射构型的定义及特征如下(表2-1)。

表2-1 地震反射构型分类与特征

(1)垂积构型

反射构型是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垂向加积是指在整个沉积过程中,沉积表面的地形特征只是直接向上延展而不发生任何侧向移动,包括机械搬运过程中的底负载和悬移负载搬运沉积。垂积构型的反射结构依沉积物粒度可分为两种:①粒度较粗时,反射结构为杂乱反射或弱反射,反射构造为平行或亚平行,外形为楔状、透镜状,这种反射构型主要是由水动力较强的下切河谷的垂向加积所形成的;②粒度较细时,反射结构可为弱反射或无反射,反射构造为下凹状平行或亚平行,地震单元外形则为席状,这种反射构型主要是由细粒物质在静止水体中垂向加积所形成。垂积构型总体反映水道的迁移与分叉不易发生,但沉积速率快而变化大的特点。

(2)前积构型

反射构型以前积或顺流加积作用为主。前积(顺流加积)作用是指碎屑物于一定环境下不断向前加积。通常加积是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在遇到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陡时,所形成的顺流向沉积作用,即沉积物在地形开阔和坡度增加的部位,开始卸载并逐渐向前推进或堆积的过程。形成的反射结构为连续性较好的弱反射、强反射和杂乱反射;反射构造主要有各种前积反射构造:S形前积构造、顶超型前积构造、下超型前积构造、斜交型前积构造、叠瓦型前积构造、杂乱前积构造、复合前积构造、双向前积构造及双向(丘状)反射构造;地震单元外形为楔状、透镜状或带状。前积构型多见于三角洲环境,是形成各种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沉积作用。

(3)选积构型

反射构型以选积作用为主。所谓选积是由于汇水盆地的波浪作用,使浪基面以上的砂质颗粒产生来回的淘洗而形成滩坝的沉积作用。该构型的反射结构为连续性较好的弱反射;反射构造主要有平行或亚平行,波状反射结构;地震单元外形为板状或席状。这种构型主要是滨岸环境下形成的薄层状砂体。

(4)填积构型

以填积作用为主。填积主要指水道内的充填沉积,这一过程是水流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在流水能量小于颗粒自身的重量时,沉积物发生卸载并充填于水道内的堆积形式。填积构型主要是侵蚀充填型反射构造,为连续性较好的弱反射、强反射或杂乱反射;地震单元外形多为透镜状。

(5)浊积构型

反射构型以浊积作用为主。浊积是指沉积物和水的混合物中由流体紊动向上的分力支撑颗粒,使沉积物呈悬浮状态,并与上覆水体形成明显的密度差,在密度差引起的重力作用下,沉积物沿着(水下)斜坡流动并向前堆积的过程。形成的反射结构为弱反射或杂乱反射;反射构造主要有斜交型前积构造、杂乱前积构造及双向(丘状)反射构造,地震相单元外形为楔状和透镜状。

天然气水合物系统要素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把实行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分!远兴能源下礼拜走势分析

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与常规油气系统既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与常规油气系统一样,都需要有提供烃类气体的源、储集烃类气体的储层以及相应的地质过程。相异之处在于,常规油气系统中的圈闭及盖层在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温压条件,即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该概念在作用上对应于常规油气系统中的圈闭及盖层。另外,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分子与烃类分子或其他气体分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所形成的结晶物,故要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因此,水源亦是组成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一)稳定性条件

1.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形成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海底沉积物或永久冻土带中。研究表明,在世界90%的海洋中,在某一深度以下均有适宜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温压环境。只要沉积物中有充足的粒间孔隙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赋存空间,并且有充足的甲烷和水即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年轻的、欠压实的海洋碎屑沉积层内一般都具有充足的孔隙和大量的孔隙水,当源于沉积物自身的生物成因的浅成气和热成因的深成气在向上迁移过程中进入该温压场中并充满沉积物的孔隙,就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HSZ)(图7-15)。HSZ中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充填在沉积层孔隙中,形成了一个渗透率较低的盖层,其下捕获了大量的游离气。HSZ的基底(BHSZ)代表了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水之间的准稳定相边界,它主要受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地球化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层(BSR)深度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理论底界一致。所以,BSR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意义的标志之一,它暗示着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BHSZ)的存在。世界各地获取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和周围沉积物的研究分析表明:①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大多为新生代(从始新世到全新世)沉积,沉积速率一般较快,而且富含有机碳;②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上往往分布有白云石等自生碳酸盐岩,而其下的沉积物中自生的菱铁矿则逐渐增多;③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HDZ)在地球物理方面表现为电阻率较高、地震传播速度较大、声波时差小和自然电位幅度低等特征;④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在地球化学方面主要表现出氯异常现象,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使得沉积物的Cl-浓度降低,并伴随有扩δ18O异常(金庆焕等,2006)。

