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成(型)气地质研究及勘探开发简况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急!!!

3.2022年度中国阀门十大品牌排行榜和国内阀门一线品牌及五十强厂家具体哪些呢?

4.黄淮海地区的工业发展

5.焦作市能源概况

6.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7.平顶山华众绿馨花苑有多少户?

平顶山市居民天然气价格信息表查询_平顶山市居民天然气价格信息

当然是合肥了,廊坊还是稍逊一筹的。你不应该道听图说,应该客观的去了解。要知道,合肥现在发展的相当不错,尤其是中部崛起的这几年。实事求是的说,和合肥相比廊坊不适合发展;如果从长远看,其发展潜力更没有合肥大。

于2.25再次补充说明:“挂在心上”,你的话才是真的不客观!既然你喜欢摆资料,我也给你一些资料: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59.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0.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34.48万人,增长了8.11%;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0.1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3.57亿元,增长16.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财政收入达到130.8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57.64亿元,增长28.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4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增长11%。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经过不懈奋斗,把合肥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前言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包括:

(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

(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

(3)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

(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

综合自然、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

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在市域内规划形成“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级公路环路,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3)航空港

在肥西县高刘镇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搬迁骆岗机场。

(4)水运及港口

在南淝河下游段规划集装箱码头。在店埠河合裕路南侧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在巢湖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5)物流园区规划

合肥市物流基础设施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建成“4园区、4中心”。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

5、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2020年中心城区和市域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规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万m3/日。

(2)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域重点城镇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能源供应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

(4)电力工程2020年合肥市总装机总容量为8872 MW,供电总能力达6373 MW。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热电联控电厂装机总容量为2464MW,供电能力为2218MW。其余用电由区域高压输电网提供。现状500kV肥西变增容至3204 MW;规划新建500kV肥东变电所,容量为3204MW。

(5)通信工程 到2020年,市域固定电话普及率在40部/百人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在70部/百人以上,局用交换机容量达39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0万户;小灵通用户40万户;互联网用户120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到60%以上。建成实物传递、电子邮政和信息服务等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业务体系。

(6)环卫工程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域范围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无垃圾污染。

(7)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城区:近期100年一遇,远期200年一遇;

店埠、撮镇、上派、水湖、双墩:20—50年一遇;

其它26个城镇:10~20年一遇;

6、城镇密集区规划协调

(1)主城与城市组团

组团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次中心,通过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便捷联系;生态廊道穿插其中,与主城形成有机联系。

(2)主城与周边城镇

周边城镇沿对外交通轴线拓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色,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3)主城与两个风景名胜区

主要协调主城与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

主城与巢湖风景名胜区:协调滨湖新区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关系,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防洪设施建设,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促进巢湖综合治理。

主城与大蜀山风景名胜区:注重山体与植被的全面维护,保持城市山体制高点的地标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南岗镇、桃花镇和烟墩乡,面积约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

2、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3、城市主要职能

(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4、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

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

5、城市分区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

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

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

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

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

经级技术开发开区(国家级):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级):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

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左右。

6、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1)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种用地类型。

(2)建成区

主要指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3)适宜建设区

综合条件下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宜建设区。

(4)限制建设区

主要是指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楔。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敏感区和山地、丘陵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的二级保护区、巢湖周边以及江淮分水岭。

(5)禁止建设区

规划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城市生态廊道以及城市滞洪区等作为禁止建设的控制范围。

7、工业用地规划

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

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

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

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

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

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8、仓储用地规划

(1)仓储集中区

规划将现有仓储用地集中整合为3个集中区域:利用铁路交通设置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设置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交通设置派河仓储集中区。

(2)危险品仓库

保留井岗镇北部危险品仓库,搬迁合作化路煤气储气站、石油库、生态公园危险品仓库至中心城区。

9、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和6个城市分区中心。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和滨湖新区。

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16.50平方米。主要位于市级中心和分区中心内。

10、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1)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

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四横四纵”网络,I级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

(2)公共交通规划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规划设置“两横两纵”四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为120公里,线网密度为0.33公里/平方公里。规划设快速公交线路总长度180公里,线网密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一环五射”格局。

11、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

(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

(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

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

12、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合理布置水厂,现有的二、三、四水厂基本保持现状的供水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改造供水管网,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对五水厂进行扩建,规划新建六水厂和七水厂。2020年总供水能力为202.5万m3/日,其中向周边城镇供水约28万m3/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100%。

(2)排水工程

排水体制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有的合流制排水设施,新区规划严格按照分流制建设排水管网。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能力为130万m3/日。

(3)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积极稳妥地推广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用于农业灌溉,一部分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通过城市中水系统用作城市河湖景观、绿化、道路浇洒及降尘、建筑冲厕、工业低质等用水水源。

(4)电力工程

扩建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增容500KV肥西变,新建500KV肥东变,确保中心城区电力供应和主电网安全。

(5)通信工程

中心城区固定电话装机容量为320万门,移动通信在继续发展GSM和CDMA等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完善移动网络结构;按300米~500米服务半径设置移动通信基站。建立全市统一的广播电视传输网,优化设施建设和有线电视网络。按中心局——支局——所的结构构建邮政网点体系。

(6)燃气工程

城市燃气气源用“以天然气为主,液化气等为辅”的原则。合肥市利用“西气东输”工程,通过定远高压长输管道接入,门站设在三十埠,在门站及合肥经济开发区、城市北部各设一个储配站。

(7)供热工程

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占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的60%;燃气供热占中心城总供热面积20%;电暖供热面积占中心城总供热面积的20%。

(8)环卫工程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密闭清运、卫生处理系统,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粪便排放管道化水平8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13、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保护

各水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

用合理的能源政策,供热设备提高热效率,减少燃煤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清洁生产,进行源控制。

(3)声环境保护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

(4)固体废弃物污染及辐射环境管理防治

继续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加强辐射环境的管理工作,切实消除隐患。

14、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城市规模

到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

(2)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建设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适度向北部、东部和西南部发展。

(3)近期城市重点发展地区

近期重点建设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地区、新站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森林公园地区等6个地区。

15、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批准后,是合肥市人民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市各部门、各区县人民应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实施,自觉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时修编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县城总体规划;本市其他各行业规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内容得到落实。(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新概念:

三大推进

推进展、大建设、大环境简称“三大推进”,是合肥市委在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大局,是2006年全市工作的主题。

“效能革命”

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环境好不好,根子在机关,关键在机关作风、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开展“2006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来一场“效能革命”,务求以机关作风、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推进发展环境的大优化,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乃至国内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

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是合肥市141工程中的一项工程,新区的范围是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 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由概念性规划确定)。

根据规划,滨湖新区的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作为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这里将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其建筑将用多样化设计,强调富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品质。滨湖新区核心区的公共建筑群应以高层为主,以利于勾勒出令人赏心悦目富有韵律的城市轮廓。

在滨湖新区内的合适位置,将建设合肥市南部新的中心,合肥也将因此动作从单中心结构转向多中心结构。

未来的滨湖新区还将是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巢湖的风景名胜将被充分利用。同时,根据城市防灾和生态建设要求,合肥将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巢湖,充分考虑城市引风口的功能需求,充分考虑新区绿化和生态农业的建设需求。滨湖新区范围内的圩区,未来将作为景观农业用地,也将承担起城市生态调节区的功用。

“城市一卡通”

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城市一卡通”、数字城管、市民信箱等项目建设,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2007年,合肥将在全市范围内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应用于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及公用事业缴费、旅游、商务等各种小额消费应用领域,且为便于市民查询消费信息,还将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平台,把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记录和关联。同时,合肥市公告、社会保障信息、账单、水电气账单、汽车违章信息等,将通过“市民信箱”迅速传达给市民。

煤成(型)气地质研究及勘探开发简况

宏观调控趋紧背景下的房地产项目风险探究 陈仪福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程雪芳,鲍芳

