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等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2.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3.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2018修正)

4.煤层气选区评价原则与程序

5.四川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6.能源计量的我国企业的能源计量现状

天然气动态监测标准最新_天然气检测设备

新能源车检验范畴,查博士了解到有一下这些:

燃气汽车(lng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新能源车(BEV)、压缩天然气车辆、氢能动力车、油电混合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动力)太阳能汽车和其它新能源技术(如有效储能器)汽车和,其废气排放量非常低。

新能源车检验项目

一、环境监控系统与可靠性检测:

冷热冲击试验、温度湿度实验、三综合实验、盐雾测试、复合型盐雾测试、氙气灯实验、UV紫外线实验、耐活性氧实验、砂尘实验、IP防水试验、周期时间侵润实验、冷疑露实验、蒸制实验、低气压试验、黄曲霉菌实验、气密性检测....

二、力学性能测试:

振动测试、应力测试、跌落试验、模拟汽车运送、推拉力测试、扭矩实验、碰撞测试、插拔力实验

三、灯色电气性能检测:

灯源性能试验、光照强度精确测量、灯源室内空间光遍布、灯源中间视觉精确测量、照明灯具结温检测及寿命评估、光通信保持度及寿命评估.....

四、失灵说明检测:

金相分析切成片、电力学特性、显微镜观查、透射电镜、能谱仪、X光、超音波...失效机理分析和判断、产品责任方判断。

五、物理化学检测:

元素分析、有机化合物剖析、危害化学物质剖析、配方分析.....

六、充电电池安全系数:

挤压成型检测、扎针检测、滚动检测、碰撞试验、浸泡检测点燃检测、跌落测试......

七、非标准特点:

大型机器设备、非标机械设备都可配和检查而订制。

新能源车测试标准

1 、GB/T4094.2-2005

新能源电动车控制件、指示仪及数据信号装置标示

2、 GB/T18384.1-2001

新能源电动车 安全规定 第1一部分:车载式储能设备

3、 GB/T18384.2-2001

新能源电动车 安全规定 第2一些:功能安全和常见故障安全防护

4、 GB/T18384.3-2001

新能源电动车 安全规定 第3一部分:工作人员触电事故安全防护

5、 GB/T18385-2005

新能源电动车 加速性能 测试方法

6、 GB/T18386-2005

新能源电动车 动能消耗量和续驶里程 测试方法

7、 GB/T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磁场辐照度的标准值和测试标准宽带网络9KHz-30MHz

8 、GB/T18388-2005

新能源电动车 定形试验规程

9、 GB/T18488.1-2006

新能源电动车用电动机以及控制板 第1一部分:技术标准

10、 GB/T18488.2-2006

新能源电动车用电动机以及控制板 第2一些:测试方法

11、 GB/T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形试验规程

12、 GB/T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规定

13、 GB/T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加速性能 测试方法

14 、GB/T19753-2005

轻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能使用量 测试方法

15、 GB/T19754-2005

超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能使用量测试方法

16、 GB/T19755-2005

轻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排放测量法

17、 GB/T19836-2005

新能源电动车用仪表盘

18、 GB/T18333.2-2001

电动式道路车辆用锌气体电瓶

19、 QC/T741-2006

车配超级电容器

20、 QC/T742-2006

新能源电动车用铅酸电池

21、 QC/T743-2006

新能源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22、 QC/T744-2006

新能源电动车用金属氢化物镍电瓶

(4)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等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你好,我曾经在在能耗监测的厂家做过几年,所以对这个行业还算有一定的了解,就我所知来回答一下吧。

一、先简要的回顾一下能耗监测系统行业的发展历程:

1、得益于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型继电保护设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电力行业,发展至今我国的继保技术已经攀上了世界最高峰。大家都看到我国的高铁卖到了全世界,其实中国的继电保护设备也在全球畅销,和超高压系统一样成为国网的金字招牌。南瑞、南自这都是国产技术的翘楚,某老总更是光荣入选国家工程院院士,因此南京也被称为电力自动化设备的大本营,这些单位的牛人也有很多出来创业,做的都不错。

2、出来创业的这些牛人,因为资本背景和技术实力的缘故,在国家电网这一市场上无法与国企抗衡,所以很多转型开始在其他行业或民用市场上发展,做10KV等级的继电保护和400V的电力监控设备,继电保护的大牛们开发电力监控产品简直是洒洒水,小菜一碟。正好新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了房地产和基建狂魔的狂暴之路,所以35KV、10KV的变电站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着实滋润了一大批电力监控企业,很多都已上市。

3、能耗监测系统也从这时开始萌芽,主要参与者包括两方面:做水表电表的(把表装上了通信芯片)和做电力监控的(把电力监控设备装上了计量芯片),然后与通信管理机和后台软件组网,采集诸如照明、空调、动力等供电回路的参数(电压、电流、功率、电度等),最后统一在计算机上用各种形式(报表、曲线、饼图、柱状图等;分项的和汇总的、实时的和周期的)展现给客户,让他们能直接了解到建筑内部各种用电负荷的使用情况,也省去了电工跑来跑去人工抄表的麻烦,还是非常实用的。

4、国家在08年后日益建筑节能和绿色能源的使用推广,也出台了许多强制性条文,加上地方政府的响应,能耗监测系统完美的契合了这些政策,成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再说说当前的行业现状

1、技术不再神秘,价格日趋透明。 我以前的单位,在某项目上,一台三相能耗监测仪表卖8000块钱,现在能卖上1000就很开心了。客户们的手机通讯录里,这方面的供货商也有很多了。