图7-15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相图 (据Dickens et al.,19)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与体系压力、气体组分和水的活度密切相关:①体系压力越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越高;②气体组分不同,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压力、温度不同。气体相对密度增大,一定压力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升高,或者一定温度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压力降低。当气体中含有CO2和H2S等易容于水的酸性气体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升高或形成压力降低;③水溶液的电解质含量越高,一定压力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越低。

通过实验数据获得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平衡温压曲线的对比可以求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和埋深。图7-16为从陆上冻土带得出的一系列深度-温度图解及由实验数据获得不同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图。从图7-16中可看出温度、孔隙压力及气体组成的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影响。在每一个相态图中,定年平均地表温度是-10℃,0℃为等温线然而,深度-温度图解中永久冻土带基底深度分别为305m、610m和914m,冻土带深度-温度剖面中存在3种不同的地温梯度4.0℃/100m、3.2℃/100m及2.0℃/100m。两条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代表天然气水合物不同的气体化学性质。其中一条稳定曲线中为100%的纯甲烷水合物,另外一条中天然气水合物组成为98%的甲烷、1.5%的乙烷及0.5%的丙烷。3种相态图中唯一不同的是孔隙压力梯度。定每一个相态图中对应的孔隙压力梯度分别为:9.048kPa/m(图7-16A),9.795kPa/m(图7-16B),11.311kPa/m(图7-16C)。图7-16中显示了不同永冻层深度、地热梯度、气体组分和孔隙压力梯度条件下最适合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深度和温度条件。

图7-16天然气水合物相图 (据Collett et al.,2009)

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位于相态图中地温梯度曲线和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交会点处。例如,在图7-16B中,定地下孔隙水压力梯度为静水压力梯度,从深度-温度图解中可知,610m深的冻土带基底在200m处与纯天然气水合物曲线相交,该处即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上边界。地温梯度为4.0℃/100m的冻土带基底与纯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温压曲线在1100m处相交。因此,该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大约为900m厚。然而,如果冻土带深度达到914m,且冻土带下的地温梯度为2.0℃/100m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大约2100m厚。

大部分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的研究都定地下孔隙水压力梯度等于静水压力梯度。孔隙水压力梯度超过静水压力梯度时将会形成超压,并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增加。当孔隙水压力梯度小于静水压力梯度时,将会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变薄。孔隙压力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影响可通过图7-16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图解的对比中进行量化。例如,在图7-16A中,定地下孔隙水压力梯度为9.048kPa/m,地温梯度为2.0℃/100m,永久冻土带610m处的100%纯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为1600m。然而,当孔隙压力梯度为11.311kPa/m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将约为1850m。图7-16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温压曲线由Holder et al.(1987)根据实验数据获得。当纯甲烷水合物系统中混入1.5%甲烷,0.5%乙烷后,相平衡曲线发生向右移动,因此使得可能稳定带厚度增大。例如,设孔隙水压力梯度为静水压力梯度,永久冻土带深度为610m,地温梯度为4.0℃/100m,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将达到900m,然而,当混入1.5%的乙烷和0.5%丙烷时,将使可能的稳定带厚度达到1100m。

众所周知,溶解盐类会降低水的冰点。例如,阿拉斯加北坡冻土带基底不在0℃等温线上,而在其之下,冰点降低是由于未结冰的孔隙水中盐分的存在。当把盐如氯化钠加入天然气水合物体系时,它会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度。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中,孔隙水中的盐分和气体相互作用时会使晶体形成的温度每一千分之一盐分降低0.06℃(Holder et al.,1987)。因此,孔隙水的含盐度和海水盐度相同(含盐量为32‰)将会使图7-16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温压曲线向左移动2℃左右,并且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变薄。

2.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与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及游离气顶界间的关系

一般人们都认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就是游离气的顶界,即地震剖面上BSR所处的位置,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如果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下方甲烷的供给速率超过某一临界值(这取决于流体速率、能量流等因素),那么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底界就可达到游离气的顶部,HSZ底界与HDZ底界及游离气顶界确实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游离气带的顶界与HSZ的底界并不一致,其间可能存在一层既无天然气水合物也无游离气的沉积层。ODPl64航次的995站和9站位地震剖面上显示有很强的BSR,这里的游离气带的顶界与HSZ的底界是一致的,而994站位处无BSR显示,但钻探结果表明该处也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进一步分析表明这里的游离气顶界深于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底界,这主要是由于甲烷的供给速率低于某一临界值导致的。图7-17的相平衡建立在下述设基础上:海底温度为3℃,水深为2800m,沉积物孔隙度为0.5,物质流速率为0.3mm/a,能量流为40mW/m3,渗透率为10×10-3~14×10-3μm2。通过粗略地计算,994站位的甲烷供给速率为52.5mol/(m2·ka),其游离气顶界位于海底之下550m处,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位于海底之下453m处,其中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海底之下124~389m;而在995站位和9站位,甲烷供给速率超过61mol/(m2·ka),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带底界和游离气顶基本一致,位于海底之下453m左右。由此可见,如果甲烷的含量和流体的运移速率小于某一临界值,则含水合物沉积层的厚度要小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图7-17中994站位),其底部游离气要么缺失,要么远远位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之下;如果甲烷的含量和流体的运移速率等于某一临界值,则HDZ的底界与HSZ的底界一致,游离气则刚好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下;如果甲烷的含量和流体的运移速率大于某一临界值,则HDZ的底界与HSZ的底界一致,并且大量的游离气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下。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类似,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顶界从理论上说可以到海底,但只有当底层水中含大量的甲烷且有高的甲烷和流体运移速率时,天然气水合物才能在海底保持稳定(金庆焕等,2006)。