环境问题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制约 唐晓丽

从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理解包容性增长 李晳瑶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 宋婷婷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何玲玉

城乡发展二元化困局的突破 李家瑞

浅析国家财政收入的时间序列变化 王旭鹏

绿色物流: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铺路石 徐强

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赵海燕

论农地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付佳佳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产业结构调整 史高艳

基于截面数据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余建

试论购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 王骏

浅析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赖颖

对业务流程符合性监察的思考 张燕

浅析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李荣安

住房公积金实行绩效考评管理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茆爱华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 费彬彬

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龚雪萍

论高等数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黄文质

基于稳定视角的国企改革刍议 李青,李朝华

内部控制制度与ISO的衔接探讨 梁子红

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如何贯彻国家军用标准 龙兴刚

事业单位人力管理与绩效考核 宋冀疆

关于油田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思考 王云英

关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程序的一些思考 许雨婷

地铁运营效益管理探讨 曾政

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规划与柔性管理 赵子芳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杨艳文

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精打细算出效率 张财明

基于公平与效率角度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探讨 赵萌

企业在战略并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文化冲突性视角 朱明明

驾驶员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黄东文

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环境公平的主导作用 于少青,刘霞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立医院人力管理中的价值 张惠琴

供应链规划下的货期控制 胡淑荣

政行校企合作群落的个体移动及“活性”演化 胡炜,祝宝江

长庆油田矿区供暖节能改造浅析 黄虎,刘元甲

“以病人为中心”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探讨 黄离团

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的可行性路径初探 贾玉洁

医院医疗经济运行分析方法研究 金家鑫

论新形势下的社区人力开发 万婧

物流配送管理中的车辆路径分析 杨芃博

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系浅析 张喜广,王海,王硕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张晓娟

浅谈当前购工作的瓶颈与对策 周栋伟

绿色品牌顾客价值、关系质量和重复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以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为调节变量 吉秋月,郝晓彤

浅析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设备资产的管理 林秀明

浅谈建筑的工程管理 石中华,王长江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对道路运输经济的影响 王沛宏

美国高层次人才发展策略及启示 徐志宏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系统分析 周述民

国有外向型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宋文君,毛云聪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蔡贞

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任海军

如何做好天然气公司的经营管理 邵东

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王卯萍

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创新 杨建军

好孩子品牌国际化的渠道策略分析 宋玲玲,张伯玮

企业职能战略研究 张启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研究 弭伟

试析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顾晨,昂慧,赵辞瑶,开喆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贾晓刚,王静

房产测绘管理机制的建立 杨建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 王玢

ERP系统风险防控 王龙

改善企业医保规章以提高员工忠诚度 吴秋雷

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余俊鸿

试析如何做好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周隽

浅谈内部控制在地勘单位的作用 陈晓英

浅谈如何合理控制电力企业工程造价 刘琪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袁芳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 王秀芳

企业战略、人力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许华玉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张倩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 章建锋

基建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效益最大化之我见 曾雪芳

施工企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崔战修

建材家居卖场服务营销浅析 张小伟

小议如何对棉花公证检验专项经费进行管理 高江梅

浅析我国购行为中的寻租问题--以“字典门”为例 兰舟

网络环境下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磊

浅谈做好国企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王忠起

物资供应“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张宝丽

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的关系研究综述 李静

探索事业单位人力管理 张宁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 范平

电子信息时代会计档案管理的探讨 刘妍

浅析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建议 刘彦

生育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策略 明杰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孙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用及建设途径浅析 王秋香

浅谈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魏桐明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吴双双

浅议淮北矿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流程 章建光

以创新的形式培养优秀的企业政工干部 赵媛媛

浅谈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 李彩霞

高校周转房可持续性探讨 马昆龄,冯慧,左文

探讨建立购买污水处理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谢晓蓉

浅谈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应以人心为本 张利峰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娟英

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分析 郭贵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职业道德建设 李仁杰

基于中国特色的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 李雪莱

浅谈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展望 万钰

浅谈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管理 王玲

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王震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初探 翟大伦

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 张连耀

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赵晓峰

关于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调研和思考 郑兴宏

提高医疗器材管理水平途径的初探 程端

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根本在人才 富红玲

关于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的区别 艾雪峰

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加强企业工会建设 何勇

对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李志方

关于工程造价与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分析 梁谦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意义研究 魏永涛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吴飞

浅析激励与报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刘莉

国有贸易企业的改革和升级 伍超

中核运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建设及其应用规划 詹应武,李燕麟

关于土地与房产抵押问题的研究 郑红雨

浅析如何做好房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 鲍雄亮

浅析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困境与改革措施 丁峰

财务人员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丁晓洁

试论新时期垃圾发电厂的宏观管理 房华

压力管道评审换证事宜及简要注意事项 郭春玲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赖晨捷

影响安全疏散若干因素的思考 石岩峰,刘媛媛

基于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的改进研究 夏继平

浅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周云仙

浅析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问题以及改革机遇 王小驹

ERP直运业务执行与生单模式分析 宋景娥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缘起及影响 段静静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 邢志敏

网络提供商的合理注意义务分析 袁嘉笳

试论在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刘梦楚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孙艳艳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可隆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盛花

新时代背景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沈源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 时浩淞

基于两业联动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研究 邵辉,唐向华

中美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应对策略 边丽娜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张菲菲

交易特征、缔约环境与公司和农户的契约选择 喻卫斌,徐忠爱

我国劳动密集产业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袁芳

大庆油田海外市场开发品牌国际化战略分析与策略研究 姚少军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分析 代军

中小企业会计诚信的建设研究 郭勇

浅议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刘萍

论房地产股债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杨新林

浅谈借壳上市 刘丽聪

浅析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金昌,田文美

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几点思索 魏艳如

论项目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对象和任务 夏睿

探析财务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谢江宏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重要性 张慧

关于高校财务审核工作量激励方案的探析 李彩霞,罗晓铠

价值链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瑛

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 刘怡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鲍依梅,朱欣欣,傅银芳

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文国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 雷彦俪,林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娜

浅析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利弊 李琼香

新形势下“营改增”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王玺凯,王正,王义茹,孙铭泽

浅谈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傅银芳,鲍依梅,朱欣欣

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崔永霞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冯春莉

浅谈地质勘查单位预算管理 杨晓冰

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张晓静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管理 陈泓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任杰

ETL在新疆油田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张蓉

浅谈信息系统审计 牛婧

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及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孙阳泽

浅论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审计对策 秦忠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樊静薇

关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执行的思考 高建勇

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 韩晓庆

公司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姜娣

“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税负影响分析 金任茜

省级直管下的财务保障机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汤春娇

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思考 杨纪汉

浅议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郭世英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姜滢

浅析现金池模式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何海军

分析电力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英男

完善基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医保基金合理运行 侯晓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及措施 彦

浅谈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管控 张毓芳

浅谈信息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俞泽青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赵子越

试析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若干思考 高小平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分析 纪超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用框架研究 吕涛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俊,杜欢

企业预算管控问题及策略探析 王鹏

公路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方法探讨 冯国艳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解读 李慧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刘昱彤

现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浅析 孟瑞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王玲

关于铁路运输费用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影响 王晟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娟

论电算化发展对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张筠

浅析财务内部控制 朱爽

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鲍琳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雯

公司投资项目利润率的估算方法 陈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研究 郭茵琳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思考和分析 李瑞红

探讨企业合并报表理论的比较及实务选择 林亚文

对企业现金流量数据优缺点的分析与研究 童雪玲

浅析监狱财务信息化建设 王惠

探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财务处理的异同 韦佩舒

节能服务公司税收筹划设想 杨华

谈营改增对监理服务业的影响和建议 张荣

交通运输行业内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重要性 王涤飞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安宇宏

浅析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刘亚丽

浅析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 邢桂云,张艳平

思考企业在工作实践中的预算管理 衣华

解析医院会计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周文清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报废资产的处置 董晓娟