2、 虽有大厂,但无巨头。 竞争非常激烈,以项目型销售为主。光我所知,南京做能耗监测的厂家就有上百家,老板的背景往上追溯,不出三代,基本上是南瑞南自系列的,可谓一脉相承。他们有自己研发产品的,也有找人贴牌的。这个行业,年营业额超过10亿的屈指可数,就那么一家两家,一年能做个两三亿就算大厂了,毕竟池子还是有点小。外国品牌比如ABB和施耐德,也没有办法突围。

3、部分厂家开始专注于行业 ,有厂家专注于高校、还有厂家专注于医院、还有做交通系统、商业综合体的等等,他们一般也都做智能照明和预付费电表,还有一步跨到楼宇自控上的。毕竟这些产品在功能上和技术上是有关联的。

4、产品趋同,靠定制化方案拉开差异。 在硬件上其实大家都没有很多区别,毕竟核心芯片都是买的。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是软件,做的好的厂家,定制化开发能力较强,深度扎根于某个行业,对客户需求了解较深,因此产品的体验较好。

5、能耗监测系统能用起来,产品只是一方面,实施和运维也很重要。 很多做砸了的能耗监测系统,不是因为软硬件产品不过关,而是死在了设计和实施上。最简单的例子,一栋建筑,共有36台配电箱的360个回路需要进行能耗计量,可是后期业主增容,多加了几台配电箱几十个回路,没纳入到能耗监测系统中,那您说这样的系统如何能呈现给客户准确的数据?总能耗和分项累加能耗根本就对不上!

三、最后再说说我眼里这个行业的趋势吧

1、硬件看传感器和芯片,软件看平台。 这个行业肯定会出现巨头,为什么?因为云! 云管理平台太重要了,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总部型企业,最终就那么一套云平台。谁占据了云平台,谁就可以制订标准和接口,玩死后来者。

2、物联网技术对行业的影响 ,现在能耗监测系统组网还是以有线为主,多采用ModBus协议或者TCP/IP协议,通过通信管理机汇总终端数据,最后上传到平台。毕竟能耗监测占用的流量是很低的,延时要求也不高,所以后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5G的兴起,IPV6协议的使用,肯定会大规模使用无线传输。

3、管控更加细化,但对厂家未必是好事。 现在是对某一个回路进行管控,将来直接会对某一盏灯、某一台空调、某一个插座进行管控(现在也有单灯单空调单插座监控,但是手段太笨拙)。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市场份额会不会被灯具厂家、空调厂家和插座厂家直接给切走?直接集成进去就完事了,我看完全有可能!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楼宇自控系统,就比如现在的VRV空调,楼控厂家可做的事就不多了。

4、托管运维大有可为。 能耗监测系统毕竟专业性较强,而且能着实给客户带来利益,所以第三方托管运维还是很有前景的,目前已经有不少厂家在这么做了。多是采用“平台+运维+技改”服务的模式,基于设备与能源管理服务平台、结合专业运维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能源托管、机电运维托管、节能诊断与审计、节能技改与设备更新、分布式能源站建设等多种设备与能源管理服务,实现用户的安全可靠高效用能。

能耗监控系统是为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天然气量或者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与其他能源应用量的控制,可以进行能耗数据自动采集、集中监测、大数据分析,以满足企业能源供应、消耗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加强企业能源集约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双碳”推进急速的当下,多数企业所分布的数量众多,所分布范围广泛,所以如果采用传统采集模式,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采集多个企业的能耗数据,多数所取得数据具有延时性,无法获取准确能耗。“能耗双控”的目标是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也促使一些高能耗行业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升级。

针对各个能耗进分类、分项、分户的进行计量,对数据远程传输、数据采集、统计分类、发布远传等多种功能。帮助提高节能意识,从而能够实现有效的节能,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国家能耗指标,达到合理用能、节约能源。

能耗监测系统功能介绍:

Hightopo 应用自主研发的 HT for Web 可视化产品,搭建了多种轻量化的能源可视化管理系统。

楼宇园区

通过 2D、3D 等可视化的手段对用能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有效管理。包括配电照明、空调、供热、建筑物的供水和排水等。

每个模块分离独立开发然后集成,减少循环依赖和耦合 。从而统一监管各计量点,优化建筑管理模式。一方面找出低效率运转的设备或对应的楼层区域,另一方面找出异常能耗,降低峰值功耗水平,并根据数据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

2D 可视化面板展示关键指标,通过对空调、照明以及特殊渠道的用电统计,对接后台数据实时更新,监测建筑能耗,同时展示对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统计,并基于数据库,给出各类分析报告,为节能优化改造提供可靠依据。

煤矿能耗监测

支持基于空间、时间、质量等多维度数据,对矿井生产系统各能耗部署动态监测,当超过安全临界值时立即触发告警,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且合理分析制定节能降耗措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低碳发展。

提升节能工作的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供需互动的多种能源耦合目的,实现集中监控、管理以及分散控制。

建筑能耗

集成楼宇内外的照明系统,用 HT 智慧园区可视化平台对楼宇内的照明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可调整不同时段的灯光效果模式,对环境照度以及照明能耗通过数据趋势图进行分析展示,对室内外照明检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更新,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处理照明系统问题。通过系统接入可视化,让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帮助运维人员及时处理照明设备的维修问题,提高楼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机房能耗

减少能源管理环节,优化能源管理流程,建立客观能源消耗评价体系。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可实现在能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能源使用的流程优化再造,有效实施科学有效的能耗考核体系,提升能源节约的意识,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并且能够及时了解真实的能耗情况,从而提出节能降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当前,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是数据中心规划建设的基本准则,且影响着数据中心建设效益。采用可视化节能策略,利用系统提供的智能算法,计算当前设备和环境温度,自动给出各个制冷设备的合适功率。优化数据中心空调气流,达到降低能耗,有效制冷的科学应用。