图7-17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与游离气顶界之间的关系图 (据Wood et al.,2000)

3.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变化

在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在诸如大陆坡附近的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对稳定,当甲烷供应充分时,天然气水合物将出现于整个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也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沉积作用、深部热流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作用的进行,由于海底压力和温度的变动会影响到下伏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如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崩解),从而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造成海底温度和压力变化,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相边界的稳定条件遭到破坏,HSZ底界附近的天然气水合物变得不稳定,开始崩解,并释放出气体,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向上移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的甲烷气体可能会在合适的温压场中再次固化,形成新的天然气水合物层,正因为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新活化的特征,所以天然气水合物一旦形成,就不会随沉积物的堆积而被埋藏。Xu和Ruppel(1999)曾用一维模式来研究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稳定性,他们定有稳定的流体、甲烷、热通量从下部向上运移,在海底温度、压力和甲烷浓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压力、温度和甲烷浓度联合方程,来研究海底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底压力和温度的变动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范围,温度的变动改变了甲烷的溶解度,如海底温度降低4℃使甲烷溶解度变化了几十个百分点,从而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BHSZ)和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带的底界(BHDZ)下移变深,同时使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带的顶界(THDZ)上移变浅;而海底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所以压力变动不会对BHDZ产生很大影响,但对BHSZ却影响显著。自然界中许多地质作用可影响到海底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如:①因全球变暖或变冷使极地或冰川冰融化或凝结可以改变地球上海水的体积,从而造成海底压力的变动,同时全球变暖或变冷也可导致海底温度的变化;②构造上升作用可使水深减少,压力降低;③沉积作用的进行使埋藏深度增加,若保持地温梯度的恒定就可导致温度上升;④地温梯度的变化也可引起温度的升降;⑤海水温度的变化也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稳定性等。

(二)气源

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烃类气体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其气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热解成因和微生物成因。其中,生物成因的烃类气体组成较简单,分子结构较小,通常构成Ⅰ型结构的天然气水合物;而热解成因的烃类气体分子结构相对较大,不但可以形成Ⅰ型结构的天然气水合物,还可以形成Ⅱ型和H型的天然气水合物。

微生物成因气主要由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条: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4H2→CH4+2H2O)和醋酸根发酵作用(CH3COOH+4H2→CH4+CO2)。虽然在某种现今的环境中通过发酵作用也可形成天然气,但CO2还原作用是古微生物气体聚集的一个重要过程。微生物成因气多数由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生成,其二氧化碳通常由原地有机质氧化和分解形成,之后经微生物还原作用生成甲烷。因此由微生物成因气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大多数来源于水合物附近的沉积物。

热成因甲烷是由干酪根在温度超过120℃时经热解作用形成的,在热成熟作用早期,除了生成热成因甲烷外,还生成其他烃类和非烃气体,并常常伴随原油的生成。在生油高峰期,甲烷主要通过干酪根、沥青和原油的C-C键断裂形成。随着温度的增高,当进入生油窗时,油气开始大量生成。对甲烷而言,其最佳生成温度为150℃。根据典型的地温梯度推算,干酪根埋藏深度应该大于1km,而水合物在海底至海底以下500m左右存在。因此,由热成因甲烷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均应来源于深部,后随断层、泥火山等有利构造向上经过长距离运移,到达海底或海底附近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如里海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

Kvenvolden(1995)统计了世界各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表7-4),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的甲烷气具有完全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细菌还原成因的甲烷气的δ13C值十分低,一般为-57‰~-94‰,而热分解成因的甲烷气的δ13C值较高,一般为-29‰~-57‰。

表7-4世界各地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含量和δ13C值表

(据Kvenvolden et al.,1995)

Matsumoto et al.(2000)曾利用甲烷的δ13C值和气体成分比值R(C1/C2+C3)来判别不同成因的天然气水合物(图7-18)。热分解成因的甲烷气具有高的δ13C值(大于-50‰)和低的R值(小于100),而细菌还原成因的甲烷气具有低的δ13C值(小于-60‰)和高的R值(大于1000,达1万以上),介于两者之间表明为混合成因。

图7-18由CH4的δ13C值和烃类气体组成判别气体成因 (据金庆焕等修改自Matsumoto et al.,2000)

