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工业安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

2.求沈阳历史及现今人口 经济 文化发展情况

3.年天然气供需形势分析

4.沈阳市燃气管理办法

5.沈阳市燃气管理条例

2021年沈阳天然气阶梯价格表_沈阳工业天然气价格最新价格查询表

有。格林玫瑰湾小区在2018年7月燃气开栓,让园区1000余户居民用上了盼望已久的燃气,所以有燃气。燃气是气体燃料的总称,它能燃烧而放出热量,供居民和工业企业使用,燃气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煤制气。

沈阳工业安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

2005年全省各级国土部门紧紧围绕省国土厅党组2005年初制定的四个突破(土地管理、矿产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全局及理顺管理体系和加强国土队伍建设),联系实际,狠抓落实,创造性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在前进的道路上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立足经济发展全局,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有利的保证。经过努力在农用地转用上全省争取了国家的追加指标;通过大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整理整合零星地块,挖潜存量土地5 000公顷,全面保障了全省用地需求。

●深化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利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编制土地《辽宁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三年规划(2005~2007年)》,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有关技术规程,进一步推进了土地管理的全面规范。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连续9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措施,保证全省耕地、基本农田不减少。同时将土地整理项目与中低产田改造、村屯搬迁、建设高产出率、高附加值保护地相结合,在项目实施中划出部分项目由农民实施整理,让农民既在项目实施中有收入,又在项目实施后有致富出路。

●全面开展矿产开发秩序整治,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配合省人大《矿产法》执法检查,对全省无证探、滥乱挖、破坏、拖欠税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认真学习《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的通知》,落实办事机构,成为全国行动最早、部署最快的省份;对全省6 000多个大小矿山进行了清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积极开展了整合。

●坚持依法行政,国土部门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2005年,监督制约机制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厅再次被省评为落实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盘锦、阜新等6个市县被评为全国国土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国土执法体系基本理顺,执法力量、力度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进一步规范。

●国土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国土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省以下国土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领导班子调整全面到位。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保持***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教育,实施了文化素质梯次培训工程。

●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适应当代矿产管理要求的新经验,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国土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已完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30多个专题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修订了《辽宁省化石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整顿规范化石市场秩序。

一、土地

(一)土地状况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总面积1 480.64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0%,海陆兼备,地理位置优越。

辽宁省土地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土地类型多样,大体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土地结构;②土地地域差异性明显;③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少。

1.土地现状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有土地总面积14 806 366.67公顷。其中,农用地11 228 42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83%,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4 090 84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3%;园地面积为598 213.33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4%;林地面积为5 690 14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43%;牧草地面积为349 8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99 35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7%。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 370 0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 133 9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交通用地88 1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水利设施用地147 94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未利用地总面积为2 207 853.3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91%,其中,未利用土地1 382 386.67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4%,其他土地825 466.67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图1)。

图1 2005年辽宁省土地现状图

2.动态变化

2005年全省农用地净减少8 940.00公顷,建设用地净增加7 253.33公顷,未利用地净增加1 686.67公顷(表1)。

表1 2005年辽宁省各地类增减情况表

续表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农用地总量11 228 420.00公顷。其中耕地占农用地总量的36.43%,园地5.33%,林地50.68%,牧草地3.11%,其他农用地4.45%。详见表1。

从图2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全省农用地总量呈减少趋势,其中2004年、2005年减幅较大,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的加快,预计今后1~2年农用地总量仍呈减少趋势。19~2001年全省耕地总量保持在416.30万公顷以上,但在2002 和2003 两年内耕地锐减了8.90万公顷。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抑制住了耕地锐减的趋势,预计今后1~2年内耕地变化趋势不会很大。

图2 1996~2005年辽宁省农用地及耕地变化趋势图

到2005年底,全省基本农田保有量3 651 488.38公顷,年内减少1 141.84公顷,年内补划2 058.24公顷,其中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占用841.84公顷。

2005年全省耕地减少14 444.07公顷(建设占用5 472.72公顷),同期增加7 151.30公顷,耕地净减少7 292.77公顷。

据地籍变更调查统计,耕地减少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受洪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沈阳镉等重金属污染,全省因灾毁减少耕地6 170.16公顷,占耕地减少量的42.72%;②建设占用耕地5 472.72公顷,占全省耕地减少量的37.89%;③生态退耕占用耕地2 117.45公顷,占全省耕地减少量的14.66%;④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83.74公顷,占全省耕地减少量的4.73%。从调查数据上看,除去自然灾害因素,耕地减少仍然以建设占用为主(图3)。

图3 2005年辽宁省耕地减少构成图

2005年,耕地增加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前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陆续竣工验收;②本年度各级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③往年开发而没有及时变更的耕地得到了调查和变更;④中央重视“三农”问题后,农民自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自发开发了部分耕地。

具体耕地增加来源有:

(1)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 637.31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50.86%。

(2)土地复垦增加耕地80.31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1.13%。

(3)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43.36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3.40%。

(4)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944.25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13.20%。

(5)其他类型增加耕地2 246.07公顷,占31.41%。

按照国家规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不作为耕地面积减少考核,2005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5 472.72公顷,补充耕地7 151.30公顷,全省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2.建设用地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建设用地总量为1 370 093.33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77%,交通用地占6.43%,水利设施用地占10.80%。历年建设用地情况见图4。

图4 1996~2005年辽宁省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图

据2005年综合统计数据看,全省依法征用土地(不包括院批准)6 372.69公顷,其中征用农用地3 891.71公顷;征地费用22.15亿元;安置农业人口4.96万人。全省共依法批准建设用地(不包含院审批)面积6 418.34公顷,其中农用地3 998.3公顷,耕地3 153.31公顷;分批次建设用地5 262.20公顷,单独选址1 156.14公顷(图5)。各市审批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见表2。

表2 2005年辽宁省审批建设用地分布情况 单位:公顷

从建设用地构成上看,2005年全省工矿仓储项目用地占总批准建设用地的53.95%,交通运输项目用地占16.76%,住宅用地占13.91%(图5)。从用地分布上,沈阳市仍是用地大户,占全省审批建设用地总量的50.00%;丹东市用地量较2004年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大东港二期单独选址项目,用地量大;虽然大连市申请建设用地较2004年有所下降,但作为辽宁省对外经济门户,其用地规模仍居全省前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三个年头里(表2),预计全省审批建设用地量仍保持上升势头,沈阳、大连、营口等市用地总量仍在全省前列。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辽宁省坚持实行“占一补一”的政策。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开发、复垦、整理土地面积11 706.41公顷(已验收通过的),增加农用地7 786.01公顷,增加耕地7 583.89公顷。土地开发项目增加农用地面积2 851.86公顷,占农用地增加面积的36.63%;复垦项目增加农用地719.18公顷,占9.23%;整理项目增加农用地4 214.公顷,占54.14%。