Hightopo 通过智能化、可视化手段,进一步发挥能源优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能源发展全局和绿色构造做出贡献。让能耗直观可视、清晰透明,也便于分类统计。使全运营管理人员对楼宇耗能情况掌握更加全面及时,确保系统可以运行在最佳节能状态,获得节能收益。

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国土资源部继续加强地质大调查工作,并开展了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调查、矿业权核查等基础工作。矿产勘查突出“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思路,以大型、超大型矿床为重点,加大了勘查力度;加强矿产资源评价,组织开展了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等重要资源潜力评价。

积极推进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全国已开展储量动态监测的矿山共计50596个,其中大型619个,中型1919个,小型48058个。辽宁、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江西、吉林、黑龙江、云南、新疆等省(区、市)已经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其他省(区、市)也基本完成了对煤、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动态监测。全国已有2238家地测机构,其中矿山内设的1031家,管理部门下属的111家,社会中介性质的1096家。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取得了明显成效。

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2018修正)

吴爱民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作者简介:吴爱民(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勘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以及同位素水文地质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问题所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的有关设想。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近30年来,我国对地下水的开采以每年25×108m3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地下水开采量每年约1100×108m3。从数字上看,地下水供水量只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但地下水供水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作用不可替代。最新地下水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的地下水环境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就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予以介绍。

1 全国地下水环境状况

2003年完成的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每年为9234×108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地下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全国地下淡水分布面积810×104km2,地下微咸水分布面积54×104km2,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面积84×104km2。按分布面积统计,全国63%面积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17%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12%不宜直接饮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不宜直接利用。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及工业“三废”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地下水超采与污染问题,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

1.1 地下水位下降与降落漏斗

2004年全国192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61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32%,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山西六大盆地、下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麓、淮北平原和中南、东南沿海地区;53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7%,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地区;78个城市的地下水位变化不大(变幅在0.5 m之内),占监测城市总数的41%,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全国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其中,漏斗面积超过50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29个,漏斗中心最大水位深度超过50m的36个。这些监测城市中,省会级城市31个、地级市133个、县级市2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9.1%。虽然监测城市数量有限,但遍布全国,基本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状况。

在华北平原,河北衡水深层地下水降落漏面积达8815km2,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等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交叠在一起,形成特大型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由于煤矿开采排水,河北唐山赵各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深度达333.2m,成为全国最深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总体特点是:中心城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地下水降落漏斗向郊区扩展,形成了跨省市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稳中有升,但郊区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较快;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由于采取了关停地下水开采井的措施,2004年地下水位有较快回升;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地下水开采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两个主要开采层(第二和第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85 m和5.61 m。目前,三省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贯通,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西北内陆盆地,大量出山地表径流被人工渠系引到中游灌区,山前戈壁带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度减少,水位持续下降。在东南沿海和中南地区,一些大型城市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呈下降趋势。

1.2 地下水质恶化与污染

2004年全国187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与2003相比,地下水污染加重的城市有52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8%,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有所减轻的城市有39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1%,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地下水水质或污染程度基本稳定的城市有96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51%,各地均有分布。地下水污染组分主要为“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铁、锰和无机盐类(硫酸盐、氯化物),其次为“五毒”(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和其他重金属元素等。

生活污染为最普遍的污染类型,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密集区,以点状分布为主,比较严重的有石家庄、兰州、太原、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成都、南京、贵阳、海口等18个城市。工业污染在我国中东部城市比较突出和普遍,比较严重的城市有太原、兰州、石家庄、郑州、南昌等17个城市。农业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或利用污水灌溉引起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广泛分布在平原、盆地的农业区及城市周边蔬菜种植区,多呈面状分布,比较突出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吉林西部平原区、三江平原等。油类污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工业污染,分布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和输油管道沿线,污染范围一般呈点状或面状分布,污染比较突出的有兰州、西宁、淄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8个城市和地区。与此同时,天然地质背景不良也是造成地下水水质低劣的原因之一,全国尚有7000万人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侵扰。

此外,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在南方某经济发达区和北方某城市的调查结果,“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的检出。其中,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单环芳烃、单环芳烃类等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一般在10%~20%,部分地区为30%~50%,甚至80%以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3 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到60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河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也因此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范围趋于扩大。90年代初,发现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福建、广东、海南、黑龙江、云南、湖北、台湾等16 省(区、市),沉降面积约48700km2。到2003年沉降面积扩展到93855km2,地面沉降城市50多个,形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断陷盆地等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区。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无锡、沧州等城市,天津塘沽最大沉降量已达3.1 m。西安、太原、沧州、常州等城市地裂缝灾害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4 岩溶塌陷

在隐伏岩溶分布区,大量或大强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楼房开裂、倒塌,人员伤亡,铁路减速、中断,甚至列车颠覆,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 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0000个。发生地面塌陷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瓦房店,河北的唐山、秦皇岛、衡水、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山东的枣庄、薛城、临汾、泰安、莱芜,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怀化、永州、邵阳,贵州的六盘水,广西的桂林、柳州、南宁、玉林,广东的云浮、深圳、英德、韶关、阳春及广花盆地,江苏的徐州,浙江的杭州、江山、常山、开化,安徽的淮南、铜陵,江西的萍乡、丰城、瑞昌、景德镇、乐平、上饶、贵溪、吉安、吉水、安福、永新、瑞金,福建的龙岩、三明、永安,云南的昆明、曲靖、安宁、陆良等城市和地区。尤以广西岩溶区塌陷最为突出,塌陷范围一般7~7600m2,影响范围可达1~2km2。

