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油气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2.天然气涨价(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3.现货天然气投资的涨跌和什么因素直接有关

天然气价格下降的影响_天然气价格下降与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系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是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率目前持续下跌,我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如何平稳度过衰退期,早日进入回升阶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广义上指的是以创造新的技术或者以现有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技术创新更多的指的是企业或公司对公司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状况进行调整,从而建立起效率更高更快的生产体系,得到更多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这其中更多的包含了:技术设计、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改革,比如:开辟海外市场、更新生产技术、更换管理方式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为技术创新理论不是技术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它不仅侧重于技术的创造能力和层次的提升,更加注重于技术在市场和管理等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目前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作为世界的一大经济强国,更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着力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目前来看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机器提高效率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新的机器在企业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人们投资欲望增强,企业的发展前景便一片大好。新企业、新岗位的出现,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方向,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的工资待遇,促使经济进入繁荣期。在西方国家技术是由资本家所掌握,这样机器的出现将会排挤企业中的劳动者,降低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那么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将有资本家所占有。而在我国,由于国家控制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将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由劳资双方共享。也就是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搜索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在企业家的引导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只有适应市场选择的技术才能给打破原有的均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繁荣并不会持续太久,在繁荣开始的时期,每一家企业都会选择各自认为最优的方案,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通过学习和模仿使产品的稀缺性被极大稀释,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的出现,还包括制造工艺的创新,工艺创新改善了产品生产的价值链,成功降低产品成本,进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手机价格变动上看出这一点。以上两点共同降低了产品价格,价格的下跌终止了经济繁荣,此时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作用就会延缓,经济进入到衰退期。为适应新技术而形成的制度体系也将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萧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可识别的吸收过程,一种合并新事物并使制度体制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过程,一种探索以达到新的静止状态的途径,通过萧条的调整经济走向新的均衡,而在均衡状态下任何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这个时候如果经济体想持续经济发展就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包含新技术,适应新发展的制度体系。技术创新虽然和经济发展的周期相关,但是两者并非同步,一般在经济萧条阶段,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家会更主动地推动技术创新,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成喷射状出现。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家的重心放在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的形成上,所以更多的是技术革新活动。所以经济发展是呈螺旋式循环上升的,不断提升制度的等级,如果制度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则繁荣的冲击作用毫无意义。

三、当前我国制约技术创新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虽然很多企业逐渐将科技创新的经费更多的投入到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但目前企业科研技术水平不够,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创新。这时在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下,企业管理者在看到科研创新的效果不明显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逐渐便放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这是以庞大的物资和劳动力的消耗作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物和有形的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是重要源泉,我国企业在短期内都实现了资本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重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缓慢,不仅创新进度缓慢,而且质量也不高,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落入了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的恶心循环当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尚未完善,技术创新开发与市场经营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了目前的现状。我国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虽然在国家的号召之下,企业和公司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大,但在对企业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我国企业目前对科研的投资主要分为:基础研究、产品的实验开发、战略性高技术研究这三个方面,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强度极低,目前截至到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567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5.25%,应用研究占10.27%,而发展研究占84.47%,这说明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对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缺少破坏性创新,无法打破现有的均衡。导致了目前我国的企业都很难掌握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很差,致使技术创新之路受阻。另一方面,从专利数量来看,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4648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338503项,多数专利为外观设计专利等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专利类型。

(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87.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743585.5亿元,基本维持上升态势,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明显波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2007年左右达到峰值,事实上那段时间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而从2007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低至6.7%,基本和1980年相持平,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多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利用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我国开办工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待遇,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第二产业依赖人口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衰败,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在降低。其次,我国第二产业多是以低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附加值低,而且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最后,我国第二产业对出口依赖过强,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近90%的产出用于出口,2007年经济危机后外国的购买力有所下降,至2016年我国出口与2015年相比下降近8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1%,而到了2016年贡献率则下降到37.8%,与之相对应,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有47.3%上升为57.5%。即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降低。可见通过依靠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已逐渐势弱,以信息技术为推动技术的第五轮经济周期已进入到衰退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即将到达界限,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完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提升创新水平,制定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国家完善相应的创新体系,安排好相应制度,积极协调与企业之间问题与纠纷,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解市场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