从图5可以看出,为保证每年的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项目增加农用地及耕地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土地后备的逐年减少以及国家投资倾向,中低产田的改造即土地整理项目将成为增加农用地及耕地的又一重要途径。

图5 2001~2005年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农用地变化情况

二、矿产

辽宁省矿产具有以下特点:①丰富,配套性好;平均每万平方千米有大中型矿产地36处,是全国平均密度的两倍多;②矿产地集中,便于规模开发;③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大;④埋藏浅,适宜露天开。

(一)矿产现状

2005年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92种,其中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表的有72种(不含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地下水和矿泉水),矿产地668 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菱镁矿、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7种。其中,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产菱镁矿,质地优良、埋藏浅,保有矿石储量29.10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0%和25.00%左右。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6种。其中,硼矿,共、伴生矿物多、品位较低,保有储量2 598.4万吨(B2O3),占全国的56.4%;铁矿,以贫矿为主,多可露天开,保有储量116.8亿吨(矿石),占全国的24.0%,居全国首位;金刚石,质量较好,但品位偏低,保有储量1 911 902克,占全国的51.4%;滑石,质量上乘,驰名中外,保有储量4 791.2万吨(矿石),占全国的20.1%,居全国第二位;玉石,质地细腻,色泽艳丽,保有储量20.5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储量位居全国第四位。上述矿种年内储量增减与保有储量比较变化较小。

具有比较(区位)优势的矿产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等矿种。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总计27 128.7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4 922.03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0 610.56万元,企事业单位地质勘查投入10 985.20万元,其他投资610.92万元。中央财政拨款占18.14%,地方财政拨款占39.11%;企事业单位投资占40.49%,其他投资占2.26%。从资金来源上看,投入比例逐年减少,企事业单位加大了勘查资金投入,可以看出矿产作为一种商品正逐渐走入市场,对矿业勘查的限制放开。但我国矿业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勘查工作中存在勘查研究程度不够,造成过度开、低效利用的问题,应该对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贵重金属矿产的勘查投入辅以必要的调控手段,避免矿产低效利用(图6)。

图6 2002~2005年辽宁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变化图

2005年,全省新发现矿产地4处。分别是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火连寨镇上下堡村韭菜沟铁矿;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小柳峪村小柳峪铁矿;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马架子村有色冶金溶剂石灰岩矿和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马架子村水泥石灰岩矿(表3)。

表3 2005年辽宁省新发现矿产地一览表

新查明矿产8处。分别是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大孤山镇獐铁矿;辽宁省本溪市思山岭铁矿;辽宁省建昌县八家子矿区南部铜矿;辽宁省建昌县八家子矿区南部铅矿;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顺元昌铅矿;辽宁省建昌县八家子矿区南部锌矿;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顺元昌锌矿和辽宁省盖县猫岭金矿(表4)。

表4 2005年辽宁省新查明矿产情况一览表

(三)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矿许可证情况

2005年全省共批准登记勘查许可证750个,批准登记面积7 555.48 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75.53万元,其中当年新设立勘查许可证172个,批准登记面积2 145.85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21.45万元;2005年全省共批准登记矿许可证6 1个,批准登记面积2 991.69平方千米,收取矿权使用费2 4.45万元,其中当年新设立矿许可证420个,批准登记面积126.74公顷,收取矿权使用费137.00万元(表5)。

表5 2005年辽宁省矿产勘查许可证及矿许可证发放情况

2.矿产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5年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 622个,比2004年增加336个;从业人员40.44万人,比2004年增加0.24万人;开矿种100个,矿山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79.8亿元,比2004年增加60.4亿元;受国际矿业市场影响,能源矿产、黑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等矿产的价格波动,全省煤、铁矿石及其他金属矿产的开量略有增加,工业产值比2004年上涨了27.53%。

三、国土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在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首批通过验收,恢复土地正常供应后,为了切实巩固治理整顿成果,防止反弹,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全面规范,辽宁省率先制定了《辽宁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三年规划(2005—2007年)》,对今后三年深入贯彻《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针对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中遇到的问题,先后制定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工作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操作规范》。编制了《辽宁省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和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全省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初步形成了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农村建设项目等较为完善的用地指标控制和评价体系。根据《辽宁省开发区项目用地指标评价体系》规定和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对全省开发区用地强化了管理。

2.土地一级市场

据综合统计数据,2005年全省国有土地供应总面积10 214.67公顷。全年以出让方式供地3 650宗,出让面积7 319.62公顷,占总供地总面积的71.66%,共收取土地出让金269.89亿元;以划拨方式供地817宗,划拨土地面积2 562.13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25.08%;以租赁方式供地410宗,供地面积187.35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1.83%,共收取租金1.34亿元,主要集中在丹东市;其他方式供地96宗,供地面积145.57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1.43%,取得收入1亿元。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中,协议出让2 481宗,出让面积4 595.77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62.25亿元,纯收益33.74亿元;招标出让68宗,出让面积170.32公顷,收取出让金7.23亿元,纯收益1.57亿元;拍卖出让147宗,出让面积198.32公顷,收取出让金22.76亿元,纯收益5.9亿元;挂牌出让954宗,出让面积2 355.21公顷,收取出让金177.65亿元,纯收益61.53亿元。

从图7可以看出,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国有土地,用于住宅和工矿仓储用地的分别占各自总出让面积的95.41%、82.60%和85.00%。但国有土地在出让过程中仍存在不规范的行为,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图7 2005年辽宁省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用途构成图

3.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在加强、规范一级土地市场管理的同时,全省强化了二级土地市场培育和管理,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转让,从而减轻了新增用地的需求。全省共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 142宗,转让面积780.51公顷,获取转让金28.87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8.64亿元;出租土地使用权12 309宗,出租面积127.42公顷,获取租金0.10亿元;抵押土地使用权4 800宗,面积14 284.51公顷,获取抵押金674.00亿元。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780.51公顷,用于商服用地109.82公顷,占总数的14.07%,工矿仓储 501.98公顷,占总数的 64.31%;公共建筑、设施 19.04公顷,占总数的2.44%;住宅149.36公顷,占总数的19.14%。

(二)探矿权矿权市场

1.探矿权矿权市场建设

建立了储量动态监测管理模式,创造了适应当代矿产管理要求的新经验,得到了国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广泛推广。积极配合省人大《矿产法》执法检查,针对选(洗)矿厂建设、闭坑抵押金、扣押设备及处理等问题进行整改,初步制定了相关政策规定。

2.探矿权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探矿权出让29宗,合同金额5 969.02万元。其中申请审批10宗,合同金额5 406.02万元;挂牌19宗,合同金额563.00万元。矿权出让1 799宗,合同金额达7 730.15万元。其中申请审批1 420宗,合同金额6 903.34万元;招标4宗,交易额20.00万元;拍卖28宗,拍卖价款16.86万元;挂牌347宗,交易额789.95万元。