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成分和甲烷气的δ13C值组成表明,它们主要是由微生物还原沉积有机质的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甲烷气,其含量占烃类气体总量的99%以上,其δ13C值组成范围在-57‰~-73‰。仅在墨西哥湾和里海(Ginsburg et al.,1992)两处发现了主要由热成因甲烷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其烃类气体中甲烷含量为21%~%,甲烷气的δ13C值为-29‰~-57‰。少数地区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为混合成因,以微生物成因为主(金庆焕等,2006)。

(三)水源

水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天然气水合物中绝大多数都是水,Ⅰ型天然气水合物中气水比是8∶46,Ⅱ型天然气水合物中气水比是24∶136,气水比说明了天然气水合物中含有大量的水。水的来源有两类:一是水和天然气一起被运移并从过滤流中沉淀;二是从沉积物中原地萃取,随着甲烷的不断供给和共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使得纯水从周围的沉积物中渗透扩散到反应带内。

通常,水普遍存在于海洋和陆上沉积物中,但在某种情况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水分被排出。在溢气口观察到的气泡和在大多数深水环境中观察到的类似特征证实了天然气在厚层天然气稳定带内发生某种程度上地运移。这一过程可用一种地质运移模式来解释,其允许天然气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发生运移,包括气泡相气体沿着裂缝发生运移,在这一裂缝性运移通道中,其隔层壁上吸附着天然气水合物,气泡相气体沿着内部通道发生运移。其中,天然气水合物充填的裂缝从不与地层水发生接触。在这一系统中,水分的排出阻止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阿拉斯加北部可能的甲烷水合物稳定带中发现的充满游离气的砂岩储集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夹在厚层页岩中的分散砂岩体可能含有游离气。然而,由于缺乏有效水分,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分散砂岩储集层中难以形成。

(四)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运移是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高度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中蕴藏大量的天然气,这些气体来源于微生物成因或热成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是微生物成因的。另外,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通常发现于埋藏较浅或温度较低而不足以形成热成因气的沉积物中。因此,存在于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天然气必须在稳定带中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才能聚集。

甲烷和其他气体在沉积物中运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种相态:①扩散相;②气溶水相;③气泡相或游离气相。通过扩散相进行运移过程较缓慢,且通常很难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然而,通过气溶水相或游离相进行运移过程是有效的。

关于天然气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最早是由Dis和Hyndman于1990年提出的,水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中发生垂向运移,并且在向上运移过程中,甲烷溶解度逐渐降低,这将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大量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当烃类气体浓度大于其在孔隙水中的溶解度时,天然气水合物仅形成于孔隙水中甲烷达到饱和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模式是,甲烷以气泡相向上运移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中,天然气水合物成核作用则发生在气泡和孔隙水的接触面处。两种模式都要求有允许水和气体运移的渗透性运移通道,但与含水运移模式相比,气相运移模式要求相对较好的流体运移通道。沉积物中孔隙水和气泡相气体运移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沿着渗透性运移通道如断裂系统或多孔渗透性沉积层发生运移。因此,如果没有有效运移通道,很难形成大量天然气水合物。

(五)储集层

Sloan和Koh(2008)对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原地天然气水合物的物理性质变化较大。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形式有4种:①占据粗粒岩石粒间孔隙;②以球粒状散布于细粒岩石中;③以固体形式充填在裂缝中;④大块固态水合物伴随少量沉积物。然而,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实地考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主要受裂缝和粗粒沉积物的控制,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充填在裂缝中或分散在砂岩储集层孔隙中。Torres et al.(2008)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易形成于粗粒沉积物中,因为粗粒沉积物中毛细管压力较低,允许气体发生运移和水合物晶核的形成。然而,形成于富含泥质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难以解释且非常少见。近年来,Cook和Goldberg(2008)提出,随着富含泥质沉积物孔隙水中天然气达到饱和,形成于多孔状裂缝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沿着最大主应力发生扩散,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着垂直裂缝发生运移。

Boswell和Collett(2006)提出,地质环境中存在4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图7-19)。该金字塔通常用来说明量的相对大小和不同类型能源的生产率。在金字塔中,最具开价值的是位于最顶端的储集层,最具技术挑战的是位于最底端的储集层。到目前为止,主要在以下4种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①砂岩储集层;②裂缝性泥岩储集层;③紧邻海底的细粒泥质沉积物层;④非渗透泥岩层。Milkov和Sassen(2002)也对类似的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进行过描述。前两种类型的目的层被认为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因为这两种目的层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渗透率。这两种类型的关系密切且通常以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些储集层由水平-近水平的粗粒渗透性沉积层组成,以垂直-近垂直的裂缝作为运移通道。

图7-19天然气水合物金字塔 (据Collett,2008)