1.5 海水入侵

沿海地区超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与咸水扩渗,呈现出由点状向面状入侵扩展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绝收。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辽宁的庄河-丹东、大连、营口、下辽河三角洲、辽西沿岸海水入侵区,河北秦皇岛沿岸的赤土河地区、耀华玻璃厂一带和枣园水源地,山东的莱州-招远-龙口一线的沿海平原地带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的河口地段,广西的北海市海城区,海南的新英湾地区和台湾的台北盆地、嘉南平原北港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457km2,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km2,平均每年增加62km2;莱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损失严重,造成40 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 余眼农用机井变咸、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每年减产粮食3×108kg。

2 党中央、高度重视地下水监测保护工作

为加强对地下水超采与污染的监督管理,1998年在《国土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47号)中明确规定,国土资源部负责“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

2002年10月,国土资源部孙文盛副部长通过长期调研,向提交了《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的调研报告》。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在许多地方呈加剧趋势,已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大的损失和危害,并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9月,国土资源部基于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提交了《全国地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转变和工作重点。《参阅文件》(2003年第4期)全文刊发该报告,供中共中央、各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考。提出的六项战略转变是:一要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思路,实施以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二要按地下水资源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三要加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建设,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以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转变;四要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储备,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转变;五要改善缺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扶贫找水工程;六要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提出的两项工作重点是:一要继续深化全国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二要加快完善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站网系统。

2004年3月,《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 6号)明确规定“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监测,以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

2004年6月,刘东生、张宗祜、陈毓川、陈梦熊、赵鹏大、薛禹群等4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形势,联名向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家专项的建议》。曾培炎副总理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3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总体框架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防治地质灾害的指示精神,切实履行赋予国土资源部关于地下水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点,形成国家、省(区、市)、市(地)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实现地下水动态的实时监测”。《“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也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实施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监测”。2004年8月,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2004年11月,《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3.1 总体目标

从国家层面上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较完善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对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连片分布区地下水的区域性有效监控,对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地下水的骨干点实时监控,使之成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网之一,及时向全社会发布监测信息,为科学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宏观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

3.2 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人类生态环境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监测与区域控制相结合,子系统监测与大流域控制相结合。对重要人口密集区、粮食基地、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进行重点监测;对人口稀疏、交通不便、高山高原等地区,进行适当控制。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地下水监测网络,稳步推进实施。优先安排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内陆盆地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网点为基础,点、线、面结合,浅、中、深结合,上、中、下游结合,一孔专用与一孔多用结合,优化调整监测网络,充实完善监测站点。结合需求,因地制宜地拓展监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生态监测。

依靠科技、服务社会。引进与开发并重,监测与研究并举,提高地下水监测技术水平,提升地下水监控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决策支持能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自动监测、实时传输、网络发布系统为基础,推进地下水动态分析预报与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建设,服务于政府决策,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

3.3 总体部署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主要部署在黄淮海平原、汾渭河谷盆地、东北平原、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黄河源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和西藏一江三河地区等16个重点区,受益范围涵盖全国30%的面积、70%的人口、75%的GDP贡献区、90%的城市。

3.4 建设内容

建设完善现代化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以16个重点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地下水监测网,实现自动监测与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网络发布,建立地下水动态评价制度,对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实施预警监督。

建设改造地下水均衡(监测)试验场。开展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规律、污染物运移变化以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和科学研究,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作为全国地下水监测的中枢,负责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管理、发布,地下水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管理模型的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与维护,以及微量元素与污染组分的分析测试等。

煤层气选区评价原则与程序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以下简称油气)勘探开发和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有利于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策和措施。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公安、畜牧、林业、水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油气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和管理的单位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保护油田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油田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第二章 环境管理第六条 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单位,应当制定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污染控制计划。

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污染控制计划应当符合国家、省及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第七条 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单位应当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地环保部门。第八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在区域开发施工作业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钻井、试油等作业污染物排放进行申报登记,并按规定提供必要的资料。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排放污染物情况需要作重大改变或者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应当在改变前或者改变后的三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第九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环保部门按照区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核准排污量,对不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颁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十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审查批准:

(一)暂时停止运行的;

(二)改造、更新的;

(三)拆除或者闲置的。

环保部门自接到报告之日起,应当在七日内作出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因停电、设备损坏等突发原因导致污染防治设施停止运行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报告。环保部门应当及时赶赴现场,监督油气勘探开发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设施运行。第十一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对本单位排放污染物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污染动态。

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单位排放污染物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性监测。第十二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制订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发生污染事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控制事故范围,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并且立即向所在地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及危害程度,接受调查处理。第十三条 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作业场地内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油气田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环保等有关部门,协同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对各类生产设施加强安全保卫和巡查,防止盗窃原油、污染环境的事件发生。第三章 污染防治第十四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加强新技术的研究,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并根据需要对油气勘探开发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第十五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未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或者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应当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应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第十六条 油气勘探开发单位进行地震勘探作业的,应当在开始作业前十五日内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报告,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或者影响。

四川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主要考虑地质条件、资源量、供气环境及下游工程等因素;在目标评价上充分考虑构造、煤层埋深、含气量与吸附饱和度、渗透率等条件。在总结中国30多个地区1200多口煤层气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煤层气高产富集特点,对煤层气选区提出如下评价原则:

一、选区评价原则

(1)处于大型盆地浅部斜坡带或埋深适中的向斜区。

(2)煤层厚、分布广,煤层气远景资源量大于1000×108m3。

(3)避开城市又不远离城市,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

(4)靠近天然气输气管网,有利于下游工程建设。

(5)靠近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有利于开拓下游市场。

二、目标评价原则

(1)煤层埋深在200~1200m左右为最佳,避开氧化散失带和煤层低渗带。

(2)煤层总厚度大于10m,单层厚度不小于0.6m。

(3)煤层渗透率(注入/压降法)大于0.1×10-3μm2。

(4)煤层可解吸气量大,吸附饱和度大于60%。

(5)最大解吸压力接近原始地层压力。

(6)处于承压区的水压封堵气藏和高压气藏最佳。

(7)煤阶以割理发育且生气量较大的气煤—无烟煤3号为最佳(RO为0.7%~4.0%),具高渗、高吸附饱和度的低煤阶(RO为0.3%~0.6%)区也可作为有利勘探目标。