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吴伟文

充分发挥财会职能作用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黄琴

浅谈新形势下的邮政企业财务管理 潘小红

邮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王虹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综述与启示 吴佳佳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问题浅析 徐超

关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思考 张小云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张星

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探究 祝福冬

企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及对策研究 高驰

浅析集团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刘华伟

“数字遗产”税收征管的初步探究 白方红

关于铁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煜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利弊影响及对策刍议 胡淑红

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刍议 史明霞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下的应用--以万科集团为例 谢瓅,林婉滢,王聪,史尧磊

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许亚军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究 闫红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风险及其应对 角家能

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分析 王星懿

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探讨 张艳秀

我国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路径探析 雷茜,陈斌,赵鸿鑫

浅谈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陈静

论企业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王志龙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 章凯琴

关于我国基金管理与审计监督研究 孙映英

关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郑东华

从“中国大妈”被套论我国黄金投资理财市场发展策略 唐红亚

浅谈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困境原因与解决措施 严逸舟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何驰

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何昕

村镇银行代理清算业务发展瓶颈与建议 何燕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 常军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 吉香丽,田珍荣

邮储银行小额业务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探讨 李健平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李明军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 田珍荣,吉香丽

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控制要点 冯印

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 邹德娟

浅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韩爱武

现代支付系统运行下基层国库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 邹晓云

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破解措施研究 李莉

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的策略研究 张健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小青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研究 湛承梅

我国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 刘欢

商业银行间“钱荒”成因及其启示 陈云萍,卞泽阳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打造资本节约型上市银行 麻莹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TSU BPO贸易融资浅析 郑耿

关于特变电工股票市值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检验 银建华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比较及启示 李银平,于金海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许坚,朱晓阳

浅析高速铁路BOT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林静远

浅析当代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关系 邓文君

浅谈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创新 何静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周琳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周子凯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金融危机 廖伟

互联网金融对建行的影响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赵越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李连伟,颜廷亮

中国银行与民生银行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研究与比较分析 曹坤婧,薛明珠

基于微型企业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研究 邓永平

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 瑞启光

探讨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及应用 欧金

从经济角度看比特币 付子豪

北京市诚信体系建设法律规范研究 姚银银

论工伤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 姚秀盈

新形势下改革减免税备案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丁海燕

探析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谢昆谕,刘玉兰,杨倩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思考与探索 庞杰,郭文羽

汽车租赁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胡燕玲

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中大众体育长效实施机制及评价研究 兰健,徐彬,郭杰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王春霞

媒介体育的演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许晓峰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分析 闫东梅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展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 李楠

论黄河水利旅游发展策略 葛颖

省域经济的产业专业化集聚与产业多样化集聚研究 白玉洁

体育媒介奇观理论问题初探 许晓峰

新险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程金虎

浅谈如家快捷酒店服务营销战略 韩鑫,陶勇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宋玉娥

我国各地区商品房销售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宋晨静,赵卫军

维克里拍卖原理应用于网上拍卖的可行性分析 朱丽萍

基于开发药用经济价值的荞麦黄酮复合物急性毒性实验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试析创新视角下证券行业风险管理 张小松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李伟

我国旅游产业创新与思考 张铭

陕北清涧红枣的营销与定位 杨娜

基于开发产业化的荞麦黄酮复合物对细菌性阴道炎疗效评估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简论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段俊

探索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 张林章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李聃,罗玉清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的效果分析 孟书宇,刘鑫鑫,车尊岳

浅谈水利工程的环保设计 方大转

浅析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煤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李慧

中石化并购雷普索尔案例分析 李彦

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周桃志

水利投资的发展路径分析 邱浩

数字签名在4G系统中的应用及实现过程 叶书凯

一键控制方式在ZB45型硬盒包装机空车运行的应用 白波

浅析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王亚青

浅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杨可言,孔凌曦

YJ27接装机水松纸抬纸辊驱动气缸定位轴的改造 申飞

关于海外代购行业的几点思考 郭雨萌

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薛智升

微观经济思想史学习心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 李文一

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朱欣欣,傅银芳,鲍依梅

关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文超

新形势下人才“回炉”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柳兴国,吴娟

浅析计算机英语开放式教学方法 徐镱闻

以新公共艺术发展带动城市升级 王曜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分析 邹萍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 于洪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向凯英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研究 郑华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探究 王昕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与机遇 边莉娟

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起的经济作用 高于

如何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吉丽芳

浅谈学好《审计学》的有效途径 史可

解析铜仁地区旅游文化经济圈的构建 龙建辉,彭虹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及其影响--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何娟,兰舟

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任立媛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李君艳

从粉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杨娜

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发展研究 张芮琪,蓝玉良,戴宁益,胡祎秋,陈宵雅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探析 秦学春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创新研究 王洋,任艳

渝东南乡镇企业产品开发创新策略 周奇凤,张云逸

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推动海西经济发展 郭皓丹

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研究 张霞

四川人口老龄化研究 周力

浅谈番禺区加快时尚创意都会区建设的若干策略 王贤铮

山西煤炭型经济转型的研究分析 曹文玉,宋晓晨

强化新疆地州署府城市功能的几点思考 谭永羡

影响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均衡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顿楠,徐杰

浅析地方性债务的成因与建议 郭海霞

基于产业升级背景下的虎门电商产业带模式的几点思考 李葆华

河北省城乡居民婚姻质量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马红霞,刘艳

经济下行压力下山西缓缴社保费的思考 陈健辉,李岩琼

襄阳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何珍

辽宁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研究 刘芷杉

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 马鑫

宜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史雪霞,顾乐平

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浅议 陈州

平顶山市城市居民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董亚琼

河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证研究 李琰

陕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 张磊

浅谈尤溪县价格认证的现状及思考 林兴

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钱韵

浅议广东省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菊鲜

地方债务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及实际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1990-2012年数据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田鑫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青海清真食品产业研究 吴晓东,徐必维,朱婧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的影响机制和提升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徐弼昉

化肥施用量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张明旭,赵海英,王小禹

关于北碚区静观镇农户腊梅种植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罗俊

信息化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广西为例 覃冠玉

贵州民营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潇淼

我国地方债务管理的国际借鉴 朱珂宇

刍议加快发展修文农产品加工业 陈飞

基于LMDI方法的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苏瑛,雷社平

实现本溪“调结构、稳增长”的现实思考 包书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急!!!

1.2.1 世界煤层气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

1920年和1931年,美国在粉河盆地(Powder River Basin)中部的怀俄德克煤层和阿巴拉契亚北部比格郎气田的匹兹堡煤层先后打出3 口煤层气自流井。20世纪50年代以来,菲利浦石油公司参与圣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的煤层气开发,在水果地组煤层打出一大批气井,其中大多数井均获成功。在此期间,用常规油气理论为指导进行钻井。进入70年代,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能源部做出了开展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回收研究的决定。从18年开始对美国16个含煤盆地进行了长达8年的煤层气研究。研究过程中对煤层气的储集和运移机理、生产方式和开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先后对14个盆地做出了量计算。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圣胡安盆地和黑勇士盆地(Black Warrior Basin)取得了商业性开发的成功(杨锡禄等,1995)。1986年以后,在取得东部浅层含煤盆地煤层气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美国对西部深层含煤盆地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张武等,2000)。