图7-19中天然气水合物金字塔最上层代表北极地区砂岩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高度聚集。Collett et al.(1995)指出北极地区阿拉斯加北坡砂岩储集层水合物量约为16.7×1012m3,近年来,Collett et al.(1995)对阿拉斯加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量进行评估后,指出目前可从阿拉斯加北部砂岩储集层中集出大约2.42×1012m3的天然气水合物。类似的情况在北极其他冻土带未发现。其次海洋环境的砂岩储集层中中到高度富集天然气水合物。由于深海地质环境特征相差较大,浅层地层中的砂体含量通常较少。这些储集层勘探和开发成本通常较高。然而,大多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将可能在深部构造层内发现,如墨西哥湾。MMS(Frye,2008)对墨西哥湾砂岩储集层中的高度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评估后,认为其量为190×1012m3。而且,MMS对墨西哥湾的评估后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浅层沉积层中的具有储层性质的砂岩体比以前认为的还要多。

经生产测试与建模发现砂岩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开。对北极和海洋地区砂岩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来说,不存在较大的技术困难;问题主要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的经济效益。在天然气水合物金字塔中,位于砂岩储集层下方的是以细粒泥岩和页岩为主的储集层。在这些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中,裂缝系统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前景最大。然而,与颗粒支撑的高渗透性砂岩储集层不同,甲烷很难从泥岩封闭的裂缝中排出。

近年来,实地研究显示局部地区埋藏较深的高度聚集的裂缝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比以前更加常见。另外,大多数裂缝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与地表渗入相关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有关。

大多数散布在细粒泥质沉积物中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与地表渗入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有关。这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通常呈丘状堆积在海底,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深部裂缝性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有关,该裂缝通常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在稳定带中运移的通道。这些特征是似乎多变但都较常见。然而,这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量却不清楚。由于经济和技术瓶颈及可能会造成海底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丘形体中开出商业性天然气不太可能。

位于天然气水合物金字塔最底端的是那些规模最小的分散状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典型代表就是布莱克脊区,其大部分区域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较低。世界上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属于这一当量。然而,以目前的技术还难以从该地区高度分散的中开出具有商业性的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常规生产技术只适用于砂岩储集层中天然气水合物,砂岩储集层对开天然气水合物来说被认为最具商业价值,并且可能是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开发的主要对象。

(六)关键时刻

在常规油气系统中,地质的关键时刻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像大多数常规石油系统,在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确定此属性取决于圈闭形成时间、天然气形成和聚集的大致时间。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矿藏通常与天然气源密切相关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能够独自形成圈闭,因此关键时刻并不是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

会计学专科论文会计监管论文?

今日大肆报道了天然气将要大幅度加价的舆论,是本日大跌的主要动因。如果兑现对远兴的甲醇业务是实质性打击。不过这个也是广大投资者预期的事情,所以就这个的影响,个人认为是短期性的,但影响不会只持续一天。

其次,这个股前期涨幅过大,而且主要股东频频减持,在者股价在一轮冲高过后有强烈回调的诉求,而这二日下跌也只是跟随大市的回调而已,并没有反应其自身的回调幅度,这点可以从成交量没有放大看出。

所以礼拜一跌多一跌会概率大点。但是大市已经走到上次大跌日的底部位置,短期有点技术支持,周二或周三会跟随大市的反弹有所止跌而企稳。化工股的行性似乎没完,主力也未全身而退。大市没有大利空的话,周四周五回反弹一定幅度。

不过这个股的股价构成要素很多都是对未来的预期,煤矿、煤化工、甲醇做燃料工业化、资产注入、及后的化工产品涨价等等,对短期业绩都没有太多贡献或者讲很多项目都是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所以大市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就得果断撤离吧。

湾图沟煤矿|持有内蒙古博源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32.9%股份,煤总储量约28,386万吨。

蒙大新能源|增资后持有75%。取得东胜煤田纳林河二号矿井探矿权,该矿煤质优厚,运输条件良好,已查明量12.31亿吨,可储量7.62亿吨,服务年限109年。

苏天化|全资。近期甲醇价格有所反弹,随着经济复苏,下游行业的开工带动甲醇的需求逐步走高,下半年有望延续较良好的形势。近5年我国甲醇消费复合增长率约20%左右,但主要集中在化学利用方面,未来巨大的增长机会在于燃料化,增长空间巨大。公司目前是目前国内第一大甲醇生产商,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龙头地位。

发展|目前以甲醇、纯碱和小苏打为主要业务,根据公司的远期战略,纯碱和小苏打将逐步置换出上市公司,公司将完全转型为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为主的能源化工企业。

天然气在地下是怎样成藏的?