3.探矿权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探矿权出售3宗,成交价款45.50万元。矿权转让185宗,成交额5 953.54万元,其中出售183宗,成交金额5 949.91万元;作价2宗,成交金额3.63万元。

四、国土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822件,立案2 290件,结案1 833件,结案率80%。共拆除违法构建物44.95万平方米,没收构建物9.12万平方米,收回土地34.21公顷,其中耕地9.76公顷;收缴罚没款3 615.57万元;追究行政责任18人,追究刑事责任9人。

全年共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957件,结案850件(含2004年未结案件),结案率88.82%,共吊销矿许可证44个,收缴罚没款5 052.25万元,刑事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人。

2.案件查处情况分析

2005年,全省土地违法行为有所抬头,土地违法案件比2004年增加67.6%,涉及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比2004年减少了31.20%和40.70%,这表明虽然违法行为产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较大案件在国土违法案件查处中比重明显下降,大案要案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违法类型上看,个人违法和非法占地案件仍是土地违法的主要形式。全省共立案查处个人违法案件1 537件,占全部案件的67.11%,比2004年增加了82.80%;立案查处非法占地案件1 532件,占全部案件的66.90%,比2004年增加了51.10%。地方违法案件仍是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重点。2005年全省共查处地方及其职能部门土地违法案件236件,是2004年的8倍。

为配合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工作,矿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逐渐加大。2005年吊销矿许可证、收缴罚没款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266.70%和169.20%,刑事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人,比2004年增加了177.80%。

五、国土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复议39件,加上2004年未结的4件,本年处理行政复议案43件,本年共审结42件,其中维持33件,撤销7件,撤回申请2件,本年未结1件。

从图8可以看出,行政复议案件虽然比2004年略微减少,但仍较往年居高不下,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图8 2001~2005年辽宁省行政复议案件变化情况图

(1)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利益之间的纷争越来越多。

(2)立法和行政执法力度加大 为把生活中无序的社会经济关系转化为有序的社会法律关系,我国逐步健全和完善立法,与此同时,行政执法力度也在加大,随着行政处罚案件的增多,复议行政处罚案件也随之增多。

(3)法制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希望先通过行政复议这条方便快捷的途径得到解决。

六、国土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到2005年底,全省省、市、县国土行政管理部门(不含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3 622人,行政人员2 345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8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大本及大专3 03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3.68%;高中及中专362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00%;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5%。直属事业单位418个,在职职工6 580人。

2005年全省管理部门经费收入15.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61亿元,地方财政拨款11.47亿元,其他收入1.83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2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及培训机构毕业或结业人数(省级以上证书)达50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134人次;行政学院学习32人次;其他培训338人次,其中国外培训5人次,学历教育94人次,其中博士结业7人、研究生结业10人、本科生结业68人、大专结业9人、本年取得学位12人,其中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9人。

2005年全省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173人,其中研究生10人,大本、大专143人,中专、高中20人。技术人员153人,其中高级技术员18人,中级技术人员90人。历年投入经费2 838.46万元,其中2005年投入958.万元。

七、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国土法律法规及现时政策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依法用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

(2)健全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加大土地变更调查和专项调查投入,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准确,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加强土地利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工作管理,提高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作用。

(4)建立国土信息数据库,继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强化国土综合统计的基础作用。

求沈阳历史及现今人口 经济 文化发展情况

成套装置:主要有:沈阳加压气化厂的造气、制氧、空分、压氧、压氮、精酚、焦油等14套装置;辽河油田全套美国引进的200万m3/日轻烃装置;锦西炼油厂的重整、甲基异丁基铜、制氢、制氮装置;河南难南阳炼油厂的常减压、催裂化、变配电等装置;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烷基化、气体分馏、MTBE装置及总变电站和四个罐区;本溪化肥厂的低压、脱硫、回收、再生、裂化、压缩、氨合成、尿素装置;沈阳冶炼厂的收尘、除萘、转化、捕漠、制酸装置;营口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的200吨/日精炼植物油工程;天津顶新国际工程有限公司150吨/日植物油项目;中日合资沈阳东洋制钢有限公司的制钢工程总承包;大连中粮麦芽有限公司全套设备安装工程;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的15万台/年汽车发动机的施工总承包;

贮罐:在受压储罐方面,本公司具有较丰富的制造与安装经验,尤其是球罐的建造是公司的名牌产品之一。目前已建造容积50-5000m3球罐600余台。涉及的材质有28种之多。施工质量优良,被誉为东方球王为中国安装协会认定为中国安装之星。

常压储罐更是本公司的施工强项,是年年建造的主导产品。至今也建造了1000-54000m3拱顶罐、浮顶罐、螺旋罐达1280台之多。这些工程主要分布在储油库、炼油厂、乙烯厂。如: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00m3、1000m3储存航空用油的拱顶罐;沈阳6801油库9台5000m3半地下储油拱顶罐;凤城地下军用油库6台2O00m3储油拱顶罐;大连某驻军油库3台3000 m3储油拱顶罐;沈阳石油西库2台5000m3储油拱顶罐;大庆乙烯工程6台3000m3'浮顶罐;南京炼油厂7台50000m3浮顶罐;大连石油公司6台50000m3浮顶罐;深圳妈湾的3000 m3储油拱顶罐和20台600m3不锈钢罐等等都是本公司建造的。这些储罐已安全运行多年,实践证明工程质量是信得过的,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管道:承建过原油、汽油、航空煤油、水、天然气等长输管线、集中供热供气等城区管网以及军用民用机场的油库储存、输送管线等。现已制作、敷设直径为325--2200mm的钢管道550余公里。工艺管道年最高安装量达百余公里。凭借先进的施工技术、检测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及长期引为自豪的焊接工艺、设备、人员素质,在各类管道工程,尤其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Ⅲ类管道施工中更显优势,管道安装已成为我公司继储罐之外的又一知名项目。

压力容器:公司设有压力容器制造厂,拥有1600吨液压机和压力容器制造应用的设备及检测仪器。有国家批准并复查合格的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制造和安装许可证。对出厂的产品,劳动局设专职人员全程监检。常年生产各种规格材质的塔、釜、换热器、搅拌器等化工和热力非标设备。球壳板压制更是精益求精,几何尺寸准确,精度高,最大压制厚度为60mm。

本公司远在六十年代,即开始承建锅炉和各种工业炉窑的安装和砌筑。多年来承建安装的工业与民用锅炉三百余台,从快装炉到散装炉,从油炉到煤炉,蒸汽炉从0.7t/h~45t/h。并专设一个锅炉分公司,使锅炉安装在专业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球形储罐安装为本公司的名牌产品。以优质、快速、低耗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建设单位的高度信赖, 被中国安装协会认定为中国安装之星。