(8)煤层顶、底板有大于10m的封闭性直接盖层,目标区内煤层段无剥蚀现象,纵向上主力煤层距古剥蚀面厚度大于200m,并具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的区域性盖层。

在具体选区中,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选区评价时考虑的条件亦有所侧重。因此,在具体应用以上各项普遍原则时,应灵活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完成选区评价工作。

三、选区和目标评价程序

在通常情况下,煤层气地质评价工作可分为大区评价、选区评价、目标评价和区块评价4个阶段。

(一)大区评价

主要对五大聚煤区按盆地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分析不同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并确定勘探方向和有利选区。

(二)选区评价

本阶段以煤层气地质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以往勘探资料,运用地质分析的方法,在选区评价原则的指导下,完成煤层气地质研究的任务,整体评价有利区带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对勘探前景进行评估。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勘探方向和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的勘探目标。具体程序和内容如下:

(1)资料收集与采集。资料收集应围绕煤层分布、水文地质和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震和非地震资料、钻井试气和煤孔资料、遥感和航磁资料、油气勘探分析化验资料、煤田勘探分析化验资料、水文调查资料、煤矿采矿资料等。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地面地质调查、矿井井下调查,并采集煤样进行必要的实验分析。

(2)资料的整理和归纳。获得的各种资料应进行认真整理和归纳,从中提取与含气性和可采性有关的地质评价参数,对反映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各项地质参数进行系统整理、深化研究,编制分析图件,建立系统剖面,建立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区域性煤层气预测评价模式(原则、参数、标准)。

(3)初步分析评价。根据选区评价原则,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综合评价,预选出煤层气形成地质条件较好的有利勘探目标。一般综合评价包括以下内容:①确定主力煤层的分布、厚度、埋深、煤阶;②确定煤层含气量,做等温吸附特征及其他分析化验资料分析;③圈定煤层气氧化散失带、生物降解带、饱和吸附带和低解吸带范围;④预测煤层渗透率,其手段包括矿井及岩心割理观察测量、裂缝充填程度及充填物观察、测井曲线分析、构造曲率分析、构造应力分析、孔隙结构分析等;⑤进行顶底板及煤层含气性分析、物性分析;⑥进行封盖条件分析,研究煤层气保存条件;⑦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含煤地层水化学特征、水动力状况、与上下地层水文地质关系等;⑧进行成藏条件分析,初步确定煤层气藏类型;⑨圈定可能的气藏范围并计算远景资源量;⑩综合评价、优选有利勘探目标,提出目标钻探资料井井位。

(三)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是在煤层气资料井(预探井)钻探后,优选出最有利目标,可以通过部署评价井以获取更多、更可靠的地质评价参数,也可以通过单井试气,求出稳定产量,寻找高产富集区块,对煤层气开发潜力作出进一步评价。

目标评价除了地质研究要求的任务外,还要着重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1)利用煤孔、地震资料及野外踏勘查明构造、断裂系统,确定评价井位。

(2)利用绳索取心工具取全目的煤层煤心、顶底板岩心,进行含气量、气组分、同位素、等温吸附线、镜煤反射率、煤的工业分析、显微组分、封盖层突破压力、扩散系数、孔隙度、渗透率等项目分析工作。

(3)利用组合测井资料精确地确定煤层及厚度、深度、密度、孔隙度、灰分含量、吸附饱和度等项数据及地应力、突破压力、孔隙压力、弹性模量、泊松比、坍塌压力、破裂压力等的处理解释。

(4)采用微型压裂法求取煤层及其相邻岩层的原地应力、煤层破裂压力、闭合压力等资料。

(5)利用注入/压降试井求取可靠的渗透率、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数据。

(6)利用大地电位法裂缝监测及CT测试搞清煤层压裂裂缝方位及长度。

(7)通过单井抽排,系统求出产气量、产水量和压力变化,取得稳定产能和流体性质,并通过地层水Cl-同位素分析确定煤层水性质和进入煤层的时代。

(8)利用试气产能及储层数值模拟预测产量变化,确定下一步试验井组试采的合理井距、井网几何系统及试气方案,提交煤层气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作出经济评价。

除对煤层进行上述作业、分析外,必要时还应对主要含水层进行取心和渗透率测试,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能力。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获得的可靠资料,对探区煤层气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作出进一步的评价。本阶段还可将各种评价参数输入计算机中,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行煤层气产量预测,对煤层气开发潜力进行定量评价,还可对各种主要评价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找出影响煤层气产量的因素,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

当目标评价结果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并优选出区内最有利区块时,即可进入下一个评价阶段——区块评价阶段。

(四)区块评价

煤层气的开采与常规天然气不同。当产层打开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水,使煤储层压力下降到煤层临界解吸压力以后,煤层气才能逐渐解吸产出。随着排水作业的连续进行,降压幅度和降压范围不断扩大,煤层气产出量就越来越大。从排水降压到气的产出有时长达数月,有时长期排水仍无法使储层充分降压。因此,仅根据勘探阶段获得的评价参数如含气量、渗透率等,尚不能充分可靠地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需要通过小规模的长期试采,以确认煤层气稳定的生产能力。结合这些资料,对重点区块展开全面、深入的勘探和评价,为投入开发作准备,这就是区块评价的主要目的。