(二)国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技术创新不能离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更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一项技术创新经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这些的投入往往无法收回,更不用说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得收益了,如此循环,技术创新便很难取得成果。国家需要完善目前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无形的科学成果,只有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展现出来,其特殊性决定了对技术创新这类财产的归属判断,需要借助知识产权的法律,才可得以实现。只有国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使得技术创新成果有所保障,企业和科研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注重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类型不断转变的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仍不明确,仍未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缺乏创新动力,对技术创新没有重视。企业若要提高期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的主体,根据现代企业的制度来进行一系列的产权制度的改革,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技术创新当中获得企业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获得收益,技术创新的成果也能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企业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

总之,我国想要维持经济发展,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以技术带动经济,帮助我国经济平稳度过“新常态”。

 世界油气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面临调整、动力面临转换、速度面临换挡。为此,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方能推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经济发展任务,其中“降成本”作为五大任务的重要内容,关系企业发展,备受企业关注。然而,究竟哪些成本最该降,成本如何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哪些成本最该降

全市稳增长促回升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行情低迷,企业生产发展依然十分困难,降成本就像是雪中送炭,企业普遍希望尽快感受到降成本相关政策带来的。

对于哪些成本最该降,企业反映出来主要在五个方面:

1. 制度成本。原材料成本占比大但近年来价格基本稳定,人工成本上升明显但这是大势所趋,而制度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其中暗藏“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比如税收优惠、税收奖励政策落实力度还不够;

名目繁多的各种评估、检测费用让企业不胜其扰。

2. 融资成本。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许多关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措施,但是融资成本高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初创企业融资门槛高,融资成本高。

3. 电费成本。制造业企业多是用电大户,电费是企业成本中的一大块,不少制造业企业反映,虽然煤、油等原材料价格一直在降,但一些来自水电热气等垄断性行业的成本仍然“坚挺”,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稳定甚至下降时,这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

4. 物流成本。对与我市来说,这几年物流的确有很展,但是对于一些食品加工以及对物流速度要求比较高的产业来说,我市物流是欠缺的,物流费用高、速度慢,产品质量还得不到有效保障。

5. 人工成本。近年来人工成本一路攀升,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讲,社会保险费用让一部分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堪重负。

二、落实降成本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成本亟待出手

部分企业反映,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降低企业税负,特别是“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企业表面上松了绑,但是实际上成本没有降多少。

1.税收。税费作为企业的一项主要成本,负担偏重。“中小企业日常经营需要缴纳所得税、增值税等多个税种,一些特定业务还会涉及印花税、契税等税种。其中,制造业增值税率高达17%,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有些优惠政策还需针对企业经营实际情况有效整合方能切实为企业减负,有些税收奖励政策没有及时兑现,有的还出现一些回溯性收税等情况。

2.行政事业性收费。除税收负担外,企业还需支付大量非税成本,如名目繁多的缴费项目。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操作方式不尽合理。例如,企业普遍反映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标准偏高。根据国家规定,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1.5%,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该比例的企业,需按其差额人数全额征收保障金。许多企业在当地很难找到那么多有劳动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已经为促进就业做出了相当大贡献,反而要支付更高的残疾人保障成本,企业负担不轻。又如,各种评估监测等费钱又费力。只要开门营业,安全、质检、土地、规划、环境、消防、能耗、职业卫生……哪个评估都不能少。过去,评估评价往往由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这两年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看似企业可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选择价格优惠、服务好的评估机构,但评估检测价格也高,成本上差别不大,而且都是前置性许可,不做不行。简政放权后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有的评价必须分几步进行,拉长了评价时间,也导致企业重复花钱。一些企业反映,按照国家关于建设投资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评价“三同时”的规定,企业每上一个项目,不论大小,项目开始前要做一次预评价,设计要做专篇评价,验收时又有验收评审。一个项目开工前,仅这三项评价,就要做9次评估。企业必须安排专人跟踪,即使都合格,前后也要有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融资成本高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企业,有的综合融资成本接近年息20%。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找担保公司成本至少是3%,贷到的部分还是承兑票据,为期90天的一般要贴现3%以上。基准利率在6点多,银行上浮50%,再加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费用,最后的利息大概在10个点。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便向民间借资,但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融资年息一般在20%左右,高额的利息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