本公司在球罐安装上居于国内优势。在建造球罐数量上已达八百多台,遍及全国各地。最大容积5000立方米,壳板厚度达56mm。材质涉及国内外二十七种,用于储存介质多达三十二种。其中包括焊接难度大的有9%Ni超低温钢、细晶粒结构钢和高强度钢等。在制造、施工过程中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严格质量管理,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曾多次荣获省、市级优质奖和金牌、奖以及质量优质工程称号,9%Ni钢焊接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公司在国内率先组焊9%Ni钢球罐并取得成功,在长时间安全运行后,经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批准荣获国家级金质奖章,获东方球王之美誉。

承建国外引进球罐八十余台,同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合作中,受到了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电力、电气仪表:电气仪表分公司系沈阳工业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专业安装分公司,专业承揽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一级),10-220KV输电、10-6KV变电、自动控制仪表、工业计算机、楼宇自动化控制及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工程,员工的施工技术经验丰富,公司更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良好的工程质量享誉国内安装行业;承揽的项目遍及国内十几个省、市。先后承建的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七百余项,遍布冶金、化工、石油、轻工、机械加工、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和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行业。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韩国等国家的厂商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创造出一大批精品工程,例如:南阳炼油厂35KV变电站、全厂供电系统、中日合资东洋制钢有限公司制钢工程电控、仪控计算机控制,中法合资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装置DCS控制系统仪表安装及50000KVA主变压器安装66KV供电系统工程,中、日、马三国合资沈阳,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孟加拉国LPG球罐自控工程,锦西炼油总厂66KVA总降变电、66KV、20000KVA变电站改造工程,22KV线路工程,110KV宜白、北江线路输变电工程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中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公司拥有一系列配套齐全的具有90年代水平的先进的检测试验调整用仪器、仪表,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工业发展施工的需求。

钢结构制作安装:本公司在五十年代成立后,即开始承建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四十多年来,钢结构制作、安装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公司承建了大量的工业厂房、物料库房、大厦等各行业多结构形式的钢结构,并制作、安装了多种特型超高钢结构建筑物。轻、重钢结构的制作、安装产品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创出国内先进水平。先后独立承建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投资的轻、重钢结构厂房多座。

土建:公司所属的土建分公司,可建造高层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及为安装配套的设备基础、装置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工程,先后完成了钢制厂房工程、设备基础、建筑厂房、住宅等40余项工程。

公司属于大型综合性安装施工企业,具有对大型项目的总承包能力,拥有对建设项目实现全方位服务的优势。

四、公司获得的主要荣誉

在正确的企业经营宗旨和决策下,树立了“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服务社会的思想,强固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取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精心组织施工,精心操作,争取了多项优质工程,赢得了建设单位的信赖,受到了高度的赞誉和广泛的社会知名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奖励。

承建过的工程均受到用户好评,曾获得国家优质金奖及黑龙江省优质金牌和9%Ni钢焊接科技奖、江苏省银燕杯奖、辽宁省沈阳市质量管理和多项甲级优质工程证书,在引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受到专家质量好、管理强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被评为辽宁省、沈阳市先进企业,信得过客户和信守合同工程优良企业,一九九四年被评定为中国行业100家最大规模建筑业企业第五位,位于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业企业一级资质第59位;一九九四年辽宁省建筑业综合经济实力评价40强安装企业之首;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六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先进施工企业;一九九六年被辽宁省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一九九六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一九九八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近五年来,公司荣获:

--市优质工程2项,合格工程122项;

--1995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

--1996-1999年获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199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1998年被评为资信等级特AAA;

--1998年取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1999年被市委、市评为《文明单位》;

--1999年被市评为《先进单位》;

--1999年获《安装之星》证书;

--1999年获《哈、长、沈十市观摩银杯工程》证书;

--2000年获《建筑钢结构制作技术中国安装之星》证书;

--2000年获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先进施工企业》证书;

--2001年获辽宁省安装协会北航A-300维修机库质量《安装杯》证书;

年天然气供需形势分析

2006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07年05月10日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的带领下,认真贯彻沈阳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着眼于实现“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开放年”活动,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1:43.5:50.4调整为5.5:45.8:48.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18.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高出上年0.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8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支出330.1亿元,增长31.6%。其中,农业支出10.6亿元,增长22.5%;科技支出7.5亿元,增长42.5%;教育支出33.8亿元,增长21.7%;社会保障支出46.8亿元,增长25.2%;城市维护费支出39.0亿元,增长35.6%。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 95.3亿元,林业产值 6.0亿元,畜牧业产值121.0亿元,渔业产值13.5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水果产量11.8万吨,增长6.5%;蔬菜产量271.5万吨,增长13.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6万公顷,增长3.5%;植树4262.4万株。肉类总产量76.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45.8万吨,增长7.8%;牛奶产量28.8万吨,增长35.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5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4万公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创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00个;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个;各类富民经济小区发展到3780个;蔬菜保护地面积3.93万公顷,花卉生产基地54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1个,其中省级以上的27个,年销售额317亿元,较上年增长31%;各类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68个。全市耕地已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18.9万公顷,增长10.5%;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38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138个,有机食品3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粮食及大豆 万吨 321.4 -6.2

#水稻 万吨 105.2 17.0

玉米 万吨 1.9 -14.6

小麦 万吨 1.9 3.4

大豆 万吨 5.2 -33.7

油 料 万吨 3.5 5.7

蔬 菜 万吨 271.5 13.6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生产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76.3 8.4

#猪牛羊肉 万吨 47.5 13.9

牛奶产量 万吨 28.8 35.7

禽蛋产量 万吨 45.8 7.8

生猪出栏数 万头 409.8 13.1

牛出栏数 万头 57.1 36.7

羊出栏数 万只 68.0 4.0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250.4 10.6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55.1 13.3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57.1 -5.7

水产品 万吨 16.2 8.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9.3亿元,增长32.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671.9亿元,增长34.7%;轻工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27.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1亿元,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6.7%。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19.7亿元,增长45.2%。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189.4亿元,增长40.5%。工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96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11种,省级名优产品94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1.8亿元,增长50.1%;利润总额74.4亿元,增长64.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2%,比上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辆 266605 92.7

#中华轿车 辆 63298 783.3

宝马轿车 辆 25808 165.1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2870 85.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80681 18.2

#数控机床 台 15216 50.2

矿山设备 吨 106989 -5.9

水泥设备 吨 22250 4.1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80 28.9

输送机械 万米 21.2 71.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613 28.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72 33.8