美国煤层气工业在近几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是对含煤盆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地质综合评价,尤其是在黑勇士盆地、皮申斯盆地及圣胡安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试验,根据各地的经验,提出在选择勘探、开发煤层的有利区块进行地质综合评价时,应考虑一系列地质因素,即气含量、渗透性、煤阶、煤层的物理性质、煤层厚度、埋深、地温梯度、地应力、顶底板岩层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条件等(叶建平,2006)。其中,煤层厚度、煤阶、气含量、渗透性、埋深和构造条件是选择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情况代表了世界煤层气工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勘探工作也十分活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几个二叠纪-三叠纪含煤盆地,包括悉尼(Sydney)、冈尼达(Gunnedah)、博恩(Bowen)等盆地,其中博恩盆地的一些井经过测试已经转化为生产井。2000~2001年度,仅博恩盆地用于煤层气勘探的费用就达4440万美元,占该盆地全部勘探费(1.2 亿美元)的37%。昆士兰天然气公司已经在靠近Chianchill的Argyle-1井成功进行了煤层气生产,日产量超过2.823×104m3,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昆士兰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基本部分。但直到目前,澳大利亚的煤层气生产还是以矿井煤层气抽放为主,生产的煤层气主要供给建在井口的煤层气发电站。澳大利亚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较快,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澳大利亚煤炭及煤层气丰富;二是几个主要含煤盆地离东海岸人口密集区较近,具有潜在的煤层气销售市场;三是在勘探过程中借鉴了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与本国的客观地质情况相结合。

除了美国和澳大利亚,世界上其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进行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但是仅有少量的国家能进行成功的煤层气规模开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前期工作往往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很难吸引资金;二是除美国外,各国不能彻底解决各自的具体技术问题;三是煤层气本身的特殊性,即从地质评价到工业开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2.2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仍以煤矿安全为主要目的进行瓦斯抽放,部分矿井同时进行煤层气开试验。1980年,我国的瓦斯抽放量已达到2.934×108m3,其中1000×104m3以上的矿井就有5个。1985年,国家经委修订了《综合利用目录》,将瓦斯列入废弃能源,1996年又把煤层气开发和煤层气发电列入该目录。1992年,煤炭部门与联合国开发署(UNDP)签订协议,投资1000万美元进行试验,该项目包括松藻矿务局、开滦矿务局、铁法矿务局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的4个子项目,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发展煤层气工业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阶段主要借用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国含煤区不太适用,因此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是通过试验,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为后来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展了煤层气的勘探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1990年以来,全国已有30多个含煤盆地进行了煤层气勘探钻井,取得了一批储层测试参数和生产参数,在一些地区甚至获得工业气流。为了加快我国煤层气的开发,院于1996年初批准成立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都设立了煤层气研究和试验项目,同期,国家计委设立了“中国煤层气评价”国家一类地勘项目。为了推进煤层气的产业化进程,2002年,国家“3”设立了“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基础研究”项目,从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的层面对制约我国煤层气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共有31个区块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试验,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南聚气区,建成煤层气井组12个;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1012m3,中联煤层气公司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新一轮全国煤层气预测显示,我国煤层气总量为31.46×1012m3。

1999~2002年,由东煤107队于辽宁省阜新盆地共施工了8口煤层气地面开发井,为阜新市提供日产气量为2×104m3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气,标志着我国煤层气地面钻井商业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山西省晋城地区投入2.37亿美元建设的国内第一个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开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该项目通过地表向地下煤层钻孔,每年抽取煤层气大约1.66×108m3,供应当地工业、商业用户和居民作燃料,并建设一座12×104kW的煤层气发电厂。

1.2.3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

2004~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下,开展了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评价,中联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具体评价任务。评价中首次考虑了褐煤中的煤层气,首次进行了全国重点矿区煤层气评价。

截至目前,我国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023.08×108m3。其中,以地面开发为主探明储量为754.44×108m3,以矿井抽放为主探明储量为268.64×108m3。

1.2.3.1 煤层气地面商业性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自2000年阜新矿区实现小规模煤层气地面商业性开发以来,我国在山西南部无烟煤地区数个区块又取得地面商业性开发的突破,昭示出中国特有的煤层气地质特色和商业性开发前景。

1)辽宁阜新刘家井组煤层气开发工程:1999~2002年,阜新矿区刘家井田施工煤层气井8口,形成小型开发井网,单井平均产气量0.3×104m3/d左右,最高达0.6×104m3/d,并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向阜新市区供气,日均供气约2×104m3,在我国率先实现煤层气地面商业性生产。

2)山西沁水枣园井组煤层气开发试验工程:该工程共有生产试验井15 口,建有日发电400 kW的小型煤层气电站,2003年4月开始向外供气。

3)山西晋城潘庄煤层气地面开发工程:该工程2003年施工30口开发井放大试验并开始商业性生产,目前已形成210口井的开发规模,其中110口已投入生产。日产气量30×104m3,单井最高产量1.3×104m3,形成了年产1.5×108m3煤层气的生产规模。目前,生产的煤层气除就地发电、居民供气、汽车燃料外,已销往郑州、长治、安阳等地作为民用或工业用气源。

4)山西晋城潘河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工程:该工程施工900口煤层气井,分3期完成。2006年完成第一期施工150 口煤层气生产试验井,建成年产煤层气约1×108m3的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已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对外供应压缩煤层气,日产气约7×104m3。

1.2.3.2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试验活动更为活跃

至2006年8月底,我国完成的煤层气井数约650口(图1.1),其中80%以上分布在山西和陕西两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资金达21亿~22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约1.8亿美元。在2000年以前30余个勘探或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近年来进一步扩展了新的区块,目前正在进行作业的区块达到20余个,开发试验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极大提高,对外合作也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国已登记的煤层气区块共64个,各方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图1.1 中国各时期煤层气钻井数

(据叶建平,2006)

除前述4个已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项目外,目前正在进行的勘探与开发试验的区块有20余个,如中联公司自营或与地方合作的端氏、韩城、鹤岗、沈北等区块;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淮南潘谢东、保德、沁源、寿阳、丰城、乌鲁木齐白杨河、盘县青山、云南老厂等区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自营的大宁-吉县、宁武、郑庄、樊庄、乌鲁木齐等区块;晋城兰焰公司自营的潞安屯留、郑庄、成庄、赵庄、胡底等区块。此外,国内某些大型煤炭企业也积极开展煤层气地面抽工作,如铁法、抚顺、淮南、平顶山、焦作、潞安、松藻等。上述工作成效显著,如在韩城、晋城潘庄、盘县青山等地打出了煤层气自喷井,揭示了这些地区煤层气开发的巨大前景。

在上述区块中,有五大项目即将投入开发试验:①韩城项目施工直井11口,加上前期6口煤层气井(平均产气量0.1×104m3/d),组成韩城开发试验区;②晋城端氏区块施工多分支水平井2口,经过排试验,单井产气量已达1×104m3/d左右;③晋城大宁区块施工多水平分支井5口,其中2000年底投入排试验的DNP02井产气量稳定在2×104m3/d左右;④晋城樊庄区块施工200口直井形成煤层气开发区,目前数十口井开始进入排试验;⑤大宁-吉县形成了由34口直井和1口多分支水平井组成的开发试验井网,正在排试验,已取得单井(0.1~0.28)×104m3/d的试验成果。

我国自与美国德士古公司于1998 年签署国内第一个煤层气产品分成合同(淮北项目)以来,目前先后已与16家外国公司签订了27个煤层气开产品分成合同,合同区总面积超过3.5×104km2。截至2005年底,对外合作区块内已施工各类煤层气井254口,压裂排204 口,施工二维地震2065 km,建立了潘庄、柿庄、保德、三交、寿阳、淮北、丰城、恩洪等先导性开发试验井组,获得了具有商业价值的煤层气产量,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1.2.3.3 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经过20余年来的研发和实践,我国已形成了从煤层气评价、地质选区、勘探至地面开发的完整技术方法体系。近年来,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1)基于动力学条件的有利区带优选技术:该项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煤层气储层弹性能聚散程度的三元判识标志,用于煤层气成藏效应的预测;二是煤储层弹性能能量聚散模式,形成了基于该模式的煤层气有利带动力学定量预测方法。用三元判识标志,将煤层气成藏效应分为3个级别组合和27个类型,有关方法在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高渗动力学条件发育区预测中得到了验证,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有利区带先进预测技术。