加强会计监管,随之成为各国市场管理者的政策之重,会计监管研究在我国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学专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学专科论文范文一: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现状与建议

摘要:

该研究通过阐明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概念,明确会计监管的要素,比较分析其他 *** 部门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和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异同。进而,从平衡电力市场关系、输配电企业的垄断性、石油天然气准则等方面阐明对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最后依据我国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输配电企业 电力监管 会计监管

文章通过阐明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进行会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我国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现存问题,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具体程序,给出完善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相关理论概述

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以规制经济学、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

1.1规制经济学理论

我国的输配电通过物理电网进行,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同一段电路,一般由一家输配电企业建设。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进行会计监管,以缓解由资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 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价格管制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两方面。 *** 通过实行限制新企业进入的政策法规,以保证行业的独家垄断地位,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 *** 通过管制企业定价,保证配置效率,防止垄断企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2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管理论

所谓会计监管是指, *** 或 *** 授权部门从会计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法律法规,并据此管理、监督、指导、控制会计活动。我国的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严重的资讯不对称问题,使得会计监管非常必要。具体的会计监管内容分为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与会计监管的实施。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是预先制定规范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如会计行为道德规范、会计准则、会计资讯披露规范等。会计监管制度的实施是根据监管制度管理、检查、控制会计活动。

1.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至上理念的挑战,该理论认为经济性的管制并非是为特定产业或企业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的增加,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考虑的。依据该理论,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不仅提高企业自身效率,还能从整个市场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增进整体的社会水平。电力市场由电力市场投资者、电力输配电企业、电力使用者等构成了利益相关共同体。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关键在于对输配电成本相关的会计资讯披露和会计核算。

2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必要性分析

2.1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内涵

会计监管包括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者对会计资讯的外部监管。监管可分为经济性监管与社会性监管两类,经济性监管是在资讯不对称或自然垄断的领域, *** 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价格、服务、进入、退出、产品质量、财务会计等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是从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出发,管理限制特定经济活动的实施。电力会计监管的构成要素包括电力会计监管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依据等。

2.2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本研究从输配电企业的自然垄断性、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电力市场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3个方面详细说明对输电配电企业的监管必要性。

2.2.1输配电企业的垄断性在输电领域中,需要电压很高、电力输送量大的输电线路构成输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力需求点的配电网上。该领域的沉没成本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在配电领域中,由输送量较低、电压较低的配电线路构成配电网,将电能由输电网分配到千家万户的电力使用者处。配电领域存在较大的固定成本沉没性,以及明显的密度经济效益。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发电厂与分散的电力使用者连线起来。

2.2.2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示范作用石油天然气行业与电力输配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经济垄断性特征。两者具有沉没成本大、资产专用性强、成本劣加性等垄断性行业特征,其生产经营过程都充当连线生产者与使用者的网路型产业。我国颁布的《第27号准则——石油天然气开》,对该行业的会计监管做出相关规定,有利于天然气石油的价格形成。

2.2.3平衡电力市场的相关者利益电力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电力使用者、电力市场投资者、输配电企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电力市场的投资者目标是获取高的投资收益;输配电企业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电力使用者的利益是寻求合理电力价格。电力会计监管有利于平衡上述三者间的利益。通过电力会计监管,促使价格主管部门合理制定电价,提高输配电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电力使用者角度来看,会计监管制定合理电价,利于优质电力产品的获得;从电力投资者角度出发,合理的输配电价格,有利于电力投资取得期望收益。

3完善电力会计监管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的电力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对完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要明确电力监督委员会的会计监管职能

在《电力法》和《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电力会计监管职能。明确电监会的会计监管职能与法律地位,需要完善与修改《电力法》,补充新形势下新的法律内容;再根据完善后的《电力法》,进一步完善《电力监管条例》中的会计监管内容;另外还有明确其他法律与《条例》上的交叉内容。我国的电监会职责明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将为电力行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2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缺乏电力会计的监管制度,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种种问题,建立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制度是必须要取的措施。建立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要正确处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电力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其次,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应分开核算成本费用和输配系统的资产;最后,应站在监管角度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面对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中的现存问题,我们应当加强电力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制定,构建合理的电力会计监管制度,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桂芳.关于我国产业监管体系再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05.

[2]张文泉,方彬.管制理论与电力监管[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3:26.

 会计学专科论文范文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完善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上市公司参与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所涉及的会计资讯的披露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国家性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滞后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监管

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涵义

会计监管是指具有监管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监管措施和监管法规的约束下对监管客体进行约束和控制的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会计资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规范。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审计报告的层出不穷。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案件数量的年分布情况,财务颁发给现有的会计监管制度敲响了警钟,并促使我们开始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如何在技术和制度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成为迫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指标体系的设定

有效辨别虚的会计资讯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会计资讯的可得性以及可操纵性,本文建立了针对性较强的财务监控指标体系,作为会计监管的时间视窗来实现公司的财务预警,监测财务异常,提高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钩稽关系的不正常。钩稽关系是指会计报表之间相互配对的指标出现了异常,逻辑上不合理,这说明会计报表的编制出现问题;

2年度变动异常。如果不同年度的经营资料出现明显的异常,则显然违背了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规律;