化学原料药 吨 34758 4.0

轮胎外胎 万条 363 12.9

铝材 吨 45854 35.5

皮鞋 万双 3191 9.9

啤酒 千升 606427 13.5

液体乳 万吨 47.1 62.1

软饮料 万吨 118.2 22.0

味精 万吨 5.2 12.0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施工产值 391.3亿元,增长19.7%;施工面积 3031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增长 11.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1.1亿元,增长31.9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增长2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384.7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299.5亿元,增长35.2%;民间投资1106.1亿元,增长37.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 5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16.3亿元,增长37.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36.7亿元,增长26.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1.8:38.2:60调整为2:40:58。完成工业投资694.3 亿元,增长 3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7.4%上升至38.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0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城镇开(复)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1692个,完成投资1330.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4个,完成投资1022.2亿元。建成投产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682个。国电康平发电有限公司电厂一期工程、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的50万吨/年催化热裂解制乙烯等一批工业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沈阳机床搬迁改造、13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沈阳地铁一号线及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6.6亿元,地铁二号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沈西、沈北开发大道、沈铁大道顺利竣工通车。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38.3亿元,增长30.2%。房屋施工面积3456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竣工面积1185.3万平方米,增长12.1%。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43.8万平方米,增长 24.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50.6万平方米,增长 23.6%;商品房销售额419.9亿元,增长 32.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366.4亿元,增长30%。

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7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846万吨,剔除玉米转化减少粮食运量因素,增长7.8%,铁路货运中集装箱发运量增长26%,钢铁发运量增长28.8%,工业机械发运量增长12%;公路货运量16700万吨,增长11.2%;民用航空货运量6.3万吨,增长10.1%。完成旅客发送量9598万人次,增长11.2%。其中,铁路3096万人次,增长7.3%;公路6152万人次,增长13.3%;民用航空350万人次,增长12.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7.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1%。其中,载客汽车31.1万辆,载货汽车9.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8万辆,增长48.2%。

沈阳与国际29个城市、国内37个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航线达到83条,其中,国际航线34条,国内航线49条。运输飞机起降4.8万架次,增长13.6%;机场旅客吞吐量534万人次,增长17.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7亿元,增长11.6%;电信业务总量138.2亿元,增长25.7%。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9万门,比上年增长18.9%。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4万户,增长3.3%,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3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9万户,新增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12万户,新增64万户。国际互联网络登记注册用户达到83.4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65.9万户,增长33.1%。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部/百人。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按商品用途划分,食品零售额392.9亿元,增长14.9%;服装零售额230.8亿元,增长14.1%;日用品零售额425亿元,增长14.6%。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统计,汽车零售量6.8万辆,增长15.7%;数码相机6.2万台,增长92.5 %;移动电话89.6万部,增长17.2 %;房间空调器10 万台,增长42.6 %;摄像机4.2万台,增长61.0 %。

全市处于营业状态的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54家,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超市40家。连锁店铺达4500余个。

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33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商品销售总额3626.2亿元,增长13.9%,其中批发2728.9亿元,增长13.0%。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863项,外资额8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9%。

全年进出口总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进口总额26.3亿美元,增长18.6%;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增长13.4%。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182.7亿元,增长11.2%。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金额28803万美元,增长177.5%;实现营业额12700万美元,增长43.4%;外派人员1.59万人次,增长10.9%。

截止2006年底,同世界上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旅游业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4553 万人次,增长28.9 %,其中世博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8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0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272.7 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 2.3 亿美元,增长33.5%。三个“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53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亿元。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累计181家。星级饭店(宾馆)111家,其中,三星级54家,四星级15家,五星级5家。全市星级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及网点 1063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01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4.5亿元,增长10.9%;余额2614.4亿元,比年初增长12.4%。银行现金收入8944.4亿元,现金支出869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 12.1%。收支相抵,货币回笼 244.5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29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其中,股票交易额2595.9亿元,增长2.2倍;国家债券交易额113.2亿元;基金交易额38.4亿元,增长4.9倍。

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及网点144家,实现保费收入54.3亿元,增长1.6%。其中,国内财产险保费收入17.9亿元,增长15.6%;人身险保费收入36.4亿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18.3亿元,增长38.1%。其中,国内财产险赔款金额8.9亿元,增长0.8%;人身险赔付金额9.4亿元,增长1.1倍。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8,消费品价格指数102.2。分类别看,食品类指数103.4,烟酒及用品类指数101.1,衣着类指数104.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10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101.0,交通和通讯类指数98.7,、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99.6,居住类指数102.2。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102.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07.05。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06.6,其中住宅商品房价格销售指数106.9;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2.3,其中住宅租赁价格指数101.2。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6.7亿元,增长4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2亿元,增长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8.5亿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增长56 %;出口6.2亿美元,增长15.4%。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重点实施了西部开发大道、胜利南大街延长、沈北开发大道和沈铁大道4条区域通干道建设工程,建成了卫工桥。开工建设兴华地道桥、北一路公铁立交桥、三好跨河桥、南阳湖跨河桥等桥梁工程。完成了105条二级以下街路、65万平方米的小巷改造工程;建设了1012公里农村公路。

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2533公里,总面积432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2932 公里,路灯 15.3万盏,永久性桥梁233座。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1710公里,比上年增加22公里。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536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5587标台,比上年增长3%,其中小公汽409标台。市内公交运营线路142条,比上年增加6条;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9.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年末全市出租汽车19318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7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2965公里,供水量 5.24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155.1万吨。新、改、扩建热源20处,供热面积达到15800万平方米。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2295公里,人工煤气、天然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153.8万户。

环境保护

全面展开生态城市建设,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法库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市级环境优美村28个、生态环保模范小区(单位)19个、市级绿色社区22个,创建安静小区19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实施了污染源烟尘治理、拆除分散供暖锅炉房、扬尘污染控制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全市范围内拆除烟囱210根,锅炉2台,完成6万户棚户区的改造,搬迁企业45家,全市“三堆”覆盖率达到96%,建成区内裸露地面覆盖率达到92%。实施细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运行20万吨/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15万吨/日西部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3%;对细河24公里城市段进行了清淤工作,清除了30万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底泥。开展重污染行业整顿行动,对64家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实施了48条街路机动车禁鸣工作。围绕噪声污染热点扰民问题,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

城市绿化

主要实施了和平大街、方型广场等5块街头公共绿地,黄河北大街、东陵路、迎宾路三条出口路重点部位绿化工程,浑河南岸植树,以及市区内主要街路植树工作,新增绿地1.3平方公里。植树 60万株。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3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14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3项目74项,举办重大科技活动26项。科技型企业达到5100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其中1人为双院士。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7个。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318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10项(国际领先15项,国际先进95项);达到国内水平3075项(国内领先141项,国内先进2172项,国内一般762项)。高新技术产值1500亿元,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40.2亿元。专利申请433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77件;专利授权25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2件。