2)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在传统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三维P波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藏勘探。六项技术包括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以岩性地震勘探为核心,形成了先进的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并在煤层几何形态和裂隙发育程度等的探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煤层气井空气/雾化钻井技术:结合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在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空气钻井设计软件,形成了空气钻井系列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沁水盆地南部潘河国家煤层气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使用,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15 d以上缩短到不足5 d,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

4)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排技术:2004年11 月,我国第一口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投入生产,煤层中水平井眼总进尺8000m,单井日产稳定在2×104m3以上,实现了煤层气开发工艺和产能的双重突破。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4口多分支水平井施工完毕。大宁井田完成3口多分支水平井,目前正在排;端氏区块实施2口多分支水平井,预测单井产能在2×104m3以上,并首次实现双主支多分支水平井钻进记录;武M1-1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中进尺达6088m;大宁PSC项目,首次实现9000 m总进尺的水平定向钻进记录;寿阳区块多分支水平井3口,正在排试验。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成功,为我国低渗煤层的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5)注入二氧化碳增产技术:在“十五”期间,国内开展了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收率的先导性试验,研究了适合于我国地质特点的工艺参数,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2004年4月,完成了山西南部TL-003井的现场二氧化碳注入试验,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氧化碳地下储藏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储备。

6)氮气泡沫压裂技术:氮气泡沫压裂技术主要适应于低压、低渗、强水敏性的煤层。潘河项目完成了2口井的氮气泡沫压裂施工,成功地将单井煤层气日产量提高了3倍左右。潘庄项目进行了氮气泡沫压裂对比试验,试验井煤层气日产量比参照井提高了1倍左右。在韩城开发试验项目中,通过氮气泡沫压裂技术的实际实施,分析了该项技术对特定煤层气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为我国应用此项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1.2.4 我国煤层气研究及勘探阶段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1.2.4.1 煤矿瓦斯井下抽放与利用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减少煤矿瓦斯灾害而进行的煤矿井下瓦斯抽放与利用。我国煤矿井下抽放煤层气已有较长的历史。1980年,煤层气抽放量已达2.934×108m3,其中0.1×108m3以上的矿井就有5个。1996年,抽放量达6.338×108m3,抽放量在0.1×108m3以上的有16个矿区。这些对于减少井下瓦斯事故、保护环境及改善能源结构均有重要意义。瓦斯抽放也是煤层气开发的一项有效技术。

1.2.4.2 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初期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以煤矿安全为主要目的,部分矿井同时进行煤层气开试验,并进行了水力压裂试验和研究。这一阶段主要是借用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但对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也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

1.2.4.3 煤层气勘探开试验全面展开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从优质能源的利用出发,开展了煤层气的勘探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石油、煤炭、地矿系统和部分地方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专门的煤层气研究机构,许多国外公司也积极在中国投资进行煤层气勘探试验。1990年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个含煤区煤层气勘探钻井,已钻成勘探和生产试验井119口,取得了一批储层测试参数和生产参数,并在柳林、晋城、大城及铁法等含煤区获得了工业气流。这一阶段我国的煤层气勘探,无论是地质选区评价,还是工艺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对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的富集高产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工艺技术还未完全过关,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仍是此阶段首要的研究课题。

1.2.5 煤成气地质研究与开发简况

煤成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开煤成气。我国一些大型煤产地也是煤成气田,如鄂尔多斯地区、华北各含煤区,都蕴藏大量煤成气藏。例如中原油田煤成气的勘探主要集中在东濮凹陷,已找到了文23、白庙及户部寨等古生新储煤成气田和混合气田,其中文23煤成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达149.4×108m3,为中原油田的主力气田。2003年,东濮凹陷文古2 井于上古生界石千峰组3813.5~3834.3 m 井段(16.8 m/3层)进行压裂,日产天然气1.1×104m3、油7.0 m3。华北苏桥的煤成气聚集于奥陶系,中原的“文23”煤成气藏和白庙混源气藏聚集于第三系沙河街组。济阳地区的155井和孤北1井气藏聚集于石炭、二叠系储层内,而曲古1井煤层甲烷聚集于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内。

煤成气勘探开发已经具有比较多的研究实践,国内外研究人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M.Teichmuller,1983;B.Waiter等,2002;杨俊杰等,1987;戴金星等,2001;张新民等,2002)。

总的看来,国内外煤成气地质研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①十分重视煤系有机质的来源和显微组成,并将其与生烃潜力、产气量紧密联系起来;②分析化验不断用高新技术,如天然气中微量生物标志物的富集与分析、单体烃同位素分析及含氮化合物分析等;③用系统动态的观点,将天然气的生运聚散作为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不断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化发展;④模拟实验更为符合实际,不仅模拟不同显微组分的生烃演化规律,而且对煤系地层烃类的排出、二次运移至聚集的过程都进行了实验探索,获得了多项参数;⑤对煤层本身的储集性能和封盖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22年度中国阀门十大品牌排行榜和国内阀门一线品牌及五十强厂家具体哪些呢?

2007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曲玲(平顶山市地方税务局河南平顶山)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概念、确认、计量与披露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与老会计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对企业会计信息会产生很多影响。下面介绍几个对企业会计信息影响较大的具体会计准则: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此次出台的无形资产准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修改。①资产范围界定方面。将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进行细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且规定为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满足一定条件后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这项规定对资产和损益都会产生影响,会增加开发阶段的资产价值和当期的赢利。②资产计价方面。首次发行股票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计价,以投资双方议定的价格人账。③期末计价方面。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期末价值的确认用减值测试后确认,取消原来摊销的方法,不再对这类无形资产摊销。2《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①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明确了除适用八项具体准则的八项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外的资产减值都适用其准则。②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亏的影响此次资产减值准则明确适应本准则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问不得转回,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调整利润。③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商誉减值测试。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商誉,不包括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但在相关的资产组减值测试时,需要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包括在内,调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然后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减值。3《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3.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投资范围投资准则规范的范围变小了。新准则只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归人《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3.2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计量准则的制定有内在的联系,《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制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联系密切。企业合并有三种方式,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主要是控股合并下的投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又将控股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种合并方式下的资产计量、损益确认等都不相同,鉴于此,《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计量也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①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于支付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②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投资成本为购买日投资方支付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取消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购买方作为对价支付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日投资方支付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购买日投资方支付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3.3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两种核算方式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成本法的适用范围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由原来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②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为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3.4期股权投资投资损益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损益确认,成本法核算差别不大.主要的变动在于权益法核算时。权益法核算,①由于初始成本的计量取消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故在核算投资收益时减少股权投资差额分摊的麻烦。②确认投资损益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加以确定。如果无法可靠确定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或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较小的,也可按照被投资企业的账面净损益与持股比例直接计算投资损益,但要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和原因。3.5关于分担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时权益法核算,分担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时,按照下述顺序处理,①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②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足冲减的,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长期应收项目等已构成对被投资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③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按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人当期投资损失。被投资企业以后实现盈利时,企业扣除为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按上述相反的顺序处理,同时确认投资收益。3.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规定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减值,先冲减商誉,商誉减为零后,再作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黄淮海地区的工业发展

1、2022年中国阀门十大品牌排行榜: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国际机械集团、中核苏阀、远大阀门、江南阀门、兰州高压阀门、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苏州纽威阀门、浙江迪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阀门总厂(集团)有限公司。

2、国内阀门一线品牌:纽威阀门、冠龙、奇众、三花、超达、神通、苏阀、南方、江一、尧字

3、国内阀门五十强厂家:纽威阀门NEWAY、中核苏阀、江一、京牌BVMC、开阀KF、尧字、三花SANHUA、盾安DunAn、超达CHAODA、神通、良精、宣达XUANDA、飞球、工牌、兰高阀GF、大高DV、伯特利BTL、埃美柯Amico、凯喜姆KCM、苏高、众牌、沪工阀门HG、立信阀门、益都、上正Sungo、洪城S、广东明珠GDMZH、方圆FYV、上阀、环球Haqun、天津国际机械集团、远大阀门、江南阀门、兰州高压阀门、江苏苏盐阀门、浙江迪艾智控科技、北京市阀门总厂