(三)电费成本比重大,加重企业负担

近年来,随着环保标准持续提升,用煤、用气都逐步转换为用电,电费不降,用电成本逐年上升。电价方面,一是企业普遍不满意“变压器基本电费”制度,企业只要装了变压器,即使不用电,也要长期交纳不低的费用。这种变压器基本电费制度,规定企业在向售电部门申请变压器安装容量后,不论企业该月是否用电,供电局都会依据装机容量向企业收取基本电费。二是直购电政策难享受,目前很多地方已开始启动直购电试点,但是由于配额很少,部分用电大户很难享受,有企业说“抢直供电试点就像抢春运火车票一样”,多数企业分享不到电价改革的红利。

(四)物流成本高,影响企业拓展市场

许多企业疑惑,“为什么油价降了,物流成本却降不下来?”。据有关方面测算,从全国情况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gdp的18%,而美国约为8.5%,也就是说,在创造等值gdp时,中国企业在物流上的花费是美国的2倍多。对于路网不够发达、离港口较远的地方来讲,物流综合成本更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指向高速公路、铁路等具有垄断特质的行业。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反映,物流问题是影响其产品销往外地的重要原因,一是时间成本高,运输时间过长达不到客户的要求,也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二是运输过程中造成破损现象突出,客户不满意,导致退货,甚至失去客户。

三、降成本的建议

对于降成本问题,企业十分关注,如何让企业真正感受到降成本带来的,怎样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以下意见:

(一)合理降低企业用工、物流成本

适当降低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困难企业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提供有效缴费担保后,经批准可缓缴除基本医疗保险费之外的社会保险费。落实援企稳岗等补贴政策,支持企业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培训转岗等方式,多聚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补贴力度,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做好当地残疾人总数及适合就业残疾人规模的摸底,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比例和标准,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规范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收费,帮助重点企业降低运输价格。

(二)进一步降低用能、用地成本

进一步解决水、电、气、运等难题,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要素价格管理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要求,及时深入企业跟踪解决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难题,特别是落实大工业用电、直购电、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等各项要素优惠政策,推进国网地网区域同价(重点是同园区同价),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能源发展结构,扩大电力降低空间。扩大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规模,降低骨干企业用电成本。开展大用户优化用电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优化用电建议书,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充分利用谷时段低电价,降低用电成本支出。

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盘活去产能工业用地,重点保障年度重大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用地,对工业用地鼓励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放宽容积率,优惠土地价款,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三)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窗口指导,加强银行企业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维护存利率定价秩序,落实国家降息政策。支持有条件的银行试点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服务,优化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合理确定审批门槛。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对市场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并购业务。用足用好央行再再贴现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投向与价格“双引导”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优惠利率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完善我市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工业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加快建立产业振兴(中小企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等风险补偿机制。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切实整治层层加码加价行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收费行为。鼓励金融机构清理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列出收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完善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资本金。建立、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担保机构的准入,降低担保费率;

提高信用良好企业的抵押物折扣率。鼓励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减免保证金、适当提高放大倍数、控制利率上浮幅度等支持措施,不随意收缩正常付息企业的担保额度。

(四)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有关规定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性基金。一些评估、认证、检测等中介服务名目过多、频率过密、收费偏高,为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企业期盼打破利益壁垒,审批认证年检尽可能“合并同类项”。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鼓励和支持地方对众创空间的用房、用水、用能、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给予适当补贴。积极落实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落实部分劳动者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简化认定流程,放宽认定条件,扩充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部署,把“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展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业,实现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制定相应标准,对符合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一时遇到较大困难的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一定期限内实行税费缓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法定中介服务事项实施目录清单管理,收费过高的大幅降低收费标准。