教育

普通高等院校 30所,其中,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10所。招收本、专科学生8.8万人,在校生30.1万人,本、专科毕业生6.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0007人,在校研究生25880人,毕业研究生 5575人。

普通中等学校472所。其中,普通中学348所,在校生36.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生5.8万人;职业中学85所,在校生5.5万人。技工学校32所,在校生1.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5%。

小学校849所,在校生37.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5%。

文化

成功举办第六届沈阳艺术节,推出10台精品剧目。全市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1000场,演出收入突破1200万元。全市100多家民营演出团体共演出15000场。全年共组织8大系列文化活动20000余场,受益群众达千万人次。文物保护及展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接待观众166万人次,门票收入4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发现青铜时代遗址等一批历史遗迹。锡伯族家庙、高台山文化遗址被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金融博物馆建成开馆。全年引进境外文化活动22起,组织出国演出团组18起。

年末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

卫生

全市有卫生机构659个(不含诊所、卫生室、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211个,卫生院1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防疫站)1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年末实有病床352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721人,其中,执业医师1677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6871人。

体育

参赛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创造了省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城市包揽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的新纪录,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后举办中日韩三国围棋元老赛、沈阳龙舟大奖赛、“浑河晚渡杯”沈阳万人生态慢跑、奥林匹克健身路命名仪式暨“三星电子杯”迎奥运万人长跑、“哈啤杯”万人横渡浑河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到2006年底,全市体育人口达355万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沈阳足球赛区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和社会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9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5万人。216.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46.9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为72.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了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8.08万户、15.87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260元/月。4.47万户、8.58万农村特困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30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三县一市为每人800元/年,其他区为每人1000元/年。9.13万城市特困居民享受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2432万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机构174个,床位13455张,收养各类人员9436人。全年通过发售**筹集社会资金8810万元,接受社会捐款1172.7万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99.9万人,县(市)人口203.7万人;农业人口248.6万人,非农业人口454.6万人。人口出生率6.93‰,比上年下降0.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1‰,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2‰,上升0.23个千分点。生育率达到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5。

就业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0.2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在岗职工95.3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56.3万人,增加0.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6.8万人,减少0.5 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2.2万人,减少0.6万人。从在岗职工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0.7万人,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37.2万人,减少5.6%;第三产业57.4万人,增加3.4%。年末离岗职工19.4万人。

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0.1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25.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1.02万人,发放小额担保5951万元,新增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15.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07%。

居民收支、工资及人均储蓄

全年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9812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392元,增长17.6%。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7415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1.4元,增长 15.4%;人均消费支出867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5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94.3元,增长12.9%。

居住水平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4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新建成住宅1067.1万平方米,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9平方米。

沈阳市燃气管理办法

一、国内外状况

(一)世界天然气状况

截至2009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187.49万亿立方米(表1),比上年增长1.0%。按当前开水平,世界天然气剩余储量可供开年限为62.8年。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按地区来说,中东是世界上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拥有76.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40.6%。从国度来看,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为44.3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23.7%,居世界第一位;伊朗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9.6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5.8%,居第二位;卡塔尔的天然气储量为25.3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3.5%,排名第三位。以上三国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53.0%(图1)。同时,根据2009年度各国生产量计算,俄罗斯的剩余可年限为84.1年,是主要天然气国中剩余可年限最长的。已有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天然气储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近10年的平均年增幅不超过3.0%。

图1 2009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可储量分布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天然气储量分布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7

(二)我国天然气状况

截至2009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储量为3.7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经济可储量为2.8万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8%。天然气出量840.7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技术可储量3861.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技术可储量主要来源于中石油长庆苏里格(1127亿立方米)、中石油塔里木塔中Ⅰ号(888亿立方米)、中石油西南合川(501亿立方米)、中石化西南新场(484亿立方米)、中海油深圳荔湾3-1(344亿立方米)和中石化华北公司大牛地(111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储量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2009年度比上年增长8.8%。但我国天然气储量具有分布不均匀、品质不理想的特点,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表2;图2)。

2009年度全国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究

图2 2009年我国天然气剩余经济可储量分布

表2 2009年我国天然气储量分布单位:亿立方米

图3 2000~2009年我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储量变化

我国天然气开发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天然气的勘探投入逐年增加,并不断发现新的储量,2009年天然气剩余技术可储量比上年增长8.8%(图3)。从现有的情况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天然气的储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我国天然气的勘查程度低,还有很大的勘查前景;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的潜力巨大,而且在油气体系内部,石油缺口大,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口,同时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其本身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天然气生产状况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出现下降趋势,总产量约为2.99万亿立方米,同比减少2.4%。美国和俄罗斯仍然是主要天然气生产国,2009年两国的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7.5%。但俄罗斯在2009年度的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高达12.3%,而美国仍有3.3%的上涨幅度。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是天然气输出大户,境外需求占其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因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境外需求乏力,导致国内产量下滑。而美国的天然气供应部分需要依靠进口,所以国内天然气产量受影响较小。另外,在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是伊朗和卡塔尔,分别达到12.8%和16.0%(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天然气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

从区域上看,中东和亚太地区仍为主要增长区域,2009年度中东地区天然气产量达到40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5%;亚太地区产量为438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2%,增长点主要来源于印度和澳大利亚,两国分别增长28.9%和11.0%。

(二)我国天然气生产状况

我国天然气产量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830亿立方米(表4;图4),同比增长7.7%。从地区分布看,我国天然气产量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数据显示,中国石油集团的长庆、塔里木和西南三大气田(企业)为天然气主要供应地,合计占全国总量的62.7%,而且国内天然气产量80%以上集中在中国石油集团,2009年度中国石油集团天然气产量共有683.2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7%。另外,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各有83.28亿立方米和74.77亿立方米的产量。

表4 2004~2009年我国天然气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注:“全国合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略有出入。

图4 2000~2009年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变化

从近几年天然气产量增长趋势看,我国各地区表现不一。在2009年,三大产地之一的长庆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31.8%,连续几年保持高增长态势;另外塔里木气田也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但2009年的增长幅度放缓,只有4.1%;排名第三位的西南气田,近几年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有小幅增长(1.3%)。而其他生产地区产量相对较小,部分气田(企业)已呈逐年减产的态势。从全国的产量变化趋势上观察,近几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幅在逐年放缓,已从2005年的21.9%下降到2009年的7.71%。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天然气消费状况

2009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9404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3%。在此前的2001~2008年中,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保持增长的态势,平均增幅2.78%。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仍为美国,2009年消费天然气6466亿立方米,比上年略有下降。俄罗斯作为天然气生产大国,其本国消费也有3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国家是伊朗,2009年消费量为1317亿立方米,增长幅度较大,达10.4%(表5)。