焦作市能源概况

黄淮海地区工业发展历史较久,特别是经过建国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工业门类较齐全、工业整体实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在全国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本区均有,并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轻纺、机电等传统行业为支柱,其他加工工业相应发展,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区域工业综合体。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基础雄厚

黄淮海地区矿产中以能源(煤炭、石油)、原材料(铁矿、建材及化工原料)为主的结构特点,加之建国以来工业投资又集中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化工行业,使得这两个工业部门基础十分雄厚,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1.能源工业

黄淮海地区的能源开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电力工业。据统计,本区集中了全国l6个年产超1000万吨煤矿中的8个, 21个陆上油(气)田中的5个,26个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电厂的10个。

1995年,全区原煤产量为28 200万吨,原油产量为 4 746万吨,天然气开量为 35.4亿立方米,发电量为2 167亿千瓦小时,分别占全国产量的 1/5到1/3弱(见表11.4)。

本区煤炭具有储量大、分布集中、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等特点,既有主焦煤、配焦煤、气煤、肥煤、瘦煤,又有无烟煤;煤质通常为低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可满足冶金、动力、化工等多方面需要。同时,各主要煤田区位条件优越,邻近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距离缺能严重的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也较近,海陆运输便捷。自70年代起,本区煤炭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建成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煤炭开主要集中于河北省的开滦、邯郸、井陉、峰峰,山东省的兖州、滕州、枣庄、新汶、淄博,河南省的平顶山、焦作、鹤壁、永(城)夏(邑),安徽省的淮北、淮南,江苏省的徐州等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老矿区由于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加之居民点和“三下”(建筑物下、路下、水下)压煤数量大(如徐州、淮北矿区“三下”压煤约占可储量的一半),可逐渐枯竭,其中一部分矿要陆续衰老报废(如山东的淄博、枣庄,苏北的徐州和皖北的淮北矿区),多数煤矿由于后备储量不足,生产规模扩大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由于地质勘探工作滞后,新矿区建设进度慢,新老矿区难以顺利接替。例如唯一可作为山东省世纪之交建设大型接续矿区的巨野煤田(位于鲁西南平原),仍处于普查找煤阶段,2005年才能提交矿区详查总体报告,严重影响了老矿区的接替工作。

三是煤炭企业普遍亏损,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煤塌陷地数量与年俱增。据兖滕、徐淮地区调查,平原地区每百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360亩,其中绝大部分为优质耕地。煤塌陷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带来一系列诸如村庄搬迁、居民安置等社会经济问题。

本区石油、天然气开主要集中于山东省的胜利油田、天津市的大港油田、河北省的华北油田及冀东油田、河南省濮阳的中原油田等。其中胜利油田年产原油约3 000万吨,是全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本区主要油田由于经过20多年高强度的开,已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开成本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油气勘探除渤海有较好前景外,陆上可已难以满足开规模需要。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是本区建国40多年来一直优先发展的少数行业之一。黄淮海地区电力工业主要是在区内和邻近的晋陕蒙地区丰富的煤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火电占绝对优势。按电厂的布局特点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坑口电厂,建于煤矿矿区附近,如河北省的唐山、陡河、邢台、下花园,山东省的淄博、邹城、十里泉(枣庄)、石横(泰安)、莱芜、龙口,河南省的平顶山、焦作,皖北的淮北及淮南,苏北的徐州等。电厂规模一般较大,经多次扩建后,能力大多超过100万千瓦。二是路口电厂,通常建于晋陕蒙西煤东运通道的交通枢纽或港口。前者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德州、新乡、菏泽等地的电厂,后者如青岛的黄岛、秦皇岛以及在建的日照电厂等。

本区电力工业按管理体制分属华北电网(京津及河北省)、山东电网(山东省)、华东电网(苏北及皖北)和华中电网(河南省)。各电网均以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为骨干,将电厂同各地市、县用户相连接。本区电力工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水火电厂严重失衡,除河北的潘家口水电厂、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厂和在建的山东大汶河抽水蓄能电厂外,水电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火电厂装机容量的巨大浪费。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迫切需要在太行山、燕山和伏牛山山前地带选择适合修建抽水蓄能电厂的厂址。

总的来看,黄淮海地区仍是能源供应不足地区。由于能源后备不足,预测到2010年,本区煤炭产量只能维持现状或略有增长,原油开量将呈下降趋势。今后解决区内能源不足的途径主要依靠从晋陕蒙地区调入能源和电力,为此,除对现有的大秦输煤通道和新石铁路进行改造和扩建外,应加快济(南)邯(郸)线和大秦二线的建设,2010年以前建成神(木)黄(骅)输煤通道。同时,要加快连云港、胶东半岛的海阳(或乳山)的核电厂建设,以满足本区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原材料工业

(1)钢铁工业。本区是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区内铁矿探明储量约100亿吨,主要集中于以迁安—滦县为主体的冀东地区及河北省的邯郸地区,两地合占全区铁矿储量的2/3。此外,在山东的金岭、淄河、莱芜,河北的宣化,河南的舞阳、济源以及江苏的徐州等地也分布有一些中小铁矿。本区钢铁工业主要集中于京津唐地区,其次是鲁中和冀南地区。其中,首都钢铁公司1995年产钢达800万吨,是全国仅次于宝钢和鞍钢的第三大钢铁公司。区内年产钢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尚有:唐山钢铁公司、邯郸钢铁总厂、济南钢铁公司、莱芜钢铁总厂、天津钢厂等。此外,在河北省的涉县、邢台,河南省的舞阳、济源、安阳,山东省的青岛、济宁,苏北的徐州、淮阴以及皖北的蚌埠还建有中型钢铁厂、专业炼铁厂和炼钢厂。1995年黄淮海地区三省两市产生铁2 937.5万吨,钢 2 439.9万吨,成品钢材 2 383万吨,分别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27.9%,钢总产量的25.6%和成品钢材总产量的26.5%。本区所生产的各类钢铁产品除满足区内需要外,部分产品运往区外,同时也调入一些区内短缺的板、管、带材及型材。

黄淮海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铁矿虽仍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由于受水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老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建。早在80年代,有关部门就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在冀东乐亭县的王滩和山东省的日照港建设能力为10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方案。上述两个临海型钢铁厂用地条件均较好,并具备修建10~15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条件,环境容量亦较大。前者依托当地铁矿石,接近炼焦煤产 地,远景还可利用国外进口的铁矿石;后者位于西煤东运重要通道新石铁路的终点,拟利用进口铁矿石,现港区与输煤码头并列预留有1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上述两厂的共同缺陷是淡水供应不足,要从邻区调水,并需较多地利用海水和提高淡水的重复利用率。

有色冶金工业中以炼铝工业具有区际意义。区内大型电解铝厂通常接近电源、氧化铝产地和消费市场,如山东的淄博,河南的焦作、郑州,河北的秦皇岛等。

(2)建材工业。黄淮海地区建材工业包括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石膏板和石材等行业,具有分布广、产品种类较多、布局较分散等特点。水泥工业主要接近石灰石产地,且需具备较好的铁路和水运条件,主要集中于鲁南、冀东、豫北和淮北地区的唐山、北京、邯郸、济宁、临沂、枣庄、徐州、淮北、焦作、新乡、平顶山、安阳等地。 1995年全区水泥产量达11 164万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24.5%(不含皖北地区)。产品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大量运往华东和东北地区。

玻璃工业以平板玻璃为主。本区是我国平板玻璃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又是浮法玻璃生产及玻璃深加工基地。 1995年全区平板玻璃产量为6 335.4万重量箱,占全国平板玻璃总产量的40.3%,主要集中在秦皇岛、邢台、滕州、蚌埠、宿迁、洛阳、商丘等地,其中秦皇岛耀华玻璃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企业。