天然气涨价(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迫于美国的压力,欧佩克国家增加了石油产量,使得世界石油供应基本保持稳中有升。中东地区、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另外美洲地区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的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增产状况不会持续太久,未来决定世界油气供应的还是欧佩克国家。随着人类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因此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需求量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气供给现状

1.石油产量

据统计(图4-3),200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30213.5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333733.5万吨减少了1.05%,其中欧佩克2002年的产量为126175.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135170.0万吨下降了6.65%,其中中东地区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643.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04285.5万吨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产量估计值为8557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85313.5万吨增长了0.30%。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4569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42109.5万吨增长了8.51%。亚太地区2002年的产量估计值为36884.0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6563.5万吨增长了0.88%。非洲地区2002年的估计产量为34087.5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4506.5万吨减少了1.21%。西欧地区2002年的产量为30335.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30954.5万吨减少了1.99%(梁刚,2003)。

图4-3 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单位:万吨)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俄罗斯产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变为居世界第一位,沙特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变为居世界石油产量的第二位(见表4-4)。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出口2亿吨。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欧、美国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欧佩克考虑是否减产、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时,俄罗斯总是开足马力生产。俄罗斯增加石油出口,弥补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不足,稳定了油价。但是俄罗斯跻身于世界产油国行列之首,企图在世界石油市场攫取更多的份额的态势,使欧佩克处于两难处境:继续实行减产保价政策,会失去世界石油市场份额,不减产则难以维持其理想油价。因此,欧佩克想独自左右油价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表4-4 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和剩余探明可储量

续表

(据梁刚,2003)

2.天然气产量

据统计,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为24981.15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总产量增长了0.72%。就各大区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产区,2002年底产量达9265.45亿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底的产量为7160.07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78%,美洲的产量仅比上年减少0.15%),世界各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国加快天然气开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气产量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区天然气产量见图4-4,世界前25位天然气生产国的产量见表4-4。由于天然气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为清洁的能源,而且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费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除发电、工业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动力方面发展,并将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图4-4 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单位:亿立方米)

二、世界油气供需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应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储量增加了十几倍。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这段时间,世界石油探明可储量变化不大,净增量非常小,远远低于每年的开量(图4-5)。

图4-5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变化

(据国土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来,通过用更有效的勘探开发技术,应用提高收率方法,越来越多的产油国的石油部门对外国投资开放,石油行业大多对其长期满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当乐观。但是随着油气的消费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来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的速度已不能满足石油开速度,石油的储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来越小,这说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继续超过其供应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如果世界对石油的消费量继续持续增长,其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越来越高。据HIS能源集团估算,2000年“新油气田出探井”(NFW)的数量增加了31%,达到了826口,而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却减少了10%,为143亿桶。HIS能源集团的报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产油量从6850万桶/日增加到了7360万桶/日,而同期剩余石油储量却减少了9%(从1991年的12070亿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亿桶),世界石油储比从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可储量可以继续开约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比2001年增加254.44亿吨,主要是因为用新工艺将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竞争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区众多的石油发现,预计该国石油产量到2007年时将跃升至200万桶/日。随着深海石油项目的不断开发,预计安哥拉石油产量将由目前的90万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万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获得石油发现,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产能力可超过250万桶/日。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于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达尔公司纷纷投资安哥拉海域深水项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钻井作业异常繁荣,也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之后的非洲第三大产油国,产量已超过埃及和阿尔及利亚,预计到2006年其石油产量将超过利比亚。