表5 近年世界天然气消费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

从区域上看,欧亚大陆和北美是全球两个主要天然气消费地区,2009年各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5.9%和27.8%。但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上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6.8%和1.2%)。而亚太和中东地区仍保持增长势头,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4%和4.4%。

(二)我国天然气消费状况

2009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874亿立方米,增长8.3%。加上国内经济继续保持稳健的步伐,能源消费需求也将不断攀升,作为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消费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九五”期间,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量是101.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9.57%;“十五”期间消费增长量已高达246.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2.91%。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占全部消费量的65.4%,这个巨大的消费量主要由其下的制造行业产生,达到337.92亿立方米。其次是掘业,达到109.67亿立方米,但从发展趋势看,掘业在消费中所占比重已在减少。除工业部门外,生活消费领域也有170.12亿立方米的消费量,同比出现很大幅度增长(27.54%)(表6)。从天然气消费领域的比重上分析得出,除建筑业消费比重在降低,其他领域的消费量都在增长。从消费地区结构上看,我国天然气消费以产地消费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即四川、黑龙江、辽宁、新疆,占全国消费量的80%以上。目前,随着管道建设的开展,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沈阳、郑州和西安等许多大中城市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气。

表6 2003~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

人均消费量稳步提高,但消费量依然很少,2008年,人均消费量为12.8立方米(中国统计年鉴),比上年增长17.43%。同时,我国天然气总消费量在世界上所占份额也很少,与我国众多的人口极不相称。200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总消费量的3.0%(BP数据),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天然气贸易状况

2009年,全球天然气贸易创历史新高,贸易总量高达8765.4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和LNG(液化天然气)贸易量分别为6337.7亿立方米和2427.7亿立方米。LNG贸易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亚洲增长潜力最大,贸易量达1522.7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贸易依然以欧洲地区为主,2009年其贸易量为4443.8亿立方米,占管道天然气贸易总量的70.1%。

2009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排名世界前三位的LNG进口国日本、韩国和西班牙,贸易量都有6.0%左右的下降幅度,但其合计进口量仍超过全球进口总量的60%。美国经过2008年的低谷后,LNG进口量开始回升。增长势头较好的国家是印度、中国和英国,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近年对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有增长的势头;英国作为西欧大经济体,国内能源供应不足,能源进口的压力长期存在,发展LNG进口可能是其一个重要选择(表7)。

表7 2004~2009年世界LNG主要进口/入境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10

在管道天然气贸易进口方面,2009年进口量最多的是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达到930.3亿立方米、888.2亿立方米和664.1亿立方米,三个国家合计占全球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的39%。另外,法国、俄罗斯和英国都有300亿立方米以上的进口量。年度增幅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和阿联酋,分别达到24.8%和12.0%。在2009年,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国家是美国、意大利、英国、土耳其和比利时,降幅都在10%以上,其中,比利时下降幅度高达17.8%(表8)。

表8 2004~2009年世界管道天然气主要进口国家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10

管道天然气出口方面,俄罗斯依然是最大的出口国,在2009年达到176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3%,占管道天然气出口总量的27.8%。其次是挪威和加拿大,分别有957.2亿立方米和922.4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加拿大近年来出口量一直在1000亿立方米左右,2009年比上年下降10.6%。而挪威的出口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另外,2009年荷兰、阿尔及利亚和美国分别有496.7亿立方米、317.7亿立方米和294.6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分别排在世界的第五、第六、第七位。土库曼斯坦正在实施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出口势头发展较好,在2009年度管道天然气出口已达到167.3亿立方米,增幅较大(表9)。

在LNG出口方面,2009年全球出口总量是2427.7亿立方米,与管道天然气出口趋势一样,LNG的全球出口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年度增幅达7.2%。在2009年世界LNG出口中,卡塔尔的出口量最大,达到494.4亿立方米,增幅也最大,高达24.6%。其次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LNG出口量分别达到295.3亿立方米和260.0亿立方米,分别居二、三位,但是从出口发展趋势看,两国未来增长空间较小,印度尼西亚基本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LNG出口国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尼日利亚,降幅高达22.2%(表10)。

表9 2004~2009年世界管道天然气主要出口国家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10

表10 近年世界LNG主要出口国家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10

(二)国内天然气进出口贸易状况

2009年,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简称液化石油气,下同)进口量达969万吨,比2008年增长63.0%;进口金额为约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减去出口317万吨,2009年我国液化石油气净进口652万吨。我国石油气主要以进口为主,在近十几年,只有19年出现了净进负值,主要是由于1996年经济泡沫的影响,此后几年中净进口量总体上保持增长的势头(表11)。近几年我国LNG进口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2006年我国首批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进入广东省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2007年广东LNG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年我国进口LNG291万吨,是2006年进口量的3倍多,其中248万吨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的长期合同供货,约占进口总量的85%,平均价格为206.16美元/吨。2009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达553万吨,同比增长65.8%,进口金额为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38.2%。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中有49%来自进口,其中39%将来自液化天然气进口,10%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管道天然气进口。

出口方面,2009年,我国天然气出口232.5万吨,比上年下降1.1%,出口金额近5亿美元,同比增长4.3%。

表11 2006~2009年我国石油气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6~2009从进口国度上看,我国2009年石油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澳大利亚、伊朗、卡塔尔、马来西亚和阿联酋,从以上5个国家进口的量占进口总量的77.5%(表12);澳大利亚是我国石油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进口量达到38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9.7%,比上年增长36.0%;卡塔尔是我国石油气进口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2009年的进口量比上年增长323%;俄罗斯则实现了零的突破,未来增长潜力较大;科威特则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9年从其进口26万吨,比上年减少49.0%。

从进口的区域看,除了澳大利亚这个最大进口源以外,其他具有重要地位的进口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等地,亚洲的主要进口对象为印度尼西亚。从进口的对外依存度上评估,澳大利亚所占比例过重,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其他地区的进口量,以降低对外进口集中度,降低供应风险。根据目前的进口区域分布情况,我国应加强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外交,扩大与中东和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并结合国内LNG接收站的建设发展,逐步分散进口区域,降低风险。

表12 2006~2009年我国石油气进口主要来源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6~2009

五、天然气价格走势分析

1990~2009年,世界LNG价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图5)。2008年,国际天然气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天然气贸易受到冲击,价格回落,回归到理性水平。以日本LNG到岸价格为例,2009年为9.0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未来LNG进口价格将会保持增长势头。

图5 ~2009年日本LNG到岸价格

2009年,管道天然气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全球四大天然气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其交易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加拿大的亚伯达和美国的亨利中心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基本回到2003年的水平。相比之下,欧盟的到岸价格下降幅度稍小些,主要是因为欧盟地区是天然气进口大户,缺口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价格基本面(图6)。