此外,建筑卫生陶瓷和墙体材料生产集中于唐山、淄博、潍坊、焦作等地。

(3)基本化工原料。基本化工原料以乙烯和两碱应用最广。本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炼油工业主要布局在既接近原油产地、又接近石油产品消费地的淄博、北京、天津、洛阳、濮阳、济南、石家庄、沧州、大港及青岛等地。其中齐鲁和燕山石油化学公司的原油年加工量(1995年分别为706万吨和64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四位。与炼油厂相配套,本区乙烯年生产能力达128万吨,主要分布在燕化、齐鲁、天津和濮阳。以乙烯为龙头,带动了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两碱工业作为海洋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海盐的开发有着紧密联系。

1995年,本区纯碱产量约330万吨,烧碱产量17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5.2%和32.9%。纯碱生产集中于天津、潍坊、青岛、连云港。由于现代烧碱大多用离子膜生产法,单位产品耗电较大,因此在接近电源的同时,为解决生产过程中氯气平衡问题,广泛同石油化工和农药等企业联合,如淄博、天津、沧州、青岛、开封等地。

二、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轻纺工业经历了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展,现已成为全区工业的支柱行业。该部门行业众多,大部分立足于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其中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造纸工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在全国亦占有重要地位。

纺织工业是本区传统的轻工部门之一,除天津、青岛解放前有一定基础外,主要是在“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针织、丝织、麻纺、化纤等行业。1995年主要纺织品产量为:棉纱168.6万吨,棉布73.8亿米,呢绒9 144万米,化学纤维49.6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1.1%,28.4%,13.8%和14.0%。棉纺织在本区纺织工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中心大多集中于产棉区,并同消费市场紧密结合,如北京、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邯郸、安阳、新乡、德州等。8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地又在集中产棉区的冀南、鲁西北和鲁西南、豫北、苏北和皖北等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棉纺织厂。纺织工业重复建设,设备陈旧落后,产品档次低等情况十分突出。90年代初,由于受区内棉花连年减产和纺织品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棉纺织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

9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干预下,对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郑州等大中城市棉纺织能力进行压缩,通过淘汰一批、迁移一批,使棉纺织加工中心逐步向棉花主产区转移。

食品饮料工业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如粮油、肉类、果蔬及水产品加工等;另一类是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如酿酒、饮料等。1995年本区主要食品饮料产品产量为:食用植物油247万吨,饮料酒985.8万吨,原盐1825万吨,卷烟949万箱,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1.6%,38.5%,61.2%和27.2%。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业,既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可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已形成若干系列产品(如白酒、啤酒、方便食品等),今后发展深加工的潜力仍很大。

本区造纸工业的原料(如麦秸、棉杆、棉绒、芦苇等)十分充足,是我国主要中低档纸产区, 1995年全区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2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3%,其中绝大部分是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所生产的。小造纸厂是本区最主要的水体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对淮河及其支流污染尤为严重。为保护环境,各地一方面严格限制造纸厂的建设,对现有造纸厂的污染限期治理,并对5 000吨/年以下的小造纸厂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另一方面,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原则,应建设大型纸浆生产基地,便于集中治理污染。

三、机电工业门类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

机电工业是本区建国以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之一,其产值在工业各部门中居首位。本区机电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具有生产规模较大、产品种类繁多、配套能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出口创汇能力较强等特点。通常每个行业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在布局上相对集中,如北京、唐山、青岛、石家庄等地的机车车辆制造;北京、天津、济南的汽车制造;北京、天津的重型机械、电机及电器材料制造;北京、天津、济南的通用机械和机床制造;北京、郑州、潍坊的动力机械制造;洛阳、唐山的矿山机械制造,徐州、济宁、青州的工程机械制造;天津、郑州、石家庄的纺织和轻工机械制造等。

本区机械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的配套协作能力较强,例如北京和天津的汽车零部件、电机与电器设备、电子元器件等都面向全国。当前机电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势行业和拳头产品不突出,产品未形成系列化,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医药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本区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比东南沿海地区要晚3~5年,但发展势头较快。在北京、天津、青岛、烟台以及济南、石家庄、郑州等省会城市和一些中心城市(如唐山、淄博、徐州、洛阳、焦作等)都建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北京市除设有电子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外,还建有亦庄、上地、丰台、昌平、八大处、空港、望京、雁栖等10多个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科技工业园和工业开发区,全市高科技队伍约18万人。90年代以来,各地充分利用上述园、区作为“孵化器”,促使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特别在以计算机及软件和微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以北京市为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2年的66.4亿元增至1994年的213亿元,在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地从7.6%上升到13.3%。但是从全区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在地区上集中于北京、天津、青岛、潍坊、石家庄等少数大中城市;在行业上侧重于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制造和新医药等少数行业。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

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情况

(一)能源生产和供应现状

2006年,焦作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1.1%。其中:煤炭开业12.3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3.8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7%和7.3%。2006年焦作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量达550.1万吨,占全省的3.0%,比2000年增长25.7%;发电量154.7亿千瓦小时,占全省的9.7%,比2000年增长37.8%。能源生产的可喜形势,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但目前焦作消费的主要能源品种只有电力能达到自给自足并有盈余,原煤75%需要从外地调入,成品油和天然气需要100%从外地调入。焦作能源生产不能实现自给,大部分能源依赖外地调入。

(二)2006年主要能耗指标情况。根据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的能耗公报,2006年焦作单位GDP能耗为2.198吨标准煤/万元(GDP为2005年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4.10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989.35千瓦时/万元,分别比去年下降4.10%、11.27%和9.20%,单位GDP能耗、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的降低率分别比全省高1.12个百分点、5.34个百分点和7.62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7个百分点、9.29个百分点和11.95个百分点,这说明2006年焦作节能降耗工作初显成效。

表1:焦作与全国、全省能耗情况对比表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吨标准煤/万元)(±%)(千瓦时/万元)(±%)(吨标准煤/万元)(±%)全国1.206-1.331388.82.752.53-1.98全省1.34-2.981257.5-1.583.78-5.93焦作2.19-4.11989.35-9.24.1-11.27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1、行业消费构成集中。世界各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工业能耗占近70%,焦作尤为突出。2006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农业消费26.9万吨标煤,占到全市总量的1.93%;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消费1276.8万吨标煤,占到全市总量的85.82%;建筑业消费13.2万吨标煤,占到全市的0.%;第三产业消费87.5万吨标煤,占到全市的6.19%;人民生活消费81.8万吨标煤,占到全市的6.06%。从上述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工业部门特别是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最高。如此高耗能的结构,将严重影响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2、能源消费仍以煤炭和电为主。分品种看,焦作消费的能源共涉及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气、柴油、电力等18个品种。2006年全市消费能源主要品种分别是煤及煤制品、焦炭、柴油、电力,消费量分别为966.7万吨、71.6万吨、44.5万吨、134.5亿千瓦时。从能源的消费结构看,全市能源消费仍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煤品燃料消费占全部能源的比重为47.0%;油品燃料消费量占全市总量的7.4%;电力消费量占全市总量的37.2%; 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市总量的0.5%;其中:天然气消费大幅增长,增长了2.8倍,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提升了0.4个百分点。2006年,焦作全社会用电量比去年增长0.8%。天然气和电力消费的增长,说明了焦作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正日趋优化。

表2: 能源终端消费量和消费比重 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消费比重(%)2005年2006年2005年2006年煤及煤制品561.1683.143.147其中:原煤515.863439.643.7石油及制品106.2106.88.27.4电力490.14.637.734.2天然气2.77.50.10.5其他能源141.3158.210.910.9终端消费总计1301.41453.2100100