(2)世界石油需求状况

BP《2003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费比上年增加2.6%,快于近10年平均1.4%的增长速度;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超过需求;世界石油供应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虽然有伊拉克战争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供应中断,但是石油生产国依然能够满足消费国的需求,消费国无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伊拉克战争期间,欧佩克利用它的近4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来保证市场供应。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仅比上年增加29万桶/日,为7570万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200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加了5.8%(33.2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为739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0.7%(41.5万桶/日)。其中,欧佩克石油产量为282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6.4%(187万桶/日)。非欧佩克石油产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万桶/日,增加产量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增加64万桶/日)、哈萨克斯坦(15万桶/日)、加拿大(17万桶/日)、安哥拉(16万桶/日)和巴西(16万桶/日)。在过去的3年里,来自俄罗斯、里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合计已增加了330万桶/日(增长了26.5%),到2007年还可能再增加500万桶/日。

(3)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近日发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场报告中,预测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情况。据估计,2004年全球市场对油品的需求将增加100万桶/天,而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及欧佩克国家天然气液体产品(NGL)的增长为174万桶/天。IEA预测,在一些经济增长较为显著的地区2004年油品需求增长将比较强劲。2004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将带动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2004年美国新增油品需求将达到34万桶/天,占据全球油品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总需求量的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8%。成品油进口量占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将从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中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需进口的原油分别为1亿吨、1.3亿吨和1.6亿吨。

虽然IEA预测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将与今年相同,但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长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响,如日本核电站的停运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现快速上升,美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涨使部分使用天然气的用户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战争使得非经合组织国家提前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这些异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IEA对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测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全球气候恢复正常、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恢复、较低的原油和天然气平均价格、日本核电反应器投入运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几个异常因素影响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从油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来说显得更为强劲。2004年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出口的增长要比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多出70万桶/天,这就要求欧佩克国家在2004年继续削减石油产量,这将是欧佩克连续第五年对石油产量进行削减。据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在今年增加111万桶/天的基础上继续增加132万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开区,如北海、俄罗斯和北美将继续通过增加钻井数和运用新技术小幅增加石油产量,而美国的墨西哥海湾、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气产量在2004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世界天然气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天然气供应状况

2000年世界天然气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了8.6%,达5262.7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为3893.1亿立方米,液化气(以下简称LNG)出口量为369.6亿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气的5大出口国是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荷兰和阿尔及利亚,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0.7%。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占世界管道气出口量的33.5%。5大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荷兰,2000年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10.3%。世界5大LNG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卡塔尔和澳大利亚,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国,占世界LNG总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韩国和法国。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出口量为5813.4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达4313.5亿立方米,LNG出口量达1499.9亿立方米(刘增洁,2002)。

另据上海天然气项目筹备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状况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国主要有11个,天然气的液化能力为1490亿立方米/年,约11040万吨。亚太地区4个LNG出口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非洲和中东地区5个LNG出口国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布扎比和卡塔尔,其余2个LNG出口国是美国和特立尼达-多巴哥。特立尼达-多巴哥和尼日利亚于1999年加入LNG出口国行列。1999年,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国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尼日利亚的LNG公司向欧洲供应了7.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年6月,卡塔尔的第二个天然气液化厂(拉斯拉凡LNG工厂)投入生产,1999年卡塔尔共出口了8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世界LNG贸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国所占的份额分别是印尼占31.2%,阿尔及利亚占20.7%,马来西亚占16.5%。

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

(2)天然气需求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进口国。随着经济展,美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世界上LNG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地区LNG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欧洲LNG的进口国主要是法国、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另加上美国,共九个LNG进口国。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进口大国分别是日本、韩国和法国。1999年的进口份额分别占世界LNG出口总量的55.8%、14.1%和8.3%。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和省LNG进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省LNG进口比例增加到4.3%。(刘增洁,2002)