图6 ~2009年世界天然气价格

我国天然气行业现行的定价政策以成本加成法为基础。随着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发展,根据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现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天然气定价政策几经调整,基本呈现出在监管下市场定价的基本特征,从考虑天然气生产企业成本水平,又适当考虑市场用户承受能力的角度出发,我国天然气行业现行定价政策被概括表述为:以成本加成法为基础,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的定价方法,出厂价为定价,天然气管道输送价格为指导价并取老线老价、新线新价的定价政策。为了改变现有价格体系,已着手开展天然气定价改革,改革方向是与国际接轨。

六、结论

(一)世界天然气供需趋势

世界天然气的供应,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又给天然气供应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1990年,世界天然气供应量只有19918亿立方米,到2008年供应量已达到30607亿立方米,增长53.7%,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供应量有所下滑,但未来仍呈增长态势。同时,在当前石油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促使天然气在21世纪充当重要能源角色,使其供应量持续增长。

在需求方面,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天然气因其具有洁净、环保等优势,需求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角色。199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量只有19817亿立方米,到2009年已达到29403亿立方米。

在供需平衡上,天然气一直较为平衡,例如,2009年世界天然气有466亿立方米富余量。预计未来几年内,天然气的供需依然能保持平衡。

(二)我国天然气供需趋势

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的供应能力有所加强,天然气的生产量和进口量都在不断增加,2001~2009年,供应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3.34%,增长势头较好。在需求方面,我国天然气近几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24%,2009年达到880亿立方米。

从近10年的进出口情况看,我国的天然气净进口量在不断扩大,进口方式有了扩充,特别是LNG进口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LNG进口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与境外合作进入新的阶段,2009年度我国LNG进口553万吨,同比增长65.8%。管道天然气进口也取得了突破,2009年12月14日,我国首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引自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将达300亿立方米/年。

天然气消费区域继续扩大。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的天然气管道长度达3.8万千米,初步形成了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以及陕京线、忠武线等管道为骨干,兰银线、淮武线、冀宁线为联络线的国家级基干输气管网;同时,江苏LNG和大连LNG项目进展顺利,浙江LNG项目获国家核准,进口LNG不断落实,形成了天然气供应的新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扩展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从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天然气依靠本国生产供应的压力较大,必须结合进口及境外开等方式,来保障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平衡与市场稳定。从进口的源头与方式上看,我国在近几年有了新的突破,管道进口方面,与俄罗斯和中亚等国有了新的协议与合作,LNG进口方面,沿海地区接收站点建设步伐较快,发展势头良好,相信在未来的能源供应格局上可以起到促进全局合理化的作用,一方面拓宽沿海城市的供应方式,另一方面缓解远途管道供应的压力。

(余良晖)

沈阳市燃气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燃气管理,规范燃气经营和使用行为,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的规划与建设、供气应急保障、经营与服务、燃气使用与器具管理、设施保护、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等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城市门站以外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燃气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使用,沼气、秸秆气的生产和使用,不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应当加强对燃气工作的领导,建立燃气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和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协调处理燃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燃气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燃气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燃气管理工作。

区、县(市)燃气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接受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对辖区内的燃气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规划、公安、工商、质监、安监、房产、城市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燃气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二章 规划建设与应急保障第五条 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组织编制市燃气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市)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市燃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县(市)燃气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批准后实施,并报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六条 新区建设、旧区改造和新建、扩建、改建道路等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和燃气专项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

预留的燃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第七条 燃气设施建设应当依法定程序办理相关建设审批手续。经批准的燃气设施工程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工程涉及征地、绿化、道路恢复等补偿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并在其资质等级范围内依法开展相应业务。第九条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燃气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情况报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项目建设档案。第十条 市和县(市)人民应当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发展改革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燃气管理、安监、公安等相关部门制定燃气应急储备方案,确定燃气储备的布局、储备总量、启动要求等。燃气经营者应当按照燃气应急储备方案的要求建设燃气应急储备设施,确保燃气应急储备所需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第十一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燃气供应应急调度预案,明确燃气应急气源和种类、应急供应方式、应急调度程序等内容。

燃气经营者应当按照燃气供应应急调度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燃气供应应急预案;因不可抗力或者发生突发故等紧急情况不能正常生产或者供应燃气的,应当按照燃气供应应急预案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第三章 经营与服务第十二条 燃气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规定的范围、期限和规模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禁止个人从事管道燃气经营活动。

从事瓶装燃气经营活动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第十三条 申请燃气经营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燃气专项规划;

(二)有稳定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气源;

(三)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和事故抢修应急制度;

(四)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设施安全评价报告;

(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具有相关从业资格的经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维护人员、抢险抢修队伍和设备;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四条 燃气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规范服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用户持续、稳定、安全供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燃气;

(二)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有完善的自检自查机制和完整的安全记录,建立健全设备、设施档案和用户档案;

(三)向社会公布业务流程、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和全天二十四小时服务、抢修、投诉电话等信息,及时解决用户投诉,接受社会监督;

(四)每年对用户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安全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的,及时告知用户并协助用户进行整改;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气管理,保障燃气供应,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发展,根据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发展规划与建设、燃气经营与应急保障、燃气使用、燃气设施保护、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城市门站以外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燃气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使用,沼气、秸秆气的生产和使用,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等。第四条 燃气事业发展应当坚持统筹规划、节能环保、安全稳定、公平竞争、规范服务、依法管理的原则。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应当加强对燃气工作的领导,将燃气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提高燃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第六条 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燃气管理工作。

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公安、市场监督、交通运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应急、商务、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文旅广电、房产、气象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燃气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燃气安全治理体系,组织开展燃气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燃气经营者应当加强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开展燃气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燃气安全意识。

市和区、(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燃气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开展燃气安全的公益性宣传。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燃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燃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鼓励燃气经营者建设智慧燃气平台,通过智慧燃气平台实时监测燃气设施运营。

鼓励管道燃气经营者为居民用户逐步更换智能互联燃气计量装置和远程阀控,实现远程抄表和安全检查。第二章 发展规划与建设第九条 市和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自然等主管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能源规划以及上一级燃气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燃气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燃气发展规划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前款程序报批、备案。第十条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

对燃气发展规划范围内的燃气设施建设工程,市或者区、县(市)自然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就燃气设施建设是否符合燃气发展规划征求本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 进行新区建设、旧区改造,应当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燃气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

预留的燃气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第十二条 在燃气发展规划确定的管道燃气覆盖范围内,应当依据规划建设燃气管道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违反规划建设瓶组站、天然气的供应站、气化站等非管道燃气供气设施。第十三条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情况报市或者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并按照规定移交建设档案资料等。第三章 燃气经营与应急保障第十四条 燃气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燃气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的经营类别、区域、规模和期限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从事管道燃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经营的,应当向市或者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燃气经营许可。

燃气经营者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变更燃气经营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