3、分行业看,高耗能行业消费所比重较大。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消费量排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和洗选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10个行业消费总量共计有1130.0万吨标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1.1%,消费量均在24万吨标煤以上。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费350.0万吨标准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223.2万吨标准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消费184.4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市消费总量的28.2%、18.0%和14.9%。前10位中高耗能行业有7个,共消费1048.6万吨标煤,占全市消费总量的84.6%,少数几个重点行业消费了大部分的能源。

表3: 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量及比重指 标2006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5028.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3.21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4.41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4.69.2 *造纸及纸制品业 96.77.8 *煤炭开和洗选业 52.84.3 橡胶制品业30.42.5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6.92.2 通用设备制造业 26.32.1 饮料制造业24.62以上10个行业合计113091.1高耗能行业(带*)合计1048.684.6规模以上工业合计1240--

(四)生活消费能源增加。2006年,焦作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综合能耗81.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81%。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消费3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43.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64%。2006年人均生活能耗为238.3千克标煤,比去年增长0.98%,其中:农村人均生活能耗比去年增长4.82%。

三、节能降耗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能耗偏高。焦作主要单耗绝对量指标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焦作万元GDP能耗为2.19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579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国0.9919吨标准煤/万元,位居全省第4位,低于安阳(2.703)、济源(2.612)、平顶山(2.225);万元GDP电耗为1989.35千瓦时/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31.85千瓦时/万元、高出全国600.55千瓦时/万元,位居全省第2位,低于三门峡(2123.78千瓦时/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4.10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2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国1.57吨标准煤/万元,位居全省第3位,低于济源(5.53吨标准煤/万元)和安阳(5.04吨标准煤/万元)。详见表1

(二)产出率不高。从产出率看,焦作综合能耗产出率虽逐年上升,但增幅相对不大。据统计,2006年焦作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产出率为4.6元/千克标煤,比2005年增加0.2元。综合能耗产出率大约比全省7.5元/千克标煤的平均水平低39%,也就是说消耗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9元,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更大,福建、浙江和江苏省2005年就分别为13.3元、11.4元和11.2元。

(三)高能耗行业增长较快。2006年,焦作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中,高耗能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消耗能源1048.7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增长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84.6%,这些高耗能行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67.0亿元,占全市增加值总量的51.5%,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7.2%,对全市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2%,而且这些高耗能行业中支柱行业占多数。

(四)技术装备仍较落后。焦作在形成高耗能产业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高耗能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和生产工艺落后于国家先进水平。如焦作水泥行业能耗较高,生产工艺良莠不齐,落后的生产线占有相当数量,规模和生产工艺上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上半年,焦作火力发电标准煤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4%,每吨水泥综合能耗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2%,每吨纸和纸板综合能耗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3.4%,吨钢综合能耗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9.8%。总之,焦作高耗能企业表现为一是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二是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有相当比重,导致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三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五)煤炭消费比重较高,洁净能源消费比重低。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偏高,2006年焦作为47.0%,比上年高3.9个百分点,其中91.8%是工业消费。这种过高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到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油和电是主要能源消费产品,世界平均水平煤炭消费也只有26.9%。2006年焦作天然气等新型洁净能源的消费比重低,仅有7.5万吨标煤,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5%。

(六)重点耗能企业数增加。随着规模以上工业的快速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千吨标准煤的增至219家,企业数比上年同期增加57家;超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13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4家;超5万吨标准煤的企业3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超10万吨标准煤企业2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显示出重点耗能企业数增加较快特征。

(七)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近年来,焦作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有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目前,焦作城市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农村居民的1.2倍,那么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能源消费将大大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焦作私人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石油消费将大大增加。

(八)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焦作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阶段,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大,经济增长也主要靠高耗能行业推动,这种状况目前仍在持续发展。按照焦作的“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1%,平均每年需要降低约4.8%。而2006年,焦作单位GDP能耗只比上年下降了4.1%,没能完成年度目标,再考虑今年下半年焦作一些高耗能企业如万方电解铝产能增加、沁澳公司14万吨电解铝全面达产、昊华宇航“双二十”项目投产等因素,显然,焦作节能降耗工作形势将非常严峻。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节能降耗涉及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等方方面面,节约能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营造全社会节能的氛围,才能把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十一五”末焦作节能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焦作偏重的产业格局,在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淘汰技术落后、浪费、污染严重的产品;二是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对高耗能模式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火力发电、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企业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的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发挥科技在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焦作的节能工作要加强科技先导的作用,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密集度,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是企业要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淘汰高耗低效设备,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对于有能源加工转换的企业,应通过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型环保生产技术,对企业重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通过减少加工转换过程中的能源耗用量,降低中间损耗和浪费,增加二次能源产出量,从根本上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三是积极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建设降耗减排的工程,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狠抓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焦作13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工业消费的89.3%。因此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全市能耗水平的关键。部门要加大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根据焦作实际将节能降耗目标分解和量化到各重点能耗企业,并严格进行监测和考核。各重点耗能企业也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好节能降耗长远规划,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做好能源消费统计和效率分析,通过降低企业单耗水平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和企业的共同努促进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焦作工业实现低耗高效。

(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焦作的能源结构,以推进多元化、清洁化为主要目标,提高水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根据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要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大幅度降低重点用能部门的能耗,能源总消费量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增速;大力引进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燃煤总量,大幅度提高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的比重;同时,要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

平顶山华众绿馨花苑有多少户?

1982年,郑州市煤气公司成立,主营灌装液化石油气。

1986年,来自中原油田的天然气入郑,郑州率先进入清洁能源时代。

1988年,郑州市天然气公司成立,主营管输天然气。

1998年,郑州市煤气公司和郑州市天然气公司合并成立郑州市燃气有限公司。

2000年底,郑州市燃气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郑州燃气集团,成为郑州市首家成功改制的公用企业。

2001年,建成郑州市第一座汽车燃气加气站,开始经营车用燃气业务。

2002年,获得郑州市市区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权。

2002年10月29日,郑州市燃气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个在创业板上市的国有企业。

2003年,获得登封市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权。

2003年10月15日,郑州市燃气有限公司第一个与中石油签订天然气销售合同,次日,西气东输第一把火在郑州点燃,郑州成为全线第一个用上西气的城市。

2007年,整合南阳燃气市场,南阳郑燃燃气公司挂牌成立。

2007年6月,由香港创业板成功转香港主板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

2008年,参股平顶山市燃气总公司,成为平顶山燃气第二大股东。

2008年,取得郑汴产业带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

2008年,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航空港区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

2009年,与郑州交运集团合资成立河南郑燃金象车用能源有限公司,开辟了中短途中型客车运输的天然气应用新市场。

2009年12月,与华润燃气开展战略合作,郑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1年5月,郑州华润燃气取得龙湖镇燃气特许经营权。

2011年,华润燃气发起全面要约收购,撤销郑州燃气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

华众绿馨花苑项目规划户数共有:1000。

本项目位于南环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向西300米路南原煤机厂生活区,项目总占地面积22336平方米,总建面积为129919.3平方米,小区内部增建中高端幼儿园,面积有1543平方米。绿馨花苑由平顶山市华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整个项目由四栋简介大方的高层建筑组成,全框剪结构,方正格局大开间。单元设计用两梯三户、两梯四户组合。户型以两室两厅一卫与三室两厅两卫为主。面积从89平方米-169平方米不等,充分满足您的置业需求。社区内部配套设施齐全,暖气、天然气,24安保服务,更有可视监控系统等智能安防系统,尽显以人为本的理念。项目周边银行超市、医院、、餐饮触手可及,完善的配套环境形成便利的生活圈、商业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成就您中心区的繁华和居住区的宁静与闲暇。绿馨花苑,一个高品质生活社区。是您置业投资的理想选择。

绿化率:42.2%。

容积率:5.82。

位于:南环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向西300米原煤机厂生活区。

当前价格:4500元/平方米。

点击查看:华众绿馨花苑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