确定完井方式、压裂措施也是区块评价的重点之一。煤层气开采井通常都进行强化作业,如压裂、洞穴完井等。上述作业完成后,即可进行排采试验。试采周期与井距、储层渗透性有关。

总之,煤层气井需要长期排采实现井间干扰,以使煤层在一定面积内整体降压,直到取得试验区长期、稳定的气、水产量数据。

区块评价的具体任务基本与选区地质研究任务相同,更突出的是成图要求更精确,地质认识更深入,对试气特别是试验井组试采资料更了解,并取得区块单井稳定产能,其工作重点如下:

(1)通过井组试验对各煤层分布、煤层气藏类型、成因类型、可商业性开采范围、煤层含气量、渗透率、层间水化学特征及动力条件、封盖条件及产能等情况基本清楚,确定下一步投入开发的合理井距、增产措施、抽排方式及稳定产量。

(2)通过井组试验进行长期连续排采和产能动态监测,获取各项数据,建立气、水产量与生产压力和时间关系曲线,确认实际气、水产量及开采特点。

(3)进行干扰试井,了解储层连通情况及渗透率方向性。只有实现井间干扰的产量才能认识区块将来大规模开采的开发潜力,准确搞好产能预测。

(4)根据储层参数和试采生产数据,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一步进行合理井距、井网、完井方式等敏感性分析,以确定气田生产策略,预测生产历史。

(5)进行下游工程调研和市场调查的前提下,搞好气田开发利用的经济敏感性分析(即经济评价),以确定是否进行商业性开发。

(6)准确计算各类储量,为煤层气田开发和滚动勘探开发提出战略性规划。

能源计量的我国企业的能源计量现状

有利于我们实现新能源转型,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先来说说什么是页岩气?

页岩气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产自于泥岩或页岩中的甲烷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它的来源与常规的石油天然气一样,但是是一种非常规的资源。我们都知道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被称为蓝鲸,而页岩气则是石缝里挤出的蓝鲸。

页岩气是一种天然气资源。与煤炭、石油等资源相比,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该能源的使用,许多的家庭也已经成功连通天然气网络,并且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是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能源。

而在这种局面下,由于天然气需求增大,带来的就是天然气的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始在国内寻找能源,并且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页岩气的超大储量则给了我国新能源使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页岩气到底和天然气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它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页岩气虽说是天然气的一种,但是它更加清洁,利用效率更高,可以适用于城市供电、发热,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等,用途广泛。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这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我们国家现在煤炭一次性消费占比59%左右,全球基本上平均在28%,而我们整个天然气的消费一次性能源占比8%左右,全球平均在20%左右,所以整体来说,我们是特别需要清洁能源的。

四川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说明未来我国的能源潜力巨大呀,这可以大大减轻我们国家对煤炭这种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相信随着我们在页岩气开采的技术上的突破。这些宝贵的天然气资源肯定会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咱们也有望实现自己能源自由。

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会不会引发新的危机呢?

有人提出开采页岩气要使用大量的水,同时水中要掺入化学物质,这是否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呢?另一方面,压力是否会引发小幅地震,带来次生灾害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我国的科研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创新应用了清水压裂技术,这种压力只需添加少量试剂作为压力液来进行压力,这种清水压力成本低,伤害轻,很少需要清洗。具体的来说采用的还是循环技术,这个水是密封的,这个循环是自成体系,没有外溢的一些现象。而且一些压力的一些试剂,也是清洁的,这个无污染的,又封闭又清洁又没污染,最后循环的利用,对这个环境的污染基本上是没有的。

对于是否会引发地震等次生灾害?

专家表示:产生的这种压力都是一些小的破碎事件,不会产生地震,而且在压力的过程当中,专家们都进行动态的监测,这些小的破碎这个事件,都达不到我们的一些震级的一些等级的标准,更不会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

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这个天然气的价格会不会降下来?

我个人觉得价格会不会降的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至少不要像石油煤炭那样价格震动太大,进而影响正常的民生生活就好,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只盯着这一种能源,还是要继续勘探和开采新的能源,最好是找到可持续循环使用的能源。

根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统一要求,国家计量相关部门于11月初开始赴广东、广西、天津、河北、河南进行计量工作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冶金、有色、建材、石油石化、电力、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计量状况。调研组走访了韶钢、唐钢、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坚美铝材、广东新明珠陶瓷、唐山惠达陶瓷、广西三环企业集团、广西玉柴机器、中石油华南公司、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渤天化工、唐山三友碱业、中铝郑州分公司和中州分公司、托肯衡山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广州羊城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重点耗能企业和能源计量器具生产企业,召开了十余次重点耗能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质检部门代表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能源计量、取水计量工作情况的汇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广西质监局积极开展能源计量试点工作,针对陶瓷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选取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企业----广西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节能降耗试点企业,运用标准、计量手段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工作。据初步统计,该企业通过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和技术改进后,吨瓷耗(标准)煤下降4.5%,耗气下降1.87%,耗电下降3.53%,耗水下降9.52%,耗泥下降7.4%,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效益。该局为推动节约用水、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争取重点取水企业的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用水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0%,检定率达100%,水资源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的取用水计量工作,选取广西有代表性的制糖企业----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在试点工作中,贵糖集团对水资源的使用严格计量管理,在各独立核算单位安装了水表、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计量器具,增加了计量监控点,进行成本核算,促进各分厂、车间改进工艺流程,充分循环利用水资源。仅对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一年就可产生约1500万元的效益。