1999年,亚洲的LNG进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亿立方米,达922亿立方米,从而显示出日本尤其是韩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两国的LNG进口量分别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国的LNG进口量也几乎比去年翻一倍,达46亿立方米。尽管美国LNG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国内总的天然气消费中LNG所占比例不大,预计以后十年美国LNG进口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亚洲地区部分国家正在筹划LNG项目。新加坡正考虑进口LNG,投资5亿美元建设LNG接收终端,使能源来源多样化;泰国与阿曼签订了LNG购买合同,要求2003年开始供应天然气;印度正在沿海地区建设十二个LNG接收终端,把天然气作为发电厂长期使用的燃料。尽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气是天然气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气发电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领域;中国也已决定在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LNG,并明确先在广东省进行试点,LNG接收终端建于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鹏湾内的秤头角镇,分两期建设,一期LNG进口量为300万吨/年,两期增加200万吨/年,总进口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加了2.8%,美国增加了3.9%,亚太非经合组织国家增加了7%。天然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4%,与煤炭相当。

(3)发展趋势

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国都积极鼓励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为天然气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同时为应付国际油价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大。据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区在2010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有较大增长(图4-6)。未来天然气主要消费国为美国、中国。

图4-6 2010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需求情况(单位:亿立方英尺)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独联体

1)美国: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局预测,到2025年美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54%,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将日益依靠国内新的大型天然气建设项目。美国国内天然气增加供应将主要依靠两种:一种是非传统储备(致密砂层、煤层甲烷和页岩等),另一种是阿拉斯加管输天然气(供应其它48个州)。非传统天然气总产量将从2001年的5.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万亿立方英尺,同时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从0.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6万亿立方英尺。美国天然气进口量将从2001年的3.6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万亿立方英尺。

2)亚太地区:到2010年,预计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3110亿立方英尺。因中国和印度显示出较大的天然气市场,2010年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是1999年的两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间,预计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分别是:2000年为310亿立方英尺,2005年为450亿立方英尺,2010年为580亿立方英尺。今后10年,在上海等地区能源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会很大。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25亿吨油当量左右。据此预测的天然气需求量与本国今后潜在的、可生产的天然气产量相比还有缺口(图4-7)。这部分的缺口,需要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弥补。

图4-7 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状况和潜力

据产业预测、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现货天然气投资的涨跌和什么因素直接有关

1.引言

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经济和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给经济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天然气涨价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经济影响

2.1能源成本上升

天然气作为一种主要的能源,涨价将直接导致企业和家庭的能源成本上升。特别是对于能源密集型行业来说,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进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2.2生产成本上升

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在许多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化工、钢铁等行业来说,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到其生产成本,进而对整个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

2.3减少投资

天然气涨价将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对投资的积极性。由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天然气涨价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生活影响

3.1能源消费增加

天然气涨价将直接导致家庭能源消费的增加。家庭用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成本,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涨价将对其生活造成更大的压力。

3.2生活成本上升

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能源,涨价将直接导致生活成本的上升。除了家庭用气外,天然气还广泛应用于热水供应、烹饪等方面,涨价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生活的负担。

3.3影响环境保护

天然气作为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然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导致人们对天然气的使用减少,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的进程。这将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加大环境污染的风险。

4.应对措施

4.1加大能源多元化

为了减少对天然气价格的依赖,应加大能源多元化的力度。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对天然气的需求,降低对天然气价格的敏感性。

4.2提高天然气供应

提高天然气供应是缓解天然气涨价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扩大进口渠道等方式,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从根本上降低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压力。

4.3完善价格监管机制

完善天然气价格监管机制是保障天然气价格稳定的关键。建立健全的价格监管体系,加强对天然气价格的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的过度波动,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影响天然气的涨跌因素大概有:

1,现货天然气库存变化(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时,商业库存会增加,刺激现货价格上涨。相反促使现货价格下跌)

2,突然性重大政治时间(现货天然气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质的是属性,所以受政治实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3,OPEC与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市场供应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现货天然气价格走势的预期)

4,国际资本市场热钱流出或者流入(当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的自己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现货天然气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5,汇率变动(现货天然气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元上涨使以美元结算的现货天然气承压。当地缘政治动荡时,现货天然气与美元呈正相关性,两者相得益彰)

6,异常气候(异常天气可能会对现货天然气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7,利率变动(当利率提高时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速度下降)

8,税收政策(税收加大时会减少现货天然气开的净利润,相应减少了开时期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