3横向可比异常。如果财务报表的资料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也说明公司财务出现异常。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四维指标”体系

从完善公司会计监管体系考虑,财务监控应包括对公司全部经营状况进行稽核的过程,要综合考虑财务指标的可行性,设立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指标。

1.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公司的债务状况是会计监管主要的考察物件,偿债能力过低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引诱财务动机。监控公司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包括:

1资产负债率。此指标反映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如果比率过高,则说明公司的债务负担过重,会对公司长期支付能力形成潜在威胁。

2流动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指标过低,则说明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公司有可能面临技术性清算;

3速动比率。该指标越高,则表明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度越高,一般来说,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下限为0.25,如果比率过低,则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2.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指标包括:

1主营业务利润率。该指标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数值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发展潜力也就越大,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2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适用性比较广,主要用于分析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就越高,公司充满生机,财务状况健康;

3每股收益。该指标越高,则说明普通股投资效益越好,股东相信公司的良好发展前景,公司财务安全。

3.反映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指标包括:

1销售收入增长率。此指标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能力,是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资料。此指标越高,则公司的发展潜力就越大,短期内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就越好;

2总资产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总资产增长情况,总资产越高则说明公司的规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权益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净资产变化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司的净资产年增长情况越稳定,股东的权益有保障,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4.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指标包括:

1流动资产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说明每1元流动资产所支援的销售收入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使用流动资产的效率越高,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小;

2应收账款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衡量每1元应收账款投资所支援的销售收入比率,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该指标越低,表明公司收账能力越强,资金回收越快,经营效率也就越高;

3存货周转率。表明每1元销售收入需要的存货投资,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少越好,存货过多会浪费资金,存货过少则不能满足流转需要,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存在最佳的存货水平。

三、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及会计监管完善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

1.偿债能力指标的判定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操纵手段会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质量,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虚增无形资产以及计提折旧不足等舞弊手段都会导致公司的资产质量下降,造成虚资产过多,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考察公司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而获得直观结果,如果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显著异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需要考虑是否为经营因素以外的人为原因导致这种财务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在本文介绍的偿债能力指标以外,还可以通过考察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专案在总资产中的比率是否正常来判定财务执行情况。

2.盈利能力指标的判定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实践表明,“其他业务利润”专案通常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操纵的针对指标,然而,对公司非经常专案的监管会涉及重要的关联方,比如地方 *** 等部门,这就使得相关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关联方的支援。此外,公司可能会隐瞒对非经常专案的披露,造成会计监管工作的无效性,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可以使用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来综合判断非经常性专案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例如,如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而非经常性损益专案较高,那么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操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发展能力指标的判定公司的销售额需要以公司的发展能力作为支撑,衡量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可以反映公司的经营规模和资产数量情况。如果公司出现经营困境,实际销售业绩滑坡,而会计报告期间的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发展能力明显超出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可认为公司出现了财务异常,会计监管机构有必要稽核公司在下一个年度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这类公司值得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重点关注。

4.营运能力指标的判定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部分“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专案也往往成为财务操纵的工具,经常性业务活动中的财务舞弊现象可以在成本、费用以及存货等会计科目中得到反映,例如,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可比公司,但是反映在公司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税金附加失去彼此间的对应比例关系,则会计监管部门在对公司经常性销售活动进行监管时,就应有意识地核查公司营运能力指标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数量关系,以进一步分析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异常情况。

二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完善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行为通过上述财务指标得到反映后,会计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联合证券监管机构进行深入调查。一般情况下,上海深圳证券、会计事务所和证监会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外部监管者,具体的外部监管措施可以包括会计事务所尽职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于不合标准的财务报告应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上海深圳证券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严格监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可能出现财务操纵,应派出监管人员进行实地分析与盘查,确定与财务操纵有关的怀疑物件;证监会在上市公司发行审查过程中取严格的审查制度来分析财务报告的真实度,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现象。此外,构建上市公司的高效会计监管模式应时刻注意以 *** 强制力量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力量为,这样在保持会计监管独立性、权威性以及针对性的同时,也充分赋予市场在会计监管中所发挥的自动调节力量,“ *** -市场”的双重监管模式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具有根本保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多样性, *** 应明确监管主体各自的职能和监管许可权,避免监管主体间过多的权利交叉现象,减少责任推脱。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绝对依靠会计事务所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监管是缺乏效率的,发挥社会多方面力量才可以引领和帮助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走向成熟。事实上,会计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自身出现财务危机,只有切实有效的内部监管才能够深入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和财务资讯,从源头上杜绝财务舞弊,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中之重。

结束语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上市公司参与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所涉及的会计资讯的披露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国家性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滞后性。实际上,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工程,更新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都应考虑到这项工程中来,提升会计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同时并举的重要性,最终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需求分析秦荣生财会通讯2003-10-15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刘尚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1-15