广东韶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计量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该公司1991年荣获“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1996年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今年11月又率先通过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该公司从2003年起分两期共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计量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由分布在公司内的43个采集子站、1319个采集点对公司的一、二次能源量、物资量进行实时采集,将采集到的水、电、气、蒸汽和煤、焦炭等能源的供应(生产)、消耗情况随时统计、贮存、分析、处理后,组成了生产调度、节能监督管理等16个子系统,实时在局域网发布,供公司各部门应用。据统计,2004年与2003年相比,吨钢耗水下降6.5 m³,年降低成本5166万元,吨钢耗电下降12.9kwh,年降低成本2483万元,可利用剩余氧气资源3000万m3³,可创效1405万元,其他利用实时计量数据改进技术与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等取得的间接效益也在亿元以上,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在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增加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唐钢、唐山建龙、广东珠钢、广西柳钢等钢铁企业也都建立功能相似的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把能源的生产、消耗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使能源的调度更加及时合理,为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

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专业生产陶瓷墙地砖及卫生洁具的大型企业,也是高耗能企业,能源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一是使用煤转气代替燃油,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降低能源成本约50%,又减少了废气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二是开展技术革新,对机电设备全面使用变频装置,节电约20%;三是采取使用大吨位球磨机、加宽窑炉宽度、余热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唐山惠达陶瓷等陶瓷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降耗工作十分重视,不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而且注重技术进步与改造,通过改建燃气隧道窑、采用高压注浆、低压快排水、机器手施釉等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工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天津渤天化工是具有近七十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企业把完善计量基础工作作为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基础,多年以来每年计量投入都在百万元以上,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计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节能降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公司年耗水1500万吨,到2004年公司产量翻一番,而年耗水下降到了1400万吨,2005年前十个月烧碱综合耗能达到了1413kg/吨标准煤,居全国领先水平。

焦作万方铝业公司利用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成果,于200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条280KA大型预焙电解槽,使吨铝直流电耗下降1046kwh,吨铝节约电费约345元,其技术指标居全国前列。中铝中州分公司利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在2002年6月至2004年底先后建成了两条“选矿拜尔法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了年产145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不仅降低能耗约35%,还为我国低品位一水硬铝型铝土资源的利用找到了途经,可使我国现有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中铝郑州分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氧化铝厂,年耗能200万吨标准煤,能源动力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属高耗能行业,公司把计量工作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建立了24项企业最高标准,其计量校准实验室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证,该公司也是我国首家通过4A级标准体系良好行为示范企业,氧化铝产量2004年比2001年增加了38.32%,而耗能仅增加21.02%,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特别是世界一流技术装备的70万吨氧化铝项目2005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公司的能耗水平还将大幅下降。

在调研中也了解到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节能降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中型企业虽然普遍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体系,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能源计量数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只有韶关钢铁、珠江钢铁、唐钢等钢铁企业建立了功能比较先进的能源计量、统计、实时监控的计算机网络,在其他行业能源计量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计量、节能降耗的需要。

第二,中小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普遍比较薄弱,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耗能高,如广西北流市有陶瓷生产企业30多家,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没有资金进行节能设备改造,耗能高,污染严重,效益低。

第三,企业普遍感到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方面的信息渠道不畅,对一些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可信性、可靠性不了解,使企业在选用节能产品时无所适从,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地提供节能技术方面的信息服务。

第四,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熟悉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迫切需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对企业计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帮助企业建立比较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特别是能源计量体系的建立。

第五,国家对鼓励企业进行节能设备改造,淘汰高耗能设备与生产工艺,限制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缺乏相关政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提高企业准入的耗能、环境标准条件,对一些达不到标准条件的高耗能、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强制关闭。

第六,企业对节能降耗在技术、信息、人才培养、检测评价等方面有迫切需要,但我们质检部门也缺乏熟悉能源计量工作的人员及开展能源平衡检测的技术与设备。

第七,在调研中企业反映国产的计量仪器仪表质量不稳定,不能满足能源计量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购买进口计量检测设备。进口设备不但价格高,而且服务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给企业在使用过程造成许多不便,给企业的计量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第八,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或者仅停留在口头上,认为能源计量工作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工作,没有认识到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保证作用,舍不得在计量方面投入,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分厂、车间等二级以下计量器具配备率低和不能定期溯源的现象。 节能监测是政府对用能单位监督检查的手段,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是原国家计委设立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开展节能计量的最高技术机构。为了配合国家的节能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在线、动态和远程校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例如,拟开展地环境污染动态在线检测与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将系统地研究烟气和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在线动态检测方法,通过数据无线远程通讯或者网络系统,建立环境污染远程监控体系,从而可以真正做到实时监测,为环保执法行政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手段。拟建立的高压电能在线动态计量及其溯源体系,将打破传统的电能计量方式,研究高压(1kV~30kV)电能在线动态计量方法,并建立相应的高压电能表检定装置,制定相关的检定校准规程。建立量值传递和溯源使系。保证量值的准确统一。

5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完成科研成果近100项,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可倒置抗震高精度标准电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模/数、数/模转换(CAD、DAC)静态测量标准”、“光电比较仪(或高温计)系统非线性测量装置的建立”、“建立光纤损耗/光纤长度和光纤时域反射计(OTDR)检定标准装置的研究”、“激光功率能量计量标准装置与新型激光测量仪器系列研究”等,这些项目为推动计量科学的进步有着重大的贡献。另有近20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如:“电磁兼容计量研究:30~1000MHZ天线校准装置。功率吸收钳校准及骚扰功率测试系统”、“国家三项电能标准”。“建立太阳能电池光伏计量基标准”,“空间遥感器积分球辐射定标系统的系列研究与实施”等。许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模/数、数/模转换器静态特性测量标准”,解决了模/数、数/模性能的准确测量和量值统一。

然而,目前为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求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计量测量。为满足这些环保与节能的技术要求,计量测量正变得更加困难和更为更要,成为解决环保与节能难题的关键技术。下面以流量计量为例。

对于高压天然气和液态烃(石油)的贸易来说,流量测量的作用已经公认非常重要。目前正在有各种新技术被开发出来以是执行这些流量测量任务,如精确和可靠的超声流量计和科氏力流量计,它们都采用非常高级的计算机软件。如:

(l)用于废气全排量的流量计量,这既避免了有害气体含量控制的偏颇,亦避免了CO2总排量靠消耗燃料推算的不尽合理;

(2)为用于车辆尾气排放量测量的流量测量技术。

与用汽油机的汽车相比用柴油机的汽车在能量利用上将史有效,然而柴油机的尾气污染将史为严重。柴油机尾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x)等的含量要比汽油机的尾气多。特别应指出的是,悬浮颗粒物被认定为是癌症的可疑诱因。

如今大多数的政府机构一方面提倡使用柴油机的汽车,而另一方面则采取史加严格的控制尾气排放的手段。特别是将发动机的瞬时测试模式列为柴油机的新的型式批准内容。政府机构认为这个型式批准内容是实际城市交通必须保证的条件。

为实现对汽车尾气排放生更严格的管理,由目前的稳态测试模式过渡成瞬时测试模式,这一标准的改变对流星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要想测量汽车尾气的流量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它是一种温度高达摄氏五百度以上的高温气体;

(二)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脉动流;

(三)它是一种高湿气体,它的湿度大于百分之十五;

(四)它是一种含尘的脏污气体;

(五)要求进行的是快速响应的流量测量。

(3)环保化学分析中的标准气生产中的流量测量;

由于容易维护和维修便宜,大多数的环境监测仪表已由湿式改为干式。

然而,为了比较干式仪表中被监测气体的密度,需要有各种标准气体。被监测气体的种类逐年递增,而它们的密度或浓度则逐年递减。因此,是通过用一种基本气体,如氮气来稀释组份气体的办法在仪表中生产各种标准气体。为了能产生低密度的各种标准气体要求组份气体有很小的流量。为了校准一个监测仪表的稀释系统,还要研发一个稀释基准。组份气体和基本气体的流量分别要为3mg/min至

6mg/min和 3g/min至 6g/min。此系统的标准不确定度要为 0.35%至 0.4%。

(4)脉动流流量测量的新基准;

(5)极小气体流量的新基准;

(6)氢(H2)作为新一代的清洁能源,目前正有许多新技术正在开发之中,比如燃料电池。为了要评价燃料电池的性能则需要有测量氢(H2)的新型流量计;

各汽车制造厂目前都正在开发氢燃料的汽车,而作为基础设施同时也要求开发氢气的自动配售机。而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能更加有效地添加氢燃料,有必要把氢气进一步压缩得比目前的天然气具有更高的程度。因此要求流量计能测量高达70Mpa 的H2流量,而同时该气体的密度却要比天然气小得多。

预期的燃料电池将是未来的一种清洁能源。目前,在许多国家都正在研发各种各样的燃料电池。在研发燃料电池上仍有三个主要的有待突破的技术难点:①长期的可靠案性;②低成本和低价位:③高效率。由于效率的提高通常都是很微小的因此,对燃料电池性能的测试都要求是尽可能的高的高精度流量测量。由于精确地测量燃料电池输入的氢气流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精确的性能测试就很难于实现。

(7)核电厂的生产能力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应用和发展核电技术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它比火电厂排放的CO2要少得多)。随着核电生产能力的增加将提出一系列流量测量要求。

由于核辐射污染,虽然许多人不支持建造新的核电站,但是用排放大量CO2的燃煤或燃天然气的火电站来取代所有现有的核电站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将现有的核电站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将是目前减少CO2排放量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通常,是通过检测给水流量来控制一个核电站的输出。目前,在人多数情况下是利用流量喷嘴来测量给水流量。由于流量喷嘴的个确定度约在2%左右,因此,由于安全原因,都将核电站的最大输出功率设定在低于设计最大输出功率2%处。如果用一个超声流量计取代喷嘴流量计,则能实现更准确的流量测量,通过试验可证明其不确定度可减小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流量计的标定(校准)装置的问题。原因是该流量计工作在高雷诺数(Re约为1.4×107)区间。目前世界上尚无如此之大的水流量校准装置。

计量和单位

·国际单位制(SI)

–包括SI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其中SI单位又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采取强有力的节约能源措施势在必行,而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计量。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科学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各项节能措施就无法实施。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提倡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计量。能源计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伴随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计量的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和能源计量队伍的建设等。

(1)合理设置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是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关键。要建立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形成能源计量网络,实现计量数据化管理。

(2)制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计量器具的选型、采购、入库、流转、报废等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使用、保管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

(3)企业领导要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应熟悉国家能源和计量的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组织协调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领导重视的程度体现在狠抓落实,支持节能项目改造,特别在实施新工程、新项目时将能源计量作为新工程、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免造成没有计量保证的隐患。

(4)要加强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源计量的发展,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计量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只有切实提高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化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型的计量仪表逐步替代能耗高、准确度低的传统仪器仪表,这对计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目前急需进行大规模、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

(5)要加强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

要强化能源计量仪表的制造许可证制度。通过颁发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型式批准、组织后续监督抽查等手段,强化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对不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能源计量仪表及设备要坚决淘汰,净化能源计量仪表市场。计量技术机构要加强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科研开发,为企业提供现场计量检测服务。计量技术机构要扩大能源计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覆盖范围,保证能源计量仪表有计量溯源的依据和途径,尽快建立新型能源计量仪表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和技术规范。要针对能源计量仪表的综合性、难以拆卸性,引进、研制能源计量仪表在线检定校准装置及研究出在线检定方法。