世界上绝大部分油气 (石油与天然气)是深藏在地下形形的圈闭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层被压缩,增大的压力使得这些圈闭中的油气或者上升或者下沉,或者从圈闭内的一侧运移到另一侧。岩石还会在风化与侵蚀作用下被分解破坏,并被搬运然后再沉积。在所有这些地质变化中,天然气能够被圈闭在地下的储集层内,或者分布在一些产出天然气或石油的分隔相带中。具有储集能力的岩石必须足以“像海绵”(多孔隙)一样以储存油气,而且这种岩石内的孔隙之间必须相互连通 (渗透性)以保证天然气的流通。

除了具储集性能的岩石之外,天然气与石油的聚集取决于有机质向烃类的转变、允许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的通道以及相邻的盖层岩石 (以便将油气围住并阻止其进一步的运移)。在单一的储集层内的天然气具有特殊的性质,但是,在同一个天然气田中的不同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性质彼此之间则可能有极大的区别。

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是岩石在压力和其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断裂而形成的储集岩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含有油气的地质构造称为背斜,在背斜内,岩层缓缓地向上弯曲,形成了一个在顶部含有石油的拱形构造。如果岩石层向下弯曲,而不是向上隆起,这种构造称为向斜。穹隆也是向上隆起的,与背斜相似,这两种构造都形成了储集岩石层的高点。这些构造是被地质家们最早认识到的油气圈闭类型。穹隆与背斜往往是不对称的,而且含有多套产气层。

当岩石层被断开且大套的岩石层发生了相对移动时,这种构造称为断层。断层是根据岩石层段向上和向下的移动 (倾向滑动)或侧向移动(平移断层)来进行分类的。图2.1给出了各种油气圈闭的类型。

图2.1 含有石油与天然气的地质圈闭

通常,一条断层会切过一个圈闭并把它分割成几个彼此相互封闭的小单元。逆断层是由挤压力产生的,表现在地表的形态就是山脉。在这些地质构造中,一侧岩石被向上推覆并压在下伏的一侧岩石上。洛基山脉就是由一套被称为逆冲断层的断层构成的。

断层还可以造成一些细颗粒的沉积岩 (比如页岩与白垩岩)的渗透率增加,因此也可以形成天然气的圈闭。虽然这些岩石是多孔隙的,但它们缺乏允许天然气进入圈闭的渗透率。当断层使这类岩石产生了渗透性后,它们就可以形成储集岩。

地层圈闭

除了构造圈闭之外,还可以在地层圈闭中发现石油。在这种圈闭中,天然气和石油是被封闭在地层或岩石层内的。当岩石的孔隙度或渗透率发生改变时,就会阻止天然气运移出岩石,进而形成圈闭。一般而言,地层圈闭要比构造圈闭难以被发现。

在储集岩的沉积过程中,比如当砂岩在河床上堆积或碳酸盐岩生长,插入水下生物礁内时,就会形成地层圈闭。一个地质过程的循环——缓慢地沉积、波动、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以及沉积岩的再沉积,就会形成“地层角度不整合”(图2.2),如果被一套非渗透性的岩石盖层覆盖的话,这种圈闭就能够保存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图2.2 角度不整合圈闭(引自Norman Hyne所著《石油勘探与开发》,PennWell,1995)

复合圈闭

复合圈闭含有构造与地层两种要素。北美大陆最大的天然气田——Hugton-Panhandle气田就是一个复合型圈闭,该气田延伸过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堪萨斯州,最终产出70×1012ft3(2×1012m3)天然气。该气田的面积巨大,长度可达275mi1e(443km),宽可达8~57mile(13~92km)。

盐丘是另外一种复合型圈闭,它是由大量的盐从下部上升,插入上覆的沉积岩层,并形成一种栓塞状的构造。在墨西哥湾及其沿岸的滨海平原底部的沉积岩中,发育了数百个这种盐丘构造。

在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可以储存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这些储集层是远古时期水流将岩石溶解并在地表形成的岩洞构成的。这些岩洞渐渐地被掩埋并最终塌陷,产生了大量的断裂并形成了“古洞穴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形成分隔的单元或者陷坑并形成更大的、与断层相连接的岩石带,进而形成一套复杂的、多因素成因的、面积可达数千米的储集层。

勘探远景 区及详探 区

当地质家证实一个含有商业性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域时,他们称之为“远景区”。远景区包括探明储集岩、圈闭和盖层或者其他类型的封闭组合情况。而“详探区”是指这些已经证实了的远景区和那些可以发现更多的油气田的地区(图2.3)。

图2.3 含有深部湿气的Tuscaloosa带(引自Norman Hyne所著《石油勘探与开发》, PennWell, 1995)

预测就是确定何处是布置最佳地质与经济意义的一口探井的地点。四种地质因素决定了在一块特别预测区的成功与否:①能够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烃源岩;②能够储存天然气的储集岩;③能被封闭的岩层;④正确的时代确定。这种圈闭必须在天然气从该区域运移